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流感,又一次上了热搜!据说呢,目前99%的患者都是甲流,只有1%的“天选”患者是乙流。从这两个热搜来看,流感是真难受啊,近期的感染风险也是真不小。应对甲流,除了尽早服用抗病毒药物外,剩下的就是对症治疗,发热就降温,咳嗽就吃止咳药,肌肉酸痛就吃镇痛药。而说到痛,得过甲流的人都深有体会,那叫一个“寝食难安”啊。头痛、咽喉痛、关节痛感染甲流为什么这么疼?甲流一般起病3~6小时就会发高烧(可达39~40℃),之后陆续出现其它症状,比如咳嗽、流涕、咽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胸闷、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一个“痛”字。80%以上的甲流患者会出现严重头痛,特别是眉弓和太阳穴最为明显。咽喉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哪哪都痛,感觉整个人就没一处舒服的地方。感染甲流怎么就这么疼呢?其实呢,这种疼痛并不是甲流病毒直接引起的,而是免疫反应和炎症的结果。人体被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开始发挥作用,释放抗体攻击病毒,阻止其进一步扩散,但同时也引起了体内的炎症反应,造成疼痛。这个过程中,白细胞会产生细胞因子(用于细胞信号传导),导致肌肉和关节发生炎症,引起显著的疼痛。与此同时,高热也会导致全身的不适与肌肉酸痛,一般热度越高越痛。也有医生认为这类疼痛与痛觉过敏有关。简单来说就是,你的身体知道这个病很厉害,试图通过疼痛来提醒你休息,以此度过危险期,哪怕是腰背、下肢等与感染相关性较低的部位。这种疼痛机制本意是好的,奈何如今人的耐痛能力越来越差(女性相比男性更敏感),甚至有时即使很痛也无法休息。好在,大多数的疼痛可以通过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进行缓解。“流感神药”有必要囤吗?最近患流感的人越来越多,被捧为新一代“流感神药”的玛巴洛沙韦片遭受疯抢,原本200多元一盒,在部分线上药店硬是被卖到了485元。要不要加入囤药大军呢?没必要!作为一种处方药,如果真的确诊了流感,在医生指导下开药、用药即可,不需要自己囤药,更不要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自行服用。“重症甲流”有征兆!警惕4个并发症虽然不高,但甲流确实可能致死,特别是一些重症患者,病死率会明显升高。重症甲流的典型症状主要是高烧、头痛、咳嗽、喉咙痛、全身酸痛、呕吐、腹泻等。除此之外,出现下面的几个症状,是危险的信号。经治疗后,仍持续发烧超过3天;胸痛(警惕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可能发展成肺炎;血痰;嘴唇发紫或发蓝(缺氧造成);意识不清;甲流出现重症信号,务必第一时间前往医院。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不要在家硬抗!甲流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危及生命。病毒性肺炎:若病毒侵及左、右两肺,可能诱发呼吸衰竭,不及时进行插管、呼吸器治疗,或因缺氧而致死。1月3日,北京一位急诊医生在患甲流一周后再次发烧,CT检查发现变成病毒性肺炎(四肢末端出现花斑,已处于休克前期)。 图片来源:微博专家提醒:咳嗽、咳痰超过一周,及时拍片排除肺炎。继发性细菌感染:抵抗力较差的人更容易发生,可能引发败血症。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危险性极高的严重并发症,会造成心脏衰竭。脑炎:整个脑部受到甲流病毒侵犯,导致发炎、肿胀,造成脑压升高、昏迷。参考文献[1]孙娟. 科学预防甲流[J]. 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24(2):14-15.[2]孙海娥. 甲流高发,公众如何科学应对[J]. 科学之友,2024(2):48. DOI:10.3969/j.issn.1000-8136.2024.02.024.[3]甲流来袭,该如何应对?[J]. 家教世界,2023(14):23.
