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胸部 > 肺纤维化 > 治疗

肺纤维化治疗

肺纤维化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全球肺癌关注月】早诊早治,...

病请描述:每年的11月份是“全球肺癌关注月”, 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11月发布的最新中国肺癌数据报告,2015年肺癌的新诊断人数达到了78.7万人,死亡人数则为63.15万人。 这也意味着每天有超过2100人被确诊为肺癌,每分钟有1.5人被确诊为肺癌。肺癌在国内恶性肿瘤发病率方面位居首位,已成为我国的“第一癌症”。 一、肺癌早筛怎么筛? 肺癌的高危人群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肺癌的筛查,符合以下条件的人群才需要进行肺癌筛查: 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并且具有以下几类情况之一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需要进行早期肺癌筛查: ※ 吸烟,吸烟量在400年支(如果一个人每天吸一包烟,也就是20支,持续20年,那么吸烟指数就是400年支)以上的属于重度吸烟者,要进行筛查; ※ 二手烟接触史或长期油烟接触史,比如长期接触厨房油烟的女性; ※ 直系亲属罹患肺癌或本人有肿瘤病史的人群;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和肺纤维化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也属于肺癌好发人群; ※ 居住环境或工作环境中有高危因素的接触暴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肺癌高危人群该如何进行筛查 低剂量螺旋CT检查已成为肺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最常用的临床工具之一。低剂量CT无创且快捷,较常规胸片敏感,使用低剂量螺旋CT对胸部进行筛查扫描,可以更多地发现早期肺癌。因此,建议肺癌高危人群,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的肺癌筛查。 发现肺结节该如何处理 通过筛查发现肺结节就一定是肺癌吗? 这里提醒大家,尽管现在肺癌发病率较高,但肺结节并不能与早期肺癌划等号,通常发现的实性小结节大部分是良性的,甚至都可以不用处理。所以对于发现肺部结节,关键在于鉴别良性结节还是恶性结节。 医生在判断肺结节良恶性时,会结合结节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如大小、形态、密度等来进行综合判断,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职业、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个人和家族肿瘤史等信息。对于1cm以下实性小结节有60%-70%的可能是良性。1-3cm的实性结节,需要观察其形状是否规则,有无毛刺、空泡征、血管通入和胸膜凹陷征,密度是否均匀,强化是否明显等多种指标。 一般来说,发现肺结节在随访过程中,肺结节体积增大则恶性概率增加。对于磨玻璃样结节尤其是持续存在的磨玻璃样结节,一般是肿瘤性病变,病理类型通常包括癌前病变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癌和微小浸润癌等一大组疾病。非肿瘤性磨玻璃样病变通常为肺泡内出血或者炎症所导致,通常短期内(3个月)会有明显的改变。 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手术 目前临床上对于实性结节的处理原则争议不大,直径小于8mm的实性结节建议以随访观察为主;直径大于8mm的实性结节建议以积极外科干预为主。 针对磨玻璃样病变的处理有一定争议。一般认为纯磨玻璃结节2cm以上的随访3个月后无明显缩小,建议积极外科干预;2cm以下建议随访观察,若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建议积极外科干预。这个指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还要结合患者的意愿,如果结节伴有胸膜改变、空泡形成等表现,可能就需要建议患者提前手术时间。 没达到手术标准的肺结节该如何进行随访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小于8mm的、无长期抽烟史、无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小于8mm的、有长期抽烟史、或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建议每半年复查一次薄层高分辨率胸部CT,如果病灶无明显改变,2年后改为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大于8mm的,特别是2-3cm的孤立肺结节,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建议手术。 对于结节实性成分大于8mm的,患者身体状况一般,手术耐受性差的,建议每半年复查薄层低剂量胸部CT,如果病灶无明显改变,2年后改为每年复查一次薄层低剂量胸部CT。 二、肺癌治疗与基因检测 肺癌的靶向治疗是肺癌的一大特色治疗手段。规范的靶向治疗依赖基因检测的结果,那么什么样的肺癌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呢?需要检测那些内容? 什么样的肺癌患者要进行基因检测 看病理类型 肺癌可根据其组织病理学特点的不同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占比分别约为85%和1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包括腺癌、鳞癌、腺鳞癌和大细胞癌。 1. 肺腺癌,国内外指南都强调对肺腺癌进行基因检测的必要性。在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是EGRF,其次是ALK、ROS1、KRAS等。 2. 对肺鳞癌来说, 需要确定的是鳞癌的诊断是基于大标本还是小标本得出的。如果是手术标本诊断的鳞癌,一般不推荐做驱动基因检测,小标本(如:穿刺活检组织)诊断鳞癌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基因检测。 3. 一般来说小细胞肺癌的突变类型很不同,目前临床上极少有适用的靶向药物,所以基因检测的意义不大。 看分期 是否需要进行基因检测除了需要关注病理类型之外还需要关注疾病的分期情况。肺癌靶向治疗在二十年前开始崭露头角的时候主要是针对晚期(IV期)的患者,所以晚期(IV期)肺腺癌是必须要进行基因检测的。 近年来随着多项针对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大型临床研究的结果公布,证实如果选择合适的药物,IB-IIIA期的肺腺癌患者可以从术后分子靶向辅助治疗中获益。因此,针对IB-IIIA期的肺腺癌患者现在也非常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 肺癌基因检测主要检测那些基因 肺癌基因检测一般一定要检测的项目包括:EGFR,ALK,ROS1,KRAS,MET,BRAF,NTRK,RET以及HER2等检测,因为这些经典的突变往往是有对应的靶向药物,有机会接受靶向治疗。选择基因检测的套餐主要考虑患者的经济条件及病人的状态,但至少要包含上述所说的具有对应靶向药物的基因。

