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风丘疹 > 治疗

风丘疹治疗

风丘疹治疗相关内容 更多>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解读

病请描述:痤疮是一种青春期高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影响毛囊皮脂腺单位。根据中国人群的截面统计,痤疮的发病率为8.1%。然而,超过95%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痤疮,其中3%至7%的患者可能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青春期,痤疮的出现会显著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导致焦虑和自卑感。中国痤疮治疗指南最初发布于2014年,但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指南需要不断更新。2019年版的修订是在2014年版指南基础上,结合了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专家经验,并考虑了使用者的反馈意见。该指南旨在为各级临床医生提供标准化的诊疗指导,减少治疗选择的差异性,避免不合理治疗带来的潜在风险。 文 | 刘驰 痤疮的发病机制 01 遗传因素 遗传在痤疮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重度痤疮患者中。 02 激素影响 雄激素是导致皮脂腺增生和脂质分泌过多的主要因素。此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其他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也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生。 03 皮脂腺分泌异常 皮脂腺的过度分泌被认为是痤疮形成的基础,而脂质成分的改变,如过氧化鲨烯和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也与痤疮有关。 04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 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导管堵塞,形成微粉刺和粉刺,这是痤疮发生的重要步骤。 05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激活免疫反应,促使炎症发生,并在痤疮的整个过程中发挥作用。 06 炎症和免疫反应 炎症反应贯穿痤疮的整个过程,从毛囊壁破裂到真皮中的异物样反应,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 痤疮的分级 01 痤疮的分级标准 痤疮的治疗方案选择依赖于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南将痤疮分为四级,即轻度(Ⅰ级)粉刺型、中度(Ⅱ级)炎性丘疹型、中重度(Ⅲ级)脓疱型和重度(Ⅳ级)结节囊肿型。分级标准基于皮损的性质,从粉刺、炎性丘疹到脓疱和结节囊肿,逐渐加重。 02 分级的重要性与临床应用 痤疮的分级不仅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还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轻度痤疮可以通过外用药物进行有效控制,而中度至重度痤疮则需要结合系统治疗和外用药物的综合方案。通过精确的分级,医生可以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预期,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依从性。 外用药物治疗 01 维A酸类药物 维A酸类药物在痤疮的外用治疗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通过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溶解微粉刺和粉刺,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指南中推荐的外用维A酸类药物包括第一代的全反式维A酸和异维A酸,以及第三代维A酸如阿达帕林和他扎罗汀。阿达帕林因其较好的耐受性,通常作为轻中度痤疮患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应注意维A酸可能导致的光敏性和皮肤刺激反应,建议患者在夜间使用,并避免日晒。 02 抗菌药物的应用 过氧化苯甲酰是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并且未出现耐药性问题。指南建议,从2.5%浓度的过氧化苯甲酰开始使用,逐渐提高浓度,以减少刺激反应。外用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则因其抗炎作用适用于炎性痤疮,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的耐药性,因此不建议单独或长期使用。指南推荐将外用抗生素与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并减少耐药性风险。 03 其他外用药物 指南中还提到了其他外用药物,如壬二酸、水杨酸和硫磺。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和剥脱作用,在轻中度痤疮治疗中起到辅助作用。壬二酸特别适用于色素沉着和炎性痤疮患者,水杨酸则通过轻微的角质剥脱作用帮助减少粉刺和丘疹。 系统药物治疗 01 口服抗生素 对于中重度痤疮患者,口服抗生素是常用的系统治疗方法。指南推荐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100-200 mg/d)和米诺环素(50-100 mg/d),这些药物不仅对痤疮丙酸杆菌敏感,还具有非特异性抗炎作用。