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1. 除了所有全麻手术都存在的麻醉意外、出血和血肿、感染以外;腹壁成形术还存在以下风险:切口裂开、血清肿、感觉异常、瘢痕增生、脂肪栓塞、皮肤坏死、坏死性筋膜炎、腹内脏器损伤等。 2. 幸运的是,上述风险概率都非常低。通过围手术期精心准备,术前的一系列的检查,手术前切口选择适当,术中精细、无菌操作,术后加压包扎不留死腔、充分引流渗出液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上述风险发生的概率。 **所以做手术一定要了解清楚,与专业的医生进行问诊咨询,选择有资质的医院和有经验的医生,才更安全。
王琛 2022-12-06阅读量1329
病请描述:法令纹是位于双侧鼻翼边延伸到口角的两道皱纹,是典型的皮肤组织老化引起的表面凹陷性 的皱纹。本期介绍通过注射玻尿酸可以将法令纹填充抚平,实现抗衰老的效果。 玻尿酸填充项目功效 可以将法令纹填充抚平,达到去除法令纹的效果; 可以有效改善面部的衰老状态 可以使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有活力。。 项目优点 操作时间短,见效快; 玻尿酸可被人体吸收和降解,安全性高; 疼痛感小,一般无需麻醉; 效果可逆,不满意者还可用溶解酶溶解。 项目缺点 需要定期注射来维持效果; 重度法令纹还需要联合治疗。 注射后反应 有局部发红肿胀的可能,一般1~2天会自然消失,无需特殊处理; 有皮肤变质甚至坏死的风险,这里建议去正规医疗机构技术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选用合格的玻尿酸材质可以有效规避此类风险 适宜人群 法令纹比较明显的人群; 改善衰老问题的健康人群。 禁忌人群 孕妇或哺乳期女性; 对药剂成分过敏者; 术前使用了抗凝血药物者; 局部有炎症或感染性疾病者。 注射前需要注意哪些呀? 1.当天不要化妆,保持面部清洁; 2.女性避开月经期,以免加重淤青和肿胀,妊娠期、哺乳期女性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3.注射前禁用抗凝血药物(阿司匹林、维生素E); 4.检查身体健康情况,无严重器官疾病、无出凝血疾病、无糖尿病及免疫性疾病及神经运动功能障碍; 5.注射部位无感染病灶、无炎症(例如痤疮、皮疹等); 6.一定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该项治疗,切记不要去生活美容院进行该项治疗。
谢峰 2022-11-26阅读量1572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3296
病请描述:人上了岁数后,常常会感到腿凉、腿疼,其实 这很可能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很多人认为动脉硬化只是心脏的冠状动 脉硬化了,出现冠心病、心梗、脑梗、偏 瘫…其实,动脉硬化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的 疾病,不仅可累及心脑血管,还会累及下肢动 脉。 (01) 什么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答:下肢动脉硬化是由子动脉壁中斑块增多 而造成的,斑块增多会使血管管腔变窄,甚至 堵塞,被输送到腿和脚的氧气就少了,继而下 肢肢体就会出现缺血缺氧的症状,患者通常感 觉到下肢或足部怕冷,腿部摸起来发凉。 注意 斑块可能破裂,从而导致栓塞,让栓塞的远端组织出现急性缺血的症状。 (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哪些症状? 1.下肢或者足部感觉怕冷,腿部摸起来发凉 2.活动后腿部或臀部肌肉酸胀或酸痛行走活动后会感觉腿没劲儿,休息后可缓解 3.腿部感觉异常,可有麻木感、烧灼感 4.皮肤苍白或发紫 5.足部伤口愈合困难 6.肌肉萎缩 7.足部或者脚趾出现坏死 8.爬楼上楼梯的时候腿酸胀无力或者疼痛 临床上,很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初期 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动脉狭窄的加重,会出现“走 路活动后小腿无力或者抽筋样疼痛,体息一会就好了”这样的情况,这种临床症状专业术语称为:“间 歇性跛行” 小提示 当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肚、乏力、 发凉、疼痛等情况时,要引起重视,就医进一 步检查,确定下肢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者堵 塞。 (03)有针对这个的检查吗? 有。