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每一个上腹痛的患者总会问我: “孙医生,我上腹痛是不是胆囊炎引起来的?是不是做完手术就不会再痛啦?” 遗憾的是,对于这个问题,我总是无法直接给出肯定的回答,不是因为水平不行(小小的傲娇一下^_^),而是必须要科学严谨,客观中肯。 请看解剖图,上腹部除了有胆囊,还有胆管、胃和十二指肠(小肠第一段)、胰腺等,上方相邻的还有肝脏、心脏和肺等。 因此,上腹部疼痛除了可能由胆囊结石胆囊炎引起,还可能由上述相邻器官的各种病变引起,且内脏疼痛往往位置比较模糊,不好准确定位,因此不好鉴别。 但无论如何,最常见的病因就2种:胆囊结石胆囊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表现典型者相对好区分: 胆囊炎高脂饮食容易诱发,不敢进食油腻食物;而消化性溃疡主要跟饮食不规律和进食难消化刺激大的食物有关; 胆囊炎常偶尔发作,间隔很久;而溃疡所致疼痛会一段时间频繁发作; 胆囊炎常上腹部正中或偏右;而溃疡所致疼痛常为上腹部正中或偏左; 胆囊炎所致疼痛容易像右侧腰背部放射;而后者放射痛少见; 前者多有胆囊炎多次发作史,明确有胆囊结石;而后者多无胆囊结石胆囊炎病史,但有反复胃病史或饮食极不规律,吃护胃的药物有效; 胆囊结石胆囊炎确诊相对简单,肝胆彩超即可;而后者需要行胃镜检查; …… 通常,胆囊炎胆囊结石表现典型者,不推荐行胃镜检查;但对于不典型者,即使确诊胆囊结石,也可以考虑术前行胃镜检查,排除溃疡。毕竟,两种病同时存在的虽然少见,但不是没有。年前我就遇到过一个患者,典型的胆囊结石胆囊炎发作,手术后当天晚上发生吐血,急诊胃镜发现胃溃疡出血。 当然了,如果胆囊炎症状典型,且没有典型溃疡的症状,我通常不会建议术前胃镜,但我会告诉患者,如果胆囊术后还有类似术前的症状,再做胃镜不迟,毕竟,溃疡一般不需要手术,用药即可。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615
病请描述:胆囊穿孔(GBP)是急、慢性胆囊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危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在急性胆囊炎患者中,GBP的发生率约为2-15%。多种原因可引起GBP,如结石性和非结石性胆囊炎、恶性肿瘤、创伤、特异性感染(如伤寒、结核),其中约90%的GBP由胆石性胆囊炎引起。女性患者胆石症的发病率通常高于男性,但相关研究表明男性患者GBP的发生率却高于女性,其原因尚不明确。GBP最常见的部位是胆囊底,其次为胆囊体部、颈部、胆囊管,因为胆囊动脉为终末动脉,胆囊底部血供最少,当发生胆囊炎症时,底部最容易因血供障碍而引起穿孔,特别是合并有GBP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高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更易导致胆囊穿孔。 GBP的发生与以下机制有关:(1)胆囊颈结石嵌顿:当结石阻塞胆囊管,胆汁排泄不畅,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肿大,影响胆囊远端血液供应。(2)化学物质损伤:胆汁浓缩后胆红素等化学物质的损伤。(3)继发细菌感染:继发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壁发生水肿、化脓、溃疡等病理改变,最终导致局部坏疽穿孔。此外,对于高龄、合并慢性胆囊炎病史患者,胆囊壁逐渐肥厚或萎缩,胆囊组织变脆,收缩功能减退。同时,胆总管Oddi括约肌肌松弛,容易造成逆行性感染;加之高血压、糖尿病引发血管的病理性改变可加重胆囊动脉缺血,从而更容易引起胆囊穿孔。 GBP分为3型,即:I型(急性穿孔):胆囊腹腔侧穿孔合并急性弥漫性腹膜炎;II型(亚急性穿孔):胆囊周围脓肿或周围胆汁包裹形成,合并局限性腹膜炎;III型(慢性穿孔):胆囊穿孔后与周围脏器形成内瘘,以胆囊-十二指肠瘘最为常见,其次为胆囊-胃和胆囊-结肠瘘。在以上3型穿孔中,II型穿孔最为常见,其次为I型和III型。 既往GBP的死亡率较高,相关报道其死亡率约为12-42%,主要原因为:(1)GBP的症状和体征和急性胆囊炎鉴别困难,超声检查敏感性低,故术前难以获得准确诊断而导致治疗延误;(2)GBP病情重,进展快,且患者多为高龄,常合并有一种或多种系统疾病,导致治疗较为棘手;然而,随着超声、CT及MRI等诊断方式的发展,GBP的术前诊断率已有明显提升;同时,随着麻醉技术及重症患者管理不断完善,以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GBP患者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最近文献报道其死亡率为11-16%。 GBP的症状和体征: GBP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为腹痛,可表现为上腹或右上腹部疼。I型GBP患者可出现持续性上腹、右上腹痛后逐渐或突然加重并累及全腹,也可表现为腹痛突然减轻后随即出现全腹疼痛,提示胆囊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其次,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部分患者出现寒战、高热。除此之外,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GBP的体征主要表现为局部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然而,对于老年患者,上述症状、体征可能不典型,导致未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导致病情进一步进展。部分II型穿孔患者可在右上腹扪及包块,此包块为胆囊周围脓肿形成,具有一定提示性。III型穿孔通常无特征性表现,常因胆囊结石胆囊炎行胆囊切除时术中发现胆囊-肠内瘘形成,从而确立诊断。部分III型患者胆囊结石可由瘘管排入肠道而引起结石性机械性肠梗阻表现。另有部分患者形成胆囊-腹壁瘘,可于腹部见瘘管外口,具有提示性,但发生率极低。 本文选自:朱加啟,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II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原文链接地址:PTGD序贯LC治疗NiemeierⅡ型胆囊穿孔应用价值初步探讨-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07-25阅读量1892
