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四肢 > 截瘫 > 内容

截瘫内容

韧带骨化压迫脊髓&mdash...

病请描述:来自江苏的55岁患者窦先生因颈胸椎后纵韧带与黄韧带骨化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引发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脊柱外科贺石生主任团队迎难而上,采用超声骨刀、动力磨钻、神经监测等先进器械与设备,通过4小时高难度手术为患者解除病痛。   窦先生的病变涉及多个脊椎节段,磁共振影像显示从颈7到胸5都受累,尤其是胸1~胸3节段,脊髓受压已呈现“一线天”态势,术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损伤脊神经导致截瘫等严重后果。   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贺石生主任组织全科专家讨论,制订详尽的手术方案。手术采用后入路,首先用动力磨钻研磨病变部位的骨板,暴露骨化的韧带。为避免在切除病变韧带的同时伤及神经组织,贺主任使用了超声骨刀。不同于普通手术刀,超声骨刀通过高频超声振荡与聚焦产生能量,作用于病灶可使局部组织内的水汽化、氢键断裂,但超声能量的渗透不超过200微米,且只对特定硬度的骨组织发挥作用,可最大限度保护神经与血管。一方面要将骨化的韧带尽数切除,另一方面又要借助神经监测设备避免误伤紧贴韧带的神经,手术过程堪比瓷器店里捉老鼠。   经过4个小时高度紧张的操作,手术顺利完成,窦先生下肢感觉与活动功能正常。术后恢复也很快,第5天就可以下床自由活动,第7天就顺利出院,他和家人都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   贺主任提醒: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要切忌“一元论”,勿笼统地以“腰椎病”来自我诊断,而是应及时去脊柱外科就诊,以明确导致神经压迫的原因,而后精准对症治疗。

贺石生 2024-09-09阅读量1710

颈椎手术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病请描述:前几天,在笔者的骨伤科门诊接诊一例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患者女性65岁,由家人搀扶走进诊室,出现颈部僵硬疼痛数十年,渐进出现四肢无力、步态不稳,近一个月出现颈部疼痛难忍,双侧肩胛和上肢放射性疼痛、手部麻木,咳嗽后出现漏尿。在外院磁共振显示:C3/4、C4/5、C5/6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髓,颈椎后凸畸形,其中颈椎5/6压迫脊髓超过1/2。外院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患者本人及家属由于害怕不同意手术。来我院要求保守治疗,在评估完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后,我还是劝说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那么,到底颈椎手术的风险有多大呢? 颈椎手术是目前用于治疗严重的颈椎病、难治的寰枢关节半脱位、齿状突骨折、颈部脊髓损伤、颈椎感染、颈椎肿瘤、颈椎不稳或畸形等。颈椎手术具有严格的适应症,也是骨科常见的手术,技术也日趋成熟。 我国今年来颈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没有相关数据可查。但是,近20年的国内外文献报道颈椎手术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仍在11%~38%之间。也有报道,脊柱手术有5‰~6‰发生截瘫神经损伤的危险,当然这个发生率还是蛮低的。 颈椎手术并发症可粗略的分为主要并发症和次要并发症:如术中牵拉损伤、血肿、硬膜囊破裂、术后感染、颈5神经根麻痹、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及轴性痛、食管损伤、椎动脉损伤以及上颈椎后路手术引起的吞咽困难和呼吸困难、手术植入物相关性并发症、颈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和病变、颈椎术后后凸畸形僵硬等等。 此外,部分颈椎手术后患者出现抑郁、 焦虑等也极大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具有严格手术适应症的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越早做风险越小。特别我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因为在早期,手术的部位离神经脊髓的距离比较远,手术比较容易操作,不容易碰到脊髓神经。 由于很多的患者缺乏医学知识,或者是由某些“医师”过多的渲染手术的危险,使患者对手术治疗产生恐惧,以便把患者留在他那里用他的所谓的“祖传秘方”治疗,延误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期,直到走不了路、出现大小便困难的时候才来治疗,会增加手术治疗的危险和困难。而且脊髓神经经受压迫过久,可能发生变性而不能完全恢复,影响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任何侵入性医疗行为都存在风险,更何况外科手术。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尊重客观事实,能针对性有效缓解或改善患者的痛苦的医疗方式才是最好的。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435

什么样的颈椎病才需要手术呢?

