知识库 > 四肢 > 三角肌疼痛 > 内容

三角肌疼痛内容

关于儿童性早熟抑制针的科普讲...

病请描述:关于儿童性早熟抑制针的科普讲解 儿童性早熟是指儿童在未达到正常青春发育年龄时,过早地出现了第二性征的发育。针对这一问题,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性早熟抑制针进行治疗。 首先,我们要了解性早熟抑制针的作用机制。其主要是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分泌,从而抑制性腺轴的启动,让青春期发育暂时停下来。这主要是为了给身高增长提供时间空间,避免由于性早熟导致的骨骼过快成熟和过早闭合,进而可能引发的身高问题。 具体来说,性抑制针(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通过与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的GnRHa受体结合,通过“点火效应”使垂体靶细胞相应受体发生下降调节,从而抑制垂体-性腺轴,使相关激素分泌减少,控制性发育进程,延迟骨骼成熟。 在具体应用上,性早熟抑制针通常是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来使用。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臀部肌肉深部或上臂三角肌部位。在注射过程中,患儿需要遵医嘱,确保药物正确、安全地进入体内。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进一步了解性早熟抑制针的应用。小红是一个9岁的女孩,因为性早熟的问题,医生建议她接受性早熟抑制针治疗。在家长的陪同下,她开始接受定期的注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她需要保持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她还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观察身体的变化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红的性早熟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骨龄发育速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为她的身高增长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让她有可能达到更理想的成年身高。 当然,虽然性抑制针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且通常安全性较好,但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例如,注射部位可能会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问题;还有可能导致骨密度轻微降低。因此,在使用性抑制针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 此外,家长和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性早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制定治疗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性早熟的症状,为患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请注意,性抑制针并不是所有中枢性性早熟患儿都需要接受的治疗。治疗范围主要包括性早熟患儿骨骼成熟和第二性征发育加速显著,预测成人身高受损达到一定程度,快进展型青春期,以及出现与性早熟直接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等情况。 在使用性抑制针的过程中,患儿需要保持合理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同时,患儿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观察身体变化,确保治疗效果。 最后,尽管性抑制针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但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进行应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有任何疑虑或问题,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生长发育 2024-04-24阅读量2324

肩关节14—肩周炎

病请描述:       早在1872年Duplay首次提出了肩关节周围炎(periarthrite scapulohumerale ) 的诊断,认为肩峰下滑囊炎症、变性、粘连等变化是肩痛和关节运动受限原因。1934年Codman研究无明确外伤原因的肩痛伴有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病理表现,统称冻结肩(frozen shoulder )。1943年Lippmann强调所谓冻结肩是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性健鞘炎所致。1951年Mclaughlin研究指出肩峰下滑囊炎和冈上肌腱病变是肩周炎的主要病因。总之,肩周炎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的统称,并非单一疾病。为便于诊断与治疗,“肩周炎”的名词也已逐渐被"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炎”、"冈上肌腱炎”、"肩峰下滑襄炎”、“冻结肩”、“肩撞击综合征”等具体定位定性名词所分别替代。         病因:        1. 肩部原因:包括关节内与关节外病变。关节内因素主要为肩关节骨折、脱位引起 ;关外因素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粘性腱鞘炎 、冈上肌腱病变等。        2. 肩外原因:包括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肉痉挛,久之可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分类:         根据南京鼓楼医院骨科统计的210例肩周炎中,肱二头肌腱鞘炎(包括喙突炎)占45 . 9 % , 冈上下肌腱炎占 21. 5 % , 肩峰下和三角肌下滑囊炎占 23. 7 % , 冻结肩占8. 9 %。根据临床上常见的类型,他们提出如下分类: 1.肩部撞击症;  2.冈上肌腱钙化;  3.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冻结肩;  5.喙突炎;  6.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注:         喙突炎:喙突是肩部肌腱和韧带的主要附着点。喙锁韧带、喙肩韧带、喙肱韧带以及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胸小肌均附着于喙突,喙突和肌健之间存在滑膜囊组织。当肌腱、韧带、滑膜囊的损伤、退变和炎症时,均可累及其附着点—喙突,引起喙突部疼痛和压痛。本病好发于青壮年,是青壮年肩前痛的一种常见原因,除疼痛症状外,被动外旋功能受限,但上举和外展功能一般正常。本病常易误诊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喙突部痛点注射治疗常有明显止痛效果。一般在一个疗程后,疼痛均能缓解,在治疗期间应减少患臂活动。本病预后良好,治疗后不遗留功能障碍。         肩峰下滑囊炎或三角肌下滑囊炎:         常见病因: 肩峰下滑囊连接三角肌下滑囊 ,儿童时两者分开,成人时常互相交通,可视为一整体。此滑囊位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结节的上方:滑囊顶部附着于肩峰和喙肩韧带的下面,以及三角肌发自肩峰的深面纤维上,其底部附着于肱骨大结节的上面内外方各2厘米处和肩袖上。肩关节外展、内旋时,此滑囊随肱骨大结节滑入肩峰的下方而不能被触到。此滑囊炎的特点:多不是原发性的,而是继发于邻近组织的病变,尤以冈上肌的损伤、退行性变、钙盐沉积和肌腱袖破裂的影响最大,如钙化性冈上肌健炎,在急性期能破溃至滑囊内引起急性滑囊炎,称钙化性滑襄炎。当然,也可由直接或间接的外伤所引起。         临床表现: 疼痛、运动受限和局限性压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状,疼痛逐渐增剧,夜间痛较著,常痛醒,尤以肩外展外旋时痛加重,一般位于肩部深处并涉及三角肌的止点,亦可向肩胛部、颈、手等处放射:压痛点多在肩关节、肩峰下、大结节等处,常可随肱骨的旋转而移位,当滑囊肿胀或积液时,在肩关节区域或三角肌范围内都有压痛。为减轻疼痛,病人常使肩处于内收、内旋位,随着滑囊壁的增厚和粘连,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缩小至完全消失。晚期可见肩胛带肌的萎缩。X线检查偶可见冈上肌的钙盐沉着。急性外伤所致的三角肌下滑囊炎,往往在伤后数日才出现急性滑囊炎症状。肩峰下滑囊穿刺,依据积液量及性状有助于诊断病变性质和程度。         治疗:早期物理治疗使肌腱炎症反应消退,疼痛减轻,口服消炎镇痛药物,肩峰下皮质激素抗炎药物局部注射,能得到即时的优良效果。对钙化滑囊炎用穿刺冲洗处理能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针刺捣碎钙块也能得到相应的效果。急性期后或慢性发病时除上述疗法外,要强调不增加疼痛的逐步运动,使肩关节在三个轴的运动逐步得到恢复。非手术疗法长期治疗无效者,可行手术治性疗。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11阅读量4926

