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结节 > 内容

结节内容

​融合基因ETV6-NTRK...

病请描述:融合基因ETV6-NTRK3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   费医生好像很少讲关于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癌的案例,刚好近期就遇到了几位。   其中一位患者为一名17岁女孩,无明显诱因下触及左侧甲状腺结节1个月就诊。无声嘶、吞咽困难、甲亢或甲低等相关症状,无甲状腺癌家族史。   她的关键检查及手术后情况: 1.     超声(图1),所见左侧甲状腺结节恶性可疑,伴弥漫性病变(提示桥本氏甲状腺炎)。 2.     甲功七项(图2),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支持桥本氏甲状腺炎诊断)。   3.     细针穿刺活检(图3),细胞学检查提示“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 4.     基因检测(图3),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融合基因 ETV6-NTRK3(提示恶性风险)。   5.     手术及病理:甲状腺左叶+峡部切除+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确(图4)诊为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   6.     后续治疗: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左甲状腺素钠,商品名:优甲乐/雷替斯),以预防甲减及肿瘤复发(防止TSH刺激肿瘤生长)。   从这个病例中,希望广大的家长得到以下启示: 1.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的恶性风险 成人 vs 青少年: l  成人甲状腺结节恶性比例约 5%-10%,而青少年高达19%-34%(需高度警惕)。 l  本例无家族史及症状,但超声提示恶性可疑,强调青少年结节需更积极评估(如基因检测)。 2.  ETV6-NTRK3 融合基因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 3.     基因检测的重要性 青少年甲状腺结节穿刺结果不明确时(如 “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融合基因检测(如 ETV6-NTRK3、RET)可显著提高恶性诊断率,避免漏诊。 4.     关注高危因素青少年 l  辐射暴露史:头颈部放疗或多次放射检查的青少年,需定期甲状腺筛查。 l  家族史:甲状腺癌(尤其是髓样癌、PTC)家族史者,建议基因筛查(如 RET 基因)。 5. 治疗与随访的特殊性 l  青少年甲状腺癌术后需更严格的TSH 抑制治疗(维持低水平 TSH 以抑制肿瘤复发),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超声。 l  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可能需长期随访,警惕远处转移(如肺、骨转移)。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42

从“治病&rdq...