米诺环素由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且耐药性低,常作为优先选择。口服抗生素的疗程通常不超过8周,治疗期间应避免单独使用,并与外用维A酸类药物或过氧化苯甲酰联合使用,以减少耐药性。 02 口服维A酸类药物 口服维A酸类药物如异维A酸是治疗重度结节囊肿型痤疮的一线药物。其机制包括显著抑制皮脂腺的脂质分泌、调节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抗炎和预防瘢痕的形成。异维A酸的推荐剂量为0.25-0.5 mg/kg·d,重度痤疮患者可逐渐增加至0.5-1.0 mg/kg·d。治疗过程中,异维A酸的副作用常见但大多数可逆,如皮肤黏膜干燥、血脂升高、肝功能异常等,需要定期监测。 03 抗雄激素治疗 抗雄激素治疗适用于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女性痤疮患者,如面部中下1/3区域的皮损、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和雄激素性脱发。常用的抗雄激素药物包括雌激素和部分孕激素混合的复方制剂(如短效避孕药)和螺内酯(60-200 mg/d)。这些药物通过抑制雄激素的生成或阻断其受体,减少皮脂腺分泌脂质,从而改善痤疮。 物理与化学治疗 01 光动力疗法和红蓝光治疗 光动力疗法(PDT)通过外用5-氨基酮戊酸在毛囊皮脂腺单位的富集,并通过红光(630 nm)或蓝光(415 nm)的照射,抑制皮脂分泌并杀灭痤疮丙酸杆菌。对于系统药物治疗失败或患者不耐受的中重度痤疮,PDT可作为替代治疗方法。单独的蓝光照射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而红光照射有助于组织修复,可作为中度痤疮的备选治疗。 02 激光与强脉冲光 指南推荐使用多种激光治疗痤疮及其后遗症。1320 nm、1450 nm和1550 nm的近红外波长激光有助于抑制皮脂腺分泌和抗炎作用。强脉冲光和脉冲染料激光可帮助炎性痤疮后期的红色印痕消退。非剥脱性点阵激光(如1440 nm、1550 nm激光)和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对痤疮瘢痕有一定改善效果。 03 化学剥脱治疗 化学剥脱术通过果酸、水杨酸等物质的应用,减少角质形成细胞的粘着性,加速表皮细胞脱落和更新,具有抗炎作用。浅表化学剥脱术特别适用于轻中度痤疮及痤疮后色素沉着的辅助治疗。 特殊人群的痤疮治疗 01 儿童痤疮 针对青春期前儿童的痤疮,指南推荐使用低浓度的外用药物,如2.5%过氧化苯甲酰/1%阿达帕林凝胶组合,适用于≥9岁的患儿。对于12岁以下儿童,建议避免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口服维A酸类药物。针对儿童痤疮的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尤其是系统治疗,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剂量。 02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 妊娠或哺乳期痤疮的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优先选择外用药物。过氧化苯甲酰和壬二酸被认为是妊娠期安全的选择,克林霉素也可用于哺乳期痤疮的外用治疗。对于妊娠期的中重度痤疮,必要时可考虑短期使用口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但应尽量避免在妊娠前3个月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其妊娠分级为D,禁用于妊娠期。 中医中药治疗 01 中药内治法 中医在痤疮治疗中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痤疮的不同表现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凝结证和冲任不调证是痤疮的主要证型,分别对应疏风宣肺、清热利湿、化痰散结和调和冲任的治疗原则。常用的中药方剂如枇杷清肺饮、茵陈蒿汤、海藻玉壶汤等,配合中成药如栀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等,可以有效改善痤疮的症状。 02 中药外治法 中药外治法如湿敷和中药面膜在痤疮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例如,马齿苋和紫花地丁的水煎液可用于湿敷,帮助减轻炎性丘疹和脓疱的炎症反应。中药面膜如颠倒散(大黄和硫磺的混合粉末)则用于改善结节和囊肿型痤疮。 痤疮的维持治疗 01 维持治疗的重要性 痤疮的维持治疗旨在减轻病情并预防复发,是整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用维A酸类药物,如0.1%阿达帕林,每周使用3次,可以有效维持治疗效果。此外,联合使用低浓度果酸或抗痤疮类功能性护肤品也可作为维持治疗的选择。维持治疗的疗程通常为3至12个月,具体时间应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和治疗反应进行调整。 痤疮的联合与分级治疗 01 联合治疗的重要性 单一治疗方法难以全面覆盖痤疮的所有发病机制,联合治疗至关重要。 联合治疗能作用于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患者依从性。 02 轻中度痤疮的治疗 通常采用外用药物联合治疗,单独外用药物通常仅作用于4个主要发病环节中的1-2个。 联合外用药物可以扩展到2-3个发病环节,常用的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抗生素类、过氧化苯甲酰等。 市场上已有多种联合外用药物的复方制剂可供选择。 03 中重度痤疮的治疗 建议系统药物与外用药物的联合使用,如口服抗生素与外用药物的结合。 还可以将药物治疗与物理或化学治疗方法联合使用,以增强整体治疗效果。 