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关节疼痛 > 内容

关节疼痛内容

关节炎的治疗

病请描述: 骨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附加治疗和手术治疗4种,分述于下:  药物治疗  1 镇痛剂  1.1(1)局部镇痛药,如辣椒辣素(Capsaisin)能使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P物质的小无髓鞘C类感觉神经元耗竭而起镇痛作用,使用浓度为0.075%4次/日或0.25% 2次/日,用后局部皮肤有烧灼感,一般应用2~3d即能发挥功效。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外科孙业青  (2)非鸦片类镇痛药,最常用和有效的是醋氨酚(acetaminophen)  (3)鸦片类镇痛药,如丙氧酚(Propoxyphene)、可待因、氧可酮(oxycodone)及曲马朵(Tramedol)等,当非鸦片类镇痛药无效时,可短期使用鸦片类镇痛药,时间不超过2周。  1.2 非甾体抗炎镇痛药(NSAIDs)对OA的应用至今存在争论,虽其镇痛作用与镇痛药一样,但对胃肠道和肾脏的毒副作用却不容忽视,特别对老年OA而言,曾有报告指出老年溃疡病的住院与死亡病例中,20%~30%与服用NSAIDs有关。再者,有研究认为NSAIDs对关节软骨的代谢可能产生有害作用。故对OA必须防止滥用NSAIDs。目前已有局部NSAIDs药应市,如扶他林乳胶剂、eltenac乳胶剂、消炎痛药膏等,经临床应用和对照观察证实有一定疗效。  2.1.3 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 从关节液的降解作用标志中显示,激素能有效地抑制OA的降解过程,可能抑制金属蛋白酶的活动而改善OA症状,但如大剂量应用激素却会妨碍软骨的修复过程,包括对氨基葡聚糖和透明质酸的合成。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适用于OA关节疼痛伴关节积液,注射前须先抽除关节液,作细胞学检查,激素2次注射的间隔时间不可少于3个月,1年内限注2~3次。临床上过多地作激素关节内注射是有害的,须警惕激素副作用与关节内注射继发感染导致严重后果。  2.1.4 维生素C片剂为抗氧化剂及Ⅱ型胶原合成的基本需要,最近对OA微量营养素的研究中发现,高抗氧化剂的摄取特别是维生素C,可能保护关节防止OA进展,故口服维生素C有益。  2.1.5 改变病情药 有些临床学家把OA药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为对症药即镇痛剂与NSAIDs等,另一为改变病情药,如欧洲一些国家曾使用Arteparon及Rumelon,不仅能止痛,动物实验还能起到软骨保护作用,但因缺乏可靠临床验证,这些药不久在市场消失。目前关于改变OA病情的制品有不少研究,如蛋白酶抑制剂、细胞素抑制剂、硫酸氨基葡聚糖等,能延缓OA病程进展,不过目前迫切需要的是科学地论证这些制剂的确切疗效。  2.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是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基础,对OA来说尤其如此。  2.2.1 病人教育 提高他们对OA的认识和诊治预防知识  2.2.2 辅助器械 对于下肢OA,需使用步行辅助器械,简便的如手杖,能减轻患膝的负荷,其它如步行架、矫形器等。  2.2.3 物理治疗 这在治疗OA中占有重要地位,慢性期理疗可改善关节功能,急性期则有利于止痛和消肿。通常多用深部透热疗法,如短波、微波、超短波、超声波等。使用脉冲电刺激,对止痛和改善功能亦有明显效果。此外,利用矿泉疗法对OA也能起到良好疗效。  2.2.4 体育锻炼 慢性OA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可改善功能的能量,强调受累关节休息的观念,现已为医疗体育所替代,不过,体育锻炼须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治疗目标,在病变关节的活动范围以内,由病人自动锻炼,循序渐进。可分为:(1)增加关节活动度锻炼,(2)增强关节周围肌力锻炼,(3)增加耐力锻炼,如行走、自行车或游泳等,可增加病人的氧容量、改善心肺功能和糖、脂肪代谢,以增强耐力和体能。症状重的OA患者,开始时只能进行肌力收缩而不活动关节,且最好能在水中锻炼,因水中人体重量只达到陆地体重的1/8。  2.2.5 减肥 肥胖是OA的危险因素,减肥对负重关节OA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妇女而言。Felson报道体重在10年内虽只减轻5kg,也能减少膝OA的危险因素达50%。须鼓励肥胖病人进行耐力锻炼,持之以恒,既改善心血管的适应性,又促使体重减轻。  2.3 附加治疗 对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膝OA,可作为附加治疗的对象。      2.3.1 关节镜下灌洗关节腔,或兼作清理术,适用于OA合并关节内紊乱,清理术包括增生滑膜刨削、取除剥离的关节软骨、修平关节面、切除骨赘、摘出关节内游离体、软骨缺损部钻孔、破裂半月板修切等。  2.3.2  透明质酸关节内注射 保护关节软骨或刺激软骨修复,即软骨保护剂的研究,乃近一、二十年之事,如透明质酸、四环素及衍化物等。其注射目的在于重建滑膜液的粘度,叫做粘度补充(viscosupplementation),其次,透明质酸还通过蛋白多糖的聚集,对构成软骨基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医用透明质酸系由鸡冠提取纯化,近期的应用报道不少,对减轻疼痛疗效好亦较安全。  2.3.4 放射性滑膜切除术(radiation synovectomy)关节腔内注入放射性胶体,如198Au,90Y,32P等,通过滑膜吸收而产生电离辐射作用,破坏增生的滑膜细胞。  2.4 手术治疗 对一部分后期OA病例,需施行手术,才能解除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适应证为:(1)严重关节疼痛经各种治疗无效者,(2)关节功能严重障碍影响日常生活者。常用手术为:  2.4.1 截骨术 多用于髋、膝OA的矫形,通过截骨纠正关节力线和受力分布,达到缓解疼痛增进功能的目的。(1)胫骨高位截骨术,适用于胫股关节内侧室OA伴膝内翻畸形,张光铂等报道67例87膝,术后1~5年组优良率为87%,术后5年以上组优良率72%,认为此术对60岁以下病人,是一种可延缓或免除关节置换术的措施。(2)股骨粗隆间截骨术,欧洲各骨科中心长期随访结果提示优良率为70%,适用于关节力线缺陷所致髋OA中、青年病人。(3)手、足OA,如拇指腕掌关节OA,有时施大多角骨切除。足部OA,作跖、趾骨部分截骨矫正畸形、改善足功能。  2.4.2 关节融合术 将病变关节融合于功能位,可获得稳定、无痛、能负重的关节,对年轻体力劳动的髋、膝OA,关节融合的远期效果要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靠。腕关节或指间关节融合术,其整体功能也不比人工关节置换术差。  2.4.3 人工关节置换术〔3〕是OA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髋、膝、肩、肘、手、足等关节均可进行置换。(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应用最广的手术之一,适用于65岁以上的髋OA,疗效较确切,术后随访优良率在90%以上。(2)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与全髋置换相似,我国全膝关节置换术起步较晚,八十年代开始仿制TCP(total condylar prothesis)假体,临床应用的近期疗效满意。(3)膝关节单髁置换术,适用于一侧胫股关节室OA,此术已广泛应用,因为只切除病变关节面,植入假体少,手术创伤小,不过技术要求较高,需要精确定位,远期随访表明,10年优良率在90%以上。(4)肩、肘、腕关节为非负重关节,必要时也可施关节置换术。踝关节置换,临床应用中假体松动发展快。  2.4.4 自体软骨细胞植入术