病请描述:从“治病”到“懂你”: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领悟,送给所有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科普文章正文: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上“舞刀弄针”30多年,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精研微创消融,拿过几个医学领域的奖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这些),但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能在线上和大家聊聊健康,解答疑惑,这10万多次的咨询,让我深知大家最需要什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篇触动我很深的文章,来自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的译文《我终于不再只是医生,而是你的妈妈》。这篇文章是一位外科医生妈妈的自述,她的宝宝一出生就面临严重的先天性膈疝,命悬一线。文章里,她描述了自己最初是如何用“医生”的职业盔甲武装自己,冷静地分析病情、流程、风险,甚至刻意压抑着作为母亲最本能的恐惧和柔情——不敢把那个插满管子的小生命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爱,因为害怕承受不起可能的失去。她写道:“每三个小时,我就会取出吸奶器... 吸奶器的‘滴答’声被呼吸机的轰鸣淹没... 这任务毫无快乐可言,但机械性的重复带来一丝慰藉... 它遵循不变的常规和熟悉的步骤... 这和我保持生活条理的方式如出一辙。” 看到这里,同为外科医生的我,太懂这种感受了!我们习惯用理性、流程、数据来构建安全的心理屏障。但奇迹发生在日常点滴的陪伴中。当宝宝的小手无意识地攥紧她的手指,当能真正拥抱孩子、闻到那独特的气息时,那层“外科医生”的坚硬外壳终于碎裂了。她意识到:“突然间,你成了一个孩子——我的儿子。而我,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领悟,是医生身份无法给予的,是专属于母亲的勇气与脆弱并存的力量。为什么这个故事对关心甲状腺健康的你特别有意义?亲爱的朋友们,尤其是咱们女性朋友(甲状腺疾病确实更“偏爱”女性),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我们面对健康问题,尤其是像甲状腺结节、甲亢、甲减这样高发又可能带来焦虑的疾病时,是不是也常常陷入类似的“角色困境”?我们可能是那个“冷静分析”的医生角色: 急切地搜索各种信息,看报告上的数字、看结节的大小、纠结于“良性还是恶性”、“要不要手术”、“会不会复发”。我们试图用知识和理性武装自己,对抗未知的恐惧。但我们更是那个需要被理解、被关怀的“母亲/自己”角色: 担忧手术的风险、害怕长期服药的麻烦、焦虑疾病对生活、工作甚至生育的影响,内心渴望一份安心和温柔的指引。就像那位医生妈妈最终拥抱了“母亲”的身份,在甲状腺健康的旅程上,我们也需要拥抱那个“关心自己、爱护自己”的本真角色。 理性认知疾病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允许自己感受担忧,寻求支持,并找到那份带着温情和理解的专业帮助。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想给大家一些最实在的科普和提醒:甲状腺,这个脖子前面小小的蝴蝶状器官,是我们全身新陈代谢的“指挥官”。它出问题,影响可大了!下面这些关键点,请大家一定记牢:甲状腺疾病很常见,女性尤其要关注: 结节检出率非常高,尤其在体检普及的今天。别一看到“结节”就恐慌,绝大多数是良性的!但定期检查、由专业医生判断性质至关重要。甲亢(亢奋、心慌、消瘦)、甲减(乏力、怕冷、浮肿)也是女性高发疾病。检查是基石,别怕麻烦:超声(B超)是首选: 无创、便捷、性价比高,能清晰看到结节的大小、形态、边界、血流信号等,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建议: 女性朋友,尤其有家族史或压力大的,定期(比如1-2年)做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功能检查(抽血): 看TSH(促甲状腺激素)、T3、T4、抗体等指标,判断甲状腺是“亢奋”了还是“懒惰”了。建议: 有症状(如心慌、手抖、乏力、怕冷等)或体检发现异常时务必检查。面对结节,冷静分析是关键:不是所有结节都要切! 医生会根据超声特征(如TI-RADS分级)、结节大小、生长速度、有无压迫症状等综合判断。细针穿刺活检(FNAB): 当超声提示有可疑恶性特征时,这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别抗拒,它是避免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的关键一步。治疗方式多样化,选择因人而异:良性结节: 多数只需定期观察(复查超声)。有明显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的巨大结节,才考虑手术或微创治疗(如消融)。甲亢: 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三种方式,医生会根据你的年龄、病情、生育需求等推荐最适合的。甲减: 通常需要长期(往往是终身)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如优甲乐)替代治疗,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调整药量是控制良好的核心。甲状腺癌: 别被“癌”字吓倒!大多数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预后非常好。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范围需个体化),部分患者术后需配合放射性碘治疗和终身服用优甲乐(替代+抑制治疗)。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生存率极高。微创消融——一种重要的选择: 对于部分良性结节、微小乳头状癌(需严格评估)或术后复发的淋巴结,微创消融(如射频、微波)是一个创伤小、恢复快、能较好保护甲状腺功能的选择。这也是我临床和科普中非常关注并推广的技术。但记住,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务必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评估!术后/治疗后的管理不容忽视: 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碘131治疗,遵医嘱用药(特别是优甲乐!)、定期复查(甲功、超声、Tg等) 是保障长期健康、预防复发的生命线!别觉得“感觉好了”就自行停药或减药。写在最后:那位NEJM上的外科医生妈妈,在经历了痛苦与挣扎后,最终领悟到:“可以去爱你,也不得不承受可能失去你的痛苦。” 这份关于“爱”与“脆弱”的勇气,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待自身健康的态度。亲爱的朋友们,面对甲状腺问题,让我们既要有那位外科医生的理性与知识储备,积极了解疾病,科学应对;更要有那位母亲最终展现的温柔与勇气,接纳自己的担忧,关爱自己的身体,积极寻求专业且充满同理心的帮助(比如来瑞金医院找我,或者通过线上咨询找我聊聊!)。健康之路,理性是灯,温情是暖。别让焦虑的“铠甲”阻隔了你感受健康和寻求帮助的本能。愿我们都能拥抱健康,拥抱更好的自己!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普外科(致力于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与微创技术,您的线上健康顾问) 

