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12月28日,由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主办的白云区基层医生常见多发病系列培训班之“岭南眩晕论坛”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举办。论坛以脑血管病与眩晕为主题,采用“专科教授授课+耳石复位工作坊+前庭康复工作坊+视频眼震电图工作坊”的形式,旨在提高基层医生对眩晕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诊治。警惕!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卒中患者明显增多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脑科中心主任陈文明教授表示,头晕/眩晕是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多样,年轻人患病率约为1.8%,老年人则高于30.0%[1]。这是因为眩晕最常见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全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脑血管因素导致的头晕比例随之增加。入冬降温以来,医院脑科中心以眩晕为首发且唯一症状就诊的卒中患者明显增多。今年12月中,科室接诊了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早晨起来刷牙时,在意识清晰、没有手脚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典型中风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头晕、视物旋转,跌倒在地,家属立马送院,检查后确诊为脑干(中脑)梗死!幸好发现诊断及时,患者还处于溶栓黄金窗口期内,经过科室紧急静脉溶栓治疗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回家休养。眩晕也有恶性良性之分!这些人群要引起重视眩晕不就是晕而已吗?还跟这么严重的疾病相关?陈教授表示,良性眩晕多为外周性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虽然发作时起病急,但持续时间内不长,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危及生命。而后循环供血区病变引起的眩晕,临床常称之为中枢性“恶性眩晕”,其症状和体征常常与外周性眩晕疾病很相似,所以很容易被误诊。“这次论坛举办的重点就是希望帮助基层医生能够识别出这些可能危及生命的‘恶性眩晕’,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以免贻误救治时机。”秋冬季节是脑卒中(恶性眩晕之一)高发季,他建议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酗酒吸烟等高危因素的市民,如果突发头晕、听力下降或同时伴有一侧肢体麻木乏力,就不要在家中继续观察等待,应及早到院就诊。陈教授同时提醒以上高危人群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基础疾病,保持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以减少卒中发生的机率。良性恶性眩晕如何科学处理?专家总结:基层医生该如何快速有效识别恶性眩晕?此次论坛中,来自全科医学科、内科、神经内科、耳科、介入医学科、康复科等科室的教授专家分别在问诊方式、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面都总结了几个要点,如问诊要关注患者的发病诱因、持续时间、眩晕性质和进展情况等;进行有序的体格检查,如意识、肌力、共济运动等神经系统的检查,步态/平衡检查,眼球运动、眼球震颤等眼部检查,甩 头试验等[2]。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再根据病情选择脑部CT、MRI等影像学来辅助诊断。此外,引起眩晕更多常见病因还有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良性眩晕疾病诊疗方面。陈教授表示,临床上梅尼埃病约占耳源性眩晕患者11%,是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对于顽固性、难治性的梅尼埃病,在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半规管封堵术。有数据显示,来眩晕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很多是耳石症,近年来更是悄悄“盯上”了年轻人,其中熬夜党、低头族等都是高发人群。论坛特别设置了“手法复位工作坊”, “对于耳石症来说,手法复位效果立竿见影,操作不受场地、设备限制。基层医生掌握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将会造福更多眩晕患者。”为实现晕眩病人的及时诊疗,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践行服务于民的初心,在市内率先成立眩晕/头晕诊疗中心,并已正式启用3年,每年平均接诊近千位眩晕患者。中心还配备了“前庭功能检查系统”和“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等耳石复位设备,可开展手法复位、转椅复位、内外科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技术,能为眩晕患者施以精准诊断和优质治疗。