郑远 2025-02-08阅读量818

苏州擅长看肺病的老中医系列讲...

病请描述:    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预防和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本人苏州看肺纤维化的中医,以下是一些预防肺纤维化的建议:    1. 避免环境因素:远离有害粉尘、化学物质和气体,如石棉、二氧化硅、某些杀虫剂等。    2. 戒烟:吸烟是导致许多肺部疾病的重要因素,包括肺纤维化。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肺功能测试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    4.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    5.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肺部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减少对肺部的长期损害。    6. 避免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肺纤维化,使用时应遵医嘱。    7. 关注早期症状:如持续的干咳、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8. 疫苗接种:预防某些可能导致肺部感染的疾病,如肺炎球菌和流感。    9. 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压力和焦虑。    10. 康复治疗:对于已经诊断的患者,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自我介绍    本人苏州看肺纤维化的中医万太保,曾任中国中医药杂志、河北中医杂志编委,江苏省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疑难病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市玄武区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现为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获荣誉称号:玄武区名中医、南京市医德标兵、2009年推动中国医学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及全国五一时代英模、“中国世纪专家”、“华夏英杰”、“当代华佗”等。

万太保 2024-11-05阅读量2158

阿奇霉素还能治疗支原体感染吗?

病请描述:        阿奇霉素还能治疗支原体感染吗?        大环内酯类药物这个名称,可能大众不是太熟悉。提起阿奇霉素,这个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代表药物,还是有很多大众熟悉的,而且很多大众知道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感染。        那么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还能治疗支原体感染吗?         一、大环内酯类药物概述        大环内酯类药物是由链霉菌产生的一类弱碱性抗生素。临床上常作为需氧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非典型病原菌和厌氧球菌等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或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品。随着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加,近年来细菌耐药性也有明显上升。        1949年McGuire等从菲律宾群岛的土壤样品中提取到红色链霉菌代谢产物即红霉素,1952年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上市。之后,研究人员又以红霉素的化学母核为基础,通过化学修饰法、半合成法产生新的衍生物,如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6﹣甲基红霉素)、阿奇霉素(红霉素的氮杂衍生物)。然而,近10年来临床常见病原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明显上升,针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性开发第三代大环内酯类药物(泰利霉素)和第四代大环内酯类药物(索利霉素)等,但由于存在较严重的肝毒性,临床应用受限。        1.化学结构及作用机制        大环内酯类药物指由一个多元碳的内酯环附着一个或多个脱氧糖所构成的一类聚酮化合物。其作用机制为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14元大环内酯类阻断肽酰基t-RNA移位,16元大环内酯类抑制肽酰基的转移反应,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此外,大环内酯类药物脂溶性强,易渗透和被吞噬进入免疫细胞内,在炎症状态下随免疫细胞移行聚集到感染部位,这种"特洛伊木马现象"使胞外菌和胞内菌暴露在高药物浓度作用下,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和抗生素后效应。        2.分类临床应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①14元环,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地红霉素等;②15元环,如阿奇霉素;③16元环,如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霉素、吉他霉素等。