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有很多静脉曲张的患者,腿上会出现发痒的症状,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自己会不会有皮肤病。然后会去药店买点药膏涂抹,特别是含激素的药膏。 但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的损坏血液倒流所致,它是一个血液病。静脉曲张的患者 血液长期逆流而产生高压,它使得大分子的代谢物质,或者红细胞的碎片,外渗到真皮组织的间隙,就是潜藏在皮肤下了,造成继发性的炎症反应。 因为皮肤对这一类物质是排斥的,也称为静脉淤积性皮炎。这种静脉曲张相关性的皮炎,如果不及时的治疗,而单纯的采取一些不明成分的药膏。 因为这些药膏多少都含有一些激素,有些患者会用开水,甚至酒精去刺激皮肤,去阻止这种瘙痒,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小心把皮肤给抓破了,或者比如蚊子叮咬了,往往会出现糜烂、溃疡甚至继发感染,出现静脉溃疡的表现,这个时候就称之为老烂腿了。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平时尽量抬高腿部,避免长时间的站立或者行走; 或者使用上弹力袜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 参与体育运动一定要适度,以及控制体重,避免用热水或者烫洗等等去刺激皮肤。 #下肢静脉曲张##钟若雷医生#
钟若雷 2024-09-11阅读量1625
病请描述: 健康的肾脏总是默默无闻地为机体健康保驾护航,即使它受到了伤害,也往往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但是肾脏也不是说不需要我们自身的保护。如果没有对肾脏疾病予以足够重视,它甚至可发展为肾衰竭并危及生命。 慢性肾脏病的在早期症状,大家应该有所了解,比如会出现头晕、疲劳乏力、腰痛、水肿、尿频、尿量增加或减少、尿液颜色异常以及尿液泡沫增多等情况。 随着病情的加重,自己又不够重视的话,会出现贫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臭、消化道黏膜溃疡、出血等。 所以,平时要想预防和保护我们的肾脏,就要远离这些“催化剂”,比如:经常熬夜,长期睡眠状态不佳,会增加蛋白尿风险;长期吃得很咸,会导致血压控制不好,加重肾脏负担;滥用药,肾脏和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脏器,滥用药物容易伤肝肾。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的人,以及有肾脏病家族史或年龄较大者,都属于慢性肾脏病的高危人群,更应该关注肾脏健康、定期体检。 自我介绍: 本人苏州看肾病的老中医叶盛德,为上海市普陀区中医医院科主任、主任医师,苏州国医堂名医便民工作室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徐浦中医医院特聘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委员、香港紫荆花医学金奖获得者、上海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甘肃省中医医院医务处主任、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甘肃分会副秘书长、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坐诊时间: 每周六在苏州国医堂名医工作室坐诊。
叶盛德 2024-09-06阅读量1623
病请描述:颈胃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骨质增生、颈肌劳累、颈 椎损伤等原因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刺激或损伤颈部神经并通过神经反射系统传到大脑皮层,产生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或减弱,从而引起胃肠道等交感神经支配区域多种功能异常表现的综合征,属于交感型颈椎病的一种。表现为长期难愈的上腹部胀 满隐痛、纳呆食少、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泛酸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又可存在颈项僵硬、酸楚不适以及肩臂麻木的颈部症状,两者病情相互影响且呈同步变化。 表现为长期难愈的上腹部胀满隐痛、纳呆食少、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泛酸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又可存在颈项僵硬、酸楚不适以及肩臂麻木的颈部症状,两者病情相互影响且呈同步变化。 颈椎病变影响胃肠功能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神经途径。颈椎病变会导致颈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对颈部交感神经产生机械刺激,刺激信号通过颅内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网络,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该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下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或器质发 生变化。