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心脏病 > 内容

心脏病内容

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病请描述: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肿瘤心脏病负责人张献玲随着抗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然而,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以及防治策略:1、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4%至1.14%,死亡率可达39.7%-6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怎么发现免疫相关心肌炎呢?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记物检测,提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脑利钠肽等指标升高;心电图上可以有心律不齐、早搏、T波改变,心房颤动等;心脏超声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活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心包积液等。必要时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甚至心肌活检,以明确诊断。如何进行治疗?一旦明确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要暂停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2.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是指由于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①化疗药物:已知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曲妥珠单抗、紫杉烷类等具有心脏毒性药物;②放疗:胸部放疗可导致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疾病;③靶向治疗:例如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和某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④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活动耐力下降等。诊断包括: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心超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时下降等。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右雷佐生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到专门的肿瘤心脏病联合门诊就诊。3.肿瘤相关高血压肿瘤相关高血压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会产生影响。常见于:①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肿瘤直接压迫血管或神经,以及肿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肾实质损害。②一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素治疗等都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泡沫尿、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后果。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方案,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等,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的肿瘤心脏病团队管理。4.冠状动脉疾病是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比如:胸部放疗可能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某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作等。我们科室最近成功抢救了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出冷汗,心跳骤停等,查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升高,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心病诊断,必要时需植入心脏支架,同时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5.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肿瘤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加上化疗、手术、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的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部,阻塞肺血管,导致肺栓塞。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病非常急,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猝死,威及生命。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血D二聚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是抗凝甚至溶栓治疗等,但需评估出血风险。6.血脂异常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等。血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a水平即可诊断。建议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应用他汀类、贝特类及PCSK9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防治策略1.严密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心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史、肿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心脏风险较高的患者,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和放疗方式。3.药物干预:对于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提前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剂量和疗程,以降低心脏毒性风险。4.多学科合作: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MDT联合门诊,加强心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心脏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5.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及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3、总结: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严密监测、个体化治疗、药物干预、多学科合作和健康教育等防治策略,有望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十院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张献玲

张献玲 2024-08-06阅读量1575

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病请描述:肿瘤患者需关注的心脏问题及防治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肿瘤心脏病负责人张献玲 随着抗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进入慢病管理阶段。然而,抗肿瘤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在带来显著疗效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心脏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生命。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以及防治策略: 1、需要关注的心脏问题 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ICIs)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是通过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然而,肿瘤免疫治疗在带来显著临床获益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发病率约为0.04%至1.14%,死亡率可达39.7%-66%。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在常规检查时发现。 怎么发现免疫相关心肌炎呢? 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心肌标记物检测,提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脑利钠肽等指标升高;心电图上可以有心律不齐、早搏、T波改变,心房颤动等;心脏超声表现为心脏扩大、心肌活动异常、心功能下降、心包积液等。必要时需要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甚至心肌活检,以明确诊断。 如何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要暂停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2.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 是指由于肿瘤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导致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包括:①化疗药物:已知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曲妥珠单抗、紫杉烷类等具有心脏毒性药物;②放疗:胸部放疗可导致心肌病变、瓣膜病变和冠状动脉疾病;③靶向治疗:例如针对HER2的抗体药物和某些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④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表现为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下肢肿胀、活动耐力下降等。诊断包括: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升高、心超提示心脏扩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基线时下降等。治疗包括应用利尿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美托洛尔或比索洛尔、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右雷佐生可用于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具体治疗方案建议到专门的肿瘤心脏病联合门诊就诊。 3.肿瘤相关高血压 肿瘤相关高血压是指由于肿瘤本身或肿瘤治疗引起的高血压(诊室血压≥140/90mmHg),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会产生影响。常见于:①肿瘤细胞产生和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如肾素、血管紧张素、抗利尿激素等,这些物质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肿瘤直接压迫血管或神经,以及肿瘤引起的肾动脉狭窄或肾实质损害。②一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素治疗等都可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或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有头晕、头痛、泡沫尿、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冠心病、脑梗塞、肾功能衰竭等后果。治疗方案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降压方案,比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抑制剂等,具体方案建议由专业的肿瘤心脏病团队管理。 4.冠状动脉疾病 是指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出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比如:胸部放疗可能直接损害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某些化疗药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对心脏和血管造成损害,肿瘤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疾病,心肌梗死发作等。我们科室最近成功抢救了2例应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患者可表现为活动后胸闷、胸痛、出冷汗,心跳骤停等,查心电图异常、心肌标志物升高,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冠心病诊断,必要时需植入心脏支架,同时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等。 5.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肿瘤患者非常常见的并发症。因肿瘤细胞释放促凝因子,加上化疗、手术、卧床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下肢的静脉血栓脱落进入肺部,阻塞肺血管,导致肺栓塞。肿瘤患者的肺栓塞发病非常急,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猝死,威及生命。下肢静脉超声、肺动脉CTA、血D二聚体等有助于明确诊断。治疗上主要是抗凝甚至溶栓治疗等,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6.血脂异常 化疗药物、内分泌治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疗等都可能引起血脂升高。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冠心病、中风等。血化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脂蛋白a水平即可诊断。建议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体重,低脂、低糖饮食,适当应用他汀类、贝特类及PCSK9抑制剂,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防治策略 1.严密监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心脏超声等检查,以监测心脏问题。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血管病史、肿瘤类型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心脏风险较高的患者,选择心脏毒性较小的药物和放疗方式。 3.药物干预:对于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提前使用心脏保护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药物剂量和疗程,以降低心脏毒性风险。 4.多学科合作: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MDT联合门诊,加强心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等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对于出现心脏问题的患者,及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5.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及防治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3、总结: 肿瘤治疗中的心脏问题不容忽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通过严密监测、个体化治疗、药物干预、多学科合作和健康教育等防治策略,有望降低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脏问题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十院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张献玲

