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MCN-L是一种罕见但异质性明显的肝实质囊性肿瘤,占所有肝囊肿的比例不到5%。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胆道囊腺瘤重新归类为MCN-L,被定义为一种上皮性囊性肿瘤,由立方、柱状或产生黏液的上皮衬覆。MCN-L女性多发,且恶变风险高达10%。与其他良性病变相似,MCN-L通常无症状,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但较大的病变可引起占位效应,导致可触及的腹部肿块、腹部不适、早饱、恶心、消化不良、厌食或体重减轻。肿瘤标记物CA 19-9及囊液抽吸活检对鉴别良恶性没有帮助。高达76%的MCN-L发生在左肝,尤其是IV段。在超声上,MCN-L通常表现为低回声病变,并伴有不规则的厚壁、分隔、壁结节、囊内碎片等。若超声发现复杂囊肿,应行CT或MRI横断面检查。一般来说,MRI是评估囊性病变的首选检查。在CT或MRI上,MCN-L通常是一个巨大的囊性多房性病变,常伴有不同厚度的分隔。分隔的存在和位置是鉴别MCN-L和单纯性肝囊肿的重要特征,分隔的多样性也是MCN-L的一个显著特征。MCN-L需要与胆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NB)、单纯性肝囊肿、囊性转移、胆管囊肿和肝脓肿等相鉴别。由于存在恶变风险,所有MCN-L均应进行完整切除,不推荐行囊肿抽吸硬化治疗、开窗、部分切除等。无法手术的患者则需密切随访。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12-31阅读量1758
病请描述:儿童这种急症可能是家长最害怕的,它发病快、病情严重,就是肠套叠。 肠套叠会引起孩子有不明原因的剧烈腹痛、呕吐,右腹部肿块、血便,在6~36个月的儿童比较多见,简单来说就是肠子把自己给包进去了,一部分肠管套进了相邻的肠管里。 目前它的病因没有完全的明确,绝大多数发作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原因,有这三个症状可能是出现了肠道叠。 第一是突发剧烈的腹痛,持续十几分钟以后自己可以缓解,过一段时间又痛了,而且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特别小的孩子可能只是表现为阵发性的哭闹。 第二孩子可能会出现呕吐,也有些小朋友不腹痛,是有呕吐。 第三个肠套时间长了超过24小时就有可能出现血便,如果发现有果酱一样的大便,就要特别的重视。 如果孩子哭闹或者腹痛持续不好的话赶紧来医院明确个原因。 ,一般医生会首选空气灌肠复位作为肠套叠的非手术治疗方案,不过如果套叠的时间比较长,超过了48~72小时,考虑有肠坏死或者肠穿孔,或者灌肠复位不成功,那可能就会需要手术治疗了。
冯亚男 2024-09-13阅读量1840
病请描述:肾癌是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的恶性肿瘤,学术名词全称为肾细胞癌。 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占成人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肾癌的病因未明。已经明确的与肾癌发病相关因素有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治疗等有关。 临床表现 近些年来,大多数肾癌患者是由于健康查体时发现的无症状肾癌,这些患者占肾癌患者总数的50%~60%以上。有症状的肾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腰痛和血尿,少数患者是以腹部肿块来院就诊。10%~40%的患者出现副瘤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贫血、体重减轻、恶病质、发热、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高血糖、血沉增快、神经肌肉病变、淀粉样变性、溢乳症、凝血机制异常等改变。20%~30%的患者可由于肿瘤转移所致的骨痛、骨折、咳嗽、咯血等症状就诊。 目前,尚无公认的可用于临床诊断肾癌的肿瘤标记物。肾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确诊则需病理学检查。由于影像学检查诊断肾癌的符合率高达90%以上,而肾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肾癌的价值有限,所以通常不做肾穿刺活检检查。 治疗 治疗原则:对局限性或局部进展性(早期或中期)肾癌患者采用以外科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对转移性肾癌(晚期)应采用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治疗肾癌通常是首选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被公认可治愈肾癌的手段。对早期肾癌患者可采用保留肾单位手术(保留肾脏的手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这些手术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或传统的开放性手术进行。对中、期肾癌患者通常采用根治性肾切除术,这类手术通常采用开放性手术进行。 晚期肾癌应采用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手术切除患侧肾脏可以起到明确肾癌的类型和减少肿瘤负荷的作用,可以提高免疫治疗(如干扰素-α)或靶向治疗的有效率。 预后和随诊 Ⅰ、Ⅱ、Ⅲ、Ⅳ期肾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可达到92%、86%、64%、23%。 治疗后随诊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是否有复发、转移和新生肿瘤。对行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应行腹部CT扫描检查,以便医生掌握手术后肾脏形态的变化情况,可为今后的复查做对比之用。 各期肾癌随访时限:Ⅰ期、Ⅱ期肾癌患者手术后每3~6个月随访一次,连续3年,以后每年随访一次。Ⅲ期、Ⅳ期肾癌患者治疗后应每3个月随访一次,连续2年,第3年每6个月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访一次。
侯剑刚 2023-12-01阅读量9747