肩关节12—冻结肩

病请描述:      冻结肩又称五十肩 。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 。好发于 40 岁以上病人,女多于男(约 3 : 1),  左肩多千右肩。其特征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经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疼痛逐渐消退,功能慢慢恢复,最后自愈 。       冻结肩病因至今不清,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 由于肩关节以外的疾病 ,如冠心病、肺炎,胆囊炎等反射性地引起肩部疼痛,使肩关节活动受限; ( 2 ) 因上肢骨折、颈椎病等使上肢固定于身旁过久; ( 3 )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退变 ,如肩峰下滑襄炎、冈上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健鞘炎等。       Depalma(1983 )将冻结肩病理过程分为三期。 1. 凝结期(早期):病变主要位于肩关节囊。肩关节造影显示关节囊紧缩 ,关节囊下皱褶互相粘连而消失,肱二头肌长头腱与腱鞘间有薄的粘连。 2. 冻结期:凝结期以后随着病变程度加剧,进入冻结期。此期 ,除关节囊严重挛缩外 ,关节周围软组织均受累,退行性变加剧,滑膜充血、组织缺乏弹性。喙肱韧带挛缩限制了肱骨头外旋,冈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挛缩,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使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 3. 解冻期:冻结期经 7 ~1 2个月后炎症逐渐消退,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逐渐恢复,称解冻期。Depalma在1例15年前患双侧冻结肩而自愈病人 ,尸体解剖中发现两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均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均已消失。        因此,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可能是引起冻结肩的主要原因,一旦长头腱黏附于结节间沟获得新的骨附着点,而肌腱关节囊内部分发生病理性撕裂,则肩关节功能改善,冻结肩趋向好转,但这种好转很可能只是病变肌肉和韧带形成了新的生物力学功能体系,而不是恢复了原有生理状态。也有人发现长时间侧卧抱肩,喙突和肱骨头挤压关节囊出现肿胀或坏死是冻结肩的病因。        临床表现:多数无外伤史,少数仅有轻微外伤。主要症状是逐渐加重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疼痛一般位于肩前外侧,有时可放射至肘、手及肩胛区,但无感觉障碍。夜间疼痛加重,影响睡眠,不敢患侧卧位。持续疼痛可引起肌肉痉挛与肌肉萎缩。肩前、后方,肩峰下、三角肌止点处有压痛,而以肱二头肌长头腱部压痛最为明显。当上臂外展、外旋、后伸时疼痛加剧 。早期肩关节活动仅对内外旋有轻度影响,检查时应固定肩胛骨,并进行两侧比较。晚期上臂处于内旋位,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但以外展、内外旋受限明显,前后方向的活动一般是存在的。此时肩部肌肉萎缩明显,有时因并发血管痉挛发生上肢血循环障碍,出现前臂及手部肿胀、发凉及手指活动疼痛等症状。患肢手放健侧肩,使喙肱挤压可出现疼痛。         辅助检查: X 线片可无明显异常,肩关节造影则有肩关节囊收缩、关节囊下部皱褶消失等改变。         建议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时,及早干预,积极治疗,改善预后,提高老年生活的生存质量。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1-06阅读量4731

肩关节13—肱二...