孙业青 2018-07-12阅读量8074

女性单肩包太重易患什么病?

病请描述: 一些都市女白领包里总会有很多杂物,至少有四五斤,有的甚至七八斤。让一侧肩膀担负着这样的重任,简直是对肩膀的“酷刑”。单肩挎大包,肩膀承受的力量是不对称的,人的头部和肩部之间,承受头部力量的主要是颈椎,受压的一侧关节受到挤压,而另一侧是牵张的。经常背大包的话,脊柱会一直受压。背的包太重的时候,人不由自主地会向另一边倾斜,为了保持平衡,会下意识地把它抬起来,肩部的肌肉一直在紧张。脖子和颈椎处于侧弯的状态下,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的受力持续的时间太长,关节之间会逐渐产生炎症,有的还会出现肩袖损伤。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外科孙业青肩袖损伤由哪些原因所导致如果提单肩包过重,出现肩膀疼痛长时间不好,连睡觉的时候也疼痛厉害,那这部分病人可能是另一种很常见的疾病——肩袖损伤。肩袖损伤属于运动医学范畴。肩袖是附着在肩关节周围的四块肌肉,它们保护肩关节,同时负责完成肩关节的活动。急性损伤常见于提拉重物、摔倒时肩部支撑,被外力牵扯等;慢性劳损则多发于经常参加运动的老年人群。长期背过重的单肩包,就容易出现肩袖损伤。 别把肩袖损伤当肩周炎治需要注意的是,要与肩周炎相区别,别当肩周炎来治。肩周炎是一类引起盂肱关节僵硬的粘连性关节囊炎,表现为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各个方向主动和被动活动度降低,影像学检查除骨量减少外无明显异常的疾患。好发于50岁左右的人群,也称“五十肩”。民间也叫冻结肩、凝肩等。它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或有些病人不经过治疗,在半年到一年时间里也会自行痊愈。如果将肩袖撕裂误诊为肩周炎,而让肩袖撕裂、肩峰撞击症等患者进行“爬墙”等功能锻炼,或人为地强行牵拉,则可能造成已损伤的肩袖的撕裂口增大甚至加重伤情。肩痛患者最好先寻求专业运动医学或肩关节外科医生的明确诊断,然后再接受适合自身的治疗。