病请描述:在我的骨伤科门诊,经常有患者拿着X线、CT或MRI报告仅仅显示有骨质增生或颈椎间盘膨出或轻度突出,就问我需不需要手术?甚至在找我之前其他医院的医师就动员患者做手术,甚至武断的说:“你不做就会瘫!” 笔者查阅相关颈椎病流行病学资料,发现在普通人群中颈椎病的患病率高达18%以上,其中长期伏案低头工作者的发病率更高,并且有30%的中小学有颈椎异常症状。目前在中国超过2亿人患有颈椎病相关疾患。 颈椎病的发生因素有很多,目前可以归为两大因素:即先天性因素和颈椎退行性病变。 先天性因素主要是颈椎发育不良和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及慢性劳损等,睡眠姿势不良、长时间低头伏案、卧床看书等,特别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工作都是通过伏案解决,再加之空调等寒凉刺激,不仅可以导致颈椎的退变发生,还可以加重颈椎病的症状,由于颈椎长时间处于反自然状态,导致颈部肌肉发生痉挛,容易引起肌肉劳损,导致颈椎退变,寒凉的刺激诱发了该病的发生。 机械压迫、动静力失衡及自身免疫因子改变是目前研究颈椎病发生的三大机制。 颈椎病的治疗主要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约90%以上的颈椎病患者都可以经过正规系统的非手术治疗获得痊愈或缓解。 其实,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都都不需要手术,而需要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是极少数的。 颈椎病手术治疗指征是:因退变形成致压物对神经损害的,进行性发展并非手术治疗失败者,包括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明确又有影像学支持;神经根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后疼痛仍剧烈存在,不能缓解,根性症状逐渐加重,表现神经根性损害;严重的颈肩疼痛非手术治疗无效,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影像显示与临床相对应的节段致压物存在。 因此,颈椎X线片上有了许多颈椎退化、增生都是机体老化的现象,但是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就不一定需要手术。因为颈椎老化、退化是一个非常缓慢过程,不一定会造成神经系统的压迫,我们常常从MRI侧位片上可以看到脊髓稍有一些压迫,但是仔细看一下横切面的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只是轻度压迫硬脊膜囊,尚未压迫到脊髓,也未压迫到神经,这样的压迫或突出、膨出并没有临床意义,不一定非要手术,可先进行非手术治疗,练习颈背部肌肉,控制其发展就可以了。 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而且症状或体征确实来自颈椎,而不是来自其它病,又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时,特别是又出现肌肉萎缩、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肌张力下降,肌电图显示有明显的神经损伤等现象的时候,我们应该动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另一种相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在MRI显示脊髓压迫非常明显,甚至压迫超过脊髓1/3、1/2,把脊髓压迫得很扁很扁,甚至脊髓内出现高信号,表示有水肿、脱髓鞘现象等严重情况。但患者可能自觉症状却不重,常常不予重视而发生危险,这是由于脊髓压迫是缓慢进行的,脊髓神经有很强的逐渐适应挤压的能力,所以症状不重,但是这个时候病情是严重的,因为脊髓已受到明显压迫。这时候,如果再外加任何的微小的外力,比如汽车急刹车时头部往后一仰或不小心摔跤时头部磕到墙上或者地面上,即可能发生截瘫。 所以,王明杰博士建议,患者脊髓压迫很严重或已经出现有水肿高信号等严重的压迫时,虽然症状不重,也应该动员患者尽快手术治疗。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537

为什么手法治疗颈椎病要拍X线...

