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血糖发生“过山车”式的波动会对我们的胰岛细胞造成损伤,使得自身对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丧失,进而引发一系列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在出现血糖频繁剧烈波动的患者当中,大多数都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希望患者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我检查、自我纠正。 饮食不当 饮食与血糖息息相关,血糖出现剧烈波动,首先要考虑的就应该是患者的饮食是否出现了问题。一日三餐不规律、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狼吞虎咽、大鱼大肉、空腹喝酒等都会使得血糖波动大。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酒精摄入,饮食方面应注意每天摄入的热量总量,控制而不是拒绝油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由于饮食不当导致血糖管理出现问题的患者,最好能找专业的营养师进行咨询。 运动不当 糖尿病患者要控制好血糖,当然需要适量的运动。但如何运动、运动量多大合适,也是糖友们值得关注的问题。要知道,保持适度运动能加快肌糖原分解,增加肌肉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帮助我们将血糖控制在合理的水平。 但如果暴饮暴食,再加上运动量偏低,就会让我们的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而做剧烈运动以及高强度运动可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会加大患者出现低血糖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在运动管理师的建议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避免因为运动不当导致的血糖波动过大。 情绪失控 除了饮食和运动因素之外,情绪因素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血糖出现剧烈波动的重要原因。情绪波动过大或大喜大悲等会过度兴奋交感神经,刺激糖原分解和促进糖异生,从而使得血糖升高。而精神高度紧绷、过度焦虑、抑郁等会降低血糖。 与饮食和运动比起来,医生在患者的情绪方面能给予的帮助相对较少,患者更需要的是自我调节,或者寻求亲人朋友的帮助。 用药不当 因为用药不规范导致的血糖波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患者盲目听信糖尿病药物伤肾、成瘾等传言,一旦血糖稍微平稳一些就私下减少用药,结果就导致血糖突然失控。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严格按照医嘱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是十分重要的。感觉自己身体或病情出现变化可能需要更改用药方案的,也要到医院找医生进行咨询,由医生决定是否更改用药方案,切勿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忘服或漏服、服药次数太频繁等。 作息不规律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而我们的日常作息也对内分泌有着直接影响。熬夜、睡眠时间太长或不足可造成血糖升高;生活无规律可言、过度疲惫不堪等可造成低血糖。养成健康、规律的作息习惯,尽量减少或避免熬夜,对我们平稳血糖曲线也有着显著作用。 女性生理期 血糖容易受到体内激素的影响。女性糖尿病患者在经期由于体内激素的变化,也可能导致血糖出现较大的波动。而且部分女性患者在经期还可能出现易怒、烦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加剧血糖波动的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女性朋友首先应摸清自己的情况。可以在自己的血糖记录本上标明月经周期,适当增加血糖的监测,找到自己经期血糖波动的规律。找出变化规律后进行饮食或药物上的调整。此外,饮食上应注意少吃多餐、规律进食、避免血糖波动过大。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可以减轻情绪急躁。保持合适的活动量不仅能帮助维持血糖稳定、还能减少经前期综合征和经期的各种不适感觉,维持情绪轻松稳定。 除了上述这些问题之外,还有一些药物也可能影响我们的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尽量咨询一下专业的糖尿病医生,明确自己是否能够使用,或使用时应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总之,糖尿病患者都应尽量关注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一旦出现异常波动就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尽量将血糖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俞一飞 2024-05-27阅读量1195