费健 2025-07-14阅读量49

甲状腺癌的“基因...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基因密码”:一把打开精准诊疗的钥匙文 | 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外科及微创诊疗)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的30年里,我见证了甲状腺癌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基因检测带来的革命。经常有患者问我:“费医生,甲状腺癌是遗传的吗?”、“基因检测是不是很贵?做了到底有什么用?”今天,咱们就结合最新的《专家共识》和国际指南,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儿聊透! 一、 甲状腺癌会“传”给下一代吗?基因筛查防什么? 先给大家吃颗定心丸:甲状腺癌绝大多数(约95%)是“散发性”的,不是直接遗传病! 但确实有“家族聚集”现象。研究发现: 风险小幅提升: 如果父母一方患甲状腺癌,子女患病风险比普通人高约3倍。 髓样癌要警惕: 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中,超过25% 存在可遗传的基因突变(如RET基因),其子女有50%概率遗传该突变,患癌风险极高!这类患者强烈推荐进行基因检测和家族筛查。 非髓样癌看情况: 如果家族中有2-3位及以上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患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也建议咨询医生评估基因检测的必要性。 ✅ 费医生划重点: 家里有甲状腺髓样癌患者?务必做基因检测! 早发现、早干预,甚至能预防发病。 多位近亲患甲状腺癌(非髓样)?建议咨询专科医生评估风险。 没有家族史?散发性占绝大多数,但基因检测在诊疗中仍有重要作用(往下看!)。 二、 基因检测:不只是查遗传!甲状腺癌诊疗的“超级助手” 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领域的作用远超遗传筛查!它就像一位“基因侦探”,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提供关键线索: 🔍 1. 诊断阶段的“火眼金睛” (特别是当穿刺结果不明确时) 当你发现甲状腺结节,做了超声和细针穿刺(FNA),有时报告会显示 “意义不明确” (Bethesda III类) 或 “滤泡性肿瘤” (Bethesda IV类)。这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加做基因检测。 核心价值: 帮助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例如:检测到 BRAF V600E突变,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特异性接近100%(基本确定是癌)!虽然灵敏度约69%(不是所有癌都能测出),但阳性结果极具指导意义。 其他重要基因如 RAS突变、RET/PTC融合、PAX8/PPARγ融合 等也能提供关键信息。 共识推荐: 国内外权威指南(如NCCN、中国指南)均认可基因检测在此类不确定结节良恶性判断中的辅助价值。 🎯 2. 治疗决策的“导航仪” 基因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医生为你制定的治疗方案: 手术范围: 术前明确存在 BRAF V600E突变(尤其是合并其他高危因素时),医生更可能建议甲状腺全切并考虑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因为这类肿瘤侵袭性可能更高,淋巴结转移风险大(中央区复发灶中BRAF突变率高达78-95%!)。 某些特定基因组合(如BRAF/RAS+TERT或TP53突变)也提示需要更积极的手术处理。 术后管理 (TSH抑制治疗): 术后需要长期服用优甲乐进行TSH抑制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抑制的强度(药量)取决于你的复发风险分层。 基因突变是风险分层的重要依据!例如,携带 BRAF V600E突变 的特定类型PTC患者,或携带 高危基因组合(如BRAF/RAS+TERT, RAS+EIF1AX) 的患者,复发风险会被评估为中危或高危,需要更强的TSH抑制。 晚期患者的“救命稻草” - 靶向治疗:对于复发/转移且对放射性碘治疗无效(碘难治)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基因检测是打开靶向治疗大门的钥匙!根据检测到的特定突变,可以选择精准的靶向药物: BRAF V600E突变: 可选 达拉非尼(Dabrafenib) + 曲美替尼(Trametinib) 组合(针对未分化癌或碘难治分化癌)。 RET融合/突变: 可选 塞普替尼(Selpercatinib) 或 普拉替尼(Pralsetinib)(尤其对髓样癌效果突出,1类证据!)。 NTRK融合: 可选 拉罗替尼(Larotrectinib) 或 恩曲替尼(Entrectinib) (广谱抗癌药,对甲状腺癌有效)。 高TMB或MSI-H/dMMR: 可考虑免疫治疗如 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 ✅ 费医生划重点: 基因检测如何指导治疗?看这张表!     🔮 3. 预测预后的“水晶球” 某些基因突变是“危险信号”,提示肿瘤可能更具侵袭性、更容易复发或转移: TERT启动子突变 (C228T/C250T): 是重要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在低分化/未分化癌中突变率高达40-45%,在分化癌中约10-15%。与BRAF V600E共存时,风险叠加! TP53突变: 常见于恶性程度极高的未分化癌(ATC),与肿瘤“去分化”(变恶)和快速进展相关。 多基因组合突变 (如BRAF+TERT, RAS+TERT, BRAF+TP53等): 比单个突变更强烈地预示不良预后(复发率高、生存期短)。 三、 重要提醒:理性看待基因检测这把“双刃剑” 虽然基因检测带来了巨大希望,但作为深耕临床30年的医生,我必须提醒大家几点,这也是程若川教授等专家反复强调的: 不能替代“金标准”: 病理诊断(显微镜下看细胞组织)仍是甲状腺癌诊断的基石。基因检测是强大的辅助工具,结果需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结合病理、影像、病史等综合解读。既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解读能力是关键: 报告上冷冰冰的“突变阳性”不代表你一定高危!比如BRAF V600E突变在普通PTC中很常见,单独存在时多数预后良好。解读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目前我国90%以上临床医生需要专业的报告解读支持。 技术尚在发展中: 检测的准确性、稳定性、标准化仍在不断完善中。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检测机构很重要。 并非人人必需: 对于典型的、低风险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经过医生综合评估,可能不需要常规做基因检测。是否检测应遵循指南建议,由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结语:拥抱精准医学的未来 朋友们,基因检测为我们理解甲状腺癌、更精准地对抗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武器。它帮助我们识别高风险人群、明确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预测预后,并为晚期患者带来新的曙光。虽然它仍处于发展中,也存在挑战,但其价值和潜力毋庸置疑。 作为医生,我始终相信,知识是健康最好的护盾。了解这些前沿知识,不是为了增加焦虑,而是让大家在面对疾病时能更理性、更主动地与医生沟通,共同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如果你或家人正面临甲状腺结节的困扰或甲状腺癌的诊疗,不妨与你的主治医生聊聊基因检测是否适合你。记住,早发现、早诊断、规范治疗是应对甲状腺癌的关键! (本文内容综合参考自中华医学会《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NCCN甲状腺癌指南(2025.V1)、美国甲状腺学会(ATA)共识及近期权威文献,结合本人临床实践经验撰写) 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更致力于把复杂的医学知识变成大家听得懂的科普。全网百万粉丝的信任,十万次线上咨询的经历,让我深知你们的需求和担忧。希望这篇科普能像一盏小灯,照亮你健康路上的一小段。如有疑问,欢迎在瑞金医院国际医学部门诊找到我(记得提前预约哦!)。健康路上,我们同行!💪🏻  

