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毛发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秃发和体毛缺失的有效手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其应用范围和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毛发移植是一项复杂的外科手术,涉及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从业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本文将对其进行全面解读,帮助医疗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 文 | 刘驰 适应证 毛发移植手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是临床决策的核心部分。根据共识,适应证包括但不限于: 01 雄激素性秃发(AGA) 这是最常见的秃发类型,通常表现为男性前额和头顶部位的逐渐脱发,以及女性头顶部头发的稀疏。毛发移植在这一适应证中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02 非活动期瘢痕性秃发 瘢痕性脱发通常由于外伤、手术或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毛囊永久损伤。毛发移植可以在瘢痕区重新分布毛发,从而恢复外观。 03 体毛缺失 包括眉毛、睫毛、阴毛、胸毛、胡须等部位的毛发缺失,这些部位的毛发修复需要高度的技术精度和美学考虑。 04 稳定期白癜风及面部轮廓的毛发修饰 在一些特定的皮肤病如稳定期白癜风中,毛发移植可以用于遮盖色素缺失区域,改善患者的外观。 禁忌症 01 严重精神及心理疾病 对于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手术可能无法达到其不切实际的期望,且术后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故应避免手术。 02 免疫相关性秃发的活动期 如斑秃处于活动期,手术可能引发新发的脱发,故不宜进行移植手术。 03 头皮软组织感染 手术创口可能加重感染,影响愈合效果,因此在感染消除前不应进行手术。 04 患有威胁生命的重大疾病者 如心脑血管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等,手术风险较大,不建议实施毛发移植手术。 手术方法与技术选择 毛发移植手术主要包括两种技术:FUT(毛囊单位头皮条切取技术)和FUE(毛囊单位提取技术)。每种技术有其独特的操作方式和适用情况。 01 FUT技术 FUT技术是通过切取后枕部的头皮条,在显微镜下将其分离为单个毛囊单位,随后移植到秃发区域。这一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获取较多数量的毛囊单位,并且通常适用于大面积的秃发修复。然而,其缺点是可能会留下线性瘢痕,因此术后需进行合理的护理和隐蔽处理。 02 FUE技术 FUE技术是直接从供区提取单个毛囊单位,再将其移植到目标区域。其操作精细,避免了线性瘢痕的形成,因此更受患者青睐。然而,由于提取过程较为复杂,所需的手术时间可能更长,且每次获取的毛囊数量有限,适合于小面积或分批次的移植。 术前准备与评估 01 心理准备 患者需充分了解手术的过程及术后可能经历的疼痛和漫长的恢复期。医生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期望。 02 术前检查 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血糖、肝炎病毒及艾滋病、梅毒筛查、心电图等,以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手术。 03 术前设计 遵循美学原则设计发际线和移植区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面部轮廓、秃发严重程度、预期目标以及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发际线时需遵循“宁高勿低”的原则,避免过低的发际线造成不自然的效果。前发际线设计中应注意不规则设计,以保持自然美感。 手术操作规范 01 麻醉 主要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和肿胀麻醉,必要时配合神经阻滞麻醉或基础麻醉。麻醉的精准操作能有效降低术中疼痛,改善患者体验。 02 毛囊单位的获取 FUT技术:在供区切取头皮条时,需注意头发的角度与方向,刀刃方向应与毛发生长方向平行,以减少毛囊损伤。手术结束后,供区切口通常采用隐蔽式缝合技术,推荐在切口上、下缘注射肉毒毒素,以减少切口张力,优化瘢痕愈合。 FUE技术:使用直径为0.6~1.2 mm的提取针头提取毛囊单位,提取时避免连续提取相邻的毛囊单位,并根据毛发生长的方向及时调整,以降低离断率。 03 毛囊单位的制备 毛囊单位的制备需在低温、湿润的环境下进行,常规采用冰碗保持2-8°C的低温状态。每个毛囊单位移植体需精确计数,确保有足够的皮下脂肪和完整的毛囊结构。 04 受区打孔与移植体植入 根据毛囊单位移植体的粗细及受区情况,选用宽度为0.5~1.5 mm的打孔工具,孔洞深度与移植毛囊单位长度一致,通常为4-6 mm。移植体植入时需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毛乳头,并防止移植体脱水。前发际线区、眉毛、睫毛等部位的移植通常选择单根毛发的毛囊单位,其余区域则以含2-4根毛发的毛囊单位为主。 术后管理与护理 01 术后护理 术后应适度加压包扎,次日即可开始轻柔清洗供区和受区。FUT术后的缝线通常在7-12天内拆除。 02 药物治疗 对于雄激素性秃发的患者,术后推荐口服非那雄胺以维持原有头发,并减缓脱发进程。同时,外用米诺地尔及激光生发帽也有助于提高毛囊单位的存活率。