某些品种如竹桃霉素、三乙酰竹桃霉素、罗沙米星等,临床较少使用。        3.耐药机制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产生灭活酶:包括酯酶、磷酸化酶、甲基化酶、葡萄糖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使大环内酯类药物分解失活。 (2)改变靶位结构:细菌耐药基因激活合成一种甲基化酶,使细菌核糖体的药物结合部位甲基化而产生耐药。 (3)摄入药物减少:细菌膜成分或通路改变,减少大环内酯类药物进入菌体内的量,但药物与核糖体的亲和力不变。革兰氏阴性菌的耐药性系由细菌的脂多糖外膜屏障,使脂溶性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难以进入菌体内而导致耐药。 (4)外排药物增多:细菌通过基因编码产生外排泵,通过主动外排系统有针对性地泵出菌体内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而呈现耐药性。         4.耐药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等呼吸道病原体耐药率逐年上升。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达75%以上,儿童感染患者的耐药率已超过80%。中国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率已超过80%。目前,临床上更多的是利用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非抗菌作用。           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1979-1984年,日本首次发现红霉素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可有效降低DPB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由此开启了探索大环内酯类抗菌外作用的新时代。研究者发现,14元环和15元环的大环内酯类药物除抗菌作用外,还兼有免疫调节作用。        既往研究表明,14元环、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通过抑制(炎性反应中枢)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κB,NF-κB),减少释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α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等炎症因子的释放,使机体免于过度炎症和细胞损伤;在抗微生物效应方面可抑制微生物黏附和迁移、阻断毒性因子、抑制细菌鞭毛蛋白表达,阻碍生物膜形成;抑制多糖合成,破坏细菌生物膜结构;降低细菌活性,使细菌恢复到浮游状,减少细菌群体感应。大环内酯类药物尚可调节气道黏液分泌和离子转运,能减少病理性黏液高分泌,但不影响黏液的正常生理分泌,保护纤毛上皮等。       2020年(柳叶刀》(TheLancet)杂志发表综述,阐述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显著的调节免疫反应、诱导促炎和抗炎效应、纠正危重患者免疫失衡的作用。其免疫调节机制为:①减弱细菌毒力,抑制细菌群体感应和生物膜形成;②减少细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PAMP)分泌、抑制免疫细胞膜上Toll样受体(Toll-likereceptor,TLR)的表达与传导,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杀菌能力;③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释放;④降低肺内抗菌肽(髓过氧化物酶和弹性蛋白)的水平;⑤刺激中性粒细胞调亡(高浓度下也介导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⑥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促进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molecularpattern,DAMP)释放,防止炎症延续。大环内酯类药物广泛的免疫调节特性,是通过多靶点、多机制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免疫调节,总体效果是减少了由过度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同时促进有效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效应复杂,受环境、时间、机体等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有可能纠正危重症感染患者的免疫失调,而不会影响关键的抗菌防御功能。        1984年从日本筑波地区土壤链霉菌属分离出的23元环大环内酯类药物﹣﹣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是在23元环中嵌入有a、β二酮酰胺外罩的半缩醛的药物,是一种强力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干扰钙依赖信号传导途径,抑制IL-2的释放,阻断T细胞激活,其免疫抑制作用较环孢素强100倍。1989年他克莫司首次作为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患者。1975年从智利复活节岛上的土壤中发现的吸水链霉菌次生31元环药物﹣西罗莫司(sirolomus),为低毒性抗真菌药物,1977年发现西罗莫司抑制由抗原和细胞因子(IL-2、IL-4和IL15)激发的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其作用比环孢素强50~500倍,1999年上市用于器官移植患者抗排斥反应。        