病请描述:淋巴细胞(lymphocyte)是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也是人体第三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我们所熟悉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根据瘤细胞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淋巴瘤(HL)两类。但是淋巴瘤病因究竟是基因突变?病毒感染?辐射?自身免疫病?尚未清楚!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7.5%,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约有35万新发病例,死亡人数超过20万。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0.02‰,每年新发病例2.5万人,死亡2万人,呈上升趋势。淋巴瘤的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壮年最为多见,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于恶性淋巴瘤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9.9岁,低于所有恶性肿瘤平均病死年龄58.2岁。 早在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淋巴瘤联盟,共同将每年的9月15日确定为“世界淋巴瘤日”,淋巴瘤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跻身我国常见十大恶性癌症之一。我国淋巴瘤患者也在以每年6-8万人的数量递增。 导致淋巴瘤的高危因素 1.工作压力大 2.经常熬夜 3.长期过度疲劳 4.经常处于电子辐射或射线环境者 5.经常使用劣质染发剂 5.经常接触含苯或有机溶剂的化学制剂 其他相关因素 免疫力功能失调、感染家族易感性、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活方式,大多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警惕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淋巴瘤的症状主要是在身体上摸到肿大的淋巴结,早期时不痛亦不痒,因此常被人所忽略。很大一部分的淋巴瘤首先发现在颈部的淋巴结肿大,开始时只单一肿大,慢慢则数目增加,且越来越肿大。 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如下颔、下颚、前颈部、锁骨上、腋下、腹股沟、纵膈腔或腹部动脉旁,有时则发生于脏器引起压迫症状;若发生于胃、小肠或大肠则可能有腹胀、腹痛、腹部肿块、呕吐、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若淋巴瘤侵犯骨髓,则可能产生脸色苍白、发烧、不正常出血等症状,有时外周血中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出现。 还有些淋巴瘤会表现为体重消瘦、盗汗、不明原因的发热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429
病请描述:导语: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了解胃癌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胃癌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胃癌的定义和病因: 胃癌是指胃内黏膜或壁组织发生恶性肿瘤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感染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胃癌的常见症状: 1.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2.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胃癌影响了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3.黑便或便血: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黑便或便血。 4.腹部肿块:在一些晚期胃癌患者中可触及腹部肿块。 三、胃癌的预防措施: 1.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减少烟熏食物、腌制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戒烟限酒: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应尽量戒烟限酒。 3.多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胃癌。 四、胃癌的早期发现: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可帮助早期发现胃癌。 2.注意症状变化:如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五、胃癌的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胃癌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化疗和放疗可用于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 六、胃癌的心理支持: 胃癌诊断对患者和家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心理支持和积极的态度对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与医生、家人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结语: 胃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我们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症状变化以及积极的心理支持都是预防和应对胃癌的重要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胃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陈静贵 2023-06-25阅读量1113
病请描述:导语: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部分GIST与c-kit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PDGFRA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常见症状: 1.腹部不适或疼痛:胃肠道间质瘤可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程度和位置因瘤体大小和位置而异。 2.消化道出血:较大的肿瘤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3.腹部肿块:在一些GIST患者中,可触及腹部肿块。 4.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由于肿瘤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1.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MRI等,可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情况。 2.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取材,对病灶进行组织学检查。 3.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4.手术切除:对于早期GIST,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5.靶向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的GIST,靶向药物如Imatinib、Sunitinib等可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6.