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医学并发症和美容并发症。医生需对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了解并能及时处理。 01 医学并发症 瘢痕形成:特别是在FUT手术后较为常见。无张力缝合是减轻瘢痕的最有效方法,术后若发生瘢痕增生,可通过类固醇注射等方法治疗。 毛囊炎:指毛囊的炎性反应,发生率为1.1%~20.0%,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严重性。治疗方法包括热敷、局部使用抗生素软膏、切开排脓及系统抗生素治疗。 感觉减退或过敏:通常发生在头顶部和头皮中央区域,特别是FUT术后。感觉通常在术后3-6个月内逐渐恢复,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持续至术后18个月。 少见并发症:包括切口坏死、动静脉瘘、感染、出血等,需谨慎处理。 02 美容并发症 不自然的外观:移植毛发的分布、形态、方向或毛发周围的表皮异常可能导致外观不自然。严重情况下,可通过再次植发覆盖或FUE部分提取、激光脱毛等方法改善。 毛发密度低:可能由于患者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或移植物分配不合理造成。术前充分沟通和合理的设计分布是预防此类问题的关键。同时,熟练的操作与团队配合,以及非手术方式的联合治疗,都能有效提高毛囊单位的存活率。 其他美容并发症:如术后暂时性休止期脱发等,也需及时跟进处理。 毛发移植技术的应用为许多秃发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其复杂性和技术要求也不可小觑。医务人员在实施毛发移植手术时,需严格遵循《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指导,从患者的术前评估、手术设计到术后护理,每一步都需要精确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引用文献: [1]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毛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毛发移植学组. 毛发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7,33(1):1-3. 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7.01.001.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554
病请描述:处理生鲜需谨慎,小心美肴变“凶器” 大家还记得《狂飙》里的冻鱼战神高启盛吗?我看追剧的时候就想到,鱼虾蟹这一类生鲜,处理起来本来就有点危险的,非冷冻的鱼也可能成为杀手,毫不夸张。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钓鱼时,或处理生鲜食材时被鱼虾蟹一类的水产刺伤手,随后发生感染,乃至重症感染、不得不截肢、危及生命者,屡见不鲜。这一类感染在医学上被称作“水体暴露相关感染”(Aquaticinjuriesandexposuresassociatedinfection)。大体上分成海水和淡水暴露。最常见的是被鱼虾蟹的刺扎伤,但也有那种去游个泳回来以后发生皮肤软组织感染的,可能本身皮肤就有微小的创面,游泳前没留意,细菌得以经过破损的皮肤入侵,这在海水浴中还是挺常见的。 海水暴露相关感染的致病菌,最常见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创伤弧菌。它所造成的感染起病凶险,进展迅猛,一开始可以表现为受伤肢体的红肿热痛,可有发热,然后肢体可能很快就进入坏死阶段,有一些病例起病两三天就已经发展到不得不截肢来保命的地步;还有一些病例,即便用了针对性的抗生素,还是会进展为血流感染/脓毒症,细菌血行播散,甚至导致感染性休克和死亡。创伤弧菌强大的毒力和侵袭性,让人心惊,所以在江湖上也是威名赫赫。给大家放一点文献中的小图图,创伤弧菌造成的感染。 这位大哥在海水暴露后2天就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可见创伤弧菌的威力,简直是死神的镰刀。 淡水暴露感染相关的致病菌,常见的有嗜水气单胞菌、海分枝杆菌、迟缓爱德华菌、猪红斑丹毒丝菌等等,虽然不像创伤弧菌那么恐怖,但也可以造成非常严重的感染,不容忽视。 所以告诫各位朋友们,下厨房处理生鲜食材的时候,要戴个手套,大大降低被扎伤随后感染的风险。如果不幸受伤了,尽早去医院,如果医生判断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尽早用,比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一类的药物,有的时候,早一天、哪怕早半天使用,对病情发展来说都可能造成很大差别。万一是比较凶险的感染,比如创伤弧菌或者气单胞菌,拖个两天,手没了,再拖几天,命没了。这都是很多血淋淋的教训摆在面前的,不是危言耸听。我们曾经碰到过一个病人创伤弧菌感染后三进手术室不断清创+部分截肢的,在监护室住了好久,也花了很多钱,效果还不好,医生很艰难,病人和家属很痛苦。当时就想着,他如果早点来看,也许是另一个故事了。
蔡思诗 2024-05-11阅读量1808