2019年,王以光教授带领的中国研发团队,以异戊酰螺旋霉素(isovalerylspiramycin,ISP)I、II和II为主组分,在遗传改造后的螺旋链霉菌中发酵产生16元环的可利霉素,是全球首个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获得的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现有研究表明,可利霉素对某些耐药菌(如对产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均有效。其作用机制除牢固结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外,还具有抗菌外作用,包括:①增加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并促进免疫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②提高TNF-α表达,诱导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转化,诱导M1型细胞免疫反应对抗病原体入侵,同时通过抑制IL-10的释放,避免了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长;③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所诱导的FN-γ、IL-6和IL-12释放,能够对抗过度激活的T细胞所释放的炎症因子,并通过降低NF-κB水平,以及L-1β和TNF-α水平,具有抗炎作用;④促进病原体人侵后的免疫识别与应答:⑤快速启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细胞)介导的T细胞应答反应,诱导Th0细胞向Th1细胞方向分化,对Th2细胞有轻微诱导效果,使总T细胞(CD3⁺细胞)增加,CD4⁺和CD8⁺细胞增加,促进CD4⁺T细胞介导的杀菌作用。         此外,可利霉素具有抗肿瘤作用,有研究者通过7种方法确定分子靶标﹣SH蛋白,观察到抑制SH蛋白诱导活性氧类(reactiveoxygenspecies,ROS)积累,激活ROS/c-Jun氨基末端激酶2(c-JunN-terminalkinase.JNK2)/TIF1A通路,使rRNA转录受到抑制,P53增加,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诱导细胞调亡。可利霉素可靶向细胞核内硒蛋白家族中的核仁活性氧清除酶﹣硒蛋白H(selcnoproteinH.SELH),诱导SELH加速降解,导致氧化应激,破坏核糖体生物发生及促进肿瘤细胞调亡。在肿瘤脓毒症患者中,特别是经历过免疫抑制的患者,可利霉素通过增加人类白细胞抗原﹣DR(humanleucocyteantigen-DR,HLADR)和CD8*T细胞水平,有效调节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抗感染作用。        综上所述,让人们重新认识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不仅有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的抗细菌和抗炎症反应免疫调节作用,还有如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极强的免疫抑制作用,甚至可以看到可利霉素具有较强的抗耐药菌作用,同时又有免疫增强作用。因此,开发免疫调节作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三、大环内酯类药物临床应用治疗DPB等疾病        1970-1979年 DPB 的患者生存率约26%。1980-年 DPB 患者未应用红霉素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62%:1985-1990年 DPB 患者长期小剂量应用红霉素治疗后,5年生存率上升至94%,有效降低了死亡率。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将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应用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间质性肺疾病、囊性肺纤维化等的治疗,发现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有助于危重症感染患者机体免疫系统稳态的恢复,在纠正危重症感染患者免疫失衡中具有较大的治疗潜力;体内、体外及多中心临床试验均证实,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及危重症感染疾病中起到积极作用但证据不足,目前仍存在一些疑问:其在不同疾病表型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年龄人群对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疾病类型,应如何选择大环内酯类药物;如何确定起始治疗剂量、疗程及维持方案;如何判断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是否合理。对于这些问题,仍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        综合以上三方面所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阿奇霉素治疗常见的临床问题支原体感染,目前基本耐药,很难获得预期的临床疗效,对于儿童、婴幼儿,尤其小于8岁的孩子如果支原体感染了,怎么办?的确面临巨大的医学挑战,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是解决当前这个问题的一个路径,更加迫切需要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证据。