04 痤疮分级与个体化治疗 痤疮的分级反映其严重程度和皮损性质,不同级别的痤疮应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应充分体现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痤疮后遗症的处理 01 痤疮后红斑与色素沉着 痤疮后遗症如红斑和色素沉着是患者常见的困扰。指南推荐使用强脉冲光、Q开关1064 nm Nd激光等设备进行治疗。此外,外用改善色素类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熊果苷和左旋维生素C等可以帮助减少色素沉着。 02 痤疮后瘢痕的处理 萎缩性瘢痕的治疗首选剥脱性点阵激光,如二氧化碳点阵激光,其次是离子束或铒激光治疗。对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可以选择激素局部封闭注射、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等综合疗法。针对较大的凹陷性瘢痕,钝针分离和填充治疗也可作为有效的补充治疗手段。 患者教育与管理 01 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管理 指南强调了健康教育在痤疮治疗中的重要性。限制高糖和高油饮食、避免脱脂牛奶的摄入、规律作息以及适度控制体重都有助于痤疮的预防和改善。此外,痤疮患者,尤其是重度患者,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心理疏导也是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02 科学护肤与定期随访 痤疮患者的皮肤护理应根据皮肤类型进行个性化选择。油性皮肤宜选择控油保湿类护肤品,而混合性皮肤在T区应选择控油类产品,两颊部位则应选择舒敏保湿类产品。在使用维A酸类药物或进行化学剥脱治疗时,建议使用修复皮肤屏障的护肤品,以避免皮肤干燥和敏感。定期随访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减少复发风险。       本指南概述了痤疮的复杂发病机制,包括遗传、激素、皮脂腺异常和炎症反应。指南根据痤疮的严重程度制定了分级,并提供了外用药物、系统药物、物理治疗和中医中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维持治疗和患者教育被强调为减少复发的关键。整体上,指南为规范和优化痤疮治疗提供了循证依据。 引用文献: [1]鞠强.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588.DOI:10.16761/j.cnki.1000-4963.2019.09.020.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508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

病请描述:痤疮(Acne)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皮肤病,全球发病率为9.4%,其中男性发病率为8.96%,女性为9.81%。在中国,痤疮的患病率从8.1%到85.1%不等,其中3%到7%的患者会遗留瘢痕。这种病不仅影响青少年,也逐渐在成人,尤其是女性中增多。其高发率和复杂的病因使得科学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由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综合性的痤疮诊疗框架。该共识整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特别是在针对不同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的痤疮治疗方面,提供了多种治疗方案。 文|刘驰 流行病学     根据《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中的数据,全球痤疮的发病率为9.4%,居全球第八大疾病。中国青少年痤疮的发病率极高,研究显示35%到100%的青年人会出现痤疮。近年来,成人痤疮尤其是女性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报告显示42%的妊娠妇女伴有痤疮,60%的患者在孕期病情加重。而1/3的患者在孕前可能无症状,但在妊娠期间出现。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痤疮的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在临床治疗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病因和发病机制 01西医角度 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雄激素作用:雄激素通过刺激皮脂腺分泌大量皮脂是痤疮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角化异常导致毛囊口的堵塞,形成粉刺。 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这种细菌在厌氧环境下大量增殖,引发局部的炎症反应。 免疫炎症反应:皮肤的固有免疫系统在痤疮的发生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如细胞因子、抗菌肽和金属蛋白酶的作用。 02中医角度 中医认为,痤疮的病因复杂,涉及到肺胃蕴热、外感风热、饮食失调、情志内伤等因素。具体而言: 肺胃蕴热:中医认为肺与皮肤关系密切,肺热熏蒸肌肤,导致皮肤发炎,形成痤疮。 外感风热:外界风热邪气侵入体内,循经上冲,熏蒸肌肤,导致痤疮的形成。 饮食失调: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导致胃肠湿热,湿热上行至颜面,形成痤疮。 情志内伤: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冲任失调,气郁化火,上犯颜面,引发痤疮。 临床表现与分类 01临床表现 痤疮的皮损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多形性损害。