健康资讯月卡 2025-04-24阅读量21
病请描述:在妇产科门诊工作时,我遇到不少女性患者,因私密部位出现异样而忧心忡忡。其中,双侧小阴唇内侧出现毛刷样改变,或是长出簇状赘生物最为常见。这两种情况,对应的分别是假性湿疣与尖锐湿疣,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怎么区分它们,日常又该如何护理。 一、真假湿疣大不同,细节之处见分晓 (一)外观差异 1.假性湿疣:多表现为双侧小阴唇内侧密集分布的毛刷样、鱼子样小丘疹,表面光滑,大小均匀,颜色多与周围黏膜一致,呈淡粉色或肤色,一般不会融合,就像整齐排列的小绒毛,看着很规整。 2.尖锐湿疣:典型的尖锐湿疣是簇状、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从淡红到灰白都有,疣体常常会相互融合,呈现出杂乱、不规则的外观,就好像是“野草”肆意生长。 (二)成因区别 1.假性湿疣:它主要是由于局部长期受炎症刺激引发的,比如阴道炎、外阴炎长期不愈,阴道分泌物增多,持续刺激小阴唇黏膜,就容易长出假性湿疣。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局部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成为诱因。 2.尖锐湿疣: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几率。此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的毛巾、马桶圈等,也存在极小概率感染。 (三)症状感受 1.假性湿疣:多数情况下,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但程度很轻,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往往是在偶然清洗或体检时才发现。 2.尖锐湿疣: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瘙痒、灼痛,尤其是在疣体破损、继发感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而且,随着疣体增大,还可能出现异物感,严重时影响排尿、性生活质量。 二、日常护理有妙招,呵护私密更健康 不管是假性湿疣还是尖锐湿疣,日常护理都至关重要,能有效缓解不适,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一)个人卫生要重视 1.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冲洗,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不要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让私密部位保持干爽。换下的内裤要及时清洗,单独手洗最佳,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洗完后在通风、有阳光处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二)生活习惯需养成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7-8小时为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2.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3.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穿着舒适的运动装备,避免因运动损伤引发感染。 (三)性行为要谨慎 1.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要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仔细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病毒传播的机会。 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HPV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购买安全套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意查看保质期,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女性朋友们,了解真假湿疣的区别,做好日常护理,是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要是发现私密部位有异常,千万别自行揣测、盲目用药,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让专业医生给出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方案,才能安心、放心。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53
病请描述:在妇产科门诊工作时,我遇到不少女性患者,因私密部位出现异样而忧心忡忡。其中,双侧小阴唇内侧出现毛刷样改变,或是长出簇状赘生物最为常见。这两种情况,对应的分别是假性湿疣与尖锐湿疣,看似相似,实则大不相同。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唠唠,怎么区分它们,日常又该如何护理。 一、真假湿疣大不同,细节之处见分晓 (一)外观差异 1.假性湿疣:多表现为双侧小阴唇内侧密集分布的毛刷样、鱼子样小丘疹,表面光滑,大小均匀,颜色多与周围黏膜一致,呈淡粉色或肤色,一般不会融合,就像整齐排列的小绒毛,看着很规整。 2.尖锐湿疣:典型的尖锐湿疣是簇状、菜花状、鸡冠状的赘生物,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颜色从淡红到灰白都有,疣体常常会相互融合,呈现出杂乱、不规则的外观,就好像是“野草”肆意生长。 (二)成因区别 1.假性湿疣:它主要是由于局部长期受炎症刺激引发的,比如阴道炎、外阴炎长期不愈,阴道分泌物增多,持续刺激小阴唇黏膜,就容易长出假性湿疣。长期穿着紧身不透气的内裤、局部卫生状况不佳,也可能成为诱因。 2.尖锐湿疣:这是一种性传播疾病,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不使用安全套等高危性行为,都大大增加了感染几率。此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如公共浴室的毛巾、马桶圈等,也存在极小概率感染。 (三)症状感受 1.假性湿疣:多数情况下,患者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人可能会有轻微的瘙痒感,但程度很轻,几乎不影响日常生活,往往是在偶然清洗或体检时才发现。 2.尖锐湿疣:部分患者会感到局部瘙痒、灼痛,尤其是在疣体破损、继发感染时,疼痛会更加明显。而且,随着疣体增大,还可能出现异物感,严重时影响排尿、性生活质量。 