医生会根据您的症状和查体,可能会选择 以下一项或者多项检查: (04)发现下肢动脉斑块怎么办? 有很多人没有下肢动脉缺血的明显症状,只是检查 的时候发现了下肢动脉斑块。这时,接受正规的治 疗非常重要,能改善症状避免斑块加重。主要包括 以下这些方面: 1.中西医治疗 2.戒烟 3.血糖控制、高血压的治疗 4.健康的饮食、运动 (05)我没有什么症状,还需要重视吗?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 (ACCIAHA)有关下肢动脉硬化的指南 指出,下列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 年龄大于等千70岁 •年龄为50至69岁,且具有吸烟史或糖 尿病史 •年龄为 40至49岁,伴有糖尿病,且至 少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其他危险因素 •下肢症状提示有间断性跛行或静息痛 下肢脉搏检查异常 已知其他部位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比 如冠心病、颈动脉、肾动脉硬化等疾病 •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黑人 族、动脉粥样硬化家族史、吸烟、高血 压、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06)我没什么症状,还需要去做相关筛查 吗? 通过筛杳检杳出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 闭塞症是有意义的。因为能识别其他部位发 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的患者。而通过筛 查出来的无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也可以从药物治疗中获益,可降低心肌梗 死、脑卒中和死亡的风险。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五下午;上海九院 (瞿溪路500号〕新门诊楼三楼血管外科
秦金保 2022-11-01阅读量2463
病请描述:1.得了疝气我该怎么办? 疝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老年男性。受限于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患者对于疝病的态度往往呈现两极化表现。很多患者得了疝气不当一回事,觉得是一种时有时无的东西,不用太在意。但事实上,在我们专科,因为疝气不及时治疗导致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每年多达三四十人,其中不乏需要做肠管切除吻合的患者,对于术后的恢复和生活均造成了不良影响。原本只需住院1-2天解决的问题变成了影响自己消化功能的后遗症。更有患者因手术时间过晚,广泛肠坏死导致肠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和脓毒性休克,因此失去生命。在此,我绝非危言耸听。 嵌顿疝患者因肠管嵌顿坏死不得不行肠切除吻合手术 相反,有的患者因为得了疝气,性情大变,惶惶不可终日,一到门诊,听闻需要手术更是大惊失色。因为,在他们心里,手术就是电视上表演的那种血刺拉忽惊心动魄的过程,不停地在你身上划拉,还动不动就要进行心肺复苏和电除颤的危险操作,因为惧怕手术而耽误治疗的也大有人在。我最近就有一位患者觉得因为自己得了疝气导致呼吸变得困难,结果一检查发现呼吸问题是肺动脉高压,心衰引起。因此,对于疝病,过于轻忽或者过分担忧都不可取,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知非常重要。 2.吃药可以治疗疝气吗? 每当自己在网上看到吃药和肚脐贴可以治疗疝气真的既生气又无奈。得了疝气的确需要治疗,但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药到疝除。因为,疝气是腹壁上出现了一个“破洞”,当然这个洞是在体内的,外面是看不见的。正因为有了这个洞,原本呆在肚子里的小肠通过这个洞钻到皮肤下面来了,外观上看就形成了一个鼓包,这就是疝形成的原因。理解了发病原因,你自然就会明白药物是没法修补这个洞的。就像我经常和患者朋友们说的,一个气球上破了个口,它是不会长好的。在气球里一直有压力的情况下(类似腹腔里一直存在腹内压),洞只会越撑越大。对于疝气修补的方式人类从中世纪开始认知、研究、发展至今,修补始终是最为可靠的主流方法,但是到了有些“神医”嘴里变成了不用手术吃几颗药就能治好了,让人哭笑不得。所以说,让疝气患者吃药或者用什么肚脐贴的人非蠢既坏,尽早远离。 警惕这些声称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看好疝气的宣传 3. 