病请描述:许多颈椎病病人来就诊时说:“医生,我颈椎不舒服,您给我按一按吧?”或者说:“医生,我颈椎病犯了,您给我扎两针,不用做检查了吧?” 其实,在没有颈椎X线平片的情况下,医生不能明确诊断,许多情况无法判断。 X线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主要作用在于: 1.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是否变直甚至反曲等颈椎排列异常; 2.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颈椎骨质增生等变化; 3.明确颈椎病患者是否出现颈椎管狭窄; 4.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隙狭窄及神经根孔变小; 5.明确患者是不是出现颈椎后纵韧带及黄韧带是否骨化改变; 6.明确患者颈椎稳定性是不是出现改变; 7.明确患者的颈椎棘突间距离是否异常; 8.判断颈椎骨关节紊乱具体部位及病情轻重程度;9.排除颈椎先天畸形 ……如果颈椎有齿状突基底部闭合不全、齿状突缺、寰椎侧块缺、融合椎、棘突闭合不全、骨折……情况,在未拍颈椎X线片情况下贸然进行手法治疗,会出现意外情况,严重者可能导致截瘫。 总而言之,X线检查是颈椎病乃至所有脊柱疾病诊断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之一,对于明确患者病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当医生给出相应检查建议时,患者应该配合医生,完善检查,明确病情。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986

急性胸痛—警惕是...

病请描述:李先生(化名),47岁,安徽省人,有高血压病史(平时未规律服药),劳动过程中突发胸痛,休息后缓解,后再次发作,伴晕厥一次,某天下午在当地卫生院做胸部平扫CT,提示纵膈影增宽,气管右移,怀疑主动脉夹层或假性动脉瘤等,因不具备进一步诊治条件,建议转诊。 转诊后,当天晚上做主动脉增强CTA,提示主动脉弓降部有一穿透性溃疡(基底部直径16.4mm,高度14.1mm),伴假性动脉瘤形成,左侧胸腔大量积液。这提示病情非常危急,随时有生命危险。 当晚急诊行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有一过性迟发性截瘫,腰大池引流后逐渐好转。 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穿透内弹性层进入中膜的溃疡,其占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2-7%,可导致壁间血肿、假性动脉瘤,甚至急性主动脉夹层。PAU最常见的位置是胸降主动脉中下段,其次是主动脉弓或腹主动脉,而累及升主动脉是罕见的。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包括高龄、男性、吸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和腹主动脉瘤等。增强CT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治疗PAU的目的是,防止主动脉破裂或进展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手术指征包括复发性和难治性疼痛,主动脉破裂的迹象,如快速进展的主动脉溃疡,主动脉周围血管或胸腔积液。 这个病例给我们的提示:1. 高血压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因为规律服药和监测非常重要;2. 急性胸痛,要想到主动脉综合征可能,需要及时处理。

张步升 2024-07-25阅读量1456

你知道为什么说颈椎病最怕脊髓...

病请描述:  颈椎病的众多类型中,患者最怕的就是脊髓型颈椎病,因为这种类型最严重,一旦脊髓受压,就需要尽早手术!那为什么脊髓会受压呢?为什么要尽早手术?如果手术的话,风险大不大?今天就让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为大家讲讲吧。   脊髓在哪里?受压了会怎么样?   不知道大家吃羊蝎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就是羊蝎子里面有洞,洞里面有白白、软软的条状物,有些人特别爱吃这个东西,它其实就是羊的脊髓。   而人的脊髓也和羊类似,每个椎体后方有一个小孔,叫做椎孔;当所有椎体错落有致地上下堆摞在一起时,所有小孔对齐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通道,叫做椎管;脊髓就在颈椎、胸椎和少部分腰椎的椎管里。      当然,椎管里面并不只是脊髓,脊髓是泡在液体(脑脊液)里的,这样可以起到缓冲营养,让脊髓不容易受伤;脊髓外面还包裹着一层硬膜,硬膜对脊髓也能起到保护作用;椎管四周还有骨性结构,可以说脊髓是完全长在骨头里面的,四周的骨头可以很好地把它保护起来。      这样层层包裹、层层保护,可想而知脊髓的重要性,它是信息传输的重要通道,如果它损伤了,那您轻则肢体活动不好,重则就会出现截瘫!   为什么脊髓会受压、损伤?   上面讲了,脊髓外面有膜、泡在液体里,外面还有骨头,在这样多重的保护下,怎么还会损伤或者受到压迫呢?   •平时脊髓一般不容易出现问题,但如果在特殊的情况下,车祸、外伤或者骨折了,上下椎体前后一错位就会形成一个剪切的力量,甚至椎管也会错位,这时就会损伤到里面的脊髓。   •常见的还有颈椎间盘突出,我们知道椎体和椎体之间是椎间盘,那在椎间盘这个层面的脊髓就没有骨头保护了,这时如果您的椎间盘向后方突出了,就会出现脊髓或神经的压迫症状,出现一些上肢、下肢的症状,这种情况也属于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病导致脊髓受压,怎么办?   前面说了脊髓受压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在没有造成这些不可逆的功能损伤前,应该尽快手术,解除压迫。   一般情况下建议做前路的手术,因为颈椎管里面的是脊髓,是不能碰的,如果你把脊髓牵到一边,患者肯定会瘫痪。所以从前路进去比较好,直接把椎间盘切掉,在不碰脊髓的情况下,非常直接、安全地给脊髓彻底减压。   但也不是绝对,如果患者的压迫非常严重,而且是多节段的问题,我们也是可以做后路手术的。从后侧将椎板去掉,让脊髓有充分的活动的空间,得到减压的目的。