术后辅助治疗: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可帮助减少复发风险。 四、定期复查和随访: 对于GIST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非常重要。包括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以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报告症状变化。 结语: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肿瘤,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遵医嘱并定期复查是预防和管理胃肠道间质瘤的关键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胃肠道间质瘤,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陈静贵 2023-06-25阅读量1011
病请描述: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IsolatedFibrousTumoroftheMesentery,IFM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它起源于腹膜后的间质组织,通常是良性的。本文将介绍IFMT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一、病因 IFMT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它可能与间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有关。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IFMT可能与某些遗传因素有关。 二、临床表现 IFMT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一些病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此外,IFMT还可能会导致腹部肿块、腹部肿胀等症状。 三、诊断 IFMT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组织学检查等。其中,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信息。组织学检查则是通过取得肿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和恶性程度。 四、治疗 IFMT的治疗通常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良性IFMT,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恶性IFMT,手术切除通常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五、预后 IFMT的预后通常较好,良性IFMT的5年生存率高达90%以上。但对于恶性IFMT,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 总之,IFM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但它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对于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于医生来说,加强对IFMT的研究,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也是非常必要的。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0阅读量1547
病请描述:什么是肾癌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 是发生在肾脏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肾实质泌尿小管上皮系统,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在我国,肾癌发病率仅次于膀胱癌,占泌尿系统肿瘤第二位。其男女发病率约为2:1,发病高峰在60岁至70岁之间。全球范围内,在过去的10年间肾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2%的速度逐步上升。 肾癌的病因 1、遗传因素:大部分肾癌是散发性和非遗传性的,然而有2%-4%的肾癌具有家族遗传背景; 2、吸烟: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肾癌危险因素之一; 3、肥胖:肥胖是目前公认的肾癌危险因素之一; 4、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是肾癌发病因素之一; 5、长期透析:与普通人相比,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肾癌发病率更高; 6、其他:饮酒、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职业暴露、食物与药物、放射射线、女性高雌激素等也可能增加罹患肾癌的风险。 肾癌的临床表现 由于肾脏位于隐蔽的腹膜后腔隙,很多肾癌在早期阶段无临床症状而且不能被触及,直到病情进展才被发现。约50%~60%的肾癌于健康查体时发现,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有症状的肾癌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腰痛和血尿,少数患者因腹部包块就诊。当肾癌侵犯肾盂会出现血尿,腰痛主要是因为肾癌肿块增大,充胀肾包膜引起,常为钝痛,肾癌侵犯周围脏器和腰肌所造成的疼痛相对较重并呈持续性,如血块堵塞输尿管,则为绞痛。腰痛、肉眼血尿和腹部肿块被称为肾癌“三联征”。目前随着健康查体的普及和健康意识的提高,目前典型的三联征已很少见,一旦出现这些症状说明疾病已是晚期,因此部分学者也称之为肾癌“晚期三联征”。少数肾癌患者病程中会出现副瘤综合征表现,是指由肿瘤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靶器官产生病生理效应,表现为高血压、贫血、发热、红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高钙血症、血沉增快等异常改变。 早发现,早治疗,常规体检是关键 肾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关键要提高认识,定期检查。如出现症状,往往已经是中晚期了。泌尿系统B超可以作为平时体检的首选检查,具有经济、简便、无创、准确性较高等特点,可以发现隐藏在肾脏中直径仅0.5cm的肿块。有肾癌家族史、吸烟史、肥胖、高血压、慢性肾病等肾癌高危人群,应每年至少做一次肾脏B超,如果B超发现肾脏肿块,一定要进行进一步的CT或MRI检查,以明确肿块“身份”,及早施治。常规体检影像学发现的肾癌有70%以上是早期肾癌,可以得到手术根治。因此,定期体检,早期诊断肾癌非常重要。此外,预防肾癌的发生,要及早从改变自身不良生活习惯做起,生活中要保持良好乐观心情,少吃高脂高热量食物,坚持运动,控制体重,避免吸烟、肥胖、高血压等,减少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适当多饮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叶定伟 2022-07-31阅读量9711