治疗疝气为什么要用补片? 疝气好比自己穿的衣服上出现了破洞,缝起来一直是最原始和传统的治疗方式,但是把原本穿着合身的衣服上的大洞缝起来了势必导致衣服变形,穿着也会有束缚不适感。因此,拉拢缝合后存在张力导致术后疼痛,复发率高,绝非理想选择。更好的方法是给这个洞打上一个接近原材质和形状的“补丁”。补片就是这样一张“补丁”。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总的原则就是找到这个洞所在的位置,然后将“合身”的补片放置在该处,覆盖修补这个“洞”。通俗地讲,开放手术就是从外往里补洞,类似站在房子的屋檐上修补天花板,而微创手术就是类似站在屋子里从里往外修补天花板。只要显露充分,补片放置得当,无论哪种方法修补的效果是相似的。 微创手术中在显示器上可以清晰看到腹壁上"洞" 4. 补片可靠吗? 有些患者又要对这个“补丁”产生疑问了,这个东西安全可靠吗?补得牢靠吗?简单说,补片产品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现在的趋势是变了越来越轻薄,厚度已经和纸张差不多,但是强度远大于自身腹壁组织,这样才能保证修补既不会有异物感,同时又非常牢靠。而且补片并不是放在腹腔内,而是放在腹壁和腹腔的夹层中,不会对腹内的脏器产生干扰。作为一个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医用产品,没有过于担心的必要,可以说,相比于放在血管内的支架,放在骨骼上的钢钉钢板,补片的风险要低的多得多。在我国每年进行的疝手术超过100万例,其中绝大多数都需要放置补片,而由于补片排异感染需要再次手术取出的数量少之又少,所以说,对于补片切勿过分担心,因噎废食。 5. 谁都可以做微创手术吗?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越来越多患者都可以接收微创手术,过去很多微创手术的禁忌也已被一一突破。除了极少数对于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譬如高龄患者合并多种心肺疾病,绝大多数的患者都可以选择微创手术。在我的学生年代,微创治疗疝气也刚刚在国内开展,不少患者和医生笃信开放手术的效果要好于微创治疗。但将近20年过去,现实结果和大量数据都支持微创治疗的优点:伤口小且美观,疼痛轻,恢复快,且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现今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都有能力开展微创治疗。甚至在我专科中心,肠管嵌顿的急诊患者,将近80%也是通过微创手术完成治疗的。从前对于先进技术的种种顾虑,在事实面前,早已烟消云散。 6. 手术后1天就出院,是不是太快了? 在我读书的年代,做了疝气手术的患者至少要在医院呆上一周时间。碰到疝气很大病史很长,很多患者可能因为疼痛好几天都下不了床。但是现在,治疗技术已经有了革命性变化,以前需要一层层切开和缝合的组织,由于微创技术的发展,全都可以避免了,这可以极大减轻术后伤口疼痛。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微创手术后在医院呆上1-2天足矣。其实,这1,2天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观察。因为疝气通过手术已经得到了修复,手术后更多是对于全身麻醉反应的观察和处理,譬如麻醉过后有些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排尿困难以及局部疼痛等等,而这个观察周期一般是1-2天。而麻醉反应不明显的大多数患者,早上做完手术,到我下午去查房的时候已经在病房里谈笑风声了。这也是为什么国外很多医院把疝手术列为当日手术的原因。当然这个术后住院1-2天肯定无法涵盖所有患者,一些术前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我们会适当延长其观察时间。但是恢复很好,能吃能睡,术后一天便可回家修养。 此篇科普文基本上涵盖了平日疝气患者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其实也是术前谈话我最常提及的内容。作为一个疝气患者,对于以上问题有了基本认知,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从容面对治疗。至于医院的选择,多嘴说一句,上海的三甲医院都具有微创治疗疝气的丰富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水平,但我还是在门诊经常遇见辗转于多家医院,看过多名专家的朋友。锱铢必较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多比较多打听也是朴实的生活经验,但仅仅就诊而迟迟不下决定耽误治疗导致疾病发展就显然不算是优秀品质了。 上海东方医院 疝与腹壁专科 副主任医师 刘正尼