费健 2025-06-16阅读量212

碘与甲状腺:你必须知道的健康...

病请描述:碘与甲状腺:你必须知道的健康密码——费健主任带你揭开“碘”与甲状腺的亲密关系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 一、甲状腺:人体里的“微型工厂” 如果把甲状腺比作一座工厂,它的核心任务就是生产甲状腺激素——人体的“活力燃料”。而碘,正是这座工厂最关键的“原材料”。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调节代谢、维持体温、促进大脑发育(尤其是胎儿和儿童)。 缺碘的危害:工厂“停工”→代谢变慢(怕冷、便秘、反应迟钝)、儿童智力受损、孕妇流产风险增加。 碘过量的风险:虽然少见,但可能引发甲减或甲状腺炎(后文细说)。 有趣冷知识:中国古代就有“瘿病”(甲状腺肿)的记载。《庄子》里提到脖子上长“瓮盎大瘿”的奇人,三国时期曹操还劝阻谋士贾逵切甲状腺肿,认为“十人割瘿九人死”。古人虽不懂碘,却用海带治病,堪称智慧! 二、中国补碘史:从“大脖子病”到科学调控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曾是碘缺乏病重灾区,3.7亿人缺碘,3500万人患甲状腺肿。食盐加碘政策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1979年前:调查阶段,无系统补碘。 1995年:全民食盐加碘(USI)启动,碘盐浓度统一。 2012年至今:各省根据本地情况调整碘盐浓度,实现“精准补碘”。 数据说话: 1996-2001年:全民碘过量(尿碘≥300μg/L)。 2012年后:尿碘中位数稳定在100-199μg/L(充足状态)。 TIDE研究(全国7.8万人调查): 甲状腺结节患病率20.43%,但碘充足地区患病率更低。 碘缺乏会增加甲减、甲状腺结节、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风险。 三、碘与甲状腺疾病:平衡才是王道 关键结论(TIDE研究汇总): 甲状腺结节: 碘缺乏是危险因素,补碘可降低风险。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45%合并甲状腺结节(管住嘴、迈开腿很重要!)。 甲减与甲亢: 碘缺乏易导致临床甲减,补碘后患病率未显著增加。 碘过量可能引发亚临床甲减(TSH升高),但与自身免疫无关。 甲亢与碘缺乏、过量均相关,但Graves病(甲亢常见类型)更“偏爱”缺碘人群。 孕期女性: 备孕时囤足碘,能预防胎儿智力损伤。 警惕“进口奶粉陷阱”:日本奶粉几乎不含碘,适合高碘地区,但中国妈妈需谨慎选择! 四、日常补碘:你需要这样吃 碘盐:每天5-6克(一啤酒瓶盖)即可满足需求。 高碘食物:海带、紫菜、虾皮(偶尔吃,防过量)。 慎选无碘盐:除非医生明确建议,否则别跟风! 特殊人群: 孕妇、哺乳期女性:需额外补充(遵医嘱)。 甲亢患者:严格限碘(需个性化方案)。 五、费主任的暖心建议 作为外科医生,我既用手术刀为患者切除病灶,也用科普传递防病智慧。甲状腺疾病虽高发,但并不可怕: 定期体检:每年查甲状腺B超+甲功(尤其女性)。 理性看待结节:95%为良性,只需随访。 科学补碘:别被谣言带偏,需要理智判断:你生活的地区缺不缺碘?你自己缺不缺碘(尿碘检测最客观)? 推荐理由: 权威背书:结合中国TIDE研究及30年补碘实践,数据可靠。 生活化解读:用“工厂”“燃料”等比喻,复杂知识一听就懂。 女性友好:重点关注孕期、代谢健康等女性关心的话题。 健康是场持久战,碘虽微小,却是守护甲状腺的关键盟友。愿你我都能找到“碘”与健康的黄金平衡点! (本文参考自单忠艳教授《再谈“碘”与甲状腺疾病》及李乃适教授《碘与甲状腺漫谈》,由费健主任整合科普)  