病请描述:一、肾肿瘤肾癌: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等,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1.病理肾癌局限在包膜内时恶性度较小,当肿瘤逐渐增大穿透假包膜后,除侵及肾周筋膜和邻近器官组织外,向内侵及肾盂肾盏引起血尿,还可直接扩展至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至肺、脑、骨、肝等。淋巴转移最先到肾蒂淋巴结。2.★★临床表现典型三大症状血尿、疼痛、肿块三大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如何一项都是病变发展到较晚期的临床表现。(1)血尿标明肿瘤已侵入肾盏、肾盂(2)疼痛多由于肿瘤生长牵张肾包膜或侵犯腰肌、临近脏器所致。(3)肿块肿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或腰部被触及。(4)★肾外表现发热、高血压、血沉快、高血钙、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同侧阴囊内精索静脉曲张(5)其他晚期并发症状:消瘦;贫血;体重下降3.诊断(1)B超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在常规体检中。(2)CT对肾癌的确诊率高,能显示肿瘤大小、部位、邻近器官有无受累,是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4.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肾母细胞瘤 1、★肾母细胞瘤 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从胚胎性肾组织发生,由间质、上皮和胚芽三种成分组成的恶性混合瘤。 2、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3、诊断 小儿发现上腹部肿块,应想到肾母细胞瘤的可能,B超、X线检查、CT、MRI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4、治疗 肾母细胞瘤时应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最好的小儿恶性肿瘤。 肾盂肿瘤 肾盂肿瘤约占尿路上皮肿瘤5%,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 1、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大多数为40~70岁。男:女约2:l。早期即可出现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偶可出现条形样血块,少数为显微镜下血尿。 2、诊断 膀胱镜检查有时可见输尿管口喷血或发现同时存在的膀胱肿瘤。 3、治疗 肾切除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切除。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 一、病因 引起膀胱肿瘤的病因很多,一般认为发病与下列危险因素相关。 1、外在苯类物质致 2、吸烟 3、膀胱慢性炎症和异物慢性刺激 4.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非那西丁,内源性色氨酸的代谢异常等。 二、病理 常与肿瘤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有关,其中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淋巴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和皮肤等处。 ●病理分期: Tis:原位癌,肿瘤仅局限于膀胱粘膜内,未突破基底膜 Ta:无浸润的乳头状癌 T1:局限于粘膜固有层 T2:浸润肌层 T2a浅肌层T2b深肌层 T3:浸润膀胱周围脂肪组织 T4:浸润前列腺及子宫等邻近组织 三、肿瘤的扩散 1、肿瘤扩散主要向膀胱壁内浸润,直至累及膀胱外组织及邻近器官。 2、淋巴转移时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盆腔淋巴结) 3、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肝、肺、骨等。 四、临床表现 ①★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 ②尿频、尿急、尿痛多为膀胱肿瘤的晚期表现。 ③膀胱颈部和三角区的肿瘤可梗阻膀胱出口,导致排尿困难。 ④浸润癌晚期,出现下腹部的肿块。 五、★诊断 凡40岁以上出现无痛性血尿的患者均应首先考虑膀胱肿瘤的可能性 1、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可作为血尿的初步筛选。 2、影像学检查: ①B超(可发现0.5cm以上的肿瘤) ②IVU了解上尿路情况(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 ③CT和MRI多用于浸润性癌,可发现浸润膀胱壁深度及淋巴结转移 3、膀胱镜检查(金标准★) 直接窥查膀胱肿瘤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蒂及浸润情况;明确肿瘤,取活检,可疑者行地图式活检。 4、膀胱双合诊 六、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 前列腺癌 1、病因 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种族、遗传、食物、环境、性激素等有关。 2、病理 前列腺癌98%为腺癌,前列腺的外周带是癌最常发生的部位。 转移 血行、淋巴、直接侵犯。以血行转移至脊柱和骨盆最为常见。 ABCD分期 A期:前列腺增生手术时偶然发现的小病灶 B期: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 C期:穿破包膜并侵犯邻近器官(膀胱颈) D期:有骨盆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灶 3、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直肠指检时偶然被发现。肿瘤较大时可以出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似的膀胱颈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或尿失禁。血尿少见。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神经症状及病理性骨折。 4、诊断 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检查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是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三个基本方法。前列腺癌的确诊依靠经直肠针吸细胞学。