张献玲 2024-08-06阅读量1873

  &n...

病请描述:    心房颤动的病因解析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脏病和其他健康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心房颤动的主要病因及其影响。 1. 心脏结构的改变 心脏结构的改变是导致心房颤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改变可能包括: 心脏肥大:由于高血压、心脏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脏肥大可以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心脏肥大使得心房的电气活动不规律,从而容易发生心房颤动。 心脏瓣膜病变:如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反流等瓣膜病变,会导致心脏结构不正常,增加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2. 心脏病和其他疾病 冠心病: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可以损害心脏组织,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高血压: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使得心脏承受过大的负荷,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概率。 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这些心肌病变会改变心脏结构和功能,增加心房颤动的危险。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减(甲状腺功能减退)可以直接影响心脏的节律,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3. 其他因素 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酒过多、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可能增加心房颤动的风险。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心房颤动的人群,其风险会相应增加,表明遗传因素在病因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 总结     心房颤动的病因是一个复杂而多因素的过程,涉及到心脏结构的变化、心脏病、健康问题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理解这些病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管理心房颤动,降低其对心脏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通过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定期医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心房颤动的病因及其相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了解,随时告诉我!

王亮 2024-07-25阅读量1701

肥胖儿童与高血脂:揭秘脂肪背...

病请描述:肥胖儿童与高血脂:揭秘脂肪背后的秘密 在我们身边,肥胖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而高血脂这个看似成人的病症,也逐渐在他们身上露出了狰狞的爪牙。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脂肪背后的秘密,探寻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那些事儿。 提到肥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脂肪堆积。然而,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同样是脂肪堆积,有些孩子只是看起来肉嘟嘟的,而有些孩子却会患上高血脂呢?这背后,隐藏着脂肪细胞与血脂之间的微妙关系。 脂肪细胞,这个我们身体中的“能量仓库”,不仅负责储存脂肪,还参与调节血脂。当脂肪细胞数量过多或者体积过大时,它们对血脂的调节能力就会下降,导致血脂在血液中堆积,从而引发高血脂。而肥胖儿童,恰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都明显大于正常儿童,这使得他们的血脂调节能力受到严重影响。此外,肥胖还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加剧高血脂的问题。那么,高血脂对肥胖儿童的健康又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首先,高血脂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变得粗糙,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埋下伏笔。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会在儿童成年后逐渐显现,增加他们患心脏病、中风等疾病的风险。 其次,高血脂还会影响儿童的免疫系统,降低他们的抵抗力。这意味着肥胖儿童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包括但不限于呼吸道感染、糖尿病等。而疾病的治疗与控制,又可能带来更多的健康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然而,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我们并非束手无策。要打破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恶性循环,关键在于从生活方式入手,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 首先,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共同关注肥胖儿童的健康问题,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合理膳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比例,是改善儿童血脂状况的重要一步。此外,培养儿童良好的运动习惯,增加他们的身体活动量,有助于提高脂肪细胞的代谢能力,降低血脂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因素在肥胖儿童高血脂问题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社会对肥胖的偏见,肥胖儿童可能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饮暴食来缓解压力,进一步加重高血脂。因此,关注肥胖儿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与辅导,对于解决高血脂问题同样重要。 此外,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微生物疗法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脂肪细胞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未来,或许可以通过基因调控、调整肠道菌群等方式,从根本上解决肥胖儿童的高血脂问题。 总之,肥胖儿童与高血脂之间的关系并非不可逆转。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发挥医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作用,我们有望为肥胖儿童带来健康的光明前景。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揭开脂肪背后的秘密,让高血脂不再成为他们成长的阻碍。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预防始终比治疗更为重要。家长们应该加强对儿童健康饮食和运动的引导,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习惯。学校和社会也应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共同努力,我们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让高血脂不再成为他们未来的健康隐患。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中,肥胖儿童的高血脂问题终将得到有效控制,让孩子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7-12阅读量2339