刘正尼 2022-10-26阅读量2706
病请描述:文章转载自:东方网 东方网9月30日消息:患者鲁先生(化姓)右上臂和右肩由于被热金属烫伤,导致皮肤、肌肉和骨骼严重烧伤,被送入当地烧伤创伤中心治疗,诊断为重度IV度烧伤。他在当地医院接受了创面彻底清创、封闭负压吸引控制局部感染、局部植皮缩小创面等手术,维持肢体血供,但遗留右肩、右上肢大面积皮肤缺损,以及肩胛骨,肱骨外露,近日转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进一步治疗。 据悉,随着功能性假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植入3D打印的功能性假体,成功重建肢体功能,帮助完成日常生活。然而,鲁先生是重度烧伤患者,骨骼受损范围巨大,右上臂、右肱骨和肩胛骨骨坏死、右肩关节完全开放,失去了肩部的全部功能,包括内收、前屈和旋转等。如果想要实现右上臂的保肢和运动功能,所需要重建的功能性假体体量巨大,同时还面临严重烧伤和创伤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以及周围软组织愈合能力差的问题,因此手术复杂程度和难度也急剧上升。 为尽可能恢复鲁先生右上肢的功能,市六医院骨科文根副主任医师团队依托以往皮瓣修复,以及植入3D打印假体重建肢体功能的丰富经验,参考最新国际肢体功能重建研究技术,大胆创新、仔细规划,为患者制定了通过皮瓣修复+3D打印肩胛骨、肱骨、肘关节假体植入的手术方案。 3D打印肩胛骨、上臂、肘关节假体 在之前经历多次手术之后,鲁先生距离实现右上臂肢体功能重建仅差一步之遥——植入功能性假体。在皮瓣完全存活、局部无明显炎症、各项检查指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手术团队为患者取出骨水泥,植入定制的受限肩胛骨-肱骨-肘关节假体。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并逐渐开始康复训练。术后4个月,鲁先生可实现右上肢肘屈伸运动功能、肩关节部分外展功能,回归正常生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患者鲁先生对治疗结果也非常满意。 术后照片 市六医院骨科文根副主任医师指出,重度烧伤导致的开放性骨折的治疗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通过多种技术结合,解决骨骼、软组织、软骨、血管和神经缺损等问题。清除所有坏死组织,覆盖软组织缺损是妥善处理复杂组织缺损的重要步骤,皮瓣是否存活将直接影响肢体挽救的可能性。对于四肢骨缺损及功能重建,目前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上肢,功能复杂,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要求远大于下肢,但目前的重建效果要远低于下肢。骨科手术团队通过皮瓣修复创面,植入功能性假体,成功挽救患者鲁先生重度烧伤的上肢,并重建右上臂运动功能。该病例是国内外首例涉及全肩、全肱骨和全肘的修复及功能重建,为涉及骨骼的IV度烧伤提供了修复和实现活动能力的新技术。
文根 2022-10-07阅读量1969
病请描述:骨折了怎么办?许多人都知道:轻则石膏固定,重则打钢板、打钢钉治疗。总之,以目前的医疗水平,骨折并不是什么难治的疾病。然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骨科文根主任遇到了一位患者,在骨折两年之后病情反而愈加严重,这是怎么回事呢?迁延不愈的骨折,跌跌撞撞的治愈之路62岁的姚先生于2020年9月入院,根据姚先生所述:左小腿曾于2018年因外伤导致胫骨骨折。经过治疗,2019年姚先生在复查时发现,骨折的位置并没有长好,出现了“骨不连”的情况。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姚先生便前往省级医院继续治疗。经过“髓内钉+钢板”联合治疗后,姚先生的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术后伤口出现红肿,局部皮肤破溃,还形成了窦道。尽管姚先生辗转了全国多家医院救治,但是都没有获得好转。这可愁坏了一家人。2020年9月,姚先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我院骨科,求诊于文根主任。经过细致的检查,文主任发现姚先生的小腿留下了陈旧了手术瘢痕,窦道里还有脓性渗出。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渗出液中为多重耐药表皮葡萄球菌。最终,文主任以“左胫骨骨髓炎”将患者收治入院。