孙业青 2018-07-12阅读量7476

正确认识肩部疼痛

病请描述: 慢性肩痛的认识误区: 长期以来,由于对肩关节损伤的认识误区,人们习惯把很多和肩部有关的疾病,归类为“肩周炎”,殊不知很多情况下,“肩袖撕裂”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以及错误的诊断,很多患者在治疗道路上越行越远。 肩关节是上肢与躯干的连接部位,是上肢功能活动的基础。作为人体中最灵活的运动部位,肩部活动的范围最广泛,可使手能触摸到人体自身的任何部位。正是由于它的灵活性和重要性,受损伤的病症也具有多样性。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外科孙业青 虽然肩部患者大多数为中老年患者,但是其中的肩袖撕裂、盂唇损伤,也有年轻化转移的趋势,主要由于职业习惯、运动、保护不当等原因使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许多人对肩关节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把肩部疼痛笼统地归类为“肩周炎”,从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为可以不治自愈或采取错误的治疗方式,从而延误了病情。 肩关节损伤一定要尽早作出明确诊断。有些肩关节损伤本来属于“肩袖撕裂”,却被诊断为肩周炎,并进行理疗、局封注射等方法;还有很多人并不把肩痛当一回事,仍然进行不适当的运动,或手拎重物、或猛烈牵拉上肢,以为活动活动就会好了。这些错误的认识,都会导致肩袖撕裂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功能和日常生活。 肩关节疼原因,排第一位的就是肩袖撕裂, 第二位是肩关节不稳定,还有一部分是肩关节的骨关节炎;最后是冻结肩,也就是肩周炎。当然肩关节还有一些肌腱疾病,比如钙化性肌腱炎等,这些占非常非常少的比例。上海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孙业青    年轻人的肩关节疾病,多数是肩关节不稳定,极端一点就是肩关节脱位。也许有的病人没有表现出脱位,只是肩关节处在某个位置的时候感到不舒服,或者疼痛。这种肩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相对来说不是很高,但是复发率跟年龄有关系。第一次脱位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复上去就好了,但很多时候会产生后续的不稳定症状,简称复发性脱位。如果外伤造成的脱位,比如打篮球的时候被撞了造成脱位,称为创伤性复发性肩关节脱位。还有一种是没有明显的外伤,比如他去拍蚊子,这么小的动作,结果肩关节脱位了,没有明显的外伤,这是非创伤性肩关节脱位,多数这类患者合并韧带的松弛。这种情况更复杂,处理起来更困难。如果不予治疗,有的病人到后期会造成骨的缺损,晚上睡觉一翻身,肩膀就掉下来了,这样的病人手术复杂性增加。   喜爱“手臂需要举过头”这类运动的年轻人,有些也会产生肩袖疾病,因为经常反复做一个动作,过度使用以后也会造成肩袖损伤。   另外,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还要考虑,肩部的疼痛有时候是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痛。颈肩痛的部位是在斜方肌,在肩的上方,就是脖子跟肩关节中间的这片区域。而肩关节痛的患者,多数会表现为肩关节往下的手臂外部疼痛,应该予以区分。  肩袖疾病易被误诊为肩周炎  其实肩周炎这个名称不是非常确切,这个概念过去对医生和患者是一个误导。过去,医生一看是肩关节痛,就诊断为肩周炎,让患者去做做理疗,锻炼锻炼。所以老百姓一提到肩痛也都觉得是肩周炎。   肩周炎俗称肩关节周围炎,现在诊断已经可以细化了,肩周炎应该包括什么?二头肌长头炎、肩峰下的滑囊炎、喙突炎、肩关节的关节囊炎……不同位置的炎症,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但是肩袖疾病不一样,它会越来越严重,从疼痛到活动受限,到无力,是逐步过度的。如果肩袖疾病被误诊为肩周炎,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结果,因为医生会告诉肩周炎的病人去小区里“拉绳子”、做“用手爬墙”的动作,这种手臂过肩的锻炼,会让肩袖破裂得更厉害。就像让膝关节病人深蹲、跑步,其实加快了疾病的进程。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病人可能会去做一些理疗、针灸或者推拿,但这些手段并不能缩短病程,只能减缓疼痛,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   什么是肩袖?    肩袖是包绕在肩关节周围的四块肌肉,这四块肌肉像袖套一样把肩关节稳定在肩胛盂上面,这样我们的肩关节才能活动,不会脱位,肩袖起到一定的保护肩关节跟协助运动的作用。   这四块肌肉,分别是上方冈上肌,前方是肩胛下肌,后方是冈下肌、小圆肌。其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就是冈上肌,也就是肱骨头上方这块肌肉,它处在肩峰和肱骨头之间。我经常诊断出病人有肩峰撞击症,这种疾病并不是撞到哪儿了才产生的,而是两块骨头在活动中往一起撞——肱骨头是一块骨头,在它的上面有一块像帽子一样的骨头,叫肩峰。这两块骨头之间的肌肉就是冈上肌,当我们做抬肩运动的时候,很容易造成肱骨大结节和肩峰撞击,造成冈上肌的磨损。如果长期有磨损,最后可能造成肌腱的断裂。   如何自我区分肩袖疾病和肩周炎   两个病都会导致肩关节疼痛,也都会导致肩关节活动受限。但肩周炎是所有的活动范围主被动活动都受限,就是肩关节不能往任何一个方向转动。而且肩周炎的病人常常觉得疼痛剧烈,尤其是晚上痛。   它的病程大概是两年左右,第一期的病程大概是三到六个月左右,疼痛逐渐加重,活动度还可以,但是在逐渐减少;第二期是六个月到一年左右,疼痛似乎减轻了,但是活动越来越受限制了;第三期是一年到一年半左右,疼痛跟活动度都好一点了;第四期叫解冻期,大概一年半两年左右就慢慢康复了。   肩袖的疼痛是什么样的?症状开始是手臂做超过头的高度的运动时,才会诱发的疼痛。比如去晾衣服,或者是从高处拿东西。肩袖疾病到后期,肩关节活动也会受限,但不是所有范围都受限,可能前屈活动受限,可能是外旋活动受限,表现为有的人大臂不能抬高,或者不能用力背手等等。     肩袖疾病如何确诊和治疗   肩袖疾病的检查跟冻结肩有些类似,也是要有专业医生问诊,专业医生的体检,然后拍X光片,以及核磁共振。不同的是,肩袖疾病治疗时最好要做磁共振,用来确定肩袖的破裂程度,肌腱肌肉的退变程度,以及关节镜下修复的效果会怎么样。  肩袖疾病根据不同的程度,有哪些治疗方法?    肩袖疾病也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些病人肩袖并没有完全破裂,只是部分破裂,此时可以采取一些保守治疗。   同样也是可以用药,或者局部打封闭针,然后加一些康复的锻炼,如果疼痛能够缓解,保持下去就可以不需要手术。但经过保守治疗以后没有效果,还是会痛,可能就要采取手术了。值得注意大多数的部分破裂会发展成全层破裂。   哪些人应该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第一是外伤性的肩袖破裂,应该尽快进行肩袖修补。   第二是经过保守治疗半年以上没有效果的,不管部分破裂还是全部破裂,都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第三是老年性的肩袖破裂,保守治疗缓解疼痛的效果不是非常好。    手术可怕吗?    很多人觉得做手术是件很可怕的事,但目前主要通过关节镜微创手术,也是目前治疗的趋势,主要是在肩部通过晓得微创切口进行检查与治疗。在关节镜下,内部结构能够看得非常清晰,根据损伤不同通过特殊的缝合设备进行撕裂的缝合。手术微创,损伤很小,伤口可以缝合或不缝合。     肩袖疾病延误治疗后果严重     肩袖疾病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肩袖破裂以后,到晚期可能导致肩关节不稳定。因为肩袖的目的就是起到稳定作用,一个肩袖破掉了,肱骨头可能要往这个破裂的方向多动,软骨面就会磨损,时间长了会继发肩袖缺损性的骨关节炎。这时单纯靠肩袖修补就非常困难了,需要换新的肩关节。   肩袖损伤在手术治疗后能恢复到什么程度?   急性的肩袖损伤,或者说肌腱质地相对比较健康的患者,肩关节的功能可恢复90%以上。如果是慢性肩袖损伤,而且大面积破裂的,同时肌腱质地已经脂肪化了,就要看病程的长短以及手术中修复的情况了。   总体来说,不管病程发展到哪一期了,手术治疗对肩关节疼痛的缓解肯定是非常明确的,但肩关节的活动度是否能够恢复到正常,要看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   肩袖疾病患者保养注意事项   没有手术的病人可以在专业康复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活动。肩袖疾病的运动不能乱动,否则会加重磨损。   首先,可以做点轻柔的钟摆样活动。然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尝试着把胳膊抬起来,但是依靠的是别人的外力,不是自己主动用力。  手术以后的患者多久可以康复?怎样康复?   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手术以后六周之内,不能主动抬肩膀,这期间只能被动的活动,保证肌腱跟骨界面的愈合。同样是可以弯腰做钟摆样的活动,或者用另一只手轻轻托着手术后的手臂向上抬,或者是在康复医生的帮助下被动活动。   六周以后,可以做些半主动的活动,就是有一定助力的活动,比如爬墙,手借助墙的力量,一点一点往上抬。还有竹竿操——两只手拿着一根竹竿,进行左右的活动,通过竹竿的支撑,把手术的手臂抬高。   半主动以后过度到主动运动,这大概是后面的六周,加起来就是三个月。   三个月以后才能训练肌肉的力量,比如拉拉橡皮筋,或者是练练小哑铃。   肩关节损伤的预防 肩关节损伤是锻炼中常见的运动损伤。准备活动不充分,动作不准确,动作幅度过大,锻练过度,用力过猛等等都容易导致肩部软组织损伤。对于冬季肩部的保健,如何避免“肩袖撕裂”的情况,除了注意局部保暖外,爱运动的年轻人尤其要注意活动前的热身运动。 动作幅度不宜过大。肩关节运动幅度过大,用力过猛,会使关节周围组织受伤。比如,做仰卧飞鸟时,手臂不宜低于躯干:做卧推,为减缓肩部的压力、张力,推起时不应“锁肩”,屈肘时肩胛骨不可前伸,要尽量依靠胸大肌、背阔肌的收缩来完成动作。 不要锻练过度。锻练中肩关节用力频繁、负荷较重,故锻练安排要力求合理。要制定科学的锻练计划,并严格执行,以使全身各部位的肌肉得到均衡发展。这是防止运动损伤的有效保证。  