二、日常护理有妙招,呵护私密更健康 不管是假性湿疣还是尖锐湿疣,日常护理都至关重要,能有效缓解不适,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一)个人卫生要重视 1.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从前向后冲洗,保持外阴清洁。注意,不要过度冲洗阴道,以免破坏阴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反而增加感染风险。 2.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透气的内裤,让私密部位保持干爽。换下的内裤要及时清洗,单独手洗最佳,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洗,洗完后在通风、有阳光处晾晒,利用紫外线杀菌。 (二)生活习惯需养成 1.规律作息,保证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7-8小时为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2.合理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身体负担,影响病情恢复。 3.适度运动,每周坚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既能增强体质,还能释放压力,改善心情。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穿着舒适的运动装备,避免因运动损伤引发感染。 (三)性行为要谨慎 1.对于有性生活的女性,要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避免不洁性行为。性生活前后,双方都要仔细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细菌、病毒传播的机会。 2.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HPV等性传播疾病的感染。购买安全套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质量合格的产品,注意查看保质期,使用前检查包装是否完好,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女性朋友们,了解真假湿疣的区别,做好日常护理,是守护自身健康的关键。要是发现私密部位有异常,千万别自行揣测、盲目用药,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让专业医生给出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方案,才能安心、放心。
李春妍 2025-04-16阅读量161
病请描述:孕期胆结石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具体表现。以下是关于孕期胆结石手术的相关建议: 1.无症状胆结石 如果孕期发现胆结石但没有症状(如疼痛、发热、黄疸等),通常不需要手术干预,可以选择观察等待。在孕期,医生会建议通过饮食调整、控制体重、多喝水等方式来预防症状发作。 2.有症状但病情较轻 如果出现轻微症状(如偶尔的胆绞痛),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包括: 药物治疗:使用对孕妇和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解痉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生素(如头孢类)。 饮食调整: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保持清淡饮食。 其他措施:多喝水、适当运动(如散步)、保持健康的体重。 3.症状严重或并发症 如果胆结石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胆囊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手术可能是必要的。手术方式和时机需要综合评估: 手术方式: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为其创伤小、恢复快。如果孕妇无法耐受手术,可选择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这是一种微创的临时解决方案。 手术时机:孕中期(4-6个月)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时期,因为此时胎儿相对稳定,手术风险较低。 4.特殊情况 如果孕期胆结石反复发作,即使症状较轻,也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因为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 对于孕晚期(孕7个月后)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如果病情严重,仍需考虑手术以避免危及母婴安全。 总结 孕期胆结石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是否伴有并发症。如果症状轻微,建议保守治疗;如果症状严重或出现并发症,手术可能是必要的,但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任何情况下,孕妇应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及时就医。
赵刚 2025-04-07阅读量249
病请描述: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尤其是颅脑和脊柱神经外科工作,持续钻研攻关脊髓脊柱疾病,在国内神经外科界独树一帜,每年诊治数千名全国各地患者,每年为数百名脊柱脊髓疑难复杂疾病患者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治和手术经验,获得了广大病患的高度信任和众多业内专家一致好评。戴大伟副主任医师就广大患者关心的“脊髓空洞症”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细致解答。 1.脊髓空洞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 脊髓空洞症(syringomyelia)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脊髓内液体异常积聚的为特征的退行性疾病,算是脊髓的“脑积水”。它最常见于颈段脊髓,在一些疾病可以向上延伸到生命中枢脑干(延髓和桥脑)。 因为脊髓的功能十分重要,它是脑控制躯干和四肢之间的连接,大脑接收信号和发出指令全靠脊髓,相当于一颗大树,扎入土壤深部的树根吸收水分和养分要通过树干传递到树枝和叶子,这里树干就相当于脊髓,脊髓空洞症相当于树干空心了,大树的生命就发生威胁。 2.脊髓空洞是怎么形成的? 