入院后,文主任先为患者进行清创处理,取出内固定,并使用骨水泥填塞,最后石膏固定治疗。大约一个多月之后,姚先生的伤口恢复良好。于是,11月22日再次回到我院,将骨水泥取出,接受植骨治疗,术后骨愈合。新方式、新想法,保住完整肢体其实,开放性骨折的术后感染率较高,所以类似于姚先生这样的病例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如果没能及时治疗,那么局部皮肤和软组织、肌肉、以及骨骼关节均有可能受其影响,导致肢体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影响患者的生活状态。文主任介绍,在为姚先生清创的过程中,局部皮肤瘢痕化,骨端周围软组织充填,局部部分组织坏死。为了保留尽可能多的组织,在伤口彻底清创后,骨缺损部位选择了骨水泥进行填塞,促进诱导膜的形成。由于姚先生的病程较长,多次手术,伤口周围广泛瘢痕,局部形成窦道、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骨缺损和骨髓炎,影响了正常活动,如果病情继续延误下去,甚至需要截肢。为了增强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降低了传统手术中假体周围感染的风险,文主任认为,需要尽快修复窦道缺损,帮助骨骼及肌肉组织生长,这是是影响本次治疗结果的主要因素。也只有尽快修复正常组织,才有机会选择植骨的方式,提高保肢的可能性。对于常用的保肢手术,如果存在复合组织缺损,则需要结合多种技术,缺失的组织越多,重建的难度就越大。思考再三,文主任分阶段使用骨水泥垫片防止窦道感染,此外,骨水泥间隔物还可以为假体的二次植入创造和保留空间。在二次治疗时,文主任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了骨假体的个性化定制,以此实现保肢以及保留运动功能的目的。皮瓣和定制假体的结合,以及这种情况下分期手术的想法,为大规模复合组织缺损提供了新的选择。过去,考虑到骨折后伤口迁延不愈,以及严重烧伤、创伤后周围软组织愈合能力差的情况,植入手术可能具有很大的感染风险。而现在,通过结合传统修复和重建医学工程技术,医者可以更加精确、便捷的为患者进行保肢,尽量减小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这是医疗行业与显微外科相结合后的有效临床转化,也希望这一技术能够造福更多的患者。
文根 2022-06-21阅读量9313
病请描述:肺癌复发还能二次手术吗? 肺癌复发后还能活多久?肺癌复发了还能治愈吗?磨玻璃结节复发还能手术吗?如何预防肺癌复发?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外科 谢冬一、肺癌复发的风险有多高,肺癌复发率高吗?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恶性程度较高的一种,肺癌复发转移风险较高,IIIa期肺癌术后复发风险可以达到50-60%,II期肺癌术后复发风险40-50%,Ib期复发风险20-30%,Ia期复发风险10%左右。原位腺癌和微浸润腺癌几乎没有复发风险,极少数复发病例,都是术后继续持续吸烟的病例。二、 肺癌复发了还能治愈吗?肺癌复发后,要看是局部复发,还是合并远处转移。如果只是局部复发, 还是有机会治愈的。合并远处转移的需要全身治疗。三、肺癌复发有哪些症状?复发的症状跟首次肺癌相似,多数患者没有症状,是定期复查体检中发现,其他常见症状包括: 胸痛,咳嗽咳痰,肿瘤标志物升高(CEA),MRD升高(什么是MRD,是一种血液定期复查,类似于肿瘤标志物,但更加敏感,可以在CT还没有变化的时候就能提示复发转移)哪些CT表现,或 PET描述,提示有肺癌复发可能,比如,突然出现支气管残端增大,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新发的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或肺内多发结节,或骨扫描出现异常浓聚等。肺癌复发的部位肺癌复发转移的部位,可以表现在全身所有部位,最常见的部位包括: 肺(同侧肺,对侧肺),肺门纵隔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腹腔淋巴结,颈部淋巴结,颅脑,肾上腺,骨,肝脏,皮肤(表现为皮下结节)。四、肺癌复发一般在几年内?肺癌复发最常见的时间就是术后第2-3年左右。因此肺癌术后前三年,是随访观察的重点时机。每三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胸部CT,每年复查一次头颅磁共振,骨扫描,腹部B超。五、肺癌复发后还能活多久?这个要因人而异,要看复发后的新分期,如果是晚期,还要看药物治疗的疗效,比如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决定后续的生存时间。