陈文明 2025-01-15阅读量1531
病请描述:12月28日,由广州市白云区医学会主办的白云区基层医生常见多发病系列培训班之“岭南眩晕论坛”在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举办。论坛以脑血管病与眩晕为主题,采用“专科教授授课+耳石复位工作坊+前庭康复工作坊+视频眼震电图工作坊”的形式,旨在提高基层医生对眩晕的整体诊疗水平,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及时诊治。警惕!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卒中患者明显增多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脑科中心主任陈文明教授表示,头晕/眩晕是人群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 临床表现复杂,病因多样,年轻人患病率约为1.8%,老年人则高于30.0%[1]。这是因为眩晕最常见的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全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脑血管因素导致的头晕比例随之增加。入冬降温以来,医院脑科中心以眩晕为首发且唯一症状就诊的卒中患者明显增多。今年12月中,科室接诊了一位72岁的男性患者,早晨起来刷牙时,在意识清晰、没有手脚麻木、无力,感觉障碍等典型中风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感觉头晕、视物旋转,跌倒在地,家属立马送院,检查后确诊为脑干(中脑)梗死!幸好发现诊断及时,患者还处于溶栓黄金窗口期内,经过科室紧急静脉溶栓治疗后,恢复良好,目前已出院回家休养。眩晕也有恶性良性之分!这些人群要引起重视眩晕不就是晕而已吗?还跟这么严重的疾病相关?陈教授表示,良性眩晕多为外周性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虽然发作时起病急,但持续时间内不长,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危及生命。而后循环供血区病变引起的眩晕,临床常称之为中枢性“恶性眩晕”,其症状和体征常常与外周性眩晕疾病很相似,所以很容易被误诊。“这次论坛举办的重点就是希望帮助基层医生能够识别出这些可能危及生命的‘恶性眩晕’,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以免贻误救治时机。”秋冬季节是脑卒中(恶性眩晕之一)高发季,他建议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酗酒吸烟等高危因素的市民,如果突发头晕、听力下降或同时伴有一侧肢体麻木乏力,就不要在家中继续观察等待,应及早到院就诊。陈教授同时提醒以上高危人群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控制基础疾病,保持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以减少卒中发生的机率。良性恶性眩晕如何科学处理?专家总结:基层医生该如何快速有效识别恶性眩晕?此次论坛中,来自全科医学科、内科、神经内科、耳科、介入医学科、康复科等科室的教授专家分别在问诊方式、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面都总结了几个要点,如问诊要关注患者的发病诱因、持续时间、眩晕性质和进展情况等;进行有序的体格检查,如意识、肌力、共济运动等神经系统的检查,步态/平衡检查,眼球运动、眼球震颤等眼部检查,甩 头试验等[2]。全面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再根据病情选择脑部CT、MRI等影像学来辅助诊断。此外,引起眩晕更多常见病因还有耳石症、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良性眩晕疾病诊疗方面。陈教授表示,临床上梅尼埃病约占耳源性眩晕患者11%,是常见的前庭外周性眩晕疾病,对于顽固性、难治性的梅尼埃病,在药物及其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半规管封堵术。有数据显示,来眩晕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很多是耳石症,近年来更是悄悄“盯上”了年轻人,其中熬夜党、低头族等都是高发人群。论坛特别设置了“手法复位工作坊”, “对于耳石症来说,手法复位效果立竿见影,操作不受场地、设备限制。基层医生掌握这种简便验廉的治疗方法,将会造福更多眩晕患者。”为实现晕眩病人的及时诊疗,广东药科大学广州复星禅诚医院(广州新市医院)践行服务于民的初心,在市内率先成立眩晕/头晕诊疗中心,并已正式启用3年,每年平均接诊近千位眩晕患者。中心还配备了“前庭功能检查系统”和“SRM-I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疗系统”等耳石复位设备,可开展手法复位、转椅复位、内外科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技术,能为眩晕患者施以精准诊断和优质治疗。
李志刚 2025-01-15阅读量1667