有关脊髓空洞的发生机制目前没有统一的推断,最有代表性的发病机制研究为1960年代Gardner提出了水动力学理论。在正常胚胎发育过程中,脉络丛的脑脊液搏动对神经管的扩张起到了重要作用。小脑幕上下脑脊液搏动不均衡会导致后颅窝容积改变从而引起Chiari畸形和脊髓空洞症。 多数学者认为与脊髓局部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有关,导致脑脊液循环不畅的原因有很多,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或Arnold-Chiari畸形),该畸形位于颅颈交界区,可以引起明显脑脊液循环障碍,脊髓内的脑脊液与第四脑室脑脊液流动不畅。或者是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引起相对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后颅窝容积减小导致脊髓内脑脊液循环障碍。 此外,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等疾病都可以引起脊髓中央管扩张,脑脊液进一步在脊髓内部异常积聚,导致脊髓空洞症。 脊髓损伤头尾端空洞 3.脊髓中央管扩张是脊髓空洞症吗? 脊髓中央管扩张实际上是脊髓空洞的早期表现,它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不变,每年复查脊柱核磁共振,中央管扩张无明显扩大,也无明显临床症状,一般不需要手术干预。另一种为脊髓中央管扩张逐渐加重,且有临床症状影像学习、工作或生活,则需要积极治疗。据临床观察,脊髓中央管扩张多数为稳定性。 多发颈段脊髓空洞,形成分隔 4.哪些因素会导致脊髓空洞的发生或加重? ①先天因素: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或终丝脂肪瘤,脊柱裂,脊髓纵裂,椎管内先天性肠源性囊肿,畸胎瘤,先天性脊髓血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等。 ②后天因素:寰椎枕化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症,颈椎病、脊髓髓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炎、脊髓肿瘤、脊柱侧弯,脊柱肿瘤,脊髓多发性硬化,脑积水等。 ③生活习惯因素,饮食因素:长时间低头看书、看手机或工作,导致的颈椎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反弓,加重颈椎病和颈椎管狭窄,屈曲位时脊髓前方受压加重,脊髓中央管脑脊液循环受阻,脊髓中央管逐渐扩张。不正确坐姿或工作负重加重脊柱侧弯也会加重脊髓空洞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饮食与脊髓空洞发生发展相关。 5.脊髓空洞是良性病变还是会恶变? 脊髓空洞症实际上是脊髓的积水,像脑积水一样当然属于良性病变,不是肿瘤性病变,不会恶变成为癌症。只要及时发现,正确对待,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治疗,会得到很好的疗效和远期预后。 6.脊髓空洞症的分型有哪些? 根据脊髓空洞腔内脑脊液特点和脊髓形态,以影像学MRI表现为依据可分为:①交通型脊髓空洞;②非交通型脊髓空洞;③萎缩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矢状位脊髓空洞特点分为:①单发性脊髓空洞;②多发性脊髓空洞。以及①单节段型脊髓空洞;②多节段型脊髓空洞。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程度分为:①轻型; ②中型; ③重型。 根据MRI横断面脊髓空洞位置分为:①中央型; ②偏中央型。 7.脊髓空洞症患者会有哪些表现呢? 脊髓空洞症患者主要有以下临床表现: 手内在肌萎缩,畸形,手灵活性降低 鱼际肌萎缩,手指无法展开,灵活性下降 ① 空洞内脑脊液张力性压迫症状 脊髓空洞压迫脊髓中央管前方的痛觉神经纤维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细胞,导致受累节段的痛温觉丧失、肌肉萎缩、肌力下降,而触觉保留(触觉受双侧神经纤维支配),患者往往表现为上肢肌肉,尤其是手内在肌萎缩(大小鱼际肌),手指麻木、灵活性下降,痛温觉下降后患者容易烫伤,手部畸形,力量下降等。在疾病早期,感觉障碍常位于一侧肢体,并逐渐加重。 ② 脑脊液循环障碍症状 头痛,可位于后枕部或颈部,可放射至顶部、乳突、肩部,常为阵发性。 ③ 其他合并疾病症状 如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寰枢椎脱位等可有走路不稳、眼球震颤,一过性视物模糊、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眩晕、恶心、共济失调等症状。 8.脊髓空洞症如何诊断? 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和其他脊柱脊髓疾病诊断一样,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脊柱CT和MRI扫描综合诊断。单纯靠临床表现或单纯靠影像学表现都不能诊断为“脊髓空洞症”,必须是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相符合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有相关症状,但影像学不支持,不能明确诊断。有时候影像学有相应表现,但无临床症状体征,也不能明确诊断,也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这里需要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来判断。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症 9.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需要治疗吗? 脊髓空洞症是良性病变,不一定需要手术治疗,但是临床上必要的复查和随访是必须要做的,患者要定期看专门医生,最好是一直看一位医生,长期规律随访复查,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和影像学脊髓空洞本身的改变。必要时,医生会根据病情本身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10.脊髓空洞症如何治疗呢? 总体来说,脊髓空洞症的治疗可以概括为保守治疗、药物及物理治疗、微创手术治疗。 ① 保守观察 定期随访观察也是治疗,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 ② 药物及物理治疗 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如口服塞来昔布、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等,针灸、理疗等也可以尝试。 ③ 微创手术治疗 对于较为严重或进行性进展的脊髓空洞症,建议行显微镜下的微创手术治疗,手术为脊柱后路小切口微创手术,分离肌肉和一个节段的椎板(部分患者采取半椎板入路),损伤较小,手术方式包括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脊髓空洞-胸腔或腹腔分流术,空洞穿刺造瘘术。而前者手术更加微创,疗效确切,并发症更少。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戴大伟教授团队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根据脊髓空洞症分型个体化手术治疗。选取脊髓空洞张力最高空洞最明显的区域为手术目标区域(尽量避免高颈段脊髓和上胸段脊髓血供十分薄弱的区域),对于部分患者采取脊髓后正中沟入路,对于病因治疗无效及特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患者,脊髓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申请发明专利,改良和优化目前分流管 标准化术式,标准尺寸置入,保证最好疗效 部分患者采取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软脊膜切开,极其微创,避免后正中沟切开损伤薄束和楔束纤维,避免下肢深感觉障碍 软脊膜切开长度极小2.5-3mm 分流管远端务必要置入蛛网膜下腔,保证引流通畅,通则不堵。 11. 我不想做手术,能保守治疗吗? 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轻型患者可以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复查患者MRI平描或增强扫描、CT三位重建等。定期随访观察也是一种治疗方式,对于有轻微症状但暂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给与对症止痛、缓解肌张力和麻木的药物治疗。患者不需要焦虑,正确面对脊髓空洞,完全能够监测疾病情况和发展趋势。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和进行性进展的患者,不应该惧怕手术治疗而延误治疗,手术较为安全和微创,手术总体上肯定是利大于弊,挽救患者神经功能,给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 12.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康复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多久复查? ① 饮食方面 术后应注意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不要偏爱食物和挑食。也不能够吃太过辛辣刺激的食物,不能抽烟喝酒。 ② 并发症方面 康复期间要注意伤口生长情况,适当活动,不过度活动,短期内可能有肢体肿胀、疼痛等,对于有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预防褥疮、肢体深静脉血栓等后遗症的情况。低头和弯腰要在医生建议下进行,必要时戴颈托、腰围等护具,不要久坐或久站,需要注意防寒保暖,可以在床上做五点支撑锻炼肌肉力量。 ③ 脊髓空洞症手术以后标准化复查应该这样的:手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分别复查一次,以后病情稳定是每年复查一次。戴大伟副主任医师提醒,复查时带好出院小结和之前的影像学片子等资料,方便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并将最新的情况与之前病情表现进行对比。
戴大伟 2025-03-30阅读量3971
病请描述:胆囊到底要不要切?瑞金医院专家告诉你这6种情况必须“狠心”告别!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用30年临床经验为你解答! 一、胆囊:身体里的“胆汁小仓库”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我们来聊聊胆囊这个“低调”的器官。很多人以为胆囊是生产胆汁的,其实它只是个“仓库管理员”——负责浓缩和储存肝脏生产的胆汁,等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再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如果这个“仓库”出了问题,比如反复发炎、藏满结石,甚至可能癌变,那我们就得考虑和它“分手”了! 胆囊罢工的预警信号: 右上腹疼痛(尤其是饭后) 恶心、呕吐、腹胀 皮肤发黄(黄疸) 高烧、寒战 二、这6种胆囊必须切除!快看看你中招了吗? 根据最新医学指南和30年临床经验,我总结了6种必须切除胆囊的情况,用大白话给大家划重点👇 1️⃣ 反复发作的“暴躁胆囊” 胆囊炎就像“仓库着火”,多数是结石堵住出口导致胆汁淤积。有些人喝粥都频繁发作,疼到住院,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反复炎症会让胆囊壁增厚,甚至诱发癌症!→ 建议切除: 每年发作超过3次,或发作后药物控制无效。 2️⃣ 结石“越狱”到胆管 小结石从胆囊溜进胆管,可能引发胆管炎(高烧、休克)或梗阻性黄疸(皮肤发黄)。这类胆囊就像“定时炸弹”,留着它,结石可能反复捣乱。→ 建议切除: 有过胆管结石病史,或胆囊内充满细小泥沙样结石。 3️⃣ 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分子” 泥沙样结石更狡猾!它们可能溜进胰管,引发胆源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10%)。这种情况必须当机立断,切除胆囊才能斩草除根! 4️⃣ 失去功能的“僵尸胆囊” 胆囊被结石填满(充满型结石),或胆囊壁太厚无法收缩(胆囊腺肌症),就彻底“罢工”了。留着它不仅没用,还可能癌变。 5️⃣ 息肉长得“不对劲” 不是所有息肉都要切!但符合以下条件,别犹豫:✅ 单发息肉>1cm✅ 宽基底、血流丰富✅ 半年内增长>2mm这些可能是癌变前兆,早切早安心! 6️⃣ 高度怀疑癌变的胆囊 如果B超或CT提示胆囊壁增厚、僵硬,或活检发现癌细胞,必须尽快切除!早期胆囊癌5年生存率可达80%,拖延就是玩命! 三、切了胆囊,还能快乐吃肉吗? 很多患者担心:“没了胆囊,是不是只能吃草了?”费医生辟谣: 完全不影响!胆囊只是“仓库”,胆汁照常由肝脏生产。术后初期可能轻微腹泻,但1-3个月身体就能适应。真正要注意的是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哦~ 四、保胆取石行不行?听专家怎么说! 总有人问:“医生,能不能只取结石不切胆囊?”真相很扎心: 结石像野草,取完还会长 反复刺激增加癌变风险 保胆手术易残留细小结石所以,除非你是年轻、单发结石且胆囊功能完好,否则别拿健康赌概率! 五、费医生的健康小贴士 1️⃣ 无症状结石也要警惕:超过3cm的结石、瓷性胆囊,即使不疼也建议切除。2️⃣ 体检别漏超声:每年一次腹部B超,能早发现胆囊问题。3️⃣ 少吃油腻多运动:控制体重、规律饮食,预防结石形成。 本文整合自《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专家共识》等权威指南,结合临床真实案例撰写。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爱写科普的外科医生。如果你有胆囊、胰腺、甲状腺问题,欢迎留言咨询,愿用30年经验为你守护健康! 推荐理由: 全网百万粉丝信赖的医学大V,用最通俗的语言讲透复杂疾病,让你看病少走弯路!