费健 2025-05-27阅读量408

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文章出处】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25年5月刊发的综述《甲状腺癌病因学研究现状》,由孙海林、武振、崔兆清教授团队撰写,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与临床经验,全面解析甲状腺癌的致病因素。【作者介绍】👨⚕️ 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 个人标签:手术与微创消融“双料专家”、科普达人🏆 荣誉墙: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 线上影响力: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人次,用专业与温暖守护大众健康。【推荐理由】为什么推荐这篇科普?1️⃣ 权威可靠:基于专业医学期刊最新研究,数据扎实。2️⃣ 贴近生活:揭秘甲状腺癌与熬夜、饮食、辐射等日常因素的关联。3️⃣ 实用指南:教你避开健康雷区,从预防到治疗全面覆盖。尤其适合关注自身与家人健康的女性朋友!大家好,我是费医生。最近在门诊,总有人问我:“医生,我体检查出甲状腺结节,会不会癌变?”“身边得甲状腺癌的人变多了,到底为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悄悄变多”的疾病——甲状腺癌。一、甲状腺癌:女性更需警惕的“温柔杀手”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第3位!它早期症状隐蔽,多数人通过体检才发现。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如乳头状癌)生长缓慢、预后良好。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二、揪出病因:这些因素你中招了吗?科学家发现,甲状腺癌是基因、环境、生活习惯“联手作案”的结果。🔍 基因篇:身体里的“程序bug”“信号通路失控”:某些基因(如BRAF、RAS)像失控的开关,让细胞疯狂生长。家族风险:若亲属患甲状腺癌,你的风险比普通人高9倍!小贴士:有家族史建议定期做甲状腺超声+激素检查。🌍 环境篇:看不见的“致癌推手”辐射伤害:长期接触CT、X光等电离辐射,风险增加!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中的NO₂可能诱发细胞突变。冷知识:适度晒太阳可能有保护作用,但过量紫外线反而有害!🥗 生活篇:吃错、睡不好也危险?碘的“双刃剑”:长期缺碘或过量补碘(如狂吃海带)都可能诱发疾病!✅ 建议:普通人每日碘盐≤5克,孕妇、甲亢患者需遵医嘱。熬夜党注意:夜间光线会打乱生物钟,增加女性患癌风险!饮食红黑榜:❌ 少吃:油炸食品、腌腊制品(含亚硝胺)✅ 多吃:深绿色蔬菜、奶制品、深海鱼🩺 疾病篇:代谢异常暗藏危机肥胖是帮凶:脂肪细胞分泌的“坏物质”会促进肿瘤生长。糖尿病、高血压:影响免疫力,女性患者患癌风险更高!三、预防指南:5件小事护甲状腺1️⃣ 体检别偷懒:每年一次甲状腺超声,结节患者每6个月复查。2️⃣ 远离辐射源:避免频繁CT检查,必要时穿戴防护铅衣。3️⃣ 吃碘有分寸:普通人每日碘盐一啤酒瓶盖(约6克)足够。4️⃣ 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睡觉,睡前少刷手机!5️⃣ 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深呼吸、瑜伽,焦虑也会扰乱内分泌!四、费医生暖心总结甲状腺癌不可怕,但忽视预防代价大!👉 记住:大多数甲状腺癌进展缓慢,手术或微创消融可有效控制。健康生活是最好“防癌药”——吃好、睡好、心态好,疾病自然绕道走!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激素异常等问题,欢迎随时留言咨询。科学护甲,我们一起行动!(本文内容由费健主任审核,参考文献详见《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原文)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93