影响儿童身高的多方因素-单永胜

病请描述:在许多家长的心中,孩子的身高问题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注点。除了遗传因素之外,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孩子出现长不高的情况,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并及时寻求专业意见。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一、营养不足   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缺乏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D、钙、铁和其他必需微量元素都会对孩子的身高产生负面影响。   小姜(化名)是一名八岁的男孩,父母发现小姜相比同龄人矮小很多。经过检查,小姜被诊断出患有营养不良。原来,小姜的饮食习惯很糟糕,特别挑食,不喜欢吃肉类和蔬菜,只喜欢吃零食和快餐。   应对策略:确保孩子的膳食均衡,包含足够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家长可以咨询专业的营养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   二、生长激素缺乏   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关键性激素,这对儿童的骨骼和肌肉生长至关重要。生长激素缺乏会导致身材矮小和生长迟缓。   小红(化名)自出生以来就比同龄人矮小,而且生长速度非常缓慢。在医生的建议下,小红进行了生长激素水平的激发试验,结果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   应对策略: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的儿童,可能需要通过生长激素治疗来促进生长。这种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孩子的生长情况。   三、睡眠不足   睡眠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样重要。深睡眠期间,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这对于正常的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   小亮(化名)由于经常熬夜玩游戏,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小亮的父母注意到小亮近年来似乎停止了生长,且比同龄人矮小。   应对策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尽量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以确保孩子每晚都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   四、慢性疾病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脏病、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儿童生长迟缓。   小强(化名)自幼患有心脏病,虽然进行了手术治疗,但生长一直比较缓慢。医生检查后发现,小强的甲状腺功能也受到影响。   应对策略: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及时治疗和管理疾病是非常重要的。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总之,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如果发现孩子有长不高的趋势,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找到问题所在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无论是调整饮食结构、保证充足睡眠还是治疗慢性疾病,家长都需要耐心和细心地协助孩子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7-10阅读量2365

糖尿病记住8个数字

病请描述:糖尿病患者记住8个数字 6、7月降糖快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项包含了11527名糖尿病患者,随访13.3年的队列研究显示:确诊2型糖尿病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52%,死亡风险降低68%。 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记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这8个数字就可以了。 1.一规律:一日生活规律化,用餐规律,作息规律,勿过度劳累,劳逸结合,11点前入睡。 2.二戒除:即不抽烟、不酗酒。 3.三搭配和三平衡:三搭配,即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主副食搭配;三平衡,即酸性、碱性饮食平衡,营养平衡,热量平衡。 4.多吃“四黑”少吃“四白”:即常吃黑米、黑豆、黑木耳、黑芝麻,少吃白糖、白盐、白肥肉、白味精。 5.五大疗法结合进行:要进行文娱疗法、体育疗法、药物疗法、精神疗法、新知识疗法。 6.防“六淫”:即中医的观点,生活中预防急骤的气候变化,防止过度的“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7.避“七情”: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强烈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精神刺激所导致的疾病,保持心态平和。 8.八项检查:贯彻执行“早防、早诊、早治”,每半年至一年要做全面体检,如: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心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等。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健康吧!