王作伟 2024-06-25阅读量916

摔了一跤查出病因在脑内,大脑...

病请描述:  王阿姨,两个月前摔了一跤,右手骨折到医院就诊,当时由于头上也有摔伤,医生建议做个CT查一下,才“揪出”罪魁祸首,颅内有一个巨大的占位,进一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后,确诊为镰旁脑膜瘤,肿瘤已经长到5.5cmX4.74cmX4.41cm,如果这次没有进行头部影像检查,由于暂时没有明显不适,还无法发现。   姜海涛教授介绍:肿瘤现在已经很大,生长的位置可能会与矢状窦黏连,而且靠近运功功能区,如果肿瘤不切除的话,会进一步影响到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双侧运动都会有影响。而且这次出现摔跤,也与肿瘤有关系,只是常常会被病人及家属忽视,认为只是意外摔跤。其实不然,肿瘤已经慢慢影响到运动了。建议尽早手术治疗,手术中注意肿瘤与矢状窦的黏连,小心剥离肿瘤与血管,如果这个位置的血管损伤了,会出现脑子肿胀、出血,影响较大。再一个是保护运动功能,尽可能的切除肿瘤。   大脑镰旁脑膜瘤多数生长缓慢,小肿瘤通常无症状,往往发现时已经长的很大,如果有这些现象切勿忽视:   1、一旦出现运动障碍,表现为从足部开始,逐渐影响整个下肢,继而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   2、如肿瘤向大脑镰两侧生长,病人可出现双侧肢体力弱并伴有排尿障碍,即脑性截瘫,需与脊髓病变鉴别。   3、癫痫发作本组占38%,多以对侧肢体或面部限局性发作开始,渐形成大发作及意识丧失。癫痫发作以大脑镰前中1/3脑膜瘤多见,约有2/3的病人就诊时已有颅内压增高表现。   4、大脑镰后1/3脑膜瘤常见,此部位脑膜瘤引起视野改变,常未引起病人注意,肿瘤常长到巨大体积方被察觉。

姜海涛 2024-06-25阅读量1054

125I粒子组织间分次植入治...