病请描述: 53岁的张女士,膀胱不能存尿,有一点点尿就疼痛难忍,主要是小腹部、耻骨处疼痛,一定要排尿后才能好转,所以就出现严重的尿频现象,大概半小时多就要尿,不尿就疼。但是做尿常规、B超等检查又查不出异常,看了好多医生,都说是感染、有炎症,但到底是不是都没有确诊。 事实上,张女士患的是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同时可伴有夜尿增多、慢性盆腔痛、性交疼痛等。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0,其病因可能与膀胱壁缺陷、自身免疫失调、病毒、细菌感染、盆底功能失调及炎症反映有关。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一般要获得明确的诊断都要多年时间及多名医生的诊治。因而,及早认识这个病非常重要。 如果有尿频尿痛的现象,如何排查间质性膀胱炎? 诊断主要是凭借其临床经验以及间质性膀胱炎数据库中的研究结果,临床上有必要常规进行尿培养和细胞学检查,以排除感染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同时,还需排除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憩室、化学性膀胱炎、放射性膀胱炎以及阴道炎等其他诊断。如果怀疑间质性膀胱炎,应采用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尿动力学检查等。 间质性膀胱炎如何治疗? 按照一般的炎症治疗简直性膀胱炎是没有效果的,其实间质性膀胱炎有效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膀胱水扩张、膀胱灌注、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服用的药物有:阿米替林:有效率能达到60-90%。西米替林:有效率74%。 膀胱水扩张术:既是检查手段又是治疗方法,一般在检查过程中同时可以将膀胱的溃疡切除,配合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 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灌注是常用的方法,效果显著,二甲亚砜(DMSO)膀胱灌注是指用50%二甲亚砜膀胱灌注每周1-2次,主要作用是抗炎,主要是感觉神经阻滞和改变胶原反应。透明质酸钠(西施泰)是用40mg每周灌注1次,连续4周灌注有效率56%,连续12周灌注有效率71%,大部分患者关注8周即可,严重的患者就需要12周了。主要作用机制是修复黏膜GAG层,清除自由基。 保守治疗效果差,还可以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目前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伴随的慢性疼痛中,SNM(骶神经调控)仍旧被当做是其他保守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治疗选择。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对于盆腔疼痛且盆底肌肉功能异常的患者,骶神经调节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控制疼痛和尿频尿急的症状,能降低尿中APF及恢复HB-EGF水平。 总之,间质性膀胱炎虽然无法治愈,但是可以通过药物、灌注及骶神经调控等治疗方法,有效的缓解症状。每一种治疗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患者,几种方法联合应用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治疗间质性膀胱炎应该是越早越好。
李旭东 2024-07-19阅读量1493
病请描述:那些疾病容易误认为痔疮 这几种肛肠疾病≠痔疮 虽说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疾病,并不是每种肛肠问题都能当成痔疮对待。有些肛肠疾病容易与痔疮混淆而耽误治疗。 1、肛瘘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异常管道,外口位于肛周。其多见于男性青壮年,肛周或臀部瘘口经久不愈,或者时愈时溃,不定时地向外溢出脓液、脓血,刺激局部皮肤导致痒痛不适等。肛瘘无法自愈,不治疗会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的小溃疡。通常在排便过程中,因粪便干燥,使肛裂创面受到刺激,导致出血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剧烈疼痛,出血量较少,且患者常伴有便秘的问题。 3、肛窦炎 该病特点是肛门灼热,有疼痛和下坠感,排便前有少量出血。 4、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泛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其特点是便上带血,无其他不适。目前认为结、直肠癌起自息肉,因此息肉作为癌前病变应受到重视。 5、结直肠癌 该病多发于40~59岁患者,多以便血为突出表现。此外,患者还会伴有腹痛、腹部肿块以及贫血、低热、消瘦、大便长期不成形等症状。 6、溃疡性结肠炎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表现为大便混有血液或脓性黏液,多伴有腹痛、腹泻,且反复发作。 建议 对于那些久坐、久站、负重过度、便秘、腹泻等人群,容易引起肛肠疾病发作 1.多运动 加强体育锻炼,避免持续保持同样的姿势。特别是从事久坐、久站、活动少工作的人,更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太极拳、球类活动等。 还可做自我提收肛运动,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增加血液循环,调和人体气血,促进胃肠道蠕动,减少盆腔充血,改善痔静脉回流。 