病请描述:        肱二头肌长头腱经肱骨结节间沟后进入肩峰下间隙前部 ,止于肩胛骨的盂上粗隆。该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滑动是被动的,即当肩关节内收、内旋及后伸时肌腱滑向上方,而外展、外旋、屈曲时肌健滑向下方。肱二头肌长头腿鞘炎是这一部分肌键在肩关节活动时长期遭受磨损而发生退变、粘连,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的病变。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病人。主要临床特征是肱骨结节间沟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冻结肩。         病因与病理:本病可因外伤或劳损后急性发病,但大多是由于肌腱长期遭受磨损而发生退行性变的结果。         1.肌腱在肱骨结节间沟内遭受磨损:肱二头肌长头腱经肱骨结节间沟后进入肩关节,沟脊上有横韧带将肌腱限制在沟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上臂常位于身体前侧并处于内旋位,使肱二头肌长头腱挤向结节间沟内侧壁,容易遭受磨损而发生退变。尤其是结节间沟有先天性变异或因肱骨外科颈骨折,使沟底变浅,表面粗糙不平,甚至有骨刺形成者。         2.肌腱长期遭受肩峰下撞击 肱二头肌长头腱的关节内部分位于肩峰下间隙前部,当肩关节外展活动时,该部与喙肩穹之间可发生磨损、撞击,久之使肌腱发生退行性改变。         3.继发于肩关节炎症:肱二头肌长头腱的腱鞘与肩关节腔相通,任何肩关节的慢性炎症,都可引起肌腱腱鞘充血、水肿、细胞浸润,甚至纤维化、腱鞘增厚、粘连形成,使肌腱滑动功能发生障碍。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主要位于肩关节前面,可指向三角肌附着处或肱二头肌肌腹,夜间加剧,影响睡眠。结节间沟及其上方肱二头肌长头腱压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使肱二头肌长头腱紧张的主动 或被动动作,均可使疼痛加剧。Yergason征阳性是诊断本病主要依据,即抗阻力屈肘及前臂旋后时,在肱二头肌长头腱处出现剧烈疼痛。急性发病者,常有外伤史,症状重,有时可有不同程度肌痉挛。病人常用手托住患侧上肢于屈曲位,避免上臂旋转活动而加剧疼痛。慢性发病者,病程较长,疼痛较轻,疼痛常常能忍受,但过多活动患肢或在遭受轻微外伤后症状可加剧。严重者可有肩关节活动受限。        辅助检查:肩部后前位 X 线片常无明显异常。疑为本病时应常规摄肱骨结节间沟切线位X线片。部分病人可见结节间沟变窄、变浅、沟底或沟边有骨刺形成。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0-24阅读量3449

肩关节11—冈上...

病请描述:        冈上肌健钙化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僵直的常见原因,好发于40~ 50岁从事轻微劳动的病人。本病可发生在肩袖组织任何部位,约 90 % 发生在冈上肌腱。         冈上肌腱钙化至今病因不清,一般认为是在冈上肌腱退变的基础上,由于局异常钙盐代谢,发生钙盐沉积,形成钙盐性肌腱炎。临床观察发现,肱骨大结节上方1cm冈上肌腱最易发生退行性变,也是最易发生冈上肌钙化的部位。肉眼观察钙化物为白色或淡黄色,泥沙样或牙膏样沉积物。显微镜下可见碎裂的纤维之间有坏死组织和钙盐沉着。位于冈上肌纤维内小而分散的钙化物,可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通常在拍X线片时偶然发现。当钙化物缓慢增大 而造成对肩峰下滑液囊的刺激时,即出现症状 。此时,当上臂外展活动时可因钙化物撞击喙肩穹而引起肩部撞击症。如钙化物直接位于滑囊底面,滑囊被钙化物顶起而发生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上呈急性发病,症状严重 。一旦穿破滑囊 ,由于压力骤减,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亦随之缓解。         临床表现:可分为慢性、亚急性/急性两种类型。慢性期症状轻微,仅主诉在上臂抬起和内旋时有轻度针刺样感,无肌痉挛和肩关节活动受限。由于肩关节过多活动或受到创伤可使症状加剧,呈现亚急性/急性临床表现。病人肩部针刺样疼痛逐渐加剧,有肌痉挛,冈上肌、冈下肌和三角肌呈不同程度萎缩。肩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少,肩外侧严重疼痛,可放射到三角肌止点、前臂,甚至手指 。轻微活动可使疼痛加剧。急性期发病突然,病人肩部持续剧痛,局部红肿,皮温增高,压痛明显 。压痛点主要位于大结节处,肌肉痉挛明显,肩关节外展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由于肩部剧痛影响睡眠和饮食,服止痛片或镇静药均不能达到止痛作用。急性期病程持续 1 ~ 2 周,然后逐渐减轻、消退。但肩部肌肉痉挛 、运动受限仍较明显,需康复锻炼逐步恢复肩关节功能,且症状可以复发。         辅助检查:在肱骨大结节附近,X线片可见不同类型的钙化阴影,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绒毛型:边缘粗糙不齐,好似卷曲的绒毛,密度深浅不匀 ,沿冈上肌腱长轴分布。2.长条型:边缘整齐,密度高,沿肌腱长轴分布。3.球块型:边缘整齐,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高,多分布在冈上肌腱附着部。   内容参考:《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第4版,

王华 2022-10-17阅读量2691

肩袖损伤是什么情况?