病请描述:肺癌是临床上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1)。许多晚期肺癌患者失去了手术根治治疗的机会,只能采用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治疗。外照射是局部晚期和晚期肺癌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等,限制了外照射的放射剂量的增大,进而影响了外照射治疗肺癌的效果,尤其对于巨大的肺癌患者。 放射性125I粒子能持续长期地释放能量,使靶区的肿瘤细胞受到最大程度的杀伤与灭活,减少肿瘤负荷;同时手术创伤小,副作用少。放射性125I粒子肺癌组织中植入,以其肺癌组织局部高剂量、周围正常组织低剂量的优势,为失去手术根治机会的肺癌患者,提供了一个极具前景的治疗方法(2)。作为一种个体化、微创化、人性化的治疗手段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 1.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44例肺癌患者均为我科2013年10月~2017年3月登记住院的病人。分成单次125I植入与多次125I植入两组,患者知情同意。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所有的病人均为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或晚期肺癌和转移性肺癌。且一线化疗未能控制或病人不愿接受化疗者。所有病人KPS 评分>60分,没有心、肺、肝肾功能损害、没有骨髓抑制。患者一般特征见表1:表1  144例肺癌患者特征(n=44)临床资料        例数        百分比%平均年龄         67.1(44~82)    性别                男    38    86.4女    6      13.6原发性肺癌    39    88.6腺癌        15    34.1鳞癌        14    31.8小细胞    2      4.5转移性肺癌    5      11.4尿道上皮癌    1      1.9上皮源性癌    1      1.9肾透明细胞癌        1      1.9肝细胞癌        1      1.9恶性间叶源性癌    1      1.9淋巴结转移            有淋巴结转移        37    16.0无淋巴结转移        7      16.0远处转移        36    81.8多部位转移    19    43.2单处转移        17    38.6无远处转移             8     18.2肺部肿瘤大小                肿瘤最大径平均值        6.04(2~14cm)   <5cm       12    27.3>5cm       32    72.7肿瘤部位                中央型    18    40.9周围型    26    59.0植入方式                单次        24    54.5多次        20    45.5多次植入均值        2.7(2~4)    胸腔镜下植入        11    25.0CT下植入       33    75.0 1.2 粒子植入手术方法1.2.1 放射源:放射性125I由上海欣科医药有限公司提供。半衰期60.1天,射线能量27~35Kev,放射活性0.5~0.75mci,组织穿透力1.7cm。所有病人在手术前均行125I粒子放射防护宣教。1.2.2  粒子植入数计算:所有病人手术前均行胸部CT 扫描以获取肿瘤情况。粒子植入数为: 粒子植入数=                     1.2.3 CT下植入手术:操作在CT监控下进行:CT 扫描定位后将多根穿刺针经皮穿入,两根针之间距离1cm,穿入距离根据CT数据。穿刺后再次CT扫描,确定穿刺针在肿瘤内部后,连接弹夹式粒子植入器,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一般深度为穿过肿瘤中心,距肿瘤边缘0.5cm,采取肿瘤周围密集,中间稀疏方法植入。数针插入后CT扫描,确定针在肿瘤组织内后125I粒子统一穿入,避免一根针反复穿刺导入粒子,因为很难保证穿刺位置的准确性。粒子距离皮肤边缘>2cm,以免发生严重的皮肤损伤。穿刺过程中必须避免穿入心脏、大血管、气管,食道等重要脏,距离脊柱必须>2cm。手术过程中记录粒子数目,植入结束后复查CT了解有无气胸、出血等并发症、观察植入情况,必要时补种粒子。1.2.4胸腔镜下125I粒子植入:患者在全身麻醉情况下经电视胸腔镜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植入在直视下进行,注意避开重要脏器,并且一旦出现气胸或出血马上能进行处理,对于中央型肺癌的粒子植入是一个安全的植入方式,本组病人中11例胸腔镜下植入的患者9例为中央型肺癌。缺点是手术创伤较CT下植入要大。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有效率。单次植入患者手术后2月复查胸部CT;多次植入患者最后一次植入的2月后复查胸部CT。按照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1.1版)标准来评价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效果(3)。其标准为(1)完全缓解(CR):所有目标病灶消失;(2)部分缓解(PR):与基线期相比,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至少减少30%;(3)稳定(SD):以治疗开始以来最长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考,未达到PR标准,也未达到PD标准;(4)进展(PD): 以治疗开始以来最长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考目标病灶最长径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有效率定义为 CR+PR;临床获益率为CR+PR+SD。1.4 统计学方法应用 SPSS18统计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44例病人中总的 CR 5例(11.4%);PR 14例(31.8%%);SD 17例(38.6%);PD 8例(18.2%)。总有效率为43.2%;临床获益率为81.8%。2.1两组病人疗效比较见表2。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单次植入组    24    1(4%)       5(20.8%)  17(70.8%)        7(29.2%)分次植入组    20    4(20%)     14(70%)   19(95%)   1(5%)X2            1.371       10.7 2.812      P值         0.242       0.01 0.094      上述数据表明多次植入组明显优于单次植入组,可能的原因为多次植入组在下一次植入时可以考虑在肿瘤缩小不明显出再次补种,所以疗效要好。2.2 植入方法对疗效比较见表3。表3 植入方法疗效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胸腔镜组        11    1(9.1%)    6(54.5%)  10(90.9%)        1(9.1%)CT植入组       33    4(12.1%)  13(39.4%)        26(78.8%)        7(21.2%)X2            0      0.772       0.204      P值         1      0.38 0.652      表3数据显示两组在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所以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CT下植入。2.3 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植入效果比较见表4。