2.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每天早晨起床后或吃完早餐后排便的习惯。 多吃芹菜、韭菜等富含纤维素多的蔬菜,以及蜂蜜、黑芝麻、核桃仁等食物,增加大便容积,促进肠蠕动。 3.及时治疗肛门及大肠炎症 如有肠炎、痢疾、肛隐窝炎、肛周皮炎等疾病,要及早治疗,避免长期腹泻及炎性分泌物刺激肛门直肠部,引起痔静脉的充血和扩张。 4.注意饮食调理 一定要少吃辣椒、胡椒、酒类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肉苁蓉可用于产妇、病人、体虚者和老人便秘、痔疮脱出、出血等,具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的功效。 5.注意休息 熬夜、劳累过度,是诱发痔疮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上网族、打扑克族、麻将族常常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 6.排便后温水清洗肛门 每次排便后,都要保证肛门的清洁。 、
邓业巍 2024-07-18阅读量1631
病请描述: 7月15日,为期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拉开了帷幕,高温模式火速上线。炎炎夏日阳气盛,正是“冬病夏治”好时机。为满足广大患者需要,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中医科2024年度冬病夏治“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服务已正式启动。 为何要“冬病夏治”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提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中医科副主任赵宇兰介绍,冬病夏治,是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证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祛除。”赵宇兰主任讲解道。 作为一种顺应时节开展的传统中医经典疗法,“三伏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在特定穴位、肚脐或患处敷贴药物来刺激穴位,让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直接作用于人体内部,达到调节气血、祛湿热、清热解毒的功效,起到扶正祛邪、调和脏腑的作用。 每年“三伏天”之际,进行“三伏贴”治疗,不仅能治疗各种免疫力低下的秋冬季容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还能使患者整体体质得到改善,免疫力得到增强,从而使发病次数减少,发病程度减轻,不易复发。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 赵宇兰主任指出,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其适应症是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道疾病、风湿类疾病以及其他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或虚证的疾病。 ①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易感冒。 ②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功能性腹痛、功能性胃肠病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寒)性疾病。 ③疼痛性疾病:关节痛、骨质增生、关节炎,风寒湿邪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④耳鼻喉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⑤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肠胃功能失调、食少、腹泻等。 ⑥妇科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失调等。 ⑦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等。 ⑧其他疾病:阳虚型、气血虚型体质的亚健康人群。 冬 病 夏 治 因人制宜 辩证论治 在医院中医科门诊诊室,三伏贴专用治疗物品已整齐地摆放在治疗车上。“出梅以后,中医科就接到了许多关于冬病夏治三伏贴的咨询,其中不少是每年都来‘打卡’的老患者。”这两天,赵宇兰主任一直忙着和有冬病夏治三伏贴需求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解答各类咨询和问题。 赵主任表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中医科已坚持多年开展“冬病夏治”治疗服务,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症状,中医科已形成了患者预约挂号→四诊合参→医生诊断→处方用药→贴敷等治疗操作→观察随访→效果评估全流程服务体系,做到因人制宜,辩证论治。 科室开展的“冬病夏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一)三伏贴 是一种顺应时节开展、典型而常用的治疗方式。其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在相应穴位、肚脐或患处敷贴膏药,刺激穴位及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扶正祛邪、防治疾病。尤其适宜治疗或预防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鼻炎、肺病、亚健康等病症。过程无创无痛,使用方便,适合大多数人,一般建议10天为一个周期。 (二)督灸 是于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的一种灸疗方法。通过督灸隔药或隔姜灸,能够很好地起到补益元阳、祛邪扶正、调畅气血的功效。 (三)拔罐 其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现象及原理,来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加强淋巴循环。具有防病治病、强壮身体、散寒祛瘀的功效。尤为适宜脾胃虚寒、寒湿阻滞、阳气不足、体寒怕冷的人群。 此外,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治疗需要,团队还能开展中药涂擦、推拿、红外线治疗等差异化、个性化治疗。因人施治,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通调经络的作用,从而增强免疫力。 冬病夏治“三伏贴”注意事项 赵宇兰主任提醒,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于冬病夏治“三伏贴”治疗,为达到理想的效果,建议大家务必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体质和病症的具体表现辨证施治及进行调理,以免适得其反。 1.贴敷时间: 一般以成人4~6小时,儿童为1~4小时为宜。每10天贴2-3次,一般连续贴敷3年为1个疗程,具体请咨询医师。 2.禁用人群: (1)贴敷部位的皮肤有创伤、溃疡、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过敏体质、瘢痕体质者。 (4)急性发热性疾病及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期。 (5)咯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 (6)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2024年三伏天时间表: 2024年三伏天从7月15日开始 到8月23日结束,总共40天 初伏: 2024年7月15日-2024年7月24日 共10天 中伏: 2024年7月25日-2024年8月13日 共20天 末伏: 2024年8月14日-2024年8月23日 共10天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18阅读量1866
病请描述:黑痣与恶性黑色素瘤的辨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1. 对称性:黑痣通常是对称的,而恶性黑色素瘤则不对称。 2. 边界清晰度:良性黑痣的边界通常清晰,而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界不清晰,可能伴有不规则锯齿状改变。 3. 颜色分布:黑痣颜色分布均匀,而恶性黑色素瘤可能在棕黄色或棕褐色基础上掺杂粉红色、白色、蓝色等颜色。 4. 直径大小:良性黑痣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而恶性黑色素瘤直径大于5毫米。 5. 病变属性:如果黑痣出现发痒、疼痛、体积增大、表面出现溃疡性病变、刺痛或灼痛感,以及周围出现卫星结节或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的迹象。 6. 症状发展:黑痣的颜色、形状、大小或高度变化,特别是快速增长,可能是恶性黑色素瘤的标志。 建议如果您发现皮肤上的黑痣出现上述任何异常变化,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治。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7-16阅读量1195
病请描述: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AcralLentiginousMelanoma,简称ALM)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癌,起源于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它主要发生在手掌、足底和指甲床等肢端部位。尽管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在亚洲人群中较为常见,但在全球范围内仍然相对罕见。本文将为您介绍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知识,以便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1.病因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紫外线暴露、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可能与其发生有关。此外,长期受到摩擦、压力和炎症刺激的肢端部位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2.临床表现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表现为肢端部位的色素斑、斑块或结节,颜色可为棕色、黑色或多色混合。随着病情发展,病灶可能逐渐增大、变厚,边缘不规则,甚至出现溃疡、出血等症状。由于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症状与其他皮肤病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3.诊断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活检。医生会在疑似病灶处取一小块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为恶性黑色素瘤。此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4.分期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分期主要依据肿瘤的厚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一般来说,肿瘤越薄,预后越好;反之,肿瘤越厚,预后越差。