王海颖 2024-06-27阅读量827

聚焦矮小诊治-卞秋翔

病请描述:聚焦矮小诊治 引言: 矮小是指一个人的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对于孩子来说,身高的增长与健康发育密切相关。然而,有些孩子可能会面临身高增长缓慢或停滞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聚焦矮小的诊治。本文将探讨矮小的原因、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帮助家长和医生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矮小的原因: 1. 遗传因素:遗传是影响身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矮小的成员,孩子可能会继承这一特征。 2. 生长激素缺乏:生长激素是促进身高增长的关键激素。生长激素缺乏可能由垂体腺功能异常、遗传缺陷或其他疾病引起。 3.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生长,导致矮小。 4. 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肾脏疾病、消化系统问题或心脏病等,可能影响孩子的身高增长。 5. 其他因素:药物使用、慢性应激、内分泌紊乱等也可能导致矮小。 二、矮小的诊断: 对于矮小的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评估: 1. 生长曲线分析:医生会检查孩子的生长曲线,比较其身高和体重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 2. 骨龄评估:通过手腕X射线或其他方法评估孩子的骨龄,以确定其骨骼发育的情况。 3. 家族史和病史收集:医生会询问孩子的家族史和病史,了解可能的遗传因素和其他潜在的疾病。 4. 身体检查:医生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 5. 血液检查:有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液检查,以评估生长激素水平、营养状况和其他相关指标。 三、矮小的治疗: 1. 生长激素治疗: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生长激素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生长激素可以通过注射的方式给予孩子,以促进身高的增长。治疗的持续时间和剂量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2. 营养补充:对于营养不良引起的矮小,提供充足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医生或营养师可能会制定适合孩子的饮食计划,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营养素的补充。 3. 治疗潜在疾病:如果矮小是由慢性疾病引起的,治疗潜在疾病可能有助于改善身高增长。例如,治疗肾脏疾病或心脏病等可能会有积极的效果 4. 心理支持:对于矮小的孩子和家庭来说,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和医生应该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结论: 矮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通过综合的评估和诊断,医生可以确定矮小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生长激素治疗、营养补充、治疗潜在疾病和心理支持等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实现身高增长和健康发展。家长和医生的关注和合作对于孩子的矮小诊治至关重要,以确保他们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生长发育 2024-06-25阅读量1841

儿童营养不良需重视-单永胜

病请描述: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关系到儿童的成长发育、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生活质量。本文将深入探讨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影响,并介绍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一问题。   一、营养不良的原因   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食物质量差,或者是由于疾病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贫困:贫困是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限制了家庭获取足够、多样且营养丰富的食物的能力。   2. 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由于缺乏营养知识,一些家庭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导致某些营养素的缺乏。   3. 疾病:某些慢性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心脏病和肾脏病等,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 忽视:在一些文化中,儿童的营养需求可能被忽视,特别是在大家庭中,年幼的孩子可能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营养。   二、营养不良的影响   营养不良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影响到孩子们的当前健康,还会影响长远发展。   1. 生长迟缓: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儿童生长迟缓,身高和体重低于同龄人。   2. 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会削弱儿童的免疫系统,使他们更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3. 学习能力受损:营养不良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能力,导致学习成绩差。   4. 心理健康问题:营养不良的儿童可能会遭受歧视和排斥,这可能会影响自尊心和心理健康。   三、如何预防和治疗   预防和治疗儿童营养不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政府、社区、家庭和卫生专业人员的参与。   1. 提供营养教育:通过营养教育,家长可以学习如何为孩子提供均衡的饮食,了解哪些食物能提供必要的营养素。   2. 改善食品安全和可负担性: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多样性,同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低收入家庭购买营养食品。   3. 推广补充营养计划:学校和社区可以提供营养丰富的餐点和零食,以弥补家庭营养的不足。   4. 治疗和监测:对于已经营养不良的儿童,需要提供治疗,如口服营养补充剂和维生素补充剂。同时,需要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确保得到必要的支持。   小明(化名)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父母是普通的农民,收入微薄。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明经常吃不饱,而且食物种类单一,主要是米饭和腌菜。小明的父母没有意识到营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小明的生长发育存在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变得越来越瘦弱,学习能力也受到影响。小明经常生病,而且很难恢复健康。   了解营养不良的原因和影响,可以看到小明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许多农村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普遍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通过提供营养教育、改善食品安全和可负担性,以及推广补充营养计划,帮助像小明这样的儿童获得必要的营养,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儿童营养不良是一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增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帮助更多的儿童获得健康和幸福的未来。让大家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生长发育 2024-06-25阅读量2134

儿童肥胖不是小胖,而是大问题...