吴玉伟 2020-10-17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是引起肾积水的一种常见的尿路梗阻性疾病。是儿童腹部肿块或肾积水常见的病因,左侧多见。 1.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诊断 缺乏泌尿系统的特异症状,许多患者是健康体格检查时被发现的,还有些患儿是在跌倒碰撞后出现血尿或肾破裂时才被发现。通过现代影像学检查,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除确诊外,还应了解病变是一侧还是两侧,有无其他并发症,如感染、结石、肿瘤等,并应同时估计两侧肾脏的功能状态,以便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2.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 主要目的是解除梗阻、保护患肾功能。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和腔内手术两大类。前者主要有离断性肾盂成形术(Anderson-Hynes术),Y-V成形术(Foley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Culp术)等;而后者则包括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Percutaneous renoparacentetic pyelotomy)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ureteroscopepyelotomy)、气囊扩张术(balIon diIation)等。具体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原因、长度,肾实质的厚度,肾盂扩张的程度、是否合并其他畸形因素以及是否具备腔内手术条件等情况来决定。对伴有轻微肾积水,肾盏无明显扩张者,暂无需手术,只需控制或预防感染发生,并定期随访观察。如果一味地采用手术治疗,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吻合口局部瘢痕狭窄,继发感染等,效果反而不好。选择手术治疗的指征是:临床症状明显,梗阻极为清楚,患肾功能有所损害,并发结石、感染、高血压等。选择患肾切除的手术应慎之又慎,只有在肾皮质厚度<2mm,发射体层成像(ECT)分肾功能检查提示患肾功能小于总肾功能的1/10,而对侧肾功能又正常者方可考虑。 (1)开放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治疗方法大多为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由于该手术能切除病变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以及多余的肾盂壁,建立漏斗状肾盂和输尿管连接,恢复肌源性的蠕动,且疗效显著,手术成功率高达85%~90%。因此,被誉为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治疗的“金标准”。而其他类型的开放手术如Y-V成形术和肾盂瓣肾盂成形术等,则已较少被采用。 (2)腔内肾盂输尿管成形术 随着腔内手术器械和手术方法的改进,腔内手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成功率已逐渐接近开放手术。腔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有望成为治疗成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首选方法,尤其适合于体弱不能耐受开放手术者。常见的腔内手术有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等。但术前明确狭窄段长度超过2cm或有异位血管者不宜行腔镜下的肾盂内切开术。 (3)腹腔镜肾盂裁剪成形术:腹腔镜肾盂成形术是1993年起开展的一项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新技术。可采用经腹途径或经腹膜外途径;镜下操作方法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在腹腔镜下能准确地切除多余的肾盂壁,完成肾盂下部与输尿管的吻合,并能处理横跨的迷走血管以及行肾固定术等;手术成功率高达97%。尤其对内腔镜肾盂内切开术失败的患者更为适合。 (4)经皮肾穿刺肾盂内切开术:又称顺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膀胱镜逆行插入导丝到肾盂,然后在X线监视或B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造瘘,通过造瘘口置入经皮肾镜,直视下找到肾盂输尿管开口。在导丝引导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在输尿管后外侧壁上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沿导丝顺行放入双J管至膀胱,同时留置肾造瘘管。肾造瘘管一般于术后1~3天拔除,而双J管则需留置3~8周。 (5)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又称为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操作方法为,经尿道插入输尿管镜,再通过输尿管口上行至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处。在直视下用冷刀、电刀或钬激光等器械于输尿管外侧壁纵形切开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段全层,直至见到脂肪组织。术后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内引流3~8周。在行输尿管镜肾盂内切开术时,还可行腔内影像学检查以判定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解剖情况,例如迷走血管横跨及输尿管高位连接等,以指导腔内准确切开,减少损伤邻近血管的危险。 (6)气囊扩张术:多在顺行或逆行腔内肾盂内切开术的同时进行操作。经皮肾穿刺途径或经输尿管镜向管腔内插入导丝并留置,在X线定位下,沿导丝将不透X线标记的气囊导管插至狭窄段,注入造影剂使气囊膨胀,扩张狭窄段并维持大约3min;拔出气囊导管,常规放置双J管。 3.术后疗效判断 试验表明,肾盂输尿管吻合后平滑肌细胞间互相沟通即细胞桥的重新建立需在术后4~6周才能完成。因此,肾盂成形术后疗效至少应在6周以后才能判断手术的成功或失败。一般说来,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的临床症状如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消失,即可认为治愈。至于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扩张的肾盂、肾盏未明显缩小,多属正常现象;慢性梗阻性肾积水行肾盂成形术后,肾盂、肾盏的扩张虽有所好转,但难以完全消失。因此,不要急于下结论,更不要盲目决定采取第2次手术治疗。总之,一定要根据临床症状的变化以及定期的尿路造影检查或压力-流速试验来进一步判断。如无腰胀、腹痛、肿块、发热等症状出现,且反复排泄性尿路造影检查均显示引流通畅,肾盂肾盏扩张未加重,即可确认为手术成功。必要时,可行利尿肾图检查来判断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通过情况。
吴玉伟 2020-03-06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