复发后患者,需要重新分期,肺癌的二次分期,可以预测生存时间。 比如如果是,局限性复发,新分期,还是I期或II期肺癌,那么还是有机会通过外科治疗根治,预后较好;如果是III期复发,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以考虑积极的全身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2-3个月左右),再次评估能否手术切除,此类患者的5年生存率,既往是在20-30%左右;如果是IV期复发,预后就等同于晚期肺癌,生存时间主要取决于远处复发的部位、数量,以及药物治疗的疗效。(具体可以参考谢大夫的另外一篇文章)六、肺癌复发还能二次手术吗?肺癌复发后,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肺部局部复发,没有纵隔淋巴结转移,或者远处转移,还是有机会手术的,就是术前需要再次分期,评估是否为早中期肺癌,排除远处转移后才能手术,术后往往还要辅以化疗或免疫治疗。 如果是远处复发,如果是单站转移,比如单发的脑转移,单发的肾上腺转移,单发的肺转移,可以考虑手术切除结合全身治疗。如果是多发转移,无法二次手术,比如是脑部复发转移,可以考虑化疗联合颅内放疗;如果是胸膜腔内复发,多数没有机会再次手术。七、肺癌复发后二次手术,还能采用微创手术吗?过去肺癌复发了,由于首次手术后造成的粘连以及肺门结构的改变,给第二次手术带来巨大的挑战,但近年来,随着腔镜微创技术的提高,半数以上的患者复发二次手术,还是可以考虑微创手术的,特别是第一次手术采用微创方式,第二次手术,乃至第三次手术,都有机会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第一次手术采用开胸手术的,部分患者也可以采用微创手术,主要是切口附近的粘连比较严重,多数可以在胸腔镜下分离。八、肺癌复发了还能治愈吗?这要根据复发的形式, 如果是 局部复发,或者局限性复发,通过二次手术还是有根治机会的。以远处转移的复发,更多的要考虑基因突变检测,明确有无靶向治疗的机会,如果有基因突变,争取靶向治疗,如果没有基因突变,更多的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以使得一些复发的肺癌患者,逐步转变为慢性病。九、肺癌复发后,化疗的选择肺癌复发后,如果之前没有接受过,靶向治疗或化疗,可以根据是否有基因突变,决定是否行靶向治疗,如果没有基因突变,可以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如果前期接受过化疗或靶向治疗,要看末次治疗,距离复发的时间长短,如果末次治疗距离复发时间比较长,1年以上者,如果再次使用原方案化疗,可能会有效;如果末次治疗距离复发时间比较短,比如小于6个月,说明上次化疗的药物可能已经耐药了,在上次化疗的时候,肿瘤已经有潜在的生长,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调整化疗的方案,选择其他药物治疗。以下是一些肺癌复发,二次手术的病例 图片描述病例1 患者 左肺上叶舌段肺癌,行左肺上叶舌段切除术后1年,原手术切缘复发,采取二次手术,微创手术行左肺上叶余肺切除术 。术后给予化疗。—————————————————————————————————————————————— 图片描述病例2 患者 右肺上叶肺癌,行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2年,原手术残端出现肿块,考虑肺癌复发,排除远处转移后,予以再次手术,微创手术切除右肺上叶。术后予以化疗及靶向治疗。—————————————————————————————————————————————— 图片描述病例3 患者右肺上叶切除术后,肺裂残端(钉缘)出现肿块,考虑复发,排除远处转移后,予以患者二次手术,术后给与化疗。———————————————————————————————————————————————— 图片描述病例4 患者 外院第一次手术,术中冰冻原位腺癌,术后石蜡病理浸润型腺癌,手术行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11个月复发,病理基因突变检测ROS1阳性,遂予以克唑替尼靶向治疗,治疗后病灶缩小,再予以二次手术切除左肺上叶,切除后,予以继续靶向治疗。———————————————————————————————————————————————— 图片描述病例5 这位患者第一次手术,在当地医院,做了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原位腺癌,术后1年残端增厚,考虑复发,同时考虑首次病理不准确,患者一开始不能接受,观察3-4个月后,才下决心再次手术。予以微创单孔胸腔镜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后病理浸润性腺癌。