病请描述: 临床工作中,由于肩痛就诊的患者,有很多是由肩袖损伤或撕裂引起的肩关节疼痛,只有少部分是单纯的肩周炎。 肩袖实质损伤不同于炎症,不及时治疗或进行错误治疗,导致疾病加重、为后续的治疗增加难度。 经常患者问什么是肩袖呀,怎么治疗呢? 肩袖是啥? 肩袖主要是由包绕在肩关节周围的四块肌肉组成,包括冈上肌、冈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分布在肱骨头的上方、前方和后方,包绕、稳定肩关节,,好比我们衣服的袖子,肱骨头在关节盂内移动,肩袖的四块肌肉互相配合,结合如三角肌、背阔肌和胸大肌等大肌肉,完成肩关节的各种活动。 损伤原因? 1、外伤 摔伤、车祸、搬重物等外伤,导致肩袖撕裂。 2、年龄 随年龄增加,肩袖逐渐老化,骨质增生磨擦,容易出现撕裂,如同旧衣服容易出现损坏。 3、重复性动作 (1)反复做举手过头的运动,如打羽毛球、网球,手球等 (2)反复做举手过头的工作,如建筑、油漆,木工等 (3)反复做肩关节旋转的动作,如保龄球、游泳和划船等 4、其它关节退变等 损伤症状? 主要是肩关节疼痛,伴抬举无力,或可伴有弹响,夜间患侧卧位疼痛明显加重。疼痛分布在肩关节前方和三角区,患侧肩关节外展、上举困难。体查可见患侧肩关节前方与大结节间隙压痛,活动时可闻及或触及关节内摩擦音,疼痛弧试验阳性,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试验阳性等。 损伤治疗? 一、对于小于正常肌腱厚度的50%的肩袖撕裂,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1、患肢制动:应避免高举物体,过肩抬起手臂和旋转肩关节之类的活动,避免受压受寒。 2、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肌松类药物。 3、物理治疗:超声、微波、红外等。 4、辅助治疗:热敷、按摩、针灸、推拿等。 二、手术治疗 对于比较严重的急性损伤,在经过医生确诊后达到手术标准的,需要尽早手术; 对于非急性肩袖损伤,经保守治疗3~6月,检查无好转或症状加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1、关节镜下手术治疗 关节镜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也是治疗肩袖损伤的微创方式,包括: ①肩峰下减压成形术:目的就是解除因肩峰下狭窄而导致的撞击综合征,避免肌腱再受撞击,适用于肩峰下间隙狭窄喙肩韧带有骨赘(骨刺)存在的患者。 ②关节镜下肩袖缝合重建术:关节镜下修补肩袖损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2、开放手术治疗 ①单纯肩袖修补术:主要用于小的撕裂,用于单纯的肩袖损伤没有撞击综合症存在其缝合修复方法。 ②肌腱移位、替代重建术:在巨大撕裂和损伤后修复失败的病例中,可应用肌腱移位或人工材料修复这类病例。 ③开放切口联合关节镜:该种手术适用于非巨大撕裂损伤患者,治疗方式对三角肌损伤较小,最大程度地保留三角肌功能,创伤相对小,对技术要求中等。 功能复健? 就诊后,医生会根据保守、手术治疗的不同方式,规划复健训练,通常经过6~12周的指导,肩关节逐渐康复。

沈奕 2022-05-09阅读量8882

了解颈椎病(2)&mdash...

病请描述:我们将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及其所引起的临床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只有颈椎的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变,而没有相关临床症状者不能称为颈椎病,这只是颈椎的老化。既有颈椎的老化,又有与这些老化相关的症状才能诊断为颈椎病,比如颈椎退变相关的颈肩痛、上肢的放射痛和乏力、下肢的踩棉花感及行走不稳等。当然,颈椎病的症状远远不止这些,而且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颈椎病引起的。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戴颈椎病的帽子,而是要请专业的医生来给你做诊断和鉴别诊断。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对证施治,把病治好。颈椎病发生的基础是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老化),继而产生椎体间松动不稳定,椎体缘产生骨赘(骨刺),或者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形成椎间盘突出。前述因素压迫神经根(产生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产生脊髓型颈椎病)或者椎动脉(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而引起各种症状,椎间不稳导致颈肩疼痛。这就是颈椎病产生的粗略说明。而它的关键所在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即:退变、不稳和压迫。我们预防和治疗也是抓住这几个词来进行的,减缓椎间盘的退变可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使不稳变稳定、解除受压迫部位的致压因素可以缓解相应症状。下面我们就简单说说颈椎病都有哪些类型和表现,与哪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因素有关,与之相对应的预防措施有哪些。颈椎病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颈型颈椎病  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顶部或肩背部,但是不会到上肢的远端,头颈活动受限制,严重者需以手托扶着才舒服。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颈部肌肉扭伤、韧带损伤,小关节关节囊嵌顿,支配局部感觉的神经根后支受刺激而肌肉痉挛。