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抑制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出现口干、上腹胀痛、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泛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颈交感神经长期受刺激,会反复地引起胃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幽门括约肌过度紧张,久之幽门括约肌舒缩无力,肌源性扩张,促使胆汁反流,损害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腺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进而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诊断 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②有下列胃肠道症状之一者,上腹部胀满、上腹部疼痛、泛酸、恶心、呕吐、嗳气、食欲减退、腹泻、便秘,同时以上这些症状的加重或减轻与颈项症状常同时发生,或对症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者。③胃镜检查可确诊为以下疾病之一者,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凡是符合颈胃综合征诊断标准①,同时只要伴有颈胃综合征诊断标准②或③之一者,即可确诊为颈胃 综合征。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41
病请描述: 下肢静脉曲张在我国的患病人数,估计保守有1亿左右。但是在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因为认知不足,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情况。可以说是既浪费了钱,又耽误了病情。 面对这种情况,今天从这4个方面,给大家详细介绍。 第一点就是看腿部静脉的形态 肉眼是可以看见的。如果在站立时,发现小腿或者大腿内侧的血管,有明显凸起、扭曲扩张,甚至出现了结节状或者团块状的改变,那么很大概率是静脉曲张。 第二点就是腿部的主观症状 如果工作时候站立一天,腿部出现明显的发酸发沉这种感觉,通俗的叫灌铅的感觉,或者说伴有一定的疼痛感,特别是这种胀痛或者针刺感,并且在抬高腿部或者休息的时候,这些症状可以得以缓解,这种情况考虑是不是有下肢静脉曲张。 第三点看腿部皮肤的状况 如果小腿皮肤足靴区颜色出现了变黑变紫,或者说出现了瘙痒感,并且抓挠之后,皮肤容易破损,后续破损处愈合很慢。甚至形成了经久不愈的溃疡,那么这也是下肢静脉曲张的典型表现。 第四点观察脚踝周围是否有一个浮肿 如果在傍晚或者长时间的活动或者站立之后,浮肿更加明显的也可能提示有下肢静脉曲张的状况,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有的患者可能没有下肢静脉曲张这种血管凸起,但是他可能具有一些静脉曲张的症状,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但这些方法只是一个预判,不能做确诊的依据。如果感觉到有上述的一些表现了,建议及时就医,找专业的医生做一个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下肢静脉曲张##钟若雷医生#
钟若雷 2024-09-06阅读量925
病请描述:当胃不舒服时,许多人理所当然认为胃出了问题,但有时候吃了几天胃药却也不见有效果,这是为什么呢?王明杰博士提示:如果胃不舒服,吃胃药不见好转,检查后也发现没有溃疡或胃炎,就不能盲目继续用药了,这时应该考虑另一种可能——颈胃综合征。 颈胃综合征痛在胃,病在颈,颈椎和胃相距较远,它们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怎么会有联系呢? 什么是颈胃综合征?所谓颈胃综合征,就是颈椎骨刺激了内脏神经,进而引起了胃部的不适感症状。 当颈椎发生骨质增生时,增生的骨刺、退化的椎间盘以及变得狭窄的椎间隙,对颈部分布极其丰富的交感神经会产生不良刺激,这些刺激就会传入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产生优势灶。 该优势灶的兴奋再沿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下传到胃及十二指肠,促使胃及十二指肠功能或器质出现问题。 颈胃综合征多见于长期从事伏案低头工作的人。 这类患者常会感到颈项强痛不舒,或颈项容易疲劳,或有强硬感,出现头晕、头痛、头脑沉重、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到眼胀、眼干、眼痛;或心烦、急躁、汗多、失眠;同时还可能伴有上腹饱胀、疼痛、烧心、泛酸、呕吐、口干、口苦、便秘等胃肠症状。这些与一般胃病很相似的表现,很可能是因颈椎病所引起的胃部炎症。 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会抑制胃的蠕动和胃液的分泌,就会出现口干舌燥、不思饮食、腹胀不适、打嗝嗳气,上腹隐痛甚至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 而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时,胃蠕动加快,胃液分泌增多,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出现烧心感、反酸、嗳气、上腹部饥饿性疼痛进食后缓解等溃疡症状。 如果你感觉胃部不适而消化系统又没什么问题的话,可以考虑到骨科门诊检查颈椎是否出现了异常病变。颈椎病与胃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随着颈椎病的加重与好转,胃病也会随之加重与减轻,若不重视颈椎病的治疗,胃病也难以好转。 所以,对于颈椎病患者来说,若同时出现慢性胃炎和其他交感神经亢进等症状时,应想到患有“颈胃综合征”的可能。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09