病请描述: 聚交汇神,精益求精-【陆港院区】神经外科5病区颅底肿瘤与颅神经疾病诊疗组,2025年1月3日,完成的首台听神经瘤切除病例。 陕西渭南50岁的刘先生(化名),4个月前听力减退,体检查出颅内左侧桥小脑角区有占位,确诊为听神经瘤,磁共振提示肿瘤大小约2cm。 刘先生的肿瘤起源于左侧听神经,面神经被推向肿瘤腹侧,向内听道内生长,肿瘤血管丰富,需小心分块除肿瘤组织,术中小心剥除内听道内的肿瘤,肿瘤与脑桥侧粘连紧密,小心分离过程中监测脑干功能,保护脑干功能、面神经功能、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良好,术后患者无听力下降及面瘫。 听神经瘤影响神经功能,治疗越早越好! 听神经瘤占颅内肿瘤的10%,是桥小脑角的病变,桥小脑角所有的神经功能,可能都会侵犯。 1、影响听力 临床上,听神经瘤患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耳鸣,病人耳朵会听到有蝉鸣音,但随着肿瘤增大,患者可能出现听力减退,甚至完全丧失。患者出现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影响了神经、血管,需要同老年人听力下降鉴别。 2、压迫小脑 会造成病人的共济失调,就是走路不稳当、平衡受影响。 3、如果肿瘤再增大,造成病人脑积水,病人会出现颅压高的症状,会出现头痛、呕吐这些颅压高的症状。 4、发生听神经瘤的神经周围都是很重要的颅神经,比如面神经。面神经跟前庭神经、听神经,在内听道,就是颅内的一个鼓管里面,是在一起的,有四根神经是走在一起。前庭神经长出的肿瘤会压迫其他的神经,其他神经受损伤了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比如面神经,病人会出现面瘫。如果外展神经受压迫了,还出现外展麻痹。后组颅神经受肿瘤压迫了,病人可以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发呛、吞咽困难这些症状。 必须要提醒的是,当出现上述症状听神经瘤典型症状的时候,最好能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排除或治疗。 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治疗原则是首选手术治疗,尽可能安全、彻底地切除肿瘤,避免周围组织的损伤。 对于肿瘤较小的患者,虽然听神经瘤是良性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肿瘤长大,患者失去的可能就不止一只耳朵的听力了,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由于听神经瘤手术难度大,术中尽量从脑组织的自然缝隙通道中,把瘤子从一众神经血管丛林中剥离,术中充分磨开内听道,暴露面神经与肿瘤的关系,是肿瘤全切和最大程度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基础。磨除程度以能全切除内听道内肿瘤为宜,不可过度磨除,避免损伤神经、颈静脉球等,增加手术风险。尽可能的全切,更好程度保留面神经、听神经,实现术后面神经功能正常、听力保留的手术结果。 对于有些患者,肿瘤黏连神经较重,不容易剥离的患者,那么术后听力或者面神经功能久可能无法恢复了,只能尽可能的保其一。
姜海涛 2025-01-13阅读量1340
病请描述: 聚交汇神,精益求精-【陆港院区】神经外科5病区颅底肿瘤与颅神经疾病诊疗组陆港院区顺利开展手术。 2025年1月3日,陆港院区神经外科5病区姜海涛教授团队截止收治患者9人,并成功在交大一附院陆港院区完成了首台听神经瘤切除、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患者症状消除。完美的手术治疗离不开神经外科5病区医护团队超强的执行力与凝聚力,离不开手术室麻醉医生及护理团队的通力合作,更进一步说明医院整体规划的完整性和高效性,这更是为新院区的未来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姜海涛教授团队完成了陆港院区: 首例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前患者面部抽动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自述“连微笑都是负担”,通过显微镜下分离左侧面神经与责任血管并用Teflon棉垫开,术后患者面部抽动消失,重获笑容。 首例听神经瘤,术前磁共振提示肿瘤大小约2cm,术中显微镜下分离神经与肿瘤组织,电生理监测下,神经功能得以充分保护,手术4小时成功完美切除肿瘤,术后患者无听力下降及面瘫。 当然新病区前期工作的开展必定面临各种磨合,耿艳红护士长协调购买电动理发推,保证患者术前剃头备皮,接待患者激增,从总院积极协调护理人员,为病区的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 神经外科病区单日收治病患超12人,病区运行仅3天,床位使用率近50%,截止2025年1月4日收治病患达22人。 陆港神经外科5病区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不仅代表着医护团队的紧密配合,而且说明患者的对我们医护团队的信任,这更是一份责任,推动鼓舞着神经外科5病区全体人员继续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完善温馨的就医环境。 神经外科5病区颅底肿瘤颅神经疾病诊疗组目前收治的病种涵盖颅神经疾病(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颅底肿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等疾病手术治疗。