2、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前述颈肩痛的基础上,有上肢的放射痛或麻木。它的特点是疼痛和麻木不是整个上肢,而是有分布区域。比如颈5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上臂外侧,麻木在上臂外侧三角肌区;颈7、8神经根受压,从颈肩部痛到前臂背侧,麻木在小指、环指(无名指)等。这些可以与周围神经炎引起的症状鉴别。医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体格检查来鉴别,如牵拉试验、压颈试验等。这种类型的成因主要是突出的椎间盘或者增生的骨赘压迫到了神经根,神经根受刺激而产生相应节段的症状。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是比较严重的一个类型,患者常感觉到手足无力,下肢发紧,行走不稳,不能快步走,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有时有四肢麻木,脚底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胸部或腰部有被带子捆住的感觉(束带感)。严重的会有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甚至四肢瘫痪。这种类型到不一定有颈肩痛,颈部没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有也是很轻。特殊试验:Hoffmann征阳性,上下肢腱反射亢进等。这是由于脊髓受压引起的。一旦有这些表现一般都要及时治疗,否则会引起严重后果。4、椎动脉型颈椎病  常见症状是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转头动作引发眩晕是本病的特点。要与椎动脉先天闭塞、锁骨下动脉栓塞性脉管炎鉴别,还要排除五官科的疾病,如内耳功能障碍、梅尼埃症等。5、混合型颈椎病  一般常见的就是上述几个类型混合发生。其它不常见的还有交感型颈椎病、食管受压型颈椎病等。X线片可以看到颈椎退变,生理曲度变直或反曲,椎间隙狭窄等。CT可以看到椎间盘突出骨化、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骨化等。MRI可以更详细的了解椎间盘突出的细节、脊髓和神经根受压部位及其受压后的改变等。所以,通常门诊医生会同时开出这些检查,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以上就是对颈椎病的简略介绍,可以帮助大家对颈椎病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病时有个方向。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与生活中怎么去预防颈椎病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发病了再到医院求诊。颈椎病的预防是要放到整个脊柱退变性疾病的预防中一起来说的,因为它们是一体的,关联的,预防机制是一样的。整个脊柱是一个连续“S”形结构,从上到下这样排列: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骶尾椎后凸。两个椎体之间是椎间盘,相邻的两个椎骨之间又由各种韧带和关节囊连接,从颈椎到骶椎又有大大小小的肌肉附着。这种像弹簧一样的结构,使我们的脊柱在直立或行走时有弹性缓冲,不仅是我们重要脏器的保护罩,而且是人体的减震器,使我们的动作灵活而不僵硬,特别是减少对颅脑的冲击。我常作一个比喻,整个脊柱和连接它的结构就像一座斜拉桥,椎骨就像桥墩,肌肉就像稳定它的钢缆,分别起着静态和动态平衡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老化、脱水,韧带会松弛,这样“桥墩”——骨性结构就不稳定了。不稳就导致颈椎曲度变直、反曲,椎间盘突出等,引起前述的各种症状。这时脊柱肌肉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肌肉力量好可以像拉紧斜拉桥的钢缆一样,把椎骨这个“桥墩”稳定住,从而减少颈椎病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所以,颈胸腰椎病的预防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延缓退变,增加稳定。人体的退变是一个自然过程,各个器官开始退变的年龄不尽相同。总体来讲,25-26岁开始,38岁左右会加速。但是如果注意工作和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则可以避免使脊柱退变加速的因素,从而防止颈椎病发生,或减轻其症状。1、工作时避免长期伏案,工作1个小时左右后改变姿势休息一下。最好起身活动两三分钟,伸伸懒腰、活动一下肩膀。如果工作不允许起身,则在座位上做一些腰肢伸展动作,抬头看一下远方,轻柔地活动一下肩颈。这样可以减少组织因长时间紧张而发生局部缺血等改变加速退变。2、生活中避免在床上或沙发上半躺半靠着看书、看电视、刷手机。这种“颈椎病体姿”容易导致颈椎和腰椎的生理前凸变直甚至反曲,也容易使周围软组织加速退变。还有打扑克、打麻将、织毛衣等习惯,容易使人沉迷其中而久坐,也是不可取的。3、睡觉时的枕头选择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大小和高低,二是材料。长度一般以平卧时超过自己的肩宽10-16厘米为宜,高度以能保持颈椎正常角度为准。太高则前屈,太低则后仰,都不合适。材料选择应有一定的支撑度,但不要太硬,否则不舒服;还要干净卫生、透气,易于晾晒,否则容易滋生细菌或螨虫。4、加强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的锻炼,这样可以提升动力性的稳定。双手扣紧,抵住后脑勺,做仰头后伸抗阻力动作,锻炼颈肩肌肉。腰背肌可以通过“腰桥”或“小燕飞”等来锻炼。锻炼时注意动作规范,量力而行。5、注意避风寒,特别是夏季避免空调、风扇直接对颈肩部吹。出汗后不直接吹冷风,不要立即冲冷水。到此,我们告一段落,下回说说颈椎病的治疗。                           (图片引自《奈特骨科疾病彩色图谱》)