此外,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也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5.治疗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手术切除是治疗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方法,旨在彻底切除肿瘤组织。对于高危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淋巴结清扫术以降低复发风险。放疗和化疗主要用于辅助治疗或晚期患者的姑息治疗。近年来,针对恶性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6.预防 虽然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例如,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使用防晒霜保护皮肤;保持肢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避免长期受到摩擦、压力和炎症刺激;定期进行皮肤自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肢端型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癌,了解其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治疗。如有疑虑,请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7-03阅读量1229
病请描述: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包括: 1. 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素沉着,或者原有的色素痣颜色加深、变黑; 2. 色素痣出现色素增多,并有颜色加深现象; 3. 病变部位损害扩大,硬度增加,并伴有痒痛感; 4. 病损表现多样,可以是隆起的斑块或结节状,蕈状或菜花状; 5. 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出现皮下结节或肿块型,向四周扩散者则出现星状黑斑或小结节; 6. 常见表现是区域淋巴结转移,如区域淋巴结肿大而就诊。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色素痣出现以下变化,可能预示着色素痣有恶变的风险: 大小改变; 颜色改变,如变红、变白、变蓝; 表面特征改变,质地形状的改变; 痣周围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可能有出血、溃疡、瘙痒或疼痛等表现。 如果您注意到皮肤上的任何异常变化,特别是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黑色素瘤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同时,定期进行皮肤自查也是预防黑色素瘤的重要措施。如果您对自己的皮肤状况感到担心,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7-03阅读量1582
病请描述:家长紧急注意! 近期全国多地多名小孩中招! 当心!!! 近期天气依旧炎热 游泳这项既好玩又能锻炼身体的运动 就成为许多小朋友最爱的解暑方式 但近期多名孩子游泳后 却出现发高烧症状 基本每天都会发生感染 夏日游泳 谨防“游泳池热” 什么是“游泳池热”? “游泳池热”即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咽结膜热 ,是一种上呼吸道疾病,因为多在泳池感染,所以被称为“泳池热”。 “泳池热”的病菌主要隐藏在眼睛和喉咙的黏膜上,通过唾液、粪便传播。因此,在消毒工作做得不够的泳池里,一些集体游泳,尤其是儿童集体游泳,最易感染腺病毒,引发“泳池热”。除了泳池,患者接触过的地方,或是咳嗽飞沫等,也都有可能传播这种疾病。 “游泳池热”病菌潜伏期为5天左右,多见于4~9岁的儿童及青少年,可出现高热、咽部充血、单侧或双侧眼睑红肿及结膜充血的症状,多数在四五天后能自然痊愈,但也有抵抗力弱的幼儿发展成肺炎、肠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消毒不达标,易引起该病暴发流行。每年6-8月份易出现该病的局部暴发流行。 怎样防止感染腺病毒? 平时怎么区分普通感冒和腺病毒? 现在科普 家长赶紧功课做起来! 1、什么是腺病毒 1954年,有医生在患呼吸道感染者扁桃腺中发现该种病原体,并将之命名为腺病毒。紧接着世界各地、各个年龄层次人群中,均发现该病毒的传播和致病。 腺病毒(Adenovirus,AdV)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宿主涉及哺乳类、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鱼类等多个物种。而在人类身上感染的是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属于DNA病毒。 腺病毒血清学型别众多,我国流行的呼吸道腺病毒包括1-7型、11型、14型和55型,其中以7型和3型为主。 据对近22年(1995-2016)世界范围的流行病毒株统计,腺病毒呈现以下特征: 1. 儿童时期高发,6岁以内的患儿占九成,其中一半为2岁以内的婴幼儿(6个月到2岁之间的孩子尤其容易感染)。 2. 除了呼吸道,还会影响泌尿道、淋巴结、眼结膜、消化道黏膜等。 腺病毒感染可常年流行,冬春季节更容易暴发流行。但在夏季,腺病毒可污染游泳池的水,引起游泳者咽结膜热,所以也被称为“游泳池热”。 腺病毒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强传染性,虽然人人都有传染的可能,但腺病毒感染多见于儿童身上。多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军营等人群密集场所。 