孙业青 2018-07-12阅读量8139

急性踝关节韧带扭伤

病请描述: 踝关节韧带损伤分为部分断裂和完全性断裂两类,前者称为踝关节的扭伤或捩伤,后者可发生踝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三角韧带、下胫腓全部韧带或部分骨间膜同时损伤时,可出现下胫腓分离和距骨向外脱位。临床上以外踝的腓距前韧带损伤和下胫腓前韧带损伤为多见,三角韧带损伤常合并在踝关节骨折脱位中。上海市同济医院关节外科孙业青大多有明确的外伤史。临床上可发现患者的外踝前下方肿胀和疼痛、局部出现压痛、皮下产生瘀斑,关节活动受限及跛行等。将足被动跖屈并内翻时疼痛加重,而 背伸和外翻时可使疼痛减轻。当其完全断裂时踝关节处于跖屈位时可使距骨产生向前的位移,内踝韧带损伤除有内踝下区域疼痛、肿胀、皮下淤血、青紫、足运动受限外,内踝后方踝管可有肿胀淤血;下胫腓韧带损伤时症状与上述相似,但其疼痛、肿胀均在踝关节前方而不在侧面。检查局部有明显压痛以外踝下方韧带处最为明显,且多较局限,易与外踝骨折相区别;内踝韧带损伤压痛多在内踝下部三角韧带附着处;下胫腓韧带损伤压痛在踝关节前方。足被动内翻受伤的韧带被牵拉而疼痛加剧,强行内翻患足则外踝韧带断裂处凹陷增大;内踝韧带损伤,强行外翻患足疼痛加剧并可能出现韧带断裂处凹陷,固定小腿前后推动足跟可有内侧活动范围增大现象;下胫腓韧带损伤时握住足跟作距骨侧向或旋转运动,可发现距骨活动范围增大。 1.非手术治疗 (1)外踝韧带不完全断裂 除一般性治疗如早期局部冷敷外,患足应予以严格制动,以有利于韧带的修复。①前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 用小腿石膏固定于外翻、背伸位3~4周,拆石膏后以 护踝制动及功能锻炼。②腓跟韧带不完全性断裂 踝关节功能位(90°~100°),外翻状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后续治疗同前。③后腓距韧带不完全性损伤 则用小腿石膏外翻、跖屈位固定4~5周。(2)内踝韧带损伤中单纯三角韧带不完全性损伤 一般以小腿石膏内翻位固定4~5周。轻度者亦可用宽胶布内翻位固定3周,解除固定后再行理疗及护踝外用。(3)单纯性下胫腓韧带损伤 采用小腿石膏、并于踝关节上方两侧塑形加压(用双侧手掌部加压),以使其复位。固定4~6周后更换外用护踝。2.手术治疗(1)完全性外踝韧带断裂 除因全身情况不佳不能施术者外,原则上均应行韧带修复术。对修复困难的晚期病例,需要附近的重建受损之韧带。(2)并发骨折的三角韧带完全断裂 对断裂的韧带行修补术,对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时行开放复位+内固定术((3)并发有下胫腓关节分离的三角韧带断裂(多伴有外踝骨折) 于手术的同时,用长螺钉将胫腓下关节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不超过6周。(4)并发移位骨折的下胫腓韧带损伤 在对骨折行开放复位及内固定之同时,多选用长螺钉加压固定及复位,术后石膏制动6~8周,并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石膏拆除时间。

孙业青 2018-07-12阅读量7924

恼人的“坐骨神经痛”,得了腰...