李志强 2021-08-29阅读量9103

这种传染病的致死率几乎100...

病请描述:说起猫狗这些萌宠,很多朋友都存在着双重的情感:一方面,毛孩子的乖巧可爱让我们欢喜不已,但另一边又担心被它们抓咬后会感染狂犬病。尤其是此前#杭州初二女生感染狂犬病脑死亡#的事件,让大众再一次感受到了狂犬病的致命风险。截图来自:微博随着天气渐暖,狂犬病进入了高发期,所以今天,微医君就跟大家聊聊狂犬病的那些事。这些狂犬病的常见说法,是真的吗?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中枢系统传染病,也是目前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烈性传染病,患者一旦发病,几乎必死无疑。人们对于狂犬病的恐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也因此流传着各种与狂犬病相关的说法,那么这些说法都是真的吗?1狂犬病都是通过狗传播的?虽然名字里带“犬”,但实际上,犬并不是唯一可以传播狂犬病的动物。理论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可患狂犬病,易感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狗、狼)、猫科及翼手目(蝙蝠)动物。我国90%以上的狂犬病由狗引起的,其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亦可感染(但比较罕见)。而在狂犬病疫情控制较好的一些国家,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野生动物成为主要传染源。2被狗舔到也会得狂犬病?狂犬病毒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唾液,大多数人类间的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也就是说,如果手上有伤口并且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舔到,也有感染狂犬病的风险。3狂犬病毒最长可以潜伏几十年?在一些不实的报道中宣称狂犬病毒最长可以潜伏几十年,以至于很多小时候被狗咬过的朋友至今仍担心会狂犬病突发。实际上统计发现,绝大多数人的潜伏期都是在1~3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4得了狂犬病会学狗叫?有传言说狂犬病发病时人会像狗一样狂叫,但实际上,狂犬病患者并不会出现狗叫的症状,发病时有两种典型的临床表现。>> 狂躁型多数病人属于该类型,患者会出现发热并伴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如:高度兴奋、恐水、怕风、阵发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麻痹型病人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接种狂犬病疫苗,你需要了解这些事狂犬病虽然凶险,但却是可防可控的,而被抓咬后注射疫苗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1被抓伤了但没出血,需要打疫苗吗?如果被猫狗抓咬,哪些情况需要注射疫苗呢?根据接触的方式不同,暴露的风险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大家可以对照查看下面的表格。截图来源: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2被抓咬后疫苗只要打一针吗?目前有“5针法”和“2-1-1针法”两类疫苗,两者在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没有特别的不同。>> 5针法程序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每剂0.5mL或1.0mL),共接种5剂。>> “2-1-1”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天和第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3“十日观察法”是指10天内不需要打疫苗吗?在狂犬病的防治方面,世卫组织曾推出过“十日观察法”,即如果狗或猫在咬伤人后10天后仍然十分健康,就证明咬人的狗或者猫在事发时,唾液中是不含有狂犬病毒的,危险就很小了。但需要明确的是,十日观察法的意思并不是在10天的动物观察期内,被抓咬者不做任何免疫预防的措施,依然需要第一时间接种疫苗,如果动物在观察后依然健康,则可以停止接种。不过,十日观察法有很多严格的前提条件(如:仅限于家养的犬、猫和雪貂,且伤人动物需有明确记载并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免疫接种史等),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此从目前我国猫狗免疫率较低的国情来说,推行十日观察法并不现实,所以,一旦被咬伤,应立即注射疫苗,且按期全程注射狂犬疫苗。4接种疫苗后又被抓咬了,还要打针吗?对于曾经接受过疫苗全程接种者,是否需要接种以3个月为界:1)如果在接种完成3个月内发生暴露或再暴露,如致伤动物健康且已被免疫,并能进行10日观察,则在确保给予正确伤口处理的前提下,可推迟加强免疫;2)如果接种后超过3个月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天和第3天各接种1剂疫苗;对于使用了效力不确定的疫苗、之前未全程接种或暴露严重的III级暴露者,再次暴露后则需全程进行疫苗接种。5孕妇、哺乳期可以注射疫苗吗?研究表明,孕妇接种狂犬病疫苗是安全的,并且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此外,哺乳期妈妈、儿童、老人都可以接种疫苗。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暴露后狂犬病疫苗使用无任何禁忌,但接种前应充分询问受种者个体基本情况(如有无严重过敏史、其他严重疾病等)。即使存在不适合接种疫苗的情况,也应在严密监护下接种疫苗。提醒被咬伤后首先要反复冲洗伤口,可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清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稍后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伤口。但注意不要包扎伤口,之后越早去医院越好,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全程疫苗接种。如何与狗狗和平相处?好啦,说了那么多关于狂犬病和狂犬病疫苗的事,大家是不是对狂犬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那我们最后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与狗狗和平相处呢?1遇到陌生的狗狗怎么办?不要奔跑或猛跑猛跳不要大喊大叫或者吓唬逗弄狗狗不要盯着狗狗眼睛一直看不要踢打、拉扯狗狗2哪些狗狗不建议靠近?正在吃东西的狗狗在玩玩具的狗狗正在睡觉的狗狗和小狗在一起的狗妈妈被关在笼子或围栏里面的狗狗或被拴住的狗狗没有主人的狗狗3如何当个好主人?办理“养犬登记证”每天带狗狗外出散步2~3次在遛狗时要牵好你的狗绳,尽量避让行人,尤其是遇到小孩子和老人的时候要控制好狗狗,不要骚扰或吓到别人随身带垃圾袋及时清理狗狗的便便,保持公共卫生给狗接种狂犬病疫苗

健康资讯 2021-04-02阅读量1.3万

三角肌拉伤

病请描述:三角肌拉伤可导致肩关节前方、外侧或后方疼痛。三角肌是肩部一块强大、有力的肌肉。在日常生活中,三角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搬起重物、活动上臂、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以维持平衡、使用键盘、开车等。另外,还与肩袖肌群一起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分为三个部分:前方、外侧和后方。三角肌的作用主要是外展肩关节,前方肌肉协助向前方抬起肩关节,也称为肩关节前屈,而后方肌肉则协助向后抬起肩关节,也称为肩关节后伸。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李宏云臂丛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是位于颈部的神经从,发出神经支配三角肌的活动。臂丛神经损伤后三角肌功能可受到影响,可出现肩关节外侧麻木、无力感(特别是向外侧抬起手时)。损伤原因可为直接外伤,或长期慢性卡压。另外炎症、骨折或不正确使用拐杖也会引起臂丛神经损伤。三角肌拉伤是肩部常见的损伤,投球、搬运过重物品、摔伤均有可能损伤三角肌。长期反复的活动也能导致三角肌损伤。三角肌拉伤后可出现肩关节前方或外侧突发性的疼痛。抗阻力前屈肩关节时可诱发疼痛。如果拉伤部位位于三角肌中部,抗阻力外展肩关节可诱发疼痛。拉伤局部出现压痛、瘀斑和肿胀,如果有明显肌肉断裂,可发现局部凹陷。肩关节活动度可下降,并可出现肌力下降和肌肉萎缩。肩袖肌群拉伤也会出现相似的症状,而且更加常见,应注意鉴别。I度拉伤轻度肌肉纤维撕裂(小于10%)。肌肉有压痛,但肩关节活动正常,无明显肿胀,尝试外展或前屈肩关节可出现轻度酸痛。损伤后通常7-10天可愈合。治疗最初24小时给予冰敷或冷疗(每次15分钟)。 之后热敷,尝试程度较轻的锻炼,例如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10次。逐步增强三角肌力量训练,如果感觉疼痛,要注意减量。可以通过按摩和超声治疗来帮助恢复。II度拉伤肌肉纤维撕裂达到90%,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做某些动作有困难,活动后疼痛加重,局部可有肿胀。损伤后通常4-6周可愈合。治疗冰敷3-5天,随后进行物理治疗(超声、热疗等)。从第7天开始进行轻度锻炼,从第14天开始恢复部分体育活动。III度拉伤肌肉纤维撕裂超过90%,甚至为完全断裂。疼痛明显,无法活动肩关节,肩部肿胀明显,可出现瘀斑,损伤局部可发现肌肉凹陷。30-35天内无法使用肩关节,完全愈合需要3-4个月。治疗第一周:立即开始P.R.I.C.E. (Rest, Ice, Compress, Elevate,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第二周:无痛情况下肌肉等长收缩锻炼(如果有疼痛就停止)。热疗、超声第三周:增加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每周3次,每次4组,每组10次)第四周:无痛情况下轻度锻炼,包括肩关节外展以及肩袖肌群的锻炼。开始牵拉训练,每次维持30秒,每天5次。第五周:增加训练强度,每天2次,每次4组,每组6-8次。逐步恢复体育运动。按摩、超声、电刺激等有助于疾病恢复。大部分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也有少数病例需要手术治疗。