费健 2025-03-20阅读量391
病请描述:一、退热药物使用规范 首选药物明确 对乙酰氨基酚(≥2月龄)和布洛芬(≥6月龄)仍为一线退热药。布洛芬剂量调整为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维持15mg/kg/次。 循证依据:2023年中国指南建议避免交替用药,因可能增加肝肾损伤风险且未显著改善舒适度。 用药时机精细化 不再单纯以体温阈值(如38.5℃)作为用药标准,强调以患儿舒适度为核心指标,如烦躁、疼痛或影响睡眠时使用。 二、物理降温的明确限制 不推荐常规物理降温 新版指南明确指出酒精擦浴、冰敷可能诱发寒战及皮肤刺激,温水擦浴仅适用于中暑等特殊情况。 研究显示物理降温对退热效果无持续作用,且可能延长病程。 退热贴效果存疑 退热贴仅能降低局部皮肤温度0.5℃以下,无法改善核心体温或全身症状。 三、发热评估与分层管理 月龄分层就诊标准 <2月龄:肛温≥38℃需立即就诊(警惕细菌性脑膜炎) 2-3月龄:肛温≥38℃且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史)需紧急评估 预警体征识别 新增"中毒样症状"评估:包括呻吟、皮肤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秒等,提示脓毒症可能。 四、退热药与热性惊厥的关系澄清 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多中心研究证实,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均无法降低热性惊厥复发风险。 处理原则:急性期以保护气道为主,惊厥持续>5分钟启用二线药物。 五、家长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管理要点 强调"三要三不要"原则: 要观察精神状态、要保证液体摄入、要记录热峰和热型。 不要捂热、不要强制进食、不要自行使用抗生素。
宁铂涛 2025-03-17阅读量478
病请描述:健康科普冠心病防治小课堂当前,冠心病已成为我国最普遍的健康问题之一。冠心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哪些人更容易得冠心病?冠心病如何治疗和预防?今天,下面就来给大家全面讲解。01什么是冠心病?冠状动脉是负责输送血液到心脏的血管,当这条重要的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02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冠心病主要致病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肥胖、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过量饮酒、男性、年龄、家族史等。上述因素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从而造成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心肌缺血。这些因素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概率,被称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除了性别、年龄和家族史是不可控危险因素,其他易患因素都是可控的,所以无论是冠心病的预防或治疗,都要控制好这些因素。03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冠心病临床症状主要是心绞痛,但表现多样。典型的心绞痛多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生,表现为位于胸骨中下段的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颈肩部、上肢或背部,持续时间多在数分钟到半小时内,可伴有出汗。需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患者心绞痛症状并不典型,可能在休息时出现,可表现为胸闷气促,部位也仅仅位于颈肩部、上肢、背部、脸颊部或上腹痛,有些病人误认为是肩周炎、牙痛或胃病,容易误诊。04如何预防冠心病?01健康生活 戒烟、限酒、保持良好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量运动。02避免“三高”高血压患者应遵循医嘱,规律用药,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高血脂患者应低脂饮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03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05冠心病的治疗方法1、非药物治疗: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2、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缓解症状,延缓冠脉病变的进展:如抗凝治疗(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等);扩张冠状动脉(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血压控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血脂控制(胆固醇合成抑制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及PCSK9抑制剂等);血糖控制(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3、手术治疗:包括心脏血管介入治疗(心脏内科医师完成)和冠脉旁路移植术(心脏外科医师完成)。冠脉介入治疗,俗称“支架植入”,是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在X线下对病变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或应用药物球囊,消除或减轻冠脉狭窄,使心肌恢复供血。 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搭桥手术。此手术在心外科实施,心外科医生使用患者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作为“桥血管”,将其从升主动脉绕过狭窄/闭塞的冠脉搭至病变远端正常血管段。值得注意的是,明确的冠心病,无论采用哪种手术方法,均需要终身服药治疗预防再次心绞痛发作,同时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冠心病的易患疾病,对冠心病的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都非常有意义。