病请描述: 什么是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脊神经,由腰4~骶3神经根组成,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再沿大腿后面达腘窝(膝盖后方的凹陷区域)上方,分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支配大腿后面以及小腿和足的全部肌群,也分布至大腿后面、小腿和足的皮肤。坐骨神经痛指的就是沿着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所支配区域的疼痛。常为逐渐发生,开始呈钝痛并逐渐加重。典型表现为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到足跟部或足背的疼痛,患者往往将其描述为“大腿后面像一根筋吊住的痛”。早期有的病人也可表现为痛觉过敏,即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受到轻微刺激,如轻触、冷热或者弱的伤害性刺激就会引起长时间的疼痛。随着病程进展,受压神经根的支配区域还会出现感觉迟钝或麻木。在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大小便时,加重刺激神经根,常可使腿痛可加重。有些病人被迫采取腰部前屈、屈髋位,以达到松弛坐骨神经的紧张度而减轻疼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   坐骨神经痛跟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回事吗? 理论上来说,凡是造成腰4~骶3神经根损伤及坐骨神经在走行路径上受压或损伤的疾病都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如神经根肿瘤、腰椎肿瘤、结核、盆腔肿瘤等其它病灶压迫坐骨神经、神经走行路径上的骨折块压迫等。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还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绝大部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节段,神经根在这些节段受损就表现为坐骨神经痛,90%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有坐骨神经痛。应该说,坐骨神经痛往往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和主要的表现,但坐骨神经痛绝不等同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是怎么引起的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是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组织以及每一个细胞都不可抗拒地要经历退行性变这个过程。由于腰椎要承受身体的大部分重量,活动度很大,腰椎间盘要承受如此大的的负荷,容易造成椎间盘的挤压和磨损,因此退行性变比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进展相对要快。在20多岁的时候,椎间盘已经悄悄地开始退变了。此外,腰椎退变还与以下因素有关: 1.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 2.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1)  椎间盘自身修复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在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加微弱。 (2)  椎间盘后外侧包裹髓核的纤维环较为薄弱,髓核容易从该部位突出。。 (3)  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先天性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这些畸形使得腰椎间盘各部分受力不均匀,加速退行性变。 3.种族、遗传因素: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例如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等发病率较其他民族明显要低。研究发现小于20岁的青少年患者中32%有家族史。   除坐骨神经痛之外,腰椎间盘突出症还有哪些症状?     1.腰痛:腰痛是大多数本症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发生率约91%,因此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会发生腰痛。还有一些患者先出现腰痛,一段时间后出现腿痛,同时腰痛自行减轻或消失,来就诊时仅主诉腿痛。痛多为刺痛,常伴有麻木、酸胀的感觉。腰痛的程度各人之间差异很大,症状轻者可以继续坚持工作,症状严重者疼痛剧烈,不能翻身,只能卧床休养,甚至需要肌肉注射杜冷丁等止痛针剂。 2. 肢体麻木、发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有一部分没有下肢的疼痛,而仅出现肢体的麻木感,这多数是因为椎间盘组织压迫神经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引起的。大腿外侧是常见的麻木区域,当穿衣裤接触时可以有灼烧感,长时间站立可加重麻木感。部分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会自己感觉患侧肢体发凉,临床实验发现受测试病人患侧肢体基础皮温低于未受累肢体的皮温,因此又称为冷性坐骨神经痛。 3. 脊柱侧凸:脊柱侧凸表现为腰椎在向左侧或右侧弯曲。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会采取腰椎向左侧凸或右侧凸的姿势,当他们采取侧凸的姿势时,由于神经根受到的牵拉减小,疼痛往往减轻。因此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减轻疼痛所采取的姿势性代偿畸形。 4.大小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巨大时会压迫椎管内的马尾神经,并且可以引发脑脊液循环受阻,出现神经水肿、充血,会进一步加重对马尾神经的卡压。马尾神经控制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受压迫以后这些功能就会发生异常。其中大便异常以便秘、排便不能控制多见,小便异常多表现为小便费力,甚至无法小便。性功能障碍以阳痿最多见,偶有持续性阴茎勃起。这些马尾压迫综合症的表现一旦发生,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如何预测自己可能有腰椎间盘突出症 到目前为止,除了CT和磁共振检查以外,还没有更简单的检查诊断方法,但掌握以下的病史特点,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做些简单的自我预测,同时在就诊时能给医生提供充分、可靠的线索。 1.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这是腰突症的典型症状之一:a)一般突然发病;b)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反复发作;c)多数病例一般先是发生腰痛,以后出现腰痛伴放射性下肢痛;d)一些增加腹压的动作可使症状加重,如用力排便、喷嚏,甚至咳嗽;e)先有腰背痛的患者,疼痛时间短者数天,长者可达数年,部位多在腰部和腰骶部,这类疼痛的感觉部位较深,进程较缓慢,且定位不准确,活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 2.麻木,也是病人可以主观感觉到的情况:a)一般在小腿外侧、后侧、足跟及足外缘先感到麻,或火辣辣的感觉;b)如果不重视,则会慢慢发展为“发木”的感觉。 3.无力,病人可感觉脚部活动不灵活:a)表现为大脚趾上翘力量减弱;b)也可表现为脚背向上翘或向下绷紧的力量减弱,很多患者感觉为开车时无力控制油门。 4.下肢温度低,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比较少:a)可感觉到一条腿“发凉”;b)以小腿、脚及脚趾尤为明显;c)有时可出现单侧或双侧的下肢水肿。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治疗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因人而异,取决于该病的不同病理类型、病理阶段、临床表现以及病人的年龄、身心和社会、工作状况。主要疗法有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两大类,两种疗法各自有其适应症。80%-8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经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或暂时缓解。 保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使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部分吸收或回纳,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和刺激,从而缓解或消除疼痛症状。包括:卧床休息、物理治疗(推拿按摩等)、中医药治疗(包括针灸)、牵引、局部封闭药物注射等。卧床休息是保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它可以使椎间盘、椎管内承受压力降低,有助于缓解对神经根、马尾神经等的压迫,减轻神经根水肿,对初次发作和症状、体征较轻者效果非常明显。当症状初次发作时,应当“绝对”卧床休息,“绝对”一词的含义是:饮食、大小便均不应下床或坐起,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卧床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的肌肉锻炼会导致肌肉萎缩,因此在症状、体征缓解后,应当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另外还应当注意的是:床不宜太软,也不宜太硬,应当宽大,有利于病人翻身,并防止褥疮发生;最好能够坚持持续卧床一段时间,一般为3周或以上;卧床的姿式可以选择仰卧、侧卧、俯卧及跪卧等,主要以自感舒适为宜。病人在卧床时应当全身肌肉放松,可以口服放松肌肉的药物,也可以听听音乐,读读报刊等进行放松和休息,这样既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又可以愉悦身心。 如果保守治疗无效超过三到六月或者症状反复发作可进行手术治疗。应当注意的是,当出现会阴部麻木、大小便异常时应尽早手术。对于手术后复发症状严重的患者也建议手术。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后路开窗突出髓核摘除术,有些特殊的类型需要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近年来一些新技术如非融合技术,像人工椎间盘、弹性固定等因有其明显的优点也开始在临床应用。但应该慎重,需找有经验的大医院和医师开展。。 无论是保守疗法还是手术疗法,不能够仅仅为治疗而治疗,都应该建立在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和全面参照相关辅助检查基础之上,X线、CT、MRI、肌电图等辅助检查都非常重要,而且有时是必须的,尤其是神经根受压的相应定性、定位检查,以免误诊。   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否预防 预防工作应从学校、家庭、工作和职业前训练开始,要了解正确的劳动姿势,注意劳动保护,从而避免加速腰椎间盘退变和在腰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损伤。预防措施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1.坚持健康检查:青少年或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注意检查有无脊柱先天性或特发性畸形,如有此种情况,将来极易发生腰背痛,并诱发椎间盘突出。对于从事剧烈腰部运动的工作者,如运动员和杂技演员,应注意检查有没有发生椎弓根骨折等,如有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应该加强腰背部保护,防止反复损伤。 2.改正不良的劳动姿势。背重物时,胸腰稍向前弯,髋膝稍屈,迈步要稳,步子不要太大。扛重物时,身体先蹲下,腰要挺、胸要直,起身要靠下肢用力,起身后稳住身子再迈步。劳动时正确的站姿应该是:膝关节微屈,臀部轻轻收缩,自然收缩腹肌,这样可使骨盆轻微后倾,腰椎轻度变直,减少腰骶角的角度,增加脊柱支撑力,减轻椎间盘的负担。站久了,可以改为“稍息”的姿势,即一侧脚向前跨半步,让体重放在一侧下肢上,而使另一侧下肢稍加休息,两侧交替。 3.加强肌肉锻炼  强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腹肌和肋间肌锻炼,可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此有助于减轻腰椎负荷。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行的锻炼方法: (1)  抱膝触胸:仰卧位双膝屈曲,手抱膝使其尽量靠近胸部,然后放下,一上一下为一个动作,连续作20-30个。 (2)  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然后缓慢放下,一起一落为一个动作,连续20-30个。                                             以上动作须连贯进行,每晚睡前一次,连续3-6个月。 (3)  飞燕点水运动。即:患者俯卧硬板床上,先是上肢后伸,头后背尽量后仰,而后下肢并拢后伸,全身翘起,腹部着床,持续15~30秒,每次30分钟,每天两次以上。 4.避免体重过重。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1.0万

骨科患者常见的错误观点列举(...