李宏云 2020-04-09阅读量9819

急性肩锁关节损伤的治疗

病请描述:一.什么是肩锁关节? 肩锁关节是由肩峰前缘和锁骨远端组成的关节,当中有软骨盘,增加了关节稳定性。周围有关节囊和韧带(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加强。此外,斜方肌和三角肌腱的部分纤维还对肩锁关节囊进行加强。肩锁关节在肩胛带功能和动力学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上肢外展、上举不可缺少的关节之一,同时参与肩关节的前屈和后伸运动。 二.什么是肩锁关节脱位? 肩锁关节脱位是指连接肩锁关节的韧带发生损伤、撕裂,导致肩锁关节分离、脱位以及不稳定,往往由外伤引起,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中特别常见,特别是自行车运动。占所有肩胛带疾病的12%,占所有全身脱位的8%。年龄小于35岁的男性更容易发生肩锁关节损伤。 损伤机制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最常见的损伤方式是上臂内收时摔倒,以肩部着地。此时肩峰上缘遭受向下、向内的剪切应力,肩锁韧带首先发生断裂,如果暴力更大,则喙锁韧带也发生断裂,造成肩锁关节完全脱位。独立的肩锁关节脱位最为常见,也有少部分可伴有锁骨骨折和胸锁关节损伤。间接损伤较少,摔倒时上臂着地,肩关节受到向上的应力,导致肩峰下缘遭受剪切应力,从而发生肩锁关节广泛损伤,锁骨向喙突下方移位。 三.肩锁关节脱位的分型 根据伤力及韧带断裂程度、Tossyt等将其分为三级或三型。Ⅰ型:肩锁韧带不完全撕裂,喙锁韧带正常,关节稳定,疼痛轻微,X线照片显示正常,但后期可能在锁骨外侧端有骨膜钙化阴影;Ⅱ型:肩锁韧带完全撕裂,喙锁韧带部分损伤,锁骨外端翘起,呈半脱位状态,按压有浮动感,可有前后移动。X线片显示锁骨远端高于肩峰,但不超过肩锁关节间隙的50%。Ⅲ型:肩锁韧带、喙锁韧带同时撕裂,引起肩锁关节明显脱位,X片显示锁骨远端高于肩峰,可超过肩锁关节间隙的50%。由于这种分类方法只考虑了肩锁关节在冠状面上的移动,并不能完全反映肩锁关节脱位的所有情况,因此Rockwod在1984年在以上基础上又增加了3型,IV型指锁骨远端向后脱位,刺入斜方肌中;V型损伤指锁骨远端向上突起位于皮下,此时突起可超过肩锁关节间隙的100-300%;VI型损伤是指锁骨远端向喙突下方移位,根据移位方向又可分为两个亚型:肩峰下型,喙锁韧带完整,锁骨远端向肩峰下移位;喙突下型,喙锁韧带完全撕裂,锁骨远端向喙突下移位。明确不同类型的肩锁关节脱位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前提条件。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最主要的症状是肩锁关节疼痛,疼痛可向肩部及上臂放射。肩关节上举受限。体检可以发现锁骨远端向上突起,肩锁关节压痛,局部瘀斑。如果出现III度以上的损伤,按压会有台阶感,或者叫弹钢琴征,即锁骨远端在上下方向移动。注意需要双侧对比,明确是否为先天性异常。损伤严重时可在三角肌-斜方肌筋膜处发现血肿。如果存在水平方向上的不稳定,一手固定肩峰,一手移动锁骨,可以发现锁骨向后方移动。另外需要检查胸锁关节及神经血管有无异常。 2.影像学: 除拍摄常规正侧位外,也可拍摄Zanca位:此时球管尾倾10°,双侧腕部负重10kg,同时拍摄双侧肩锁关节正位。测量肩峰锁骨宽度。正常的宽度为1-3mm,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小。在男性>7mm,女性>6mm认为存在异常。 对于评估水平不稳,可采用腋窝位片。患者仰卧,上臂分别在肩胛骨水平位和90°内收、60°上举位拍摄腋窝位片,此时可发现锁骨远端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增加。 MRI在诊断肩锁关节脱位方面较为精确,可用于评估肩锁韧带、喙锁韧带有无损伤,以及三角肌-斜方肌筋膜有无血肿。MRI也可发现I度肩锁关节损伤,此时可在肩锁韧带后上方发现韧带部分损伤。   五.治疗 1.保守治疗 I型和II型Rockwood损伤主要采用保守治疗,以前采用绷带、粘胶带、支具、石膏等方法固定肩锁关节。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固定,原则是要在锁骨远端上方施加向下的持续压力,让韧带能够充分愈合。 但是,最近发现,采用这些固定方式很难让肩锁关节完全复位,因此很多医生开始使用单纯的肩关节吊带来制动。吊带的作用是减少重力作用对上肢产生的向下应力,有利于韧带的愈合。在急性期给予冰敷、止痛治疗(通常持续3-7天)后,便可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力训练,以期尽早恢复完整的脊柱-肩胛骨-肱骨功能链。肌肉锻炼主要是针对肩胛带周围肌肉进行,包括菱形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背阔肌等,以稳定肩胛骨的活动。对于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应当着重关注于改善症状,而对于慢性肩锁关节脱位,应当着重关注与功能恢复。一般在损伤后3-4周后疼痛应当消失,同时无明显活动受限。有研究发现,在很多慢性肩锁关节不稳的患者中,常常会出现肩胛骨动力异常。这是因为在肩锁关节脱位后,缺少附着于锁骨和肩胛骨上韧带的被动牵拉作用,长期以往,就会出现肩胛骨动力异常。因此,在肩锁关节脱位的恢复期,针对肩胛带肌肉的功能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仍然要避免举重和对抗性体育运动,让韧带能够充分愈合。 保守治疗的并发症: 绷带固定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是皮肤破损。对于水平方向不稳的患者,在做交臂动作时可能发生肩峰向前下方移位,与锁骨远端重叠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年轻、喜好运动的人群来说,保守治疗效果常常不佳。 