病请描述:经行头痛是经期前后发作的头痛,与现代医学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经前期综合征相关,在女性偏头痛中占35%~54%。它的发作时间比非经期偏头痛更长,伴随症状更多,治疗更难。现代医学认为,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的病机与三叉神经血管、雌激素水平、前列腺素和遗传因素等相关,治疗上常选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曲坦类、麦角胺类、CGRP受体拮抗剂以及雌激素类药物。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经行头痛的女性多数在青春期发病,有家族史,经期发作,有些平时发作,怀孕期多数消失,产后随着气血亏虚或反复加重。经行头痛为何发病有这些特点,中医如何治疗呢?笔者从中医理论和实践角度谈几点体会。 肝脾胃功能失调为因 临床上,经行头痛常常伴发恶心呕吐、胃脘胀闷等脾胃症状,以及焦虑、失眠、健忘等。而中焦脾胃为脏腑气机之枢纽,辨证要重视“木郁克土”或“土壅木郁”,导致的肝脾胃气机失调等病机改变。经行头痛在偏头痛基础之上,应重视冲任督脉损伤的因素。其病理过程为脏腑(尤其是肝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机不利,气血失和,阻滞经络(以冲任督为要),上下不通,脑窍不宁的病理过程环环相扣,并在经期阴阳转化动荡之时发为头痛。 脾胃病发病过程中,脾常虚,肝常郁,胃常滞,很少单独为病。经行头痛的病理机制与肝、脾、胃均密切相关,是三位一体整体动态的失调。脾胃居于中焦,以脾升胃降之性而为全身脏腑气血阴阳升降之枢。如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思虑过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而阻碍气血运行,脑脉不通而头痛;亦可致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清阳、精血之充,不荣则痛;或致中焦枢机不利,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升降失常,伴见恶心、呕吐等症状。久病不愈,多加重肝郁,横逆伤脾胃;痰湿内生,复碍脾胃;脾胃既伤,不能化生气血以养肝,形成恶性循环,此时非健脾调肝和胃之法不能运转枢机。 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海”者,以纳百川之谓。然冲任督皆上行,胞宫在下而禀冲任之血者何也?经者径也。以经气轻清上行,而经血下行,故平人上受督脉之清气则上窍舒利,下禀冲任之血则月经信而有期。若冲任督脉受损,经络阻滞,道路不通,则清气不升,阴血失降,是生月经病,亦并头痛。又或力弱失运,升降失常,气血不动,则上下不通,亦生头痛。 健脾调肝和胃缺一不可 针对经行头痛“肝脾胃气血失和,冲任督受损”的病机,临证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调畅气机”为法,其中尤以健脾为要。脾胃运化、气机升降有赖肝气条达、疏泄之助;肝血涵养依赖后天脾土运化水谷精微。所以,临床中依据病机偏胜,健脾、调肝、和胃的治法可有所侧重,但三者不宜独行,不可偏废。 1.健脾之法,温和升运。若脾气健运,脾旺不受邪,肝弗能害,痰湿亦随之消弭。所以,健脾之法是打破脾伤—痰湿内生—复碍脾恶性循环的关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气得健,亦能养肝;脾胃纳运互济,升降相因,故脾健可助胃和。 而健脾之法,总宜温和升运。脾为胃行其津液,主升清,主运化,故治以升提助运,是依据脾之特性而治;一升一运皆属阳,故用药宜温,培植阳气;中焦脾土易受痰湿所困,所以温化痰湿可助脾健,而痰湿之治,总宜“温和”。温则阳气煦暖,清阳自升,水谷自运,气血流行;用药平和,则正气不伤。暗合《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法。健脾不宜一味呆补,用参芪反易滞腻,姜附一类过于温燥,恐防伤阴。临床常用茯苓、炒白术、炙甘草、砂仁、木香等药,温和不伤正。 2.疏肝之法,疏柔并济。疏肝的重要性可从几个方面理解: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是经行头痛的常见诱因。②肝气舒畅条达有助于脾胃气机正常升降,以助脾健胃和。③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可助血海灌注,条达之性可助冲任气血调和。 肝之性,体阴用阳。其体阴,故治宜阴柔;其用阳,故治宜疏泄。即疏肝柔肝应分为两部分:疏肝以调畅气机,柔肝以助长阴血。疏柔并用,则疏肝不伤阴血,柔肝不惧碍滞,为平治之法。临床常用延胡索、香附、桂枝、小茴香、乌药等以疏肝理气,并与芍药、枣仁、枸杞子等柔肝养血药同用。 3.和胃之法,通降和顺。胃腑和降与脾气健运密不可分,胃和则浊阴下行,水谷下纳,可助脾健。肝脾之性皆升而胃性主降,所以降胃之法使气血既升而降,则气血周流,上下俱通。“六腑以通为用”,胃以和降为期,常用陈皮、法夏、莱菔子、厚朴、枳壳等健脾和胃降气消滞之药。 总之,疏肝解郁,健脾温中,升降枢纽平和,达到“解郁和中”,气血阴阳和谐,这是中医治病的基本理念。因此,本法在临床中可以调理脾胃治百病,四季脾旺不受邪,善于变通,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用解郁和中汤作基本方 经多年摸索,笔者形成了基本方——“解郁和中方”。该方由炒白术、茯苓、法夏、厚朴、延胡索、白芷、桂枝、白芍等组成,并依据脾虚、肝郁、胃滞偏重,经前多热,经后易虚,头痛部位等原则适当加减。如经前期,加郁金、菊花;经后期,加当归、仙鹤草;脾虚为主,加党参、黄芪;肝郁甚者,加郁金、香附;食少胃胀,胃气上逆者,加莱菔子、麦芽、丁香、柿蒂;反酸者,加左金丸;便秘者,加火麻仁。临床观察,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程度减轻。 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白芷可调节5-HT、NO、DA、β-EP等与疼痛相关的血管活性物质及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中药疏肝法可提高卵巢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等,这可能是健脾和中、疏肝止痛、调畅气机法可用于治疗经行头痛的现代医学病理和生理机制。经行头痛需肝脾胃同调 广东省中医院刘茂才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华荣 文灼彬
华荣 2019-06-10阅读量1.1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