———————————————————————————————————————————————— 图片描述病例6 这位患者右肺下叶楔形切除术后四年,出现局部复发,予以再次手术,微创手术切除右肺下叶。—————————————————————————————————————————————— 图片描述病例7 这位患者右肺下叶癌,行右肺下叶切除术后2年余,残端增厚,考虑复发,PET排除转移后,予以右肺中叶余肺切除术。术后予以化疗。———————————————————————————————————————————————— 图片描述病例8 左肺癌上叶切除术后3年,残端出现肿块,考虑复发,行PETCT检查,排除远处转移,行左侧余肺切除术,术后予以化疗。————————————————————————————————————————————————图片描述 图片描述病例9 右肺上叶癌术后5年,右肺下叶肿块,复发或第二原发肿瘤,予以右侧余肺全肺切除术———————————————————————————————————————————— 病例10 右肺上叶切除术后6年(第一次手术),左肺下叶楔形切除(第二次手术),右肺余肺残余磨玻璃结节,随访中,逐步增大,予以第三次手术,行右肺余肺楔形切除术。———————————————————————————————————————————— 病例11 患者第一次手术(外院手术),右肺上叶切除联合右肺下叶背段切除,第二次手术(外院手术),左肺上叶舌段联合前段切除,随访中发现右肺磨玻璃结节残余复发,病灶逐步增大,予以第三次手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描述病例12 右肺下叶癌术后8年,右肺上叶复发,行右肺全肺切除。—————————————————————————————————— 图片描述病例13 2019年右肺上叶肺叶切除,术后病理浸润型腺癌,术后随访至2021年右肺下叶小结节逐步增大,予以右肺下叶肺段切除。。—————————————————————————————————————— 图片描述右肺上叶后段切除术后3年复发,予以 再次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如何预防肺癌复发?(一)、定期复查不同层次的肺癌随访策略不同,浸润型肺癌,一般前三年是复发高危时间窗,这个阶段需要复查的较为频繁,每三个月左右复查一次胸部CT,每年至少一次全身复查,循环复查持续。严格遵照医嘱,定期按时复查。当病人出现症状时,应进行相应的胸腹部CT,颅脑CT或MRI,骨扫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二)、血检查癌传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肺癌复发的预测,临床价值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肺癌患者,即使进行了根治性的手术切除,还是会存在微小残留病灶(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问题,这些MRD在体内的残留就是后续出现肺癌复发的种子。尽管影像学检查被认为是评价肺癌治疗效果的金标准,但是目前最清晰的CT检测,也只能看到2-3mm大小的结节,而且对于这种尺寸的结节单凭CT也无法判断良恶性,对追踪微小残留病灶(MRD)不能准确及时反映(太小了,当然看不到,也辨别不清)。近年来,ctDNA的研究非常火爆,ctDNA(circulating tumorDNA,循环肿瘤DNA)就是肿瘤细胞坏死、凋亡后分泌释放的一种游离DNA,研究表明通过ctDNA 检测微小残留病灶(MRD)有很高的可靠性,且72%患者通过检测发现微小残留病灶(MRD),比影像学检查平均提前时间约为5.2-9个月。这就为部分患者争取了,更早发现复发的机会,从而获得更早的治疗机会。过去肺癌术后化疗就是,医生精心挑选一批患者,这批患者相对而言,病情分期较晚,或者肺癌细胞较为活跃(微乳头、实体亚型等),即使是在精心挑选的患者中,术后化疗对于这些患者只能提高5%的生存概率,换言之,精心挑选的15个人去做化疗,只有1个人从化疗中获益,避免复发或转移,其他14个人,只是陪化疗,要么这些人不化疗也不会复发,要么这些人即使化疗了,一样会复发,这就是残酷的现实。14个人陪化疗,想想化疗的巨大副作用,是不是特别残酷。为了改变这个残酷而尴尬的现实,医生希望用MRD的检测来判断肺癌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如果MRD检测结果是阴性的,就代表患者体内的肿瘤负荷是相对比较小的,甚至是没有,这个时候化疗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说MRD是阳性,就表示患者体内,仍然有残留的肿瘤,那这时候化疗或/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就是必须的。