病请描述:A型胃炎,一种并不少见的疾病 定义: A型胃炎,也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慢性胃炎类型。它与B型胃炎不同,后者通常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A型胃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胃体部,而胃窦部则较少受累。这种胃炎的特点是胃黏膜的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壁细胞被破坏,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并可能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症状。 编辑 病因: A型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机体免疫功能异常,产生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这些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胃黏膜炎症和萎缩。此外,A型胃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且可能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共存。 编辑 诊断: A型胃炎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内镜下,A型胃炎表现为胃体和胃底的黏膜萎缩,而胃窦部可能无萎缩或仅有轻度萎缩。实验室检查可能包括检测血液中的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以及评估维生素B12水平和贫血状况。 胃镜下表现: 在胃镜下,A型胃炎的特征性表现包括: 1. 逆向萎缩(reverse atrophy):与常规的萎缩性胃炎不同,A型胃炎的萎缩区域主要位于胃体和胃底,而胃窦没有萎缩或者仅有轻微的萎缩。 2. 残存泌酸黏膜的隆起样改变:在大范围胃体腺萎缩的背景下,一些残存的正常泌酸黏膜在内镜下呈扁平隆起、广泛型隆起、假性 息肉样隆起和岛状改变等类型。 3. 增生性 息肉:A型胃炎更容易伴发增生性 息肉,这些息肉通常直径小于10 mm,表面可见血管扩张。 4. 黄白色粘稠粘液:A型胃炎患者的胃底和胃体常常附着一些黄白色粘稠的粘液,用水不易冲除。 5. 胃体黏膜水肿和马赛克样改变:可能是出现萎缩之前的早期A型胃炎的典型内镜下特征。 在诊断A型胃炎时,除了内镜检查,还需要结合病理学检查和血液检查,包括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维生素B12等指标。特别是内因子抗体阳性率较高,是诊断A型胃炎的重要依据。 编辑 肿瘤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A型胃炎患者是胃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高危人群,因此,对于确诊的患者,建议进行定期的胃镜随访,以及在出现贫血和神经系统症状前给予积极治疗。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异型增生或胃癌,可以通过评估病灶的大小、深度、分化程度、是否合并溃疡等,决定是否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进行治疗。同时,对于胃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也可以通过胃镜下微创手术进行管理。 编辑 治疗: A型胃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包括: 1. 营养支持治疗:由于A型胃炎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不良,患者会出现恶性贫血等症状。因此,营养支持治疗尤为重要,需补充足够的维生素B12和其他营养素,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2.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A型胃炎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的关键。常用的根除方案包括三联或四联疗法,通过联合使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达到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目的。 3. 中医调理:中医治疗A型胃炎主要通过辨证施治,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如和胃降逆、健脾消食的中药,能够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治疗胃癌的经验中,常用药物包括舒肝和胃丸、复方斑蝥胶囊等中成药,以及川贝、土贝、浙贝、玄参、牡蛎、夏枯草、两头尖、蜈蚣、全蝎、白花蛇、草蛇、山甲珠、乳香、没药、花蕊石、麝香、牛黄等药制成的丸剂内服。 4. 心理治疗:如果患者不适症状比较明显,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延误病情。 5. 手术治疗: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组织,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综上所述,A型胃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西医的营养支持、抗生素治疗、可能的手术治疗,以及中医的辨证施治和外治技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编辑 文中部分内容及图片参考网络和文献。