病请描述:心脏也会感染吗? 感染性疾病里,有一些种类大家耳熟能详,比如肺部感染,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但很多人不了解,心脏也可能会感染。我们心脏的结构像一个房子,分成四个房间(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这几个房间的门就是心脏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情况导致细菌入血,比如我们的口腔里有丰富的菌群,如果刷牙或使用牙线的时候牙龈出血,就会有少量细菌进入血液循环;遇到外伤(摔跤擦破皮)时,皮肤屏障被破坏了,细菌也可以入血;如果有拔牙甚至口腔科手术这一类大动作,那出血量会更多一些,细菌入血的风险也更高。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过性的细菌入血没什么关系。一过性、微量的菌血症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一旦发生,我们血液循环系统里的卫兵-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会及时出动,吞噬和杀死细菌。同时,心脏内部的血流速度极快,有文献显示,心室内的血流速度最高可达60km/h,在如此快速的流体环境下,又有白细胞的保护和加持,心脏瓣膜一般不会被感染,细菌在瓣膜上甚至都站不住脚,哗啦啦被冲走然后被白细胞吃掉了。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情况就变得复杂了。比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先天性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等等),这时由于心脏结构的畸形,心脏内部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局部形成湍流,损伤内皮,有时会有血流淤滞,您可以理解为,在心脏内的局部,血流从一泻千里的瀑布变成了一汪安静的湖水,这时如果有细菌入侵,那可就麻烦了,细菌可能会在心脏内安营扎寨、繁衍子孙后代,附着在瓣膜上或房间隔/室间隔的侧面,形成赘生物,类似于我们的房间泡在脏水里,随后房门锈蚀了。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病死率高,治疗困难,而且起病隐匿,容易被漏诊。下一篇给大家接着讲讲感染性心内膜炎。
蔡思诗 2024-05-06阅读量5897
病请描述:感染科医生都看什么病? 感染科是一个“从头管到脚”的专科。各器官、各系统的疾病,只要可能涉及感染,都可以来我们感染科咨询。比如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腹腔感染,女性盆腔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骨关节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植入物感染(主动脉支架感染,起搏器相关感染,各种假体植入后的感染等)。。。除去这些明确的感染性疾病以外,还有很多“不知是什么病”、“不知去什么科看”的疑难杂症,也欢迎来我们感染科咨询,比如发热待查(最高体温超过38℃,时间持续超过3周,找不到发热病因)。这些疑难杂症,可能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最终诊断并不是感染性疾病,但在当今医疗极其细分的环境下,绝大多数科室都已经细分到专科和亚专科,甚至某一类病种,专注于一个小的赛道,这种猛一看“四不像”的“怪病”、“难题”,往往无处可去,这时就体现感染科的价值了。正因为感染科医生“从头管到脚”,往往具备“全科”的视野,见多识广,诊断思路也会比较广阔,适合收治这一类疑难病例。这也是我们科的优势所在。不少来我们科就诊的病人,已经辗转过三四个城市,五六家医院了,做过的检查好几沓,摞起来比实用内科学还要厚。这类病例,难度高,病人和医生都很苦恼。需要更细致和全面的排查。这就需要到线下就诊了。我工作的地方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下一篇给大家讲讲就诊攻略。
蔡思诗 2024-05-06阅读量4656
病请描述:来源:骶尾部藏毛疾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一诊断评估 对于无症状的SPD患者,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臀沟中线有一个或多个小凹。 急性期常表现为骶尾部肿胀或剧烈疼痛,可伴有发热及周围血象白细胞升高,体格检查见臀沟处蜂窝织炎或有波动感的红肿包块,提示脓肿形成。 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慢性SPD,表现为骶尾部反复流脓或持续有分泌物溢出,伴疼痛不适,可见一个或多个窦口与小凹相通。 多数情况下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可明确诊断,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 SPD需与化脓性大汗腺炎、软组织感染(毛囊炎、疖、痈等)、肛瘘、克罗恩病肛周病变、骶前肿瘤伴感染、鳞状细胞癌以及包括结核、梅毒和放线菌病在内的全身感染性疾病等相鉴别。 通常情况下,SPD的窦道向头侧延伸,但也有少部分向尾侧延伸靠近肛门,易与肛周疾病混淆。此时,详尽的肛门直肠检查、直肠镜、经直肠腔内超声或骶尾部MRI检查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SPD恶变的报道较为罕见,可见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外观发现可疑皮损,应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推荐意见1: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进行临床诊断;如果SPD的窦道靠近肛缘,应进行肛门直肠检查和常规MRI影像学检查,以与其他肛肠疾病相鉴别。(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推荐) 引起SPD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肥胖(体质指数>25 kg/m2)、局部多毛多汗、臀沟较深、久坐、长期驾驶、卫生不良和局部创伤或刺激等[11]。 一项前瞻性研究将587例SPD患者与2 78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发现,每天久坐>6 h,每周洗澡<2次的多毛人群,患SPD的风险增加219倍[12]。有家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本病,且与术后复发率增加有关[13]。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指导患者改变其生活方式及加强日常护理,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 推荐意见2:了解SPD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推荐