【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分期全解析】早发现早治疗,健康不“掉队”! 文章出处:本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医生原创,结合30年临床经验与相关诊疗规范撰写。作者介绍:费健教授,深耕甲状腺疾病领域30余年,擅长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治疗,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殊荣,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为超10万患者提供专业咨询。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硬核的医学知识!读完这篇,你将对甲状腺癌的分期、治疗和预防豁然开朗!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更需警惕! 你知道吗?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偏爱”20-40岁的女性!但别慌,90%的甲状腺癌属于“温和派”,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超90%! 高危人群自查清单(快看看你是否中招?): 女性,尤其是中青年; 童年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如放疗、X光频繁检查); 家族中有甲状腺癌病史; 长期有甲状腺结节或慢性炎症。 👉 划重点: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简单无痛,却能救命! 二、甲状腺癌分4类,性格大不同! 甲状腺癌家族有4位“成员”,脾气好坏差异大: 乳头状癌(PTC):占90%!像“慢性子”,生长慢、转移少,手术切除后生存率超高; 滤泡状癌(FTC):和乳头状癌是“兄弟”,同样好对付; 髓样癌(MTC):占5%,可能遗传,需警惕淋巴结转移; 未分化癌(ATC):罕见但“凶残”,进展极快,发现时多为晚期。 一句话总结:前两类是“乖宝宝”,后两类是“坏小子”,定期体检才能早揪出它们! 三、分期决定命运!TNM系统是关键 医生口中的“早期”“晚期”,其实对应国际通用的TNM分期: T(Tumor):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 N(Node):淋巴结是否转移; M(Metastasis):有无肺、骨等远处转移。 分期背后的“年龄玄机”(记住两个年龄坎!): 55岁以下:即使有肺转移,也算Ⅱ期,积极治疗预后佳; 55岁以上:若肿瘤侵犯气管、食管或远处转移,直接划入Ⅲ/Ⅳ期,需综合治疗。 举个栗子🌰: 小美(30岁):肿瘤2cm,无转移 → Ⅰ期,手术切除即可; 王阿姨(60岁):肿瘤3cm,侵犯气管 → Ⅲ期,术后需结合放疗或碘131治疗。 四、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你看懂了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超声报告上的TI-RADS分级会告诉你风险: 1-2级:良性,每年复查; 3级:恶性风险≤3%,半年查一次; 4级:分4a、4b、4c,风险3%-90%,需穿刺活检; 5级:>90%是癌,尽快手术! 贴心提示:即便查出4级结节,也有可能是虚惊一场!穿刺活检才是“金标准”。 五、治疗策略:精准打击,不留后患 分化型癌(乳头状/滤泡状): Ⅰ-Ⅱ期:手术切除,多数无需放化疗; Ⅲ-Ⅳ期:手术+碘131治疗,清除残余癌细胞。 髓样癌:手术为主,若淋巴结转移需扩大清扫; 未分化癌:治疗棘手,以放疗、靶向药等综合手段延缓进展。 费健教授的小贴士: 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药,既能替代功能,又能抑制复发; 保持乐观心态,甲状腺癌的10年生存率超90%,别被“癌”字吓倒! 六、预防胜于治疗!记住这3招 每年一次超声检查,尤其高危人群; 远离辐射,儿童尽量避免颈部CT; 控制碘摄入,适量吃海带、紫菜,不缺不补! 最后的话:甲状腺癌不可怕,怕的是忽视和拖延!我是费健医生,希望这篇科普能成为你的“健康护身符”。如果有结节或确诊,别焦虑,及时就医,我们陪你一起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本文参考《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及AJCC第8版分期标准,科学审核:费健教授团队) ✨ 你的健康,我们全程守护! ✨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08

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手术:精准治疗与功能保护并重的现代外科艺术作者:费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文章出处:本文内容参考《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4年发表的《甲状腺癌根治术关键技术标准及评价》,结合临床经验整理而成。 作者介绍 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从事普外科工作30多年的医生。我既做传统外科手术,也做微创消融治疗,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同时,我也是一名“科普达人”,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帮助过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手术的那些事儿——如何用现代技术既“切干净”肿瘤,又保护重要功能。 为什么甲状腺癌手术如此重要? 甲状腺癌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之一,尤其是女性朋友更需关注!但别慌,大多数甲状腺癌(比如分化型)恶性程度低、治愈率高,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不过,手术既要“精准切瘤”,又要“保护嗓子、钙代谢、血管气管”等,堪称“刀尖上的艺术”。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手术的6大核心 用最直白的语言,带你了解医生如何在手术中“稳准狠”: 术前诊断:甲状腺的“体检套餐” 超声检查:像“高清摄像头”扫查结节大小、形状,揪出可疑分子。 细针穿刺活检(FNAB):用一根细针“取样化验”,明确良恶性。 分子检测:给癌细胞做“基因身份证”,辅助诊断更精准。 手术范围:量体裁衣,不“一刀切” 肿瘤<1cm且无高危因素?可能只需切单侧甲状腺。 肿瘤大、有转移?需全切+淋巴结清扫。 划重点:医生会综合病理类型、位置、淋巴结情况,定制个性化方案。 手术入路:要根治,也要“隐形刀口” 经典低颈切口:适合大多数手术,疤痕隐蔽在颈纹里。 腔镜/机器人手术:从口腔、腋窝、胸乳打“隧道”操作,颈部不留疤(但需严格符合适应症)。 选择原则:治病第一,功能保护第二,美容第三! 术中保护:像保护“精密仪器”一样 喉返神经:伤到会声音嘶哑!医生会用“神经监测仪”全程护航。 甲状旁腺:管钙代谢,术中靠“纳米炭负显影”技术精准定位,避免误切。 血管气管:游离时“走天然缝隙”,像微雕一样精细。 淋巴结清扫:清扫≠盲目扩大 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侧颈区需有转移证据才动。 术中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减少术后脖子僵硬等问题。 术后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出血:颈部肿胀呼吸困难?需立即返院处理。 低钙:手脚麻、抽筋?补钙就能缓解。 乳糜漏:少见但麻烦,需低脂饮食+局部加压。 现代甲状腺手术的“终极目标” 过去手术追求“切得越广越好”,现在更强调“根治与生活质量并重”!比如: 用术中神经监测降低声音损伤风险;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预防低钙; 腔镜技术兼顾美容需求。这些进步让患者术后不仅能活得更长,还能活得更舒心。 推荐理由 作为医生,我常对患者说:“甲状腺癌不可怕,规范治疗是关键!”本文融合了最新指南与临床实战经验,帮你:✅ 了解手术如何步步为营;✅ 破除对“开刀留疤”“术后变哑”的恐惧;✅ 树立科学就医信心。 给读者的小贴士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先找专科医生评估。 手术方案因人而异,多和医生沟通自身需求(比如美容偏好)。 术后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超声,警惕复发。 希望每位患者都能遇到“懂技术、有温度”的医生,打赢这场“甲状腺保卫战”!如果还有疑问,欢迎来我的科普号留言,随时为你解答~ 健康无小事,科学应对才是王道! 🌟  

费健 2025-05-08阅读量455

甲状腺癌:男女有别,哪些人更...