肩部疼痛不适的症状可持续6个月到5年,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在12个月内完全缓解。长期存在肩部不适症状的原因包括残存的肩锁关节不稳、关节软骨盘和软骨损伤、关节面匹配不佳、锁骨及肩峰远端骨赘形成以及肌力下降等。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保守治疗的患者最终有13%的需要手术治疗,有56%的患者均出现了肩锁关节退行性改变。   对于Rockwood III型损伤,是采用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手术治疗的优势在于锁骨远端不再突起,更加美观。但是在肌力、疼痛、投掷能力以及肩锁关节骨关节的发生率上,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无明显差异。另外一项研究则发现,保守治疗更容易出现肩胛骨动力异常。目前大部分的医生认为,III型损伤应当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年轻、运动水平高的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更加个体化的评估则包括运动员所从事的运动项目、损伤时所处的赛季、运动水平、患肩的投掷需要等。另外,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则要考虑手术治疗,以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和运动能力。   2.手术治疗 对于Rockwood IV-VI型损伤患者,由于患者存在明显脱位以及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建议手术治疗。 开放手术: 螺钉固定:最早应用于上世纪40年代,目前仍有骨科医生应用,可采用经皮技术,并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主要的缺点包括螺钉移位、断裂、喙锁韧带修复处继发损伤,以及螺钉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等,因此现在应用越来越少。 锁骨钩钢板:在1976年首次由Balser应用。由螺钉将钢板固定于锁骨远端上表面,并由一钩子固定于肩峰下表面以维持肩锁关节的稳定。文献证实锁骨钩钢板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以及满意的复位效果。主要的并发症包括肩峰骨折或骨赘形成,另外可产生肩峰下撞击征。另外钢板需要在术后3个月移除。 克氏针和张力带:可采用2枚克氏针经皮固定,是一种经济、简单的固定方法。目前的研究证实克氏针固定与螺钉相比临床疗效相似。并发症包括克氏针移位(4%)和肩锁关节再脱位(11%)。 PDS-吊带:从2001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认为手术疗效与螺钉固定相当。 关节镜技术 随着关节镜技术的发展,于2001年开始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肩锁关节固定术。目前关节镜技术有逐渐取代开放性手术的趋势。最早的关节镜技术是应用高强度线环扎固定喙锁韧带。目前大部分医生采用双钢板技术来进行肩锁关节的复位固定。手术中分别在锁骨远端上方和喙突下端放置一枚小钢板,中间以高强度线固定,使移位的锁骨远端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采用这一技术仅需在肩部做3个0.6-1cm的小切口即可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在关节镜监视下完成,定位精确,无需做大切口,也不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剥离以显露手术部位,创伤小,避免了过多软组织剥离造成锁骨远端稳定性的进一步下降。关节镜手术其他的优点还包括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钢板,而且可以获得和锁骨钩钢板固定一样的临床疗效,目前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同时这种固定方式还可提供肩锁关节的微动,更加符合人体的运动生理学。 除了上述优点以外,关节镜技术的优势还在于可同时探查关节内其他病变。有研究显示,在肩锁关节脱位的病人中,并发关节内病变(包括肩袖损伤、上方盂唇损伤、关节囊韧带撕裂)的发生率为18-22%。同时对这些病变进行处理对术后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是非常有必要的,开放手术则无法同时探查及处理关节内病变。 六.术后康复: 术后需要继续注意保护肩锁关节的稳定性,以保证手术获得成功。一般需要佩戴吊带4到6周,此期间内肩关节避免外展或前屈超过90°,内外旋活动则不受限制。7-12周内肩关节被动活动不受限制,并开始在无痛的情况下逐步进行主动活动,但此期间内患肢仍然不能负重。12周后逐步恢复运动及负重。   七.小结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并不少见,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损伤类型制定。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关节镜手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逐步取代开放性手术。  

李宏云 2019-08-26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