06温馨提示立冬已过,寒意袭来,此时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特别是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来说,秋冬时节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因此,对于老年人及冠心病高危人群,在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冬季也要做到防寒保暖、适量运动。建议:1.注意保暖,特别是脸和四肢的保暖,在温度低的时候应该避免外出,以免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尤其是寒露后的“寒冷天”,由于空气中雾霾增高,含氧量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很容易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2.要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但是为了增强机体抵抗力,天气好的时候应该适当进行一些室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等,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肌供血能力,有助于预防冠心病。3.晨练别太早,不少中老年人都有早起晨练的习惯。但在初冬,这有可能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建议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在冬季应尽量避开早间时段锻炼。
郑远 2025-02-28阅读量725
病请描述:感染相关并发症 切口感染: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表现为切口红肿、疼痛、渗液等。 腹腔感染:术后可能发生腹腔内感染,如胆汁性腹膜炎等,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痛加剧、腹部压痛等。 呼吸系统并发症 肺部感染:老年患者术后因活动减少、咳嗽反射减弱,易发生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呼吸困难等。 消化系统并发症 胆漏:术后胆漏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术后引流液呈胆汁样、腹痛加重、发热等。 胃瘫:术后可能出现胃排空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 血液系统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老年患者术后活动减少,血液流速减慢,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等。 其他并发症 心脑血管意外: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术后应激反应、血容量变化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电解质紊乱:术后可能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需密切监测并及时纠正。 预防与护理措施 加强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引流液性质和量、腹部体征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 促进康复: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床上翻身、坐起、下床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必要时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血栓。 营养支持:术后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恢复。
赵刚 2025-02-21阅读量797
病请描述: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和优势:效果优势创伤小: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患者恢复更快。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在手术后较短时间内出院。并发症少: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能够有效减少术后感染、胆漏等并发症。抑制炎症反应:腹腔镜手术能够有效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数据支持手术成功率高:在一项研究中,286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267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成功率达93.36%,且无一例死亡。术后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患者无黄疸、腹痛、发热等并发症。适用性广泛适用:尽管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器械的改进,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早期手术时机:对于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发病前72小时内进行腹腔镜手术效果更佳,此时胆囊壁充血、水肿、粘连较轻,手术难度相对较小。注意事项术前评估:需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老年综合评估(CGA),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术后护理: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鼓励早期活动以促进康复。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在治疗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安全性,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式。
赵刚 2025-02-21阅读量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