病请描述:儿童肥胖不是小胖,而是大问题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胖一点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瘦下来。但实际上,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体型,更是潜在的健康隐患。   儿童肥胖不仅仅是体重超标的问题,它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儿童肥胖定义为体重超过同龄、同性别儿童正常范围的85%以上。根据调查,全球儿童肥胖率逐年上升,这不仅影响儿童的生理健康,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肥胖的生理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肥胖儿童易患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代谢性疾病。过重的体重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此外,肥胖会对骨骼造成过度压力,导致骨骼发育异常或损伤。而心理方面的危害同样不容忽视。肥胖儿童容易因体型问题遭受同伴嘲笑和歧视,导致自卑和焦虑,这些负面情绪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导致社交孤立。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引发行为问题,如暴饮暴食、情绪不稳定等。   小彤是一个10岁的女孩,她的体重比同龄孩子超出许多。她的父母忙于工作,经常让她吃快餐和零食,而小彤也喜欢在家看电视或玩手机,很少进行户外活动。渐渐地,小彤的体重开始失控。她的父母起初并不在意,认为孩子胖一点无所谓,长大了自然会瘦下来。然而,随着体重的增加,小彤开始出现一些健康问题,比如经常感到疲劳、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了血糖偏高的现象。   在医生的建议下,小彤的父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带小彤去医院做了详细检查,结果显示小彤已经患上了早期的糖尿病,并且有高血压的倾向。医生建议小彤需要立即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   为了帮助小彤恢复健康,小彤的父母决定从饮食开始做出改变。他们开始控制小彤的饮食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以促进骨骼健康。此外,他们还规定小彤每天进行至少一小时的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和骑自行车,以刺激骨骼生长。 改变不仅仅在于饮食和运动。小彤的父母意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他们开始更多地与小彤交流,了解她的想法和感受。父母鼓励小彤在面对同学的嘲笑时保持自信,并告诉她每个人的成长速度不同,不要因为暂时的肥胖而失去信心。他们还安排了一些课外活动,让小彤能够展示自己的才能,增强自信心。   小彤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彤的体重逐渐减轻,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她的自信心也有了显著提升,变得更加乐观开朗。在学校里,她不仅主动参加各种活动,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小彤的父母也不再为她的体重问题感到焦虑,而是更多地关注她的全面发展。   面对儿童肥胖问题,父母首先要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定期带孩子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身高和体重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医生会通过生长曲线图来评估孩子的生长趋势,如果偏离正常范围,会进行进一步检查。   如果怀疑孩子存在生长激素缺乏或其他内分泌问题,应及时进行专业检查。对于确诊有内分泌疾病的孩子,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或其他药物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孩子在安全范围内健康成长。   儿童肥胖问题不容忽视,它不仅影响孩子的体型,更是威胁他们健康的大问题。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儿童肥胖。父母应保持理性和耐心,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支持,同时加强自身的健康知识,创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只有在科学指导和悉心呵护下,孩子们才能绽放最美丽、最自信的笑容。让我们一起,用心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迎接属于他们的灿烂未来。

生长发育 2024-06-21阅读量2083

身高曲线:解读孩子生长轨迹的...

病请描述:身高曲线:解读孩子生长轨迹的秘密地图 引言 孩子的身高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身高不仅影响着孩子的外表和自信心,更与他们的健康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身高曲线,就像一张秘密地图,可以帮助家长解读孩子生长的轨迹,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认识身高曲线 身高曲线是一张图表,纵轴表示身高,横轴表示年龄。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条自己的身高曲线,反映了他们从出生到成年整个生长的历程。 身高曲线分为三部分: 百分位曲线:表示孩子的身高在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中所处的百分位数。例如,第 50 百分位曲线表示孩子的身高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 标准差曲线:表示孩子的身高与同龄儿童平均身高的差距。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生长速率曲线:表示孩子每年生长的厘米数。 解读身高曲线 家长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孩子的身高曲线: 整体趋势:身高曲线是否平稳上升,还是有明显的波动或停滞。 百分位数:孩子的百分位数是否稳定,还是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标准差:孩子的标准差是否超出正常范围(±2 个标准差)。 生长速率:孩子的生长速率是否正常,是否有明显的加快或减慢。 案例分析 小明今年 5 岁,身高 101厘米,家长非常担心小明是否得了矮小症,因此带小明过来面诊,通过检查,小明的身高为-2.2SD。达到了矮小的标准。通过问询,得知小明从小至今的身高曲线都是在这个趋势。生长速率曲线显示,小明的生长速度是落后于同龄人。 根据小明的身高曲线,怀疑小明可能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症。因此进一步检查,发现小明的生长激素水平确实偏低,骨龄也落后于实际年龄,结合其它检查,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症。因此建议小明生长激素干预,以追赶落后的身高。通过沟通,家长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建议,经过生长激素治疗后,小明的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在通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后,身高开始追赶,并有望于在一段时间后追于平均身高。 身高曲线异常的常见原因 身高曲线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 遗传因素 营养不良 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 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心脏病) 染色体异常 家长如何应对身高曲线异常 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曲线异常,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和化验,找出导致身高异常的原因。 对于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内分泌疾病,给予生长激素治疗。对于营养不良等可逆因素引起的生长迟缓,指导家长调整孩子的饮食和生活方式。 结语 身高曲线是一份珍贵的地图,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生长的轨迹,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通过定期监测身高曲线,家长可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家长要记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模式,不要盲目攀比。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曲线异常,不要惊慌失措,及时就医才是最重要的。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长,实现理想的身高。

生长发育 2024-06-13阅读量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