李景泽 2024-08-28阅读量8421
病请描述:瘀积性皮炎,也称为淤积性皮炎,是一种与下肢静脉曲张有关的皮肤病,常见于静脉曲张和水肿患者,尤其是长期站立者、重体力劳动工作者或多次妊娠妇女1。其主要症状包括下肢慢性潮红、鳞屑、瘙痒和肿胀,以及深褐色皮肤色素沉着1。淤积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静脉高压、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间隙加宽使纤维蛋白渗入间质等因素有关,导致局部皮肤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1。 治疗淤积性皮炎的方法包括一般疗法、全身疗法和局部疗法。一般疗法主要是控制静脉高压,如休息时抬高患肢,避免长久站立或重体力劳动,并使用弹力绷带包扎或外科手术治疗静脉曲张1。全身疗法可能包括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和内服活血化淤的中药以促进血液循环1。局部疗法则按照湿疹局部用药原则处理,可能包括糖皮质激素药膏与保湿润肤霜联合应用,以及抗生素控制感染1。 此外,淤积性皮炎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小腿下三分之一轻度水肿,随后可能出现红斑和褐色素沉着,这是由于红细胞渗透到真皮内,含铁血黄素造成的4。患者应注意休息,适当抬高小腿,局部继发湿疹按湿疹处理,溃疡形成时可用湿敷或抗生素软膏4。 值得注意的是,淤积性皮炎的治疗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数月至数年,但通过积极合理治疗可以缓解临床症状,防止并发症,尽管难以根治5。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预防措施,如减少站立、行走时间,避免重体力劳动,保持患处清洁,并注意饮食调理5。
樊炜静 2024-08-23阅读量1446
病请描述: 日前一位乳腺癌患者来院就诊后,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治疗经历: 去年8月份,我摸到乳房里有个小疙瘩,也不疼不痒,没管。今年初,感觉长大了,才到医院检查,说是乳腺癌;第一次是随便挂了个号看的,诊断是乳腺癌,然后才慕名挂了赵华栋主任的号,听说他是西北看乳腺癌最权威的专家。经过赵主任给我化疗,手术,目前我的病情好了很多,复查结果恢复都正常。 目前生活和正常人一样,治疗后的效果很满意,也从心里佩服主任精湛医术,整个看病过程非常负责人的,让人放心,感谢赵主任及团队全体医生! 截图 乳房上不痛不痒的“小疙瘩”如何鉴别是不是乳腺癌? 乳腺癌早期通常会形成外表较硬且不规则的无痛肿块,肿块的活动度低,和周围组织的边界也不清晰,患者还可能伴随着乳房异常分泌物(咖啡色、黄色、黄绿色,恶臭)、腋窝淋巴结肿大、乳头内陷或回缩、乳房表面皮肤呈现酒窝或橘皮样等等症状。虽然这种种症状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但是也同样给了人们自查症状,及时治疗的机会,一定要把握! 平时生活中,女性要学会自查,“一看二摸三挤”,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乳房是否健康。 一看:面向镜子,观察乳房的大小、轮廓,良性增生一般3-4厘米就是界限,所以超过5厘米就要小心了,还有肿块和边界是否清晰,有无凹陷、分泌物、溃疡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改变姿势,看乳房肿块的变化。 二摸:仰卧在床上,双手交叉摸对侧的腋下,然后触摸乳房,看能否触摸到肿块,肿块的触感是坚硬,还是柔软,一般质地较硬是癌的风险较高。 三挤:用手指挤压肿块,看是否有疼痛感,同时观察肿块的活动度,无痛、活动度低良性程度较高,反之恶性程度较高。此外还可以用手指轻轻挤压乳头,看是否有分泌物,95%的乳头溢液都是良性的,正常情况下会有奶白色、透明液体,一旦分泌物呈现特殊颜色伴随恶臭,癌症风险很高。 自查是人们发现乳房异常症状,寻找乳腺癌踪迹的一种便捷途径和预警手段,但是也仅仅是预测风险,并不能代替医院的正规检查。如果发现上述异常症状,请立即就医,通过B超、钼靶、核磁共振等方式进一步确认,不要擅自揣测。
赵华栋 2024-08-16阅读量1692
病请描述:史上那些重要的浅静脉临床试验:重要发现与观点 下肢静脉(含浅、深静脉) 下肢静脉正常血流方向(图上半部) 与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导致静脉血反流(图下半部) 下肢浅静脉系统 静脉流行病学研究 爱丁堡静脉研究:证明了静脉反流和腿部特定症状之间的联系;描述了大量静脉疾病患者的静脉反流模式;在每年的随访中,1%的成年人出现了新的静脉反流;13年后,大约三分之一患有静脉曲张的成年人出现了皮肤变化。 波恩静脉研究2000年至2002年间,波恩静脉研究对超过3000名德国成年人进行了生活质量(QOL)问卷调查和临床评估,大约6年的随访研究提供了关于疾病进展的有趣见解。年龄和肥胖被证明是进展的危险因素。 评估开放手术的早期试验 REACTIV试验 REACTIV试验纳入了超过1000名参与者,分为多个随机或观察性研究,其具体目的是评估浅表静脉反流干预的成本-效果。一项研究将246名参与者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静脉曲张开放手术组,通过稳健的健康经济评估,这是首次证明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更具成本效益的试验之一。这项研究表明,治疗浅表静脉疾病患者是值得的。 比较静脉腔内介入和手术剥离的试验 静脉腔内热消融(ETA)被广泛认为是治疗浅静脉反流的金标准。随着许多新的治疗方案进入市场,已经进行了数十项临床试验,比较不同的静脉腔内模式或静脉腔内模式与手术剥离。一些荟萃分析和指导性文件已经发表。 