病请描述:1.没有骨折,就不需要打石膏固定。任何关节扭伤或挫伤后,如果局部肿痛明显,那么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可能撕裂,也需要固定、制动。目的是减少局部的出血,促进损伤的结构愈合。2.我现在不是很痛,先熬着,等重了再看。这个还用解释吗?生病就像着火了一样,小火时容易扑灭。抱着小火自己熄灭的心理,可能会带来灾难性后果。3.邻居腰痛吃这个药好使,我也买来吃点。同样的症状,可能疾病不同。同样的疾病,症状也可能不同。不要想当然随便买药吃。4.这个进口药的说明书上写了好多副作用,我不敢吃了。还是吃那个中成药吧,副作用只写了一点点。副作用写的越多,说明这药用的越广泛。只要有一例不良反应,都要求写上去的。这叫风险告知,跟商场里地面上放的“小心地滑”一个性质。有些中成药写的副作用暂不明确,不代表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小。5.这个医生只用了两三分钟就看完了病,好不负责任。他只顾着写病历,开单子,说话时眼睛都不看着我。一点都不照顾我的情绪和心情,一般的常见病,是比较容易诊断的,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给他半分钟,三分钟,三小时,得出的结论可能差别不大。拿我们单位来说吧,骨科普通门诊量平均每位医生在100个病人左右,每个病人只有两三分钟,敬请理解,也请珍惜你的就诊宝贵时间,在医生交代病情、治疗方案时认真听,不打断、不插嘴,不接电话,不跟身边人聊天,不说与疾病无关的内容。6.我没带医保卡,拿我老公的医保卡看病可以吗?不可以。不要笑!冒用别人医保卡这种情况非常常见,还有个别人理直气壮地找医生理论,甚至兴师问罪的!我们是一家人,凭什么不可以用他的???这里我就不解释了,只想问一句:您要脸吗?7.我就开个病假,为什么还要排队?为什么还要挂号?挂号代表着诊疗关系的建立,没挂号之前是路人关系,挂号以后才是医患关系。法律上的明文规定。未挂号,开病假法律上无效。要同时持有挂号发票、门诊病历、病假单,才能到门诊办公室盖病假公章,这样在法律上才完整。8.我不想做磁共振,还要预约的,我就想拍个X光片,行不行?X光只能看到骨骼,判断有无骨折、骨质疏松、骨赘(骨刺),但是看不到神经、肌腱,韧带等软组织,也看不到积液。建议按照医生的意见做检查,每个检查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如果对此有很大疑惑,可以换个医生看。9.我想跟医生要个手机号,等我有疑问就打给他。这个要看你的本事了,呵呵。医生也是人,也要休息。手机号给你是人情,不给是本分。如果真能给你手机号,说明你做人还可以,或者这个医生人特别好。当然,也可能是你的病很特殊,医生想长期随访。10.医生,别人撞的我,可不可以帮我写重一点,最好写个骨折?这样我可以多拿赔偿。不行!不行!不行!医生写的每个字都有法律效力,不可以无中生有。11.止痛药最好不吃,对身体不好。怎么说呢?疼痛带来的应激反应更不好,还是遵医嘱吧!止痛药分很多种,有单纯止痛的,如泰勒宁、曲马多。还有抗炎镇痛的,如西乐葆、戴芬、美罗昔康,本身有治疗的作用。除非你想挑战自己。12.腰间盘突出了,你能不能帮我把突出的按回去?按不回去。有的人腰椎小关节紊乱,半脱位,可以手法复位。腰间盘突出是按不回去的。只能通过腰背肌锻炼促使其复位,或者缺血萎缩以减少对神经的压迫。或者手术摘除。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8589

新民晚报刊载:高龄与超高龄真...

病请描述:   一个多月前,101岁的倪老太太不慎又跌了一跤,送到中山医院急诊,拍片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并伴有明显移位。老太太14年前曾经发生过左侧的股骨颈骨折,也是在中山医院骨科治疗,做了左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并发了左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幸并未因此继发其他的不良事件,14年来生活良好,每天仍然可以在家人陪伴下在小区内散步活动。老太太近十年来新增加了高血压和心脏病,都需要服药控制,又因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会有头晕,前一阵子又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这样一个超高龄的病人还有手术机会吗?不手术又会如何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  半年前,92岁的张奶奶也是不慎摔了一跤,导致了左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这可愁坏了老太太,因为就在2年前,她的小姐妹也是因为同样的骨折到医院就诊,由于年龄太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要卧床3个月。她亲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疼痛折磨着,精神一天比一天差,还生了褥疮和肺炎,仅仅两个多月就撒手人寰。想着自己早已步入耄耋之年,十几年的老慢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需要药物控制,情况远比自己的小姐妹差很多,张奶奶觉得眼前一片灰暗。  82岁的冒老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感觉减退、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胸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胸椎管内肿瘤,脊髓严重受压。老人到多家医院就诊,均因为年龄太大,基础病增多,术中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等原因被拒绝手术治疗。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上海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占本市总人口的27.1%。骨科所面临的病人群体与10年、20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老年骨科病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高龄甚至超高龄病人的比例也正在逐渐上升。这些病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合并疾病多且复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是常见病,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发生也非常常见,有一些病人的心脏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还有一些病人肾功能衰竭需要常年血透,更有病人是移植过肾脏甚至心脏的。上述三位病人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那么,高龄与超高龄真的是手术禁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龄与超高龄不是直接的手术禁忌证,但是这些病人的外科手术处理一定有与年轻病人不同的地方。首先,在手术前,需要合理地处理并控制内科合并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等等必须调整到能够耐受手术的范围;并且对病人的手术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与病人家属甚至家族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他们明白手术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的风险与收益。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组建合适的手术团队,以尽可能小的创伤、短的时间、少的麻醉反应完成手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干扰。再次,手术后的管理同样极为重要,实力强大的监护室以及内科、康复团队是良好恢复的有效保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骨科、麻醉科、外科监护室、内科各专业、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密切协作,形成了成熟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在上述三个典型病人中,101岁的倪奶奶在伤后的48小时内做了右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现在已可独立扶拐室内活动。92岁的张奶奶在伤后第2天做了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免除了长期卧床的痛苦和风险。82岁的冒老先生则做了后路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又能重新站立行走了。因为两位老奶奶都属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后续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防跌倒教育则由骨质疏松多学科团队进一步跟进,实现骨松治疗的无缝衔接,努力争取实现“把病人的第一次骨折变成最后一次骨折”的目标。  据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介绍,为了应对老年骨科疾病病种繁多、发病率极高的状况,中山医院骨科多年来在脊柱、关节、关节镜、创伤、骨肿瘤、足踝、显微与手外等7个亚专业上有意识向老年骨科方向倾斜发展,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肩关节周围退变性疾病、骨肿瘤、足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老年骨科疾病处理方面形成特色,在医院兄弟科室的支持下,造福老年骨科疾病患者。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9245

新民晚报刊中山医院骨科邵云潮...