姜海涛 2025-01-10阅读量1643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母亲今年62岁,2024年11月中旬左右,我母亲说舌头前半部分有麻感,嘴唇也有点麻,头有时会有点晕,耳朵感觉木木的,听声音有点下降,以前没有这种症状,拍了核磁,我们当地医院说是听神经瘤,大小23*15mm。截止今天该症状出现共两个月,没有其他基础疾病。想咨询下赵主任,这情况,建议立即手术吗?还是继续观察?做后保面保听率有多少,多久能恢复?”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患者目前提供的检查资料,目前患者右侧已经没有有效听力了,直径在不到三公分,这个大小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几率还是比较大,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患者疑问:确认是听神经瘤吗?做的话保面保听率有多少?多久能恢复?看到很多术后面瘫恢复不了的病友,还有听神经瘤除了面瘫和丧失听力外,查了很多病友反映手术后都会出现耳鸣,不论术前有没有耳鸣术后都出现耳鸣了。日常生活比较难受,还有一些脑脊液漏液,从鼻中漏液需要平躺的,还有一些复发二次开颅的,我母亲今年62岁,年纪不轻了,担心恢复慢,术后生活质量下降,您看她做手术可以吗?如果是您做手术,最快需要等多久?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现有片子上看,听神经瘤的可能性很大,但是最后确诊肯定是要手术后去送病检科,做病例切片才能明确诊断。但从影像学上(检查片子)看,百分之99.99,应该都是听神经瘤。现在术后面瘫、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不是很高。但不代表没有其他手术风险,如严重的并发症就是生命危险。理论上都是有的,但现在这些发生的几率都不是很高。 至于术后听力的保留情况,要看患者术前有没有听力,术后耳鸣的症状因人而异。 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赵天智 2025-01-10阅读量1232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早期表现主要为单侧、持续性、顽固性耳鸣,耳鸣治疗效果常不明显,久之可伴听力下降。由于这种耳鸣有时并不是很剧烈,因此也常常被患者本人所忽视。随诊肿瘤的生长,患者听力可进行性下降,最后完全丧失;个别患者还伴发三叉神经受累,感觉面部麻木或疼痛,以及面神经受累,出现口角歪斜等症状。桥小脑角区有复杂的神经、血管、脑结构,如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舌咽、迷走、副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后下动脉及其分支,以及小脑和脑干。 除瘤体较小(2cm以下)可观察或行立体定向非手术治疗外,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听神经瘤的切除中,如何保护这些重要神经、血管和脑结构,最大限度的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后遗症,是此类手术的难点和关键。目前国际上十分重视听神经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问题,甚至还提倡对听神经保护的理念。 对于听神经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疗、观察,但肿瘤再长大的情况下就不能再观察了;其次放疗也是一种治疗方法,但不是首选推荐的治疗方法,其原因在于:1、放疗治疗可能存在控制不住肿瘤生长的情况;2、放疗本身对面、听神经也是一种损伤,如放疗结束后肿瘤控制不住,再进行性长大,等到那时候再做手术,会增加手术难度,想保留面神经的几率就很低了,所以对于听神经瘤首选手术治疗。 听神经瘤治疗目标主要为:切除肿瘤,去除肿瘤对脑干、小脑的压迫作用,解除因肿瘤压迫脑室而引起的脑积水。理想状态下最好的是全切肿瘤,但肿瘤与神经或血管粘连紧密不能全切。 提醒:听神经瘤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在肿瘤比较小的时候就采取手术治疗,是可以保留听力。
赵天智 2025-01-09阅读量1225
病请描述: “术后嘴不抽了、眼睛也不抽了,眼睛能睁开了,两只眼睛看东西太清晰了,困扰了我6年多的面部抽动终于消停了。”马女士术后开心的说。 两眼完好却只能用一只,脸抽到底为哪般? 陕西省澄城县61岁的马女士,6年前出现左侧面部不自主抽动,以眼角、嘴角为主,左眼感觉视力下降;这些年一直进行保守治疗,吃卡马西平、针灸理疗,都效果不佳;近2年症状加重,面部抽搐变频繁了,紧张、面对陌生人讲话的时候,抽的尤为明显。频繁的面部抽搐,让她不敢笑、面部不敢做动作、眼睛睁不开看东西只能用一只眼,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面肌痉挛术后让她“重获光明”? 姜海涛教授为她进行病情评估后,制定了左侧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术中全程探查左侧面神经,看到左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处,确定为责任血管,进行分离减压后,手术后面部抽搐消失,左眼也能睁开了、嘴抽没有了、听力没有损伤。 面肌痉挛保守治疗好不了,建议选择手术! 面肌痉挛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一般无法治愈。临床上在治疗此病时,病情初期表现为一侧的眼睑跳动,间断出现,此时不影响生产生活的话可以先观察,当病情进展,面部肌肉跳动影响到正常生活,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或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但长期效果不好。