病请描述: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无疤”告别肿瘤。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最新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这项研究揭示了甲状腺癌的“性别秘密”,对健康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咱们一起看看吧! 文章出处与推荐理由 这篇研究由天津医科大学团队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中国肿瘤》(2025年3月网络首发),数据覆盖32年,结合国际疾病数据库和先进统计模型,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甲状腺癌的性别差异和未来趋势。为什么推荐它? 数据权威:基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覆盖中国30余年数据。 结论实用:预测2030年发病率,提醒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针对性预防。 刷新认知:颠覆“女性风险更高”的单一印象,男性增速竟更快! 关键知识点:甲状腺癌的“男女有别” 研究用一句话总结:女性患病更多,但男性“后来居上”。具体来看: 发病率趋势 女性仍是主力军:2021年女性发病率2.87/10万,男性2.11/10万。 男性增速惊人:1990—2021年,男性病例增长563%,女性增长206%。 未来预测:2030年女性发病率3.26/10万,男性2.44/10万,差距缩小。 年龄差异暗藏玄机 <75岁:女性风险更高,尤其50~74岁人群。 ≥75岁:男性发病率反超女性,可能与筛查不足、病程侵袭性强有关。 为什么男女差异大? 雌激素“双刃剑”:女性体内雌激素可能促进甲状腺癌细胞生长,但健康意识强、早筛多,反而“数据好看”。 男性风险被低估:肥胖、少体检、晚期确诊多,导致“一发现就是重病”。 甲状腺癌:未来会“更凶猛”吗? 研究预测,到2030年中国甲状腺癌标化发病率将达2.90/10万(2021年为2.47/10万)。不过别慌!这种“上升”背后有两大原因: 技术进步:超声普及让更多早期肿瘤“无所遁形”。 健康意识提升:体检人数增加,尤其是女性主动筛查。 但要注意:过度诊断可能存在!研究提到,约87%的女性病例可能属于“无害小结节”,无需过度治疗。 给不同人群的“护甲指南” 女性朋友:✅ 定期甲状腺超声检查(建议1~2年一次)。✅ 关注月经周期异常、颈部肿块,及时就医。✅ 避免盲目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男性朋友:⚠️ 别忽视!45岁后每年体检加一项甲状腺B超。⚠️ 控制体重,男性肥胖与甲状腺癌风险显著相关。⚠️ 高龄男性(≥75岁)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警惕甲状腺癌! 所有人:🌟 少吃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均衡饮食。🌟 远离辐射暴露(如频繁CT检查需做好防护)。🌟 保持好心态,压力过大可能扰乱内分泌。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医生,我常遇到两种患者:一种是体检发现结节就焦虑失眠,另一种是脖子肿了还硬扛。其实,甲状腺癌大多“温柔”(90%是乳头状癌,预后极好),关键在早发现、科学应对。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健康管理要“男女有别”,男性别再当“鸵鸟”,女性也需理性看待“高发数据”。记住,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腺”,守护它,从今天的一份体检计划开始吧! 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智慧,过健康生活。(本文参考文献:付祥锐等,《1990—2021年中国不同性别甲状腺癌发病趋势分析及预测》,中国肿瘤,2025)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14