其中,黑头和白头粉刺是痤疮的初期表现,伴随着炎性丘疹、脓疱的进一步发展,严重者可形成结节和囊肿,并可能留下瘢痕。 02分类标准 在中国,痤疮的严重程度常用Pillsbury国际改良Ⅰ~Ⅳ级分类法,其中: Ⅰ级(轻度):主要表现为粉刺,偶见炎性丘疹。 Ⅱ级(中度):有明显的粉刺及炎性丘疹。 Ⅲ级(中度):炎性丘疹及脓疱明显增多。 Ⅳ级(重度):除以上皮损外,还可见结节、囊肿等严重损害。 诊断与鉴别诊断 01诊断要点 痤疮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如面部、胸背部的开口或闭口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诊断时应特别注意粉刺的存在,因为这是痤疮的重要标志之一。 02鉴别诊断 痤疮需要与玫瑰痤疮、激素相关性痤疮、细菌性毛囊炎、嗜酸性毛囊炎等疾病进行鉴别。例如,玫瑰痤疮通常伴随面部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而不是粉刺。 实验室检查 01痤疮丙酸杆菌检测 虽然痤疮丙酸杆菌是痤疮的主要致病菌,但临床上通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其存在。这是因为该菌的数量并不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且抗生素治疗后该菌数量并不显著减少。 02内分泌相关检查 对于怀疑有高雄激素血症的患者,性激素检测是必要的。最好在月经周期的1~5天进行检测,以减少月经周期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另外,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指标在某些重度痤疮患者中可能存在异常。 治疗方案 01西药治疗 抗菌药物:首选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建议使用剂量为50~100mg/d,疗程不超过8周。 维A酸类药物:异维A酸是重度痤疮患者的常用药物,起始剂量为0.25~0.5mg/kg/d,可根据疗效调整剂量。 抗雄激素药物:如螺内酯,推荐剂量为60~200mg/d,疗程3~6个月。 糖皮质激素:对于暴发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可短期使用泼尼松(20~30mg/d)联合异维A酸治疗。 02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的证型,中药治疗可分为: 肺经风热证:表现为红色或皮色丘疹、粉刺,治法疏风清肺,方药如枇杷清肺饮。 脾胃湿热证:以红色丘疹、脓疱、结节为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如芩连平胃散或茵陈蒿汤。 痰瘀结聚证:主要表现为结节及囊肿,治法活血解毒、化痰散结,方药如海藻玉壶汤或仙方活命饮。 冲任不调证:多见于女性,以粉刺、丘疹为主,治法调和冲任、理气活血,方药如逍遥散或知柏地黄丸。 03外用治疗 维A酸类外用药物:适用于轻度痤疮,单独或联合使用。 过氧化苯甲酰:为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适用于炎性皮损,但因耐药性问题,通常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04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光动力疗法(PDL)、蓝光杀菌抗炎和红光修复组织。研究表明,PDL联合Nd激光治疗对炎性和非炎性痤疮具有良好的效果。 预防和生活方式管理 01饮食管理 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密切,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加重痤疮症状。建议患者控制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 02睡眠与作息 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痤疮的严重程度相关。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03心理支持 痤疮患者常伴随心理压力,建议通过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生活质量。 儿童与特殊人群的治疗 01儿童痤疮治疗 对于8岁以上的儿童,四环素类药物是首选,8岁以下的儿童则建议使用红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于中重度儿童痤疮,口服异维A酸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02妊娠期痤疮管理 妊娠期痤疮患者的治疗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       《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综合了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的治疗优势,提供了全面的痤疮诊疗指导。共识强调了痤疮的多因素病因,结合了西医的抗菌药物、维A酸类药物等疗法,以及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形成了针对不同痤疮类型的有效治疗方案。这一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治疗指导,有助于提升痤疮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引用文献: [1]赵俊英.中西医结合痤疮诊治专家共识[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21,14(05):257-260.

刘驰 2024-08-30阅读量1660

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致严重...