免疫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对腺病毒更为敏感。 2、腺病毒感染有何症状? 普通感冒就是流鼻涕、鼻塞,症状较轻。而腺病毒感染一般伴随发热、咳嗽、咽痛、咽部充血等症状。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应该警惕腺病毒感染: 1、发热:突然高热,可持续7-10天。 2、咽痛:咽喉部溃疡、咽部充血等。 3、咳嗽:常为刺激性干咳,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鼻翼煽动等重症体征。 4、胃肠道表现:出现腹痛、腹泻、呕吐、食欲下降。婴幼儿感染后容易与普通胃肠炎相混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异常哭闹行为,应及时就医。 5、泌尿系统症状:血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 6、眼部症状:眼刺激症状和分泌物增多,眼部充血明显,可引发滤泡性结膜炎或急性结膜炎。 但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相应的腺病毒保护性抗体,一旦感染更容易导致重症感染甚至死亡,所以应尽快就医。 3、腺病毒感染后怎么办? 目前尚无特效抗腺病毒药物,也没有腺病毒疫苗可以接种。所以治疗办法一般是: 1、临床上主要采用对症处理,比如退热、止咳化痰等,以减少患者的不适。 2、防治继发感染,对于重症者应用干扰素治疗,鼓励病患者多喝水。 3、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咳嗽不止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4、如出现群体发病,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避免扩散。 但是,腺病毒感染后,人体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持久免疫力,也就是说一般不会再感染同型病毒。 不过,不同血清型的病毒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力,还是要保持警惕。 4、如何预防腺病毒感染? 腺病毒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也可经过呼吸道、粪口途径及水体传播。所以应该进行以下预防: 1、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洗漱用品的生活习惯。 2、平常宜清淡饮食,睡眠充足,多饮水,注意锻炼身体。 3、冬春季节加强室内通风,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 孩子如果出现眼睛红、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任何病毒面前 提前认识它、了解它 做好预防最为重要 为了孩子,请扩散!
陈伟昌 2024-07-01阅读量1536
病请描述:大家好!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厕所时发现便池里有血?这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紧张,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大病?其实,便血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有时候,它可能是肠癌的预警信号。那么,什么样的便血需要我们格外警惕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便血不都是肠癌 首先,要知道便血不一定就是肠癌。常见的原因有痔疮、肛裂、胃肠炎等。但如果你发现以下几种便血情况,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1. 大便带血且颜色鲜红 如果你发现大便上有鲜红的血迹,可能是痔疮或肛裂引起的。这种血一般是排便时因摩擦肛门附近的血管造成的。如果症状持续,尤其是伴有其他不适,比如腹痛、腹胀,就需要警惕了。 2. 黑便或柏油样便 黑色的大便,医学上称为“黑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这种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变黑。如果你发现大便颜色像柏油一样,伴有浓烈的臭味,应该马上去医院检查。 3. 大便中夹带血块或黏液 如果大便中混有血块或黏液,特别是持续出现,可能是肠道内有炎症、溃疡或肿瘤。特别是老年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就医。 4. 便血伴有其他症状 如果便血伴有体重迅速下降、贫血、乏力、腹痛等症状,可能是肠癌的表现。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这些综合症状可能提示你需要做进一步检查。 如何应对便血?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便血,不要慌张,首先要观察便血的颜色、量和持续时间。如果便血频繁或伴有其他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安排必要的检查,如肠镜检查,以确定便血的原因。 此外,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长期便秘,也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总之,便血不一定是肠癌,但我们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敏感。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肠癌。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生活,远离疾病的困扰!
朱哲 2024-07-01阅读量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