表4 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注入效果比较组别        n      CR    有效率(CR+ PR) 临床获益率(CR+ PR+ SD)  PD中央型    18    1(5.6%)   7(38.9%)         13(72.2%)        5(27.8%)周围型    26    4(15.4%)         12(46.2%)        23(88.5%)        3(11.5%)X2            0.278       0.229       0.952      P值         0.598       0.632       0.329      数据显示周围型肺癌的效果要好于中央型肺癌,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可能与在中央型肺癌植入时要避开重要脏器2cm,所以在靠近纵膈一侧的肿瘤或淋巴结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疗。2.4 副作用及并发症44例植入病人中有5例手术后出现了气胸,其中3例未处理,观察一天后气胸未增加出院。2例行胸腔闭式引流后治愈。多次植入组并未出现更多的气胸发生率。2例病人出现了粒子漂移。1例病人术后一月出现了截瘫。虽然手术中距离脊柱>2cm,但一月后肿瘤缩小了,靠近了脊柱侧,还是产生了截瘫,所以应距离脊柱更远一点。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咳血、刺激性咳嗽、放射性肺炎、血胸、气管食管瘘等严重的并发症。也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和骨髓抑制。3.讨论按照照射方式的不同,放疗分成外照射与内照射二种方法。外照射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应用。但传统的外照射需要多次照射,所以对正常组织损伤大,所以靶区剂量提升困难。同时肺作为放射性耐受性较差的脏器,晚期肺癌的肿瘤体积较大,肿瘤中的乏氧细胞比例又高,乏氧细胞要达到有氧细胞同样的放射效果需要增大2.5~3倍的放射量,增大剂量容易引起放射性肺炎,由于正常组织对放射剂量的限制,故无法达到肺癌有效控制剂量。(4)125I粒子植入技术的应用给大幅度提高了肺癌局部的放射剂量提供了可能,它属于组织间放疗,初始剂量可以达到推荐的处方剂量(80~160Gy),是临床现代高新技术在临床核素治疗学与放射治疗学方面的新发展。(5)125I粒子释放的是低剂量r射线,能对肿瘤组织持续照射,抑制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肿瘤细胞聚集在G2期,肿瘤细胞的再生增值减少。另外,低剂量的持续近距离放疗,可使乏氧细胞放射护抗性降低,持续照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可累计叠加,提高治疗效果。(6)本研究中,44例病人CR 5例(11.4%)、PR14例(31.8)、CR+PR19例(43.2%)。总的临床获益率为81.8%(36/44)。与文献报道的基本相似。(7)(8)(9)在本组研究中,因为许多病人肿块巨大,大于5cm占72.7%(32/44)。肿瘤最大径均值6.04(2~14cm),所以按照常规的一次性植入125I粒子子数目太大,考虑到病人的耐受性及粒子的副作用,所以部分病人选择了分次植入(2~4次),均值2.7次。本组资料中单次植入的最大粒子数为60粒。分次植入的最大粒子数为160粒(2次植入间隔2月)。从临床疗效看,分次植入的效果明显优于单次植入,临床有效率在分次植入组为70%(14/20);而单次植入组为20.8%(5/24)。P<0.01.。这是由于第二,三,四次植入补种粒子是根据CT片上肿瘤未吸收消散处再次植入,所以在耐放疗区域局部增加了放射剂量,起到了缩小肿瘤的效果。这也是125I粒子植入优于传统外放疗的优势之一,可以反复根据需要再次植入。从我们目前所做的20例分次植入的肺癌患者来看,并未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肺功能也无明显的影响。在本组资料中,我们未发现肿瘤的大小与疗效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我们在巨大肿瘤中很多选择了分次植入有关。本组中2例小细胞肺癌病人在手术后均出现了进展,主要是纵膈淋巴结肿大,虽然肺内病灶出现缩小,提示小细胞肺癌等分化差的肿瘤不太适合粒子植入的方法。在本组资料中同时显示手术方式(CT下植入与胸腔镜组下植入)在肿瘤的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同时也显示周围型肺癌似乎比中央型肺癌的疗效要好一些,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待于下一步研究。本组病人中未采用TPS系统,是因为TPS系统是一个理想化的分布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尤其在像肺这种受到呼吸运动影响的脏器,事先的设计与操作中的体位、呼吸运动、肋骨、肩胛骨影响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并且,如果肿瘤巨大,一次也无法植入大量的粒子,所以在巨大的肺癌病人中分次植入就无需TPS系统的事先设计,只需根据治疗效果在下一次的补种中进行弥补即可。125I粒子其放射半径只有1.7cm,所以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小, 手术后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在CT下植入的患者在植入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并且可以根据肿瘤的治疗效果,多次植入,已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125I粒子在肺癌中的植入治疗是一个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手段,尤其对巨大肿块的肺癌病人,分次植入125I粒子不失为一种可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1 Siegel RL,MillerKD,JemalA.Cancer statistics,2018.Ca Cancer J Clin,2018,68(1):7~30.2曾奕明,林燕萍.放射性125I 粒子植入局部治疗支气管肺癌山东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7,55(4):1~63 杨学宁 吴一龙 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循证医学, 2004,4(2): 85~90,1114孔江明,郑勇,厉位明,汪勇. CT 引导下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局部治疗晚期周围型肺癌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5):2314~23155赵永心,徐舒,赵燕,龙德. 肺积饮联合碘125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25(5):386~3886肖建,曹秀峰,于力克 .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照射在支气管肺癌治疗中的应用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1):2030~20327魏巍,沈啸洪,孙慧慧等.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华内科杂志,2012,51(12):978~9818时沛,125I粒子植入联合NP方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华误诊学杂志,2010,10(1):39~409陈溯,黄乃祥,盛冬生 . 微创条件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临床观察。临床军医杂志,2012,40(1)23~25