肉毒素治疗一般维持半年,随着药物的代谢症状会再次出现,这个时候可以再次注射,但是大家需要正规医院进行治疗,切勿由于操作不规范,反复注射出现面瘫。 当面部跳动持续时间变长,每天都有,连续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不好,而且影响到正产生活,从眼部肌肉跳动累及面部和口角跳动时,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主要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此手术有效率在95%以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姜海涛 2025-01-07阅读量1441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引起的症状主要是随瘤体的生长,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听神经瘤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虽然它发展缓慢,但与脑干及脑神经相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丧失听力;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引起其他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如面神经受累,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舌尖麻木、舌咽、迷走神经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等。肿瘤压迫小脑后,会出现行走不稳,眩晕,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脑积水,一旦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头痛加重、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由于听神经瘤起病隐袭,早期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初期因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听神经瘤的主要评估指征有哪些? 1.面神经功能评估:可采用多种分级系统或量表对面神经功能加以评估。目前,通常采用House-Backmann(HB)面神经,将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级2年的面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判定面神经状态,决定进一步治疗。 此外,根据掌握程度,还可以选择性使用区域性HB分级系统、面神经分级系统2.0(FNGS 2.0)、Sunnybrook量表、Terzis量表等,对面神经功能进行更为精细地评估,面神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可以作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 2.听力: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0-HNS)听力分级法,据纯音平均听阈和言语识别率进行术前、术后听力评估。术后听力保留率以听力水平C级以上(含C级)为统计依据,术后听力良好率以听力8级以上(含8级)为统计依据。 3.肿瘤切除范围评估:可分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其中,全切除是指术中肿瘤全切,影像学为肿瘤残余;近全切除仅限于为保面、听神经完整性,在神经表面残留小片肿瘤,影像学为肿瘤残余;次全切除者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核、脑干等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些结构表面残留块状肿瘤;部分切除者,其残留肿瘤较大,残留肿瘤大小用相互垂体的直径表示(如5mm×4mm),同时注明残留肿瘤位置,如内听道内残留、桥小脑角内沿神经残留、脑干表面或小脑表面残留等。 听神经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选择; 对于:患者拒绝、体积较小、临床症状轻微等情况的听神经瘤可以选择放射治疗; 化疗无效。 一般情况下,手术有3种不同的方法,分为中颅窝径路、迷路径路及乙状窦后径路。因肿瘤大小、听力及患者年龄等情况不尽相同,手术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手术的目的也从以前的肿瘤切除进展到目前的肿瘤切除加功能保留。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追求的极致目标是除了完全切除肿瘤外,保留面神经功能及为具有实用听力患者保留听觉功能。 听神经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起始于脑桥下网状结构深部的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纤维从核出发后向背内侧行走,向上弯绕外展神经核,形成菱形窝的面丘,随后向前、下、外侧延伸,于脑桥和延髓交界的外侧部穿出脑桥,在桥小脑角处位于听、展神经之间,与听神经一起进入内听道,在内听道底部与听神经分道进入面神经管,于该管以前外-后外下方的迂曲径道出茎乳孔。