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耳内流脓 > 症状

耳内流脓症状

耳内流脓症状相关内容 更多>

任冬冬|中耳胆脂瘤究竟需不需...

病请描述:最近很多慢性中耳炎老患者非常关心这个问题,非常疑惑中耳炎很多年了,还能手术治疗好? 中耳胆脂瘤是慢性中耳炎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主要症状表现反复流脓,听力下降,偶有流血水等,主要诊断依靠颞骨薄层CT水平+冠状+听骨链重建扫描,还有纯音测听了解和评估听力下降程度,是否合并感音神经性耳聋。 先介绍一下什么是中耳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是一种以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上皮脱屑堆积和骨质破坏为特征的慢性中耳疾病,其骨质破坏作用可导致各种颅内外并发症。最关键是因为胆脂瘤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与凋亡,可以分泌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对病变周围的骨质进行蚀骨作用。 因为有腐蚀和破坏性,所以长期的胆脂瘤和炎性刺激不仅引起临床症状,如流脓、听力下降等,更重要的是会引起相应的并发症。 许多研究表明,中耳炎的颅内和颅外并发症发生率在10-15%不等。 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基本都是由于中耳胆脂瘤引起的,那么常见的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有哪些呢? 颅内并发症(引起生命危险): 1.硬脑膜外脓肿 2.硬脑膜下脓肿 3.脑膜炎 4.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 5.脑脓肿(大脑脓肿-颞叶脓肿,小脑脓肿) 6.脑积水 颅外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1.颞骨外并发症:耳周骨膜下脓肿(儿童常见),Bezold脓肿(在胸锁乳突肌和颈深筋膜中层之间形成脓肿),Mouret脓肿(脓液沿二腹肌后腹下流,并顺颈部大血管鞘向咽旁间隙发展形成颈深部脓肿) 2.颞骨内并发症:周围性面瘫;迷路炎(迷路瘘管、化脓性迷路炎);岩尖炎 因为中耳胆脂瘤有极强的破坏作用,所以一旦诊断,还是建议尽快手术治疗,以免出现相应的并发症。

任冬冬 2023-02-07阅读量2773

第一鳃裂畸形

病请描述:1、胚胎学与发病机制 先天性第一鳃裂畸形(Congenitalfirstbranchialcleftanomaly,CFBCA)由胚胎时期第一鳃弓与第二鳃弓未能正常融合,鳃器上皮残留、鳃沟闭合不全所致。外耳道和面神经的结构分别起源于第一鳃弓和第二鳃弓,当前两者消失时,腮腺开始发育,这种胚胎发育导致CFBCA通常靠近外耳道、腮腺和面神经。瘘管与面神经的关系可呈现出三种状态:①位于神经浅面;②位于面神经深面;③位于面神经分支间。正是基于上述胚胎发育过程,病灶可以出现在从外耳道到腮腺乃至到下颌下三角的任何地方。 2、临床表现 CFBCA占所有鳃裂畸形的1%~8%,几乎都发生于Pochet’s三角区(颏下、舌骨和乳突之间的三角形区域),外窦口或囊肿常位于舌骨水平以上,最常见于耳周及颌下区(图2A),内瘘口多见于外耳道。临床可呈现囊肿、瘘管和窦道。一般在出现反复红肿、流脓、切开引流后才被发现,超过一半病例术前有过抗感染、切开引流史。该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引起漏诊或误诊,如诊为局部脓肿、腮腺炎、淋巴结炎等。主要表现有无痛性肿块、反复肿胀流脓、外耳道溢液三类症状,男女发病率相当。WorkI型是耳后区的囊性肿块,延伸至EAC后壁。病变起源于外胚层,病变常远离面神经或位于其外侧。II型多位于耳垂至下颌角。这些病变既有外胚层也有中胚层,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常位于面神经深面或分支间。 3、CT影像特征性表现 CT表现为病灶位于Pochet’s三角区,常位于舌骨水平以上,最常见于耳周及颌下区。耳周和腮腺内囊状、分叶状、管状低密度影,与耳道关系密切,增强扫描见囊壁或管壁明显强化,部分见管腔与皮肤相通,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CT显示病变与面神经、腮腺、外耳道关系密切且复杂多变(图2B),可协助临床医生设计切口,在完整摘除病变的基础上,避免面瘫、外耳道狭窄等。 4、治疗进展 炎症静止期实施根治性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注意保护面神经,分离耳道软骨时避免切除太多的外耳道皮肤或软骨,若损伤,可术后碘仿纱条填塞2周预防感染及瘢痕形成,避免外耳道狭窄。术中常可见瘘管内含豆腐渣样脓性分泌物。(图2C) 右侧颌下反复炎性肿块。 CT显示右侧腮腺外皮下见一条管状低密度影,大小约0.6*0.6*0.9cm,延续至外耳道。 术中见瘘管连接外耳道底壁,囊内见豆渣样脓性分泌物。

陈伟 2023-01-07阅读量2900

宝宝耳朵痛到哭?警惕急性中耳...