张振国 2024-02-19阅读量1552
病请描述:内固定术是用金属螺钉、钢板、髓内针、钢丝或骨板等内固定物,直接在断骨内或外面将断骨连接固定起来的手术,多用于骨折治疗。相比较于使用石膏夹板、小夹板等物进行外固定,内固定能够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解剖复位,并有利于加速骨的愈合,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然而,毕竟是有创治疗,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引起骨髓炎,以至于伤口不愈合、反复流脓破溃、骨折端不愈合的病例同样屡见不鲜,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 什么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在骨折内固定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固定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是骨折内固定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最新数据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为0.4%~16.1%不等,平均约为5%,其中,闭合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为1%,而开放性骨折则超过15%,甚至可达55%。 为什么会发生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取决于外部环境与患者身体条件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外部环境就是说,如果患者骨折时处在污染的环境中,同时又是开放性骨折,这样感染的机会就比较大。患者身体条件则包括骨折部位与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致病菌种类、治疗时效与策略、患者的免疫状态、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比如,吸烟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营养不良、酗酒、免疫低下、贫血、对内固定物过敏、高龄等等。 怎么确定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了感染?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血清学炎性指标检测、微生物培养与鉴定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一般来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往往有明确外伤史及手术史,早期症状较为典型,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伤口愈合欠佳,局部存在血肿,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如果发展为慢性,则症状不明显,主要为肢体功能障碍、局部肿胀、压痛、红斑以及窦道或瘘管形成,X线、超声、CT等检查可发现明显的局部组织病变,血清学指标也可能出现异常,微生物培养出现阳性。组织病理学检查是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推荐对所有疑似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骨折内固定术后有无感染的诊断至关重要,与后面的治疗息息相关,一定要遵医嘱,重视检查。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如何治疗?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彻底清创、内固定的处理、全身与局部抗生素的应用、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以及肢体功能康复。 彻底清创是骨感染治疗的前提,是最重要的治疗步骤,其关键是要彻底清除所有的感染所致的坏死及失活组织,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治疗有效。 关于内固定物的处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建议是在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物稳定、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予以保留,如果不能保证这三个前提,则需要尽早去除内固定物。 清创后就需要开始系统使用抗生素,需要根据菌种和感染情况选择恰当的全身和局部抗生素。 骨组织彻底清创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骨缺损,可以根据骨缺损大小,选择恰当的修复技术。如果同时存在软组织缺损,要尽可能早期覆盖创面,采用皮瓣/肌瓣转移、游离植皮以及皮肤牵张等技术修复。 最后,还要重视积极的功能锻炼,以降低废用性骨质疏松、关节僵硬、足下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针对不同患者,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术后康复策略,以改善生活质量。 总之,如果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积极恰当的治疗。