由于与面神经位置紧邻,起源于前庭神经的听神经瘤常与面神经粘连、压迫使面神经变薄、移位,使得外科医生在术中辨认保护面神经变得困难,造成面神经损伤,甚至断裂。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赵天智 2025-01-07阅读量1569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多数发生于听神经的前庭神经,随着肿瘤生长变大,压迫桥脑外侧面和小脑前缘,充满于小脑桥脑角内。肿瘤大多数是单侧性,少数为双侧性。属良性病变,即使多次复发亦不发生恶变和转移,如能切除,常能获得永久治愈。 目前,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率相对较高,经过一段时间,一般都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只要肿瘤不是太大或者少数其他情况,手术过程中我们就不用太担心会出现“颜面”问题。 如果肿瘤为2.5cm或更小,术后一般仅有听力的问题和早期轻度的面神经症状。一旦肿瘤增大到4-5cm或者更大,术后则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平衡共济功能障碍、吞咽和咳嗽困难、声音嘶哑、面部麻木。更严重的将出现肢体瘫痪、昏迷,并可能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面神经功能保留的可能明显降低,即便功能保留,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时候,一般建议患者尽早手术,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听力下降!因此,患者千万不要抗拒手术,及时手术有利于保留听力。治愈患者朋友们担心的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 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提醒:如果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早期症状的时候能够足够重视,尽快就诊,早发现早治疗,听神经瘤这种疾病对患者的损害将明显减小,小韩的故事也不会重演。不仅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对颅脑疾病有一定的了解,重视自己身体的变化,及时就医,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绝大多数颅脑疾病将不再可怕。
赵天智 2025-01-07阅读量1347
病请描述:面部麻木,左眼球充血,听力也下降了,还时不时头晕……最终,60岁的阿秀(化名)被诊断为脑膜瘤,需要手术。但选择哪种手术方式呢——是流行的伽马刀治疗还是介入超选择?阿秀犯了难。最终,她找到肿瘤放射介入学著名专家、中华医学会介入放射学会前副主委、广州新市医院微创医疗副院长罗鹏飞·王健肿瘤介入科研团队,在接受了MDT会诊后,接受了介入手术,最终手术非常成功。专家表示,两种术式各有特点,最终需要根据病情决定。12年前的颅内肿瘤恶化今年60岁的阿秀,12年前诊断为“左侧海绵窦占位性病变(良性)”。近两个月,她自觉左侧颜面部麻木加剧、左眼球充血、左耳听力下降,时有头晕等不适。阿秀说,患病后她已经做过3次伽马刀放射治疗,近期面部麻木较前明显,并且经常头晕,曾在外地医院复诊,医院拒绝再次进行伽马刀治疗,认为再做伽马刀手术风险太大,效果不理想。于是今年2月19日她从外地飞来广州求医,辗转几家医院都没有得到让她信服的治疗方案。彷徨无助的她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抱着最后的希望慕名求诊于罗鹏飞•王健肿瘤介入科研团队。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新市医院肿瘤科五区主任医师王健教授接诊后立即和罗鹏飞教授会诊,会诊意见很快出来了:患者鞍旁左侧占位病变,主要位于中颅窝底,蝶鞍海绵窦旁,肿瘤压迫邻近颅神导致相应症状,认为脑膜瘤可能性大,建议进行左颈总A及左颈外A造影,如果肿瘤血供主要源于颈外,可以行粗明胶海绵栓塞或微钢圈栓塞;如果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系统,则不能栓塞,让病人做放射治疗。王健教授正在给患者进行手术。入院第三天,王健教授给阿秀施行了介入手术。手术过程中造影发现患者左侧咽升动脉为肿瘤主要供血血管,遂用明胶海绵颗粒予以彻底栓塞,栓塞后再次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闭塞,肿瘤区域染色消失。手术非常成功,患者无明显不适。颈外动脉造影可见丰富肿瘤染色 咽升动脉造影,拟为主要供血血管,予以栓。咽升动脉栓塞后再次造影,肿瘤血管完全消失。脑膜瘤病程长,选择术式需谨慎王健教授介绍,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9.2%,居第2位,女性患者跟男性患者的比例为2:1,发病高峰年龄在45岁,儿童少见。脑膜瘤的发生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王健教授介绍,随着肿瘤长大出现压迫症状,传统治疗手段为外科手术切除,但因其生长位置,约17%~50%的脑膜瘤做不到全切,需要配合放疗如伽马刀,但是容易复发。介入超选择技术通过阻断肿瘤血供,从源头上遏制肿瘤生长,达到内切除的效果,具有创伤小、无不良反应、可重复性强的特点,但王健教授提醒,介入手术难度大,需要精细入微的超选择技术,患者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王健 2024-12-26阅读量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