病请描述: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致严重过敏反应一例(附脱敏疗法) 原创 Dr.Thyroid 甲状腺Doctor 2019-08-09 18:00 一直以来,优甲乐是很安全的,很少出现过敏的情况。但是,过敏体质的患者可能在服用优甲乐后会出现过敏的情况。下面就是一例甲状腺肿瘤术后患者,补充优甲乐时出现严重过敏的报道: 病例资料 服用优甲乐前 男,61岁。因发现双侧甲状腺肿物2年入院。既往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甲状腺叶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左、右)结节性甲状腺肿,痊愈出院。 服用优甲乐后 为预防甲状腺功能低下、病情复发,出院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优甲乐)50μg/d。 服药第2天,患者躯干、四肢出现风团及红色丘疹,伴瘙痒,第3天逐渐蔓延至全身,并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 查体: 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风团、皮疹,喷嚏不止,流清鼻涕;呼吸急促,双肺布满哮鸣音; 期间未服用任何药物,考虑为左甲状腺素钠引发的全身荨麻疹,并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立即停用该药,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g,3h后上述症状缓解,同时口服氯雷他定10mg/d,3d后皮疹完全消退,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明显好转。 脱敏治疗方案 为控制病情,在口服氯雷他定的基础上再次予左甲状腺素钠口服: 从小剂量开始(12.5μg/d),很快出现轻微散在荨麻疹,后自行消退,  第2周将左甲状腺素钠增至25μg/d,  第3周增至37.5μg/d,余治疗不变,荨麻疹未复发,此时将氯雷他定减至5mg/d,  第4周将左甲状腺素钠增至50μg/d。复查血FT3 4.83pmol/L,FT4 10.59pmol/L, TSH 5.257mU/L。 第5周将左甲状腺素钠增至75μg/d,并长期维持治疗。 服药2个月后自行停用氯雷他定,第3天双侧上肢前臂内侧皮肤出现散在荨麻疹,症状轻微,继续口服氯雷他定后症状缓解。 服药3个月复查血FT35.56pmol/L,FT415.29pmol/L,TSH4.479mU/L。 随访半年,荨麻疹未复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得到有效控制,甲状腺激素均在正常范围内。 讨  论 部分患者可对甲状腺激素制剂辅料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荨麻疹、瘙痒症、皮疹、潮红。有文献报道使用左甲状腺素钠可出现皮疹,未见对左甲状腺素钠本身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本例为预防术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病情复发,遂在出院后口服左甲状腺素钠。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时皮肤表层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风团状皮损及丘疹,瘙痒难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健康。目前国内外将非镇静类抗组胺药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线用药。氯雷他定是一种三环类抗组胺药物,对H1受体具有高选择性,能有效抑制炎性递质释放,对过敏性风团、荨麻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亦有较好的效果。 目前,口服抗过敏药物已成为治疗轻中度过敏性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本例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第2天,躯干、四肢皮肤出现风团及红色丘疹,伴瘙痒,第3天逐渐蔓延至全身,并诱发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缓解,期间并未使用其他药物,考虑为左甲状腺素钠所致。分析其引发过敏的原因可能与该药成分较复杂、制剂辅料与已致敏的个体接触有关。提示临床使用该药物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注意个体差异,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用药初期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若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又无其他药物替代时,可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药量,同时应用抗过敏药物,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再逐渐减少抗过敏药物的剂量。 参考文献:王振全, 焦喜林, 陈健. 左甲状腺素钠致严重过敏反应一例[J]. 临床误诊误治, 2017, 30(6):79-80。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1.4万