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病请描述:为什么女性更容易得甲状腺癌? 瑞金医院专家揭秘5大风险因素,教你科学预防!——来自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 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科普帮助了10万+患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很多女性关心的问题:为什么甲状腺癌偏偏“偏爱”女性? 一、数据触目惊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 根据最新研究,全球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中国女性更是“重灾区”。比如河南一项针对310名女性的研究发现,肥胖、长期压力大、多次流产等因素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而韩国研究显示,女性孕期和更年期的激素波动也可能“推波助澜”。 更扎心的是,很多女性确诊时还很年轻。我接诊过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她的妈妈哭着问我:“医生,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其实,甲状腺癌的“偏爱”背后,藏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隐患。 二、5大危险因素,女性一定要警惕! 结合国内外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女性甲状腺癌高发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激素波动“暗藏危机” 雌激素可能刺激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 孕期、更年期激素剧烈变化时风险更高。 流产≥2次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未流产者的2.2倍(河南研究数据)。 压力大、情绪差是“隐形推手” 长期焦虑、抑郁的女性,患癌风险增加3倍! 压力会导致皮质醇升高,抑制免疫功能,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肥胖是“沉默的帮凶” BMI≥24的女性,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2倍。 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进癌细胞生长。 辐射暴露“埋下祸根” 儿童期接受过头颈部X光或CT检查,风险显著增加。 手机、电脑辐射暂无直接证据,但建议减少长时间贴身使用。 家族遗传“难以忽视” 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癌,患病风险增加2.5倍。 尤其要警惕家族中多人患癌的情况。 三、预防指南:做好3件事,远离甲状腺危机! 别慌!甲状腺癌虽是“高发癌”,但90%以上是预后良好的乳头状癌。做到以下几点,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长期压力大)建议每年做1次甲状腺超声。 普通女性从30岁开始,每2年检查1次。 生活调节:从细节入手 减压秘诀:每天冥想10分钟,或培养运动习惯(瑜伽、快走都不错)。 饮食建议:少吃腌制食品,碘摄入要适量(沿海地区少吃海带紫菜,内陆可适量补碘)。 科学治疗:别让“过度诊断”坑了你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别慌!95%是良性,无需手术。 小于1厘米的“微小癌”可先观察或者选择消融,盲目开刀可能得不偿失。(具体请咨询专家) 四、费医生暖心提醒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女性因为焦虑结节而失眠,也见过患者因忽视体检错过最佳治疗期。想告诉大家: 甲状腺是情绪的“晴雨表”,少生气、多微笑,就是最好的防癌药。 科学治疗比恐慌更重要!哪怕确诊癌症,规范化手术或微创消融也能帮您重获健康。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关注甲状腺,更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抵御疾病最坚固的盾牌! 我是费健医生,全网粉丝超100万,专注甲状腺疾病科普。如果有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通过瑞金医院线上平台咨询。记住:早一步了解,多一份安心!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431

甲状腺癌诊断新突破:如何早期...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诊断新突破:如何早期发现“隐匿杀手”?——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揭秘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您的健康。 一、甲状腺癌:年轻女性的“隐形威胁” 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尤其是20-50岁女性群体。很多人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后陷入焦虑:“会癌变吗?需要手术吗?”别慌!医学界近期两项研究带来了更精准的答案。 划重点:甲状腺癌的“两面性”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占甲状腺癌90%,生长较慢,预后较好。 微小乳头状癌(PTMC):肿瘤≤1cm,多数温和,但少数会悄悄转移! 二、诊断黑科技:超声+血液,双管齐下 研究1(张社芳团队,2025):超声弹性成像(UE)联合血液指标,让甲状腺癌无处遁形! 1. 超声弹性成像(UE):结节的“硬度检测仪” 恶性结节特点:形态不整齐、边界模糊、内部钙化像“细沙”、血流丰富。 优势:无创、无痛,10分钟出结果,准确率超97%! 2. 血液三剑客:TG、TSH、MK TG(甲状腺球蛋白):恶性患者水平偏低(正常甲状腺被破坏)。 TSH(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越高,肿瘤活跃度可能越高。 MK(中期因子):新型肿瘤“警报器”,晚期患者显著升高。 联合检测效果:灵敏度97.48%,特异度89.48%,比单一检查更靠谱! 三、预测神模型:一张图预判转移风险 研究2(韩炜团队,2025):针对PTMC患者,只需超声特征即可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 高危信号清单 肿瘤大小:5-10mm比<5mm风险高2倍! 超声特征:边缘像“锯齿”、回声不均匀、内部有“沙粒样钙化”。 列线图模型:像“甲状腺健康评分卡”,输入特征即可算出转移概率,准确率超80%! 四、给读者的暖心建议 1. 体检发现结节?别慌! 良性vs恶性:90%结节是良性的!定期复查最关键。 高危人群:有甲状腺癌家族史、颈部放疗史、长期碘摄入异常者需警惕。 2. 检查选择指南 首选超声:无辐射,可重复,推荐每年1次。 血液检测:怀疑恶性时,加查TG、TSH、MK等指标。 穿刺活检:超声提示高危时再做,避免过度医疗。 3. 生活预防小贴士 少吃海带、紫菜等高碘食物(除非医生建议补碘)。 避免频繁颈部CT等辐射暴露。 保持心情愉悦,压力是甲状腺的“隐形敌人”! 五、费主任的心里话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大家对癌症的恐惧。但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早期发现甚至能“治愈”!两项新研究的价值在于:用更精准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穿刺和手术,同时揪出真正危险的病灶。 记住三个关键词: 定期检查:2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甲状腺超声。 理性面对:结节≠癌症,过度焦虑反伤身。 信任医生:专业评估比网络自查更可靠! 推荐理由:融合最新科研成果,用通俗语言传递权威知识,助您科学管理甲状腺健康!(本文参考《实用癌症杂志》《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25年最新研究) 希望这篇科普能像一盏小灯,照亮您对甲状腺健康的认知之路。下期见!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