王智刚 2024-11-01阅读量2283

苏州看肺纤维化的中医专家系列...

病请描述:      肺纤维化,一个听起来陌生却又令人闻风丧胆的医学术语,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组织逐渐被异常纤维化组织所替代,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本人苏州看肺病的老中医,下面这篇文章将介绍肺纤维化的危害,以及它如何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呼吸系统的损害    肺纤维化最直接和严重的危害是对呼吸系统的损害。随着肺泡壁的纤维化,肺的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二氧化碳排出受阻,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2、心脏负担加重    由于肺部氧气交换效率的降低,心脏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维持足够的氧气供应到全身,这会导致心脏负担加重,长期下来可能引发心脏疾病。    3、活动能力受限    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活动能力会逐渐受限。简单的日常活动,如爬楼梯、散步等,都可能变得异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4、心理影响    肺纤维化患者常常因为呼吸困难和活动能力受限而感到焦虑和抑郁。这种持续的心理压力会进一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5、经济负担    肺纤维化的治疗通常需要长期的药物和可能的肺移植手术,这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自我介绍    本人苏州看肺病的老中医万太保,曾任中国中医药杂志、河北中医杂志编委,江苏省外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疑难病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南京市玄武区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现为苏州国医堂特需专家。曾获荣誉称号:玄武区名中医、南京市医德标兵、2009年推动中国医学发展最具影响力人物及全国五一时代英模、“中国世纪专家”、“华夏英杰”、“当代华佗”等。

万太保 2024-10-28阅读量1977

肺纤维化治疗相关医生 更多>

评分:10
问诊量:4726
磨玻璃结节,磨玻璃影,GGN,GGO,肺部结节以及早期肺癌的鉴别诊断与微创治疗,肺磨玻璃结节的单孔微创外科治疗,疑难或复杂胸部外科手术,胸部第二次手术,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后降期的肺癌手术治疗(EGFR肺癌,HER2肺癌,KRAS肺癌,ALK肺癌,ROS1肺癌,BRAF肺癌),并擅长肺癌综合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擅长纵隔肿物的鉴别诊断(包括:纵隔结节、前纵隔结节、后纵隔结节、纵隔肿块、前纵隔肿块、后纵隔肿块的鉴别诊断);擅长气管肿瘤、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的外科治疗,擅长胸腔、胸壁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擅长纵隔肿瘤的外科治疗,包括胸腺肿瘤(胸腺瘤,胸腺囊肿,胸腺癌)、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畸胎瘤的外科治疗,特别是早期胸腺瘤的单孔胸腔镜微创外科治疗。肺移植:间质性肺炎,特发性肺纤维化,COPD(重度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胸膜胸壁疾病的外科治疗:胸壁肿瘤,胸膜肿瘤,恶性胸膜间皮瘤等。
评分:9.9
问诊量:2109
肺癌的早期诊断,肺部磨玻璃结节(影)及其它肺部结节的诊断。尤其擅长运用单孔胸腔鏡技术治疗早期及中晚期恶性肿瘤,以及肺部良性疾病、各类纵隔疾病。也很擅长重度肺气肿、肺纤维化、支扩等终末期肺病的肺移植治疗。也擅长气管肿瘤、狭窄等气道疾病的外科治疗。
评分:9.8
问诊量:1646
肺部结节、肺癌、慢性咳嗽、难治性哮喘、重症肺炎、间质性肺病、免疫性肺病和肺真菌病的诊治,肺部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肺部阴影的CT影像学鉴别诊断。
评分:10
问诊量:3429
中西医整合治疗呼吸疾病(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肺炎、肺结节、支气管扩张病变、支气管哮喘、慢性难治性咳嗽、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等),中医整体辨证论治治疗(比如咽部不适、口苦口干、胸闷胸痛、腹痛腹泻、心情不舒、小儿咳嗽咨询等)。

肺纤维化治疗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呼吸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呼吸科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3.4万

疑难呼吸困难联合门诊

上海市肺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10.2万

哮喘慢病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