小儿过敏性湿疹验案一则

病请描述:小儿过敏性湿疹验案一则 熊XX,男,6岁 2019年6月27日初诊:自小发奶癣,3岁时有哮喘病史,后经治疗好转。从小2、3个月时就开始发过敏性湿疹,对尘螨,海鲜等多种蛋白质过敏,至今6岁皮肤已经变得干燥,粗厚,瘙痒难耐,尤其是四肢肘膝踝等关节折缝处更加严重。口干,舌红苔黄厚腻,舌尖红,稍水滑。胃纳可,大便稍干,小便淋漓不尽。夜寐一般,受到瘙痒影响。 病:小儿过敏性湿疹 辨证:湿热化毒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荆芥9防风6白芷6生地榆9炒槐花9芦根15白茅根12银柴胡6软滑石12生甘草9金银花9制乌梅6石斛15柴胡9淡黄芩9赤芍12北沙参12丹皮6凌霄花9生地9。七剂。 2019年7月9日二诊:口干好转,皮肤仍瘙痒、粗厚,干燥略有好转。舌红苔黄腻,舌尖红,厚略减。近期略有发热38.2℃,咳嗽,胃纳一般,大便稍干,小便淋漓不尽,夜寐一般。 处方:6月27日初诊方去滑石、生甘草,加浙贝母15板蓝根6蒲公英15。七剂。 2019年7月18日三诊:皮肤转润泽,痒尚有,粗糙厚好转。胃纳一般,大便不爽畅,小便改善。夜寐不佳,舌红苔黄腻。 处方:6月27日方去柴胡、黄芩、制乌梅,加薏苡仁15苦参6合欢皮15制厚朴6。七剂。 2019年8月6日四诊:身痒略有减轻,皮肤明显转润泽,粗厚大为改善,大便不规律,时干时稀,小便黄,稍有淋漓不尽。胃纳可,夜寐一般。舌红苔黄厚腻,舌尖红,右脉细数,左脉沉细数。 处方:荆芥9防风6白芷6生地榆9白藓皮12白蒺藜9白僵蚕12白茅根15芦根15生槐花9滑石12甘草6生地15赤芍15丹皮9玄参15苦参9北沙参15凌霄花9石斛12。七剂。 2019年8月15日五诊:皮肤已较为润泽,皮肤瘙痒明显减少,大便稍干,脚偏凉,胃纳可,小便稍频数。 处方:8月6日方加皂角刺9。七剂。 按:小儿过敏性湿疹是宝宝常见的一种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倾向渗出,对称分布,自觉剧烈搔痒,病情易反复,可多年不愈。病因较复杂。多由于某些外界或体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因果关系较复杂,其他影响因素亦多,因而与接触性皮炎不同,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好发于颜面部及皮肤皱褶部如颈后、肘内侧、腘窝,也可累及全身。湿疹的外形是很小的斑点状红疹,可发生在任何部位,散在或密集在一起,一般常由面部开始,常流黄水,可形成水疮,干燥时则结成黄色痂盖。湿疹痒得厉害,所以宝宝经常烦躁不安,不断搓擦搔抓,容易出血,易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脓疤或脓痂。 小儿过敏性湿疹是遗传性过敏体质对环境中某些因素的过敏反应。这种小儿常伴其他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性支气管炎、荨麻疹等疾病;多在出生后1个月左右出现,早的生后1~2周即出现皮疹,主要发生在两个颊部、额部和下颌部,严重时可累及胸部和上臂。开始时皮肤发红,上面有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可出现水疱、脓疱、小糜烂面、潮湿、渗液,并可形成痂皮,痂脱落后下面是糜烂面,愈合后成红斑。约数周至数月后水肿性红斑开始消退,糜烂面消失,皮肤干燥,呈现少许薄痂或鳞屑。 小儿湿疹症状主要表现在:①皮肤很痒及干燥②红玟色的鳞屑③病发的部位通常都是对称的④通常病发在面部,继后伸延到颈、手及脚的内折部位⑤严重的,皮肤会抓损而有伤口⑥长久病发的皮肤部位会逐渐增厚⑦手脚有裂纹,下眼脸有皱折,嘴角有破裂。 本案患者是非常典型的小儿过敏性湿疹,临床最明显的几个特点,是痒,干,燥,粗,厚。这是湿热之毒日久化燥伤阴的表现,因此治疗上以凉血解毒,养阴清热为主,开始少量兼以祛风,这点非常重要需要指出,因为临床一般都知道使用祛风药治疗瘙痒是常法,但由于患者日久化燥,此时若起手就重用祛风药,必然加重干燥的情况,因为风胜湿则干。所以开始以凉血解毒,养阴清热为主,经过几周治疗后,患儿皮肤明显转润泽,但瘙痒改善不大,此时再逐步加大祛风燥湿止痒之药,同时保持养阴清热,凉血解毒药的存在,逐步收到皮肤干燥转润泽,粗厚变细腻,瘙痒明显减少的疗效。 同时需要叮嘱患儿保持双手的清洁,避免搔抓,以免感染,不能用肥皂、热水洗患处皮肤。因为肥皂和热水会将皮肤表面的油脂洗掉,使皮肤更加干燥,还会刺激肌肤。减少洗澡时间和次数,每周最多洗3次澡,时间不超过5分钟。洗澡水温不要太高,以36~38℃温水沐浴为好,提倡每日沐浴一次,不要用碱性过强的浴液和香皂。别让孩子去含氯的游泳池或含盐分的水(海水)中游泳。已患了湿疹的孩子,应避免或减少食鱼、吓蟹等海味品和刺激性较强的食物。给患儿多吃清淡、易消化、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特质的食物,这样可以调节婴幼儿的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饮食多选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苋菜、荠菜、马齿苋、冬瓜、黄瓜、莴笋等,少食鱼、虾、牛羊肉和刺激性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水、鲜果汁、西红柿汁、菜泥、果泥等,以调节宝宝的生理功能,减轻皮肤过敏反应。

杨枝青 2019-08-16阅读量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