病请描述:你家宝宝是否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下午还好好的,晚上突然哭闹,还一直抓耳朵,或者宝宝突然说耳朵痛,甚至痛到大哭?(图1)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常常又心疼又心急,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很可能孩子得了急性中耳炎。图1 急性中耳炎常导致宝宝因为耳痛剧烈而哭闹 什么是急性中耳炎呢? 急性中耳炎是发生于中耳粘膜的急性炎症,多见于儿童,其特点是会引起明显的耳痛,大一点的孩子通常能比较清楚的说出来,但发生于婴儿或较小的孩子时,常常由于表达不清,令家长难以识别。 急性中耳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急性中耳炎多由细菌的急性感染引起。那么细菌是怎么进入中耳的呢?我们的中耳与鼻咽部之间有一条通道称为咽鼓管,在我们做张口、吞咽等动作时,咽鼓管在鼻咽部的开口开放,使空气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鼓室,从而达到调节鼓室气压,保持鼓膜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 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图2),以下一些情况下,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后 ●腺样体肥大 ●鼻窦炎 ●婴儿常常躺着吃奶,乳汁容易经咽鼓管反流入中耳图2-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且管腔短而宽,咽部细菌感染容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 孩子出现哪些情况时,我们需要警惕急性中耳炎呢?(图3) ●耳痛,多为单侧,有时可为双侧,有时可向头部或牙齿放射使人感到头痛或牙痛,严重时可导致烦躁不安,夜不能眠 ●婴儿或较小的孩子可能表现为反复哭闹不安、摇头、抓耳 ●耳闷堵感或耳闷胀感 ●听力下降(但会感觉自己讲话的声音变大了,即自听增强) ●耳内有响声,感觉耳内像有气泡一样的声音或低音调耳鸣 ●耳朵有黄水或脓流出 ●有时可伴有发烧、乏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图3-急性中耳炎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发热、耳内流脓 如果孩子夜间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耳鼻喉科急诊就诊 ●如果当天晚上不方便去医院,也无需过于焦虑,可先用干毛巾包裹冰袋冰敷疼痛的耳朵,或者暂时给孩子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帮助孩子减轻疼痛而不影响其睡眠,第二天再去耳鼻喉科门诊就诊。 如何确定孩子是不是得了急性中耳炎呢? 当孩子出现上述一些急性中耳炎的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去耳鼻喉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通过询问病史并让孩子做以下一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电耳镜检查(图4):外耳道没有明显炎症表现(说明耳痛不是由于外耳道炎症引起),鼓膜可表现为充血、向外膨出;中耳存在积液时可透过鼓膜看见液平面或气泡;有时还可看见鼓膜已经穿孔,有脓液经鼓膜穿孔处由中耳向外流出 ●声导抗:可了解中耳是否为负压状态或是否存在中耳积液等情况,鼓室图常常呈B型或C型。 ●听力检查:急性中耳炎可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图4-电耳镜检查 急性中耳炎要怎么治疗呢? 明确急性中耳炎诊断后,需要酌情采取以下一些治疗措施: ●抗生素:一般口服抗生素7-10天即可好转,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必要时需使用静脉用抗生素。 ●滴耳液:一般为含有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滴耳液,可在抗感染的同时减轻炎症起到缓解耳痛的作用。 ●解热镇痛药:若孩子耳痛剧烈不能忍受,可临时给予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畅: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如麻黄素)及鼻喷激素等。 ●去除病因:若患儿存在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需积极治疗,哺乳妈妈可改变哺乳姿势避免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急性中耳炎虽然起病时症状较重,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及时发现和治疗,治疗效果通常较好,一般1-2周之内可以好转,因此家长不需过于焦虑。 但如果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病情可能会迁延反复,转变为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必要时需要行鼓膜置管术治疗。若为腺样体肥大引起,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行腺样体切除术协助治疗。

汪毅 2021-05-28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