病请描述:     中山医院骨科邵云潮教授2015年2月2号在新民晚报发表文章“高龄与超高龄真是骨科手术禁区吗”。邵云潮教授勇于打破手术的禁区,挑战骨科高风险手术,为多位高龄老人成功实施了创伤手术,并获得成功,为高龄及超高龄老年患者带来福音。以下为报道详细内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脊柱外科董健高龄与超高龄真是骨科手术禁区吗        一个多月前,101岁的倪老太太不慎又跌了一跤,送到中山医院急诊,拍片诊断为右侧股骨颈骨折,并伴有明显移位。老太太14年前曾经发生过左侧的股骨颈骨折,也是在中山医院骨科治疗,做了左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并发了左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幸并未因此继发其他的不良事件,14年来生活良好,每天仍然可以在家人陪伴下在小区内散步活动。老太太近十年来新增加了高血压和心脏病,都需要服药控制,又因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会有头晕,前一阵子又被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这样一个超高龄的病人还有手术机会吗?不手术又会如何呢?  半年前,92岁的张奶奶也是不慎摔了一跤,导致了左侧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移位明显。这可愁坏了老太太,因为就在2年前,她的小姐妹也是因为同样的骨折到医院就诊,由于年龄太大医生建议保守治疗,要卧床3个月。她亲眼看着自己的朋友被疼痛折磨着,精神一天比一天差,还生了褥疮和肺炎,仅仅两个多月就撒手人寰。想着自己早已步入耄耋之年,十几年的老慢支、高血压和糖尿病还需要药物控制,情况远比自己的小姐妹差很多,张奶奶觉得眼前一片灰暗。  82岁的冒老先生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3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感觉减退、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胸椎核磁共振检查显示:胸椎管内肿瘤,脊髓严重受压。老人到多家医院就诊,均因为年龄太大,基础病增多,术中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预后差等原因被拒绝手术治疗。  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上海截至2013年底,60岁以上人口已占本市总人口的27.1%。骨科所面临的病人群体与10年、20年前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老年骨科病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多,高龄甚至超高龄病人的比例也正在逐渐上升。这些病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合并疾病多且复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等是常见病,多种内科疾病合并发生也非常常见,有一些病人的心脏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还有一些病人肾功能衰竭需要常年血透,更有病人是移植过肾脏甚至心脏的。上述三位病人正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那么,高龄与超高龄真的是手术禁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龄与超高龄不是直接的手术禁忌证,但是这些病人的外科手术处理一定有与年轻病人不同的地方。首先,在手术前,需要合理地处理并控制内科合并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等等必须调整到能够耐受手术的范围;并且对病人的手术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与病人家属甚至家族进行有效的沟通,使他们明白手术的必要性及其可能的风险与收益。其次,需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组建合适的手术团队,以尽可能小的创伤、短的时间、少的麻醉反应完成手术,以减少手术对机体的干扰。再次,手术后的管理同样极为重要,实力强大的监护室以及内科、康复团队是良好恢复的有效保障。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骨科、麻醉科、外科监护室、内科各专业、康复科等多个学科密切协作,形成了成熟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在上述三个典型病人中,101岁的倪奶奶在伤后的48小时内做了右侧的半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现在已可独立扶拐室内活动。92岁的张奶奶在伤后第2天做了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免除了长期卧床的痛苦和风险。82岁的冒老先生则做了后路胸椎管内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很快又能重新站立行走了。因为两位老奶奶都属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因此后续的抗骨质疏松治疗与防跌倒教育则由骨质疏松多学科团队进一步跟进,实现骨松治疗的无缝衔接,努力争取实现“把病人的第一次骨折变成最后一次骨折”的目标。  据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介绍,为了应对老年骨科疾病病种繁多、发病率极高的状况,中山医院骨科多年来在脊柱、关节、关节镜、创伤、骨肿瘤、足踝、显微与手外等7个亚专业上有意识向老年骨科方向倾斜发展,在脊柱退变性疾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肩关节周围退变性疾病、骨肿瘤、足踝、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老年骨科疾病处理方面形成特色,在医院兄弟科室的支持下,造福老年骨科疾病患者。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9449