寿伟臻 2024-05-16阅读量1971

前列腺癌PSMA-PET/C...

病请描述:针对前列腺癌的PSMA-PET/CT检查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第一,可以较临床上用的CT和MR更早发现有无周围淋巴结或远处的骨转移,筛选出真正早期可手术,以及并不早期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第二,对于已经做过手术若干年后PSA升高的患者,若怀疑复发,可通过PSMA-PET/CT检查,较早地确认是否复发以及检出复发转移部位。 近年来,随着新型PET放射性示踪剂的不断涌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出和治疗更及时。 同时,随着更多内分泌药物和骨靶向药的不断创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患者经过治疗,降低了骨折或截瘫的风险,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初钊辉 2024-04-25阅读量975

前列腺癌PSMA-PET/C...

病请描述:针对前列腺癌的PSMA-PET/CT检查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优势: 第一,可以较临床上用的CT和MR更早发现有无周围淋巴结或远处的骨转移,筛选出真正早期可手术,以及并不早期不适合手术的患者。 第二,对于已经做过手术若干年后PSA升高的患者,若怀疑复发,可通过PSMA-PET/CT检查,较早地确认是否复发以及检出复发转移部位。 近年来,随着新型PET放射性示踪剂的不断涌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检出和治疗更及时。 同时,随着更多内分泌药物和骨靶向药的不断创新,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治疗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患者经过治疗,降低了骨折或截瘫的风险,延长了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初钊辉 2024-01-16阅读量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