Rasmussen等人的研究 在一项未被重复的研究中,Rasmussen及其同事将500名GSV反流患者(580条腿)随机分为四种治疗方式(激光消融、射频消融[RFA]、泡沫硬化疗法或手术剥离)研究表明,与其他方式相比,泡沫硬化治疗后的再通率和再干预率更高。RFA和泡沫硬化治疗后恢复最快(与激光消融或手术剥离相比)。但四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临床疾病严重程度方面的改善是相似的。 CLASS试验 CLASS试验是一项基于英国的复杂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手术剥离、泡沫硬化疗法和静脉腔内激光消融,共纳入798名参与者。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心都随机分配到所有三种治疗方法,但进行了三因素分析,主要结果是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健康经济分析明确支持静脉腔内激光消融作为最可能具有成本效益的策略。这项研究以及其他多项研究和荟萃分析表明,ETA被认为是治疗浅静脉反流的金标准和一线干预措施。 下肢静脉性溃疡试验 ESCHAR试验 在1999年至2002年期间,500名患有活动性(C6)或愈合性(C5) VLU的患者被随机分为单独加压组(当时的标准治疗方法)或加压+浅表静脉手术组,由于ESCHAR试验是在静脉腔内干预可用之前进行的,浅静脉手术包括局部麻醉下的手术剥离或结扎。在4年时,随机分配到加压+手术组的患者溃疡复发率显著降低(31% vs 56%)。在深静脉反流患者中也发现了这种优势,揭穿了在深静脉反流存在时不应治疗浅静脉反流的神话。 EVRA 研究 EVRA研究包括450名来自英国20个地点的开放VLU和浅表静脉反流的参与者,随机分组为标准治疗组(加压治疗伴延迟静脉腔内消融术治疗反流)或早期干预组(加压伴早期静脉腔内消融术,< 2周)。具体而言,早期静脉内干预导致: 加速VLU愈合; VLU复发率低; 具有高度成本效益的治疗策略(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可以节省成本)。
吕平 2024-08-08阅读量1101
病请描述: 王女士膀胱有一点点尿就痛不欲生,每次尿也只尿一点,尿频严重,几分钟就要赶紧尿,起夜影响到睡眠,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生活,为了能够缓解疼痛,吃止痛药、当地医院医生给置入尿管,效果都不是很大,而且长期带个尿管也无法接受。 西安交大一附院泌尿外科李旭东教授经过初步诊断,王女士患的是间质性膀胱炎,按照一般的炎症治疗没有效果。间质性膀胱炎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症状,一方面是尿频,日间和夜间排尿次数非常多,每次尿量非常少。除此之外,还有典型的症状就是疼痛症状。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疼痛有典型特征,患者在充盈膀胱时,也就是患者在憋尿时出现耻骨上区,即小腹部位疼痛,而且疼痛和患者憋尿直接相关。如果患者排空膀胱,疼痛完全可以缓解和消失。随着疾病进展,患者膀胱容量越来越小,很多患者在憋一点尿时就出现严重疼痛,疼痛比较剧烈。 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什么疾病? 间质性膀胱炎是临床常见的泌尿外科疑难疾病之一,患者多为女性,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麻醉下水扩张后膀胱镜检见膀胱黏膜下点状出血或Hunner溃疡。根据膀胱镜检IC可分为溃疡型(Hunner溃疡)和非溃疡型,溃疡型表现为膀胱底或者侧壁可见一个或多个小的溃疡,检出率大约10%。非溃疡型表现为水扩张后膀胱黏膜片状出血点,见于90%的患者。 膀胱水扩张术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的诊断治疗方法,其有效性源于肌肉输入神经末梢的破坏,最明显的效果发生在扩张后,术后结合药物治疗,定期复诊避免复发。 间质性膀胱炎有哪些治疗方法? 口服药物:没有专一治疗药物,某些抗抑郁药有助于减轻间质性膀胱炎的疼痛和尿频。阿米替林:有效率能达到60-90%。西米替林:有效率74%。 膀胱水扩张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膀既水扩张,确诊间质性膀胱炎,经过膀胱水扩张治疗的患者,膀胱的容量可以扩大,患者尿频的症状可以改善,同时经过麻醉下膀胱水扩张以后,患者的自觉疼痛症状可以治疗。 膀胱灌注:膀胱灌注是常用的方法,效果显著,二甲亚砜(DMSO)膀胱灌注是指用50%二甲亚砜膀胱灌注每周1-2次,主要作用是抗炎,主要是感觉神经阻滞和改变胶原反应。透明质酸钠(西施泰)是用40mg每周灌注1次,连续4周灌注有效率56%,连续12周灌注有效率71%,大部分患者关注8周即可,严重的患者就需要12周了。主要作用机制是修复黏膜GAG层,清除自由基。 保守治疗效果差,还可以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 骶神经调控手术治疗是通过骶神经刺激调控骶神经的电脉冲,激活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靶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使排尿或者排便的神经恢复正常以及达到平衡的治疗方法,是当前泌尿外科盆底尿控领域的最先进的技术。骶神经调控术微创、可逆、可调节、可实现对患者的精准治疗,对于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过度活动症(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非梗阻性尿潴留、排便功能障碍、间质性膀胱炎/盆底疼痛综合征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效果。
李旭东 2024-08-07阅读量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