老人爬高楼 膝关节易受伤

病请描述:老人爬高楼 膝关节易受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李若愚 博士 董健 教授 张大妈习惯一早就去爬山,这天,出门时两腿膝关节有些酸胀、难受,但她想着说不定动动就没事了。可谁知爬到一半时,不知何故突然腿一软,张大妈摔倒在地,一下子竟无法站起来,膝关节疼痛加剧,活动极不灵活。送至医院后,检查发现,张大妈由于长期爬山致膝关节磨损严重。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入人心,许多老年人喜欢通过爬山、爬高楼以锻炼身体。爬山、爬楼梯虽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心肺功能的方式,但偶尔为之尚可,若经常如此则可能对身体的关节造成伤害。因为爬山、爬楼梯对下肢关节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且爬山、爬高楼持续时间较长,长期为之可致关节磨损,而老年人的骨骼、关节已退化,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锻炼。从解剖学角度来分析,膝关节周围肌肉薄弱,上下骨骼形成的杠杆长,承受了人体86%的重量,故膝关节在运动外伤中最易受伤。平地上行走时单腿膝关节的压力相当于双腿站立时的2倍。在爬山时.膝盖是弯曲的,用一个70~90度的角度承受全部体重时,一条腿弯曲着承受了大约是平时正常站立时5~10倍的压力,髌骨与股骨之间的压力急剧增加。上下楼梯(特别是高楼)和爬山一样,是一个长时间、多次、重复的运动,关节在此运动中不断重复上述过程,过度负重加速其退化和磨损,引起疾病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如同时体重超标5公斤,膝关节负重将至少再增加20公斤,更增加了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加速其退化和磨损。而在下山或下楼梯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承受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大大增加了对膝关节的损伤。步入老年之后,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的膝关节,不应常做的运动还有:篮球、排球、羽毛球、长跑、跳绳、长时间打太极等,起跳、下落、急转等动作其实对膝关节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稍微不注意,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许多老年人都喜欢在公园里打太极。打太极拳时,身体重心较低,且动作要缓慢进行,会使膝关节负重过大,引起膝关节疼痛,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太极拳的技术特点是膝关节持续处于半蹲位的静力性支撑,髌骨关节受力增加4倍左右,如有向上的发力动作,受力将增加10倍,严重损伤髌股关节软骨。如果长时间过量单一锻炼,髌骨关节面就会受到经常的磨擦、挤压、冲撞等,这些都将加速髌骨软骨的退变,引起关节疼痛、病变。爬山、爬高楼时,对膝关节的压力和磨损是存在的,但不必因噎废食,过分担心。只要掌握好适当的度和科学的方式方法,就可将其对关节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以下建议均基于身体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的情况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运动。选择合理的运动频率。目前多建议每周3~5天(次)的频率,低于每周3天(次)则效果较差。选择合理的运动强度。介绍一个简单的方法自测锻炼是否适度:运动后即刻测量的脉搏—年龄<=100,则说明运动没有过度。如运动后脉搏为165次/分,减去年龄(比如年龄为 65)=100,则说明运动强度适宜。若明显超过此值,则说明运动强度过大。运动时或运动后如出现头痛、头晕、胸闷、气急、食欲减退、睡眠不好等情况,也说明很可能运动过度了。选择适当的运动时间。一般连续运动20~30分钟比较适宜。但刚开始锻炼时,应注意控制连续运动的时间,最好运动5分钟后,休息1~2分钟,可根据身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论是运动频率、强度和时间,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对于爬山、爬楼梯的度有了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正确爬楼梯和爬山的方式。正确上下楼的姿势,对于保护关节至关重要。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部分身体超重的人,对膝关节的压力更大。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度。开始时,应采取慢速,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步加快速度或延长时间,但不可过于剧烈,否则会增加心肺负担。其次,老人上下楼梯,可以侧着身子,双手扶着楼梯扶手,也可一手扶着扶手,一手使用手杖以分散身体的重量至上肢。同时,迈步时,脚尖先着地,使足弓承受部分的力,增加缓冲,对膝关节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行动不便或有关节疾病的人,楼梯应一级一级走。比如左至上一台阶后,再慢慢将右脚迈至同一台阶,待双脚站稳后,再走下一台阶,不要着急。爬山时,最好轻装上阵,不要背、提重物;攀爬一定距离或时间后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上山时使用轻便的手杖辅助攀登,手杖最好有三个以上支点,以稳定支撑并分散受力;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故建议乘坐缆车。尽量少爬坡度过于陡峭的山。在爬山、爬楼过程中,如发现不适,应立即停止。之后如出现关节不适,则应减少这类运动的频率和时间。如一爬楼梯膝关节就疼,或者本身已有严重骨关节病变,最好选择乘坐电梯,并且尽量不要爬山。膝关节有疾患者,尽可能不要爬山、爬楼梯。可选择增加关节灵活性、伸展性及肌肉强度的运动,如游泳、散步、骑自行车等。还应注意一些生活细节,如分担负重,均分重物至双手;由座位站起时,尽量双手扶撑支持物或膝盖。总之,要尽量分担膝关节的受力,以达到保护的目的。

董健 2018-07-10阅读量7989

脊柱弯曲的自我评定方法

病请描述: 腰痛原因很复杂,有内脏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脊柱疾病或者软组织疾病导致的,包括脊柱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的序列异常,软组织损伤。      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应该是一条直线,并且躯干两侧对称。如果从正面看有双肩不等高或后面看到有后背左右不平,就应怀疑“脊柱侧凸”。这个时候应拍摄站立位的全脊柱X线片,如果正位X线片显示脊柱有大于10度的侧方弯曲,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凸。轻度的脊柱侧凸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外观上也看不到明显的躯体畸形。较重的脊柱侧凸则会影响婴幼儿及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使身体变形,严重者可以影响心肺功能、甚至累及脊髓,造成瘫痪。轻度的脊柱侧凸可以观察,可以通过早起矫正治疗得到康复,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脊柱侧凸是危害青少年和儿童的常见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如果发现以下症状,建议家属或者本人及时与记住康复医生联系就诊,对于青少年患者,如果一旦骨成熟达到5度,错过矫正时间窗,则会贻误终生。小儿佝偻病,长时间弯腰坐姿导致脊柱后突畸形。生理弯曲消失。腰的两侧肌肉张力不等,紧张,有压痛,活动受限。翼状肩甲:直立位,患者自然站立,肩甲向后突出,像鸟的翅膀一样高低肩:脊柱弯曲,扭曲,后面看棘突不成直线。骨盆倾斜:站立的时候,骨盆不正,倾斜或者旋转,从前面看不能对齐,无法摆正。长短脚:患者自然俯卧位,身体摆正,双侧下肢不等长。平卧位时,两条腿自然放平,摆正,两只脚的倾角明显不同。骨盆旋转:平卧位时,两侧高低不一样。股骨头变形,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骨小梁模糊,并可见低密度区。驼背:最常见症状。剃刀背,O型腿改变剃刀背,后背在弯腰的时候两侧高低不同:可以通过弯腰实验检测:让患儿脱上衣,双足立于平地上,立正位。双手掌对合,置双手到双膝之间,逐渐弯腰,检查者坐于小孩前或后方,双目平视,观察患儿双侧背部是否等高,如果发现一侧高,表明可能存在侧弯伴有椎体旋转所致的隆凸。下肢继发畸形:下肢不能并拢,形成“O”型腿或者“K”型腿畸形。可见左侧腓骨小头隆起。固定骨盆后,前后屈申上身,不能达到45度或者患侧会出现活动受限制,弹响或者下肢放散疼痛等。固定骨盆后,左右倾斜,不能达到45度或者患侧会出现活动受限制,弹响或者下肢放散疼痛等。固定骨盆后,旋转上身,不能达到45度或者患侧会出现活动受限制,弹响或者下肢放散疼痛等。直腿抬高如果没有明显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实验进一步验证坐骨神经是否有受压和粘连。如果这些检查没有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内脏的疾病导致的腰背部疼痛,建议及早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有效治疗。

马彩毓 2018-04-30阅读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