文根 2023-02-14阅读量2154
病请描述:小王本来皮肤和五官都不错,是同事心中的美女一个,某日在朋友的介绍推荐下,来到某医院被告知隆鼻后颜值会更上一层楼,爱美之心人人有之,鼻子也是很多亚洲人的痛点,小王动心了,要是鼻梁能高一点,鼻子能挺一点,那就更完美了。做了手术前的一些心理准备后,小王毅然去做了假体+耳软骨隆鼻手术。手术后即刻照镜子没啥特别,看着挺拔的鼻子,心中不禁暗喜。可好景不长,不多久后,鼻背假体放置区皮肤慢慢破溃,假体外露,当地手术医生开了抗生素膏药涂抹,也不见好转,反而鼻背皮肤破溃面积变大,假体部分脱出体外,伴鼻背软组织感染坏死,因无法正常洗脸,小王面部状态越来越差,心情越来越差,都不敢出门见人。网上浏览了很久,找到了我并进行了初步的网上面诊评估,确定了大致修复方案,帮小王预留好床位,小王从外地匆忙赶到上海,住进病房。此时的她不愿意碰见社会上任何一个人,心理难受的很。为了帮助小王尽快接触问题,恢复其自信和正常生活,我们很快完善术前检查,并制定了完整的修复整形方案。小王原以为假体取出后会遗留很大的鼻背凹陷,原以为即使修复了鼻伤口也会遗留很大的后遗症甚至毁容。但是术后小王看见自己的鼻子和伤口的时候异常开心,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外院鼻整形失败,假体脱出合并严重感染坏死的情况下,修复后鼻的形态满意,疤痕也小。小王现在又可以自信的走在大街小巷了,后续早期并定期来门诊做去疤痕治疗,会让手术区疤痕更淡,日后恢复更好。小王很高兴的出院了,如果把隆鼻失败算一次错误的选择的话,修复时在网上精挑细选的医院和医生应该是最满意的。毕竟,要是修复又没弄好,真不知道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了。
易磊 2023-02-13阅读量1071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3291
病请描述:非结核分支杆菌广泛存在于水、土壤、灰尘等自然环境中,人和动物均可感染。 在土壤、室内游泳池、热水浴缸、海岸沼泽排水系统、室内加湿器和淋浴器的气溶胶以及农村、花园、盆栽土壤扬起的灰尘中均可能含有非结核分支杆菌。 因非结核分支杆菌外膜富含脂质,具有强疏水性,决定了其可形成气溶胶、表面黏附、形成生物膜,在饮用水系统中也可持续存在,具有抗消毒剂和抗生素耐药的特性。 文献报道供热和供水管道中可分离到嗜热的蟾分枝杆菌、耐热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猿分枝杆菌和缓黄分枝杆菌等,这些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对热非常耐受,能长期存在于45~55 ℃的热水环境中。 有些非结核分支杆菌菌种对热敏感,但对冷耐受,如堪萨斯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偶然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和产黏液分枝杆菌等 根据该类菌群在试管内的生长温度、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及色素产生与光反应的关系等将其分为4组,前3组实际上为缓慢生长分枝杆菌,而第4组则为快速生长分枝杆菌。 1、Ⅰ组:缓慢生长光产色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不见光时为淡黄色,光照后变为黄色或橙色。本组以堪萨斯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及猿分枝杆菌为主。 2、Ⅱ组:缓慢生长暗产色菌:在无光时菌落产生黄色或红色。本组以瘰疬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及苏尔加分枝杆菌为主。 3、Ⅲ组:缓慢生长不产色菌:无论光照与否,菌落均不产生色素,可呈灰白色或淡黄色。本组有鸟分枝杆菌复合群、嗜血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蟾分枝杆菌、玛尔摩分枝杆菌、土分枝杆菌及胃分枝杆菌等。 4、Ⅳ组:快速生长型分枝杆菌:3~5 d内有肉眼可见的菌落,多数1周内即生长很旺盛。本组有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偶发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玛格丽特分枝杆菌、外来分枝杆菌、耻垢分枝杆菌和母牛分枝杆菌等。
易磊 2022-03-05阅读量9326
病请描述: 非结核分子杆菌可引起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感染。 引起皮肤病变的主要菌种有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海分枝杆菌、溃疡分枝杆菌。 皮肤及软组织局部脓肿多由脓肿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偶发分枝杆菌引起,往往发生在针刺伤口或开放性伤口,属于快生长分枝杆菌引起 非结核分子杆菌皮肤病开始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痛和硬结,此阶段可以持续1~2年。 可以形成皮下及软组织脓肿并破溃,脓肿为冷脓肿,脓液较为稀薄,干酪样坏死物较少。 有点感染向深部扩散,甚至侵犯局部骨与关节组织,造成骨质破坏; 病变进展与愈合交替,此起彼伏,且长期迁延不愈。 治疗周期长,治疗效果和一般细菌比欠佳。
易磊 2022-03-05阅读量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