最近,四川华西医院胸外科,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330名I-III期非小细胞肺癌,在手术前/术后3天以及术后1个月抽取血液标本检测其ctDNA水平。研究发现,术后ctDNA阳性患者(不论是术后3天还是术后1个月)的复发风险比阴性患者高11倍,进一步的分析显示,针对术后ctDNA阳性患者开展术后化疗可以有效延长生存(死亡风险下降70%),而针对术后ctDNA阴性患者开展术后化疗则会降低生存。更值得注意的是,ctDNA-MRD检测发现复发的时间比传统影像学检查提前273天!(三)、靶向治疗预防复发术后辅助治疗主要包括辅助化疗、辅助靶向治疗和辅助免疫治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但辅助放化疗副作用较大,可以说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治疗模式,仅5%~15%的患者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患者仍面临较高的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的风险,长期生存率难以得到保障。寻求更高效、低毒、增加治愈概率的治疗手段一直是医生的梦想,而辅助靶向治疗便是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现阶段最优的治疗选择之一。与辅助化疗不同的是,辅助靶向治疗,特别是辅助三代靶向药物就好比一名“神枪手”,可以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某些特定位点,高度选择性的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或仅很少损伤正常细胞,可显著降低疾病复发、脑转移和死亡风险。在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中,靶向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复发风险,特别是三代EGFR-TKI的应用。三代EGFRTKI目前相对副反应较轻微,患者耐受性升高,这就为长期应用EGFRTKI治疗提供了基础。(四)、规律生活,注意饮食调整,保持较好的免疫力中国人讲究的天人合一,中医的整体医疗观念都是强调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较好的免疫力,规律生活,饮食保养对于预防肺癌复发都有好处。————————————————————————————————————————————————总结一下1.肺癌术后复发的概率比较高,特别是中期肺癌2.ctDNA能够较早的监测到肺癌的复发(MRD)3.肺癌复发后,并不是无药可救,有些早期发现的局部复发可以手术切除,甚至微创手术切除;4.肺癌复发后表现中晚期的病例,很多不能手术的患者也能通过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5.肺癌复发后生存时间,跟复发后,再次分期相关,再次分期越早,预后越好。6.千万不要轻言放弃!
谢冬 2022-02-02阅读量2.5万
病请描述: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肢端缺血,并引发神经病变和感染,进而导致足部疾患,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发现,该并发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的发生率超过了8%,对其预后及生活均造成极大影响。 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 1.代谢控制不佳 在糖尿病的影响下,患者机体均存在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紊乱,进而损伤体液的免疫功能以及细胞的免疫功能,致使足部感染的发生几率更高。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并没有控制意识,部分患者则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给予了过分控制,认为进食逐渐变少,甚至会出现厌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不规则的用药也会使血糖控制不佳,并加重代谢紊乱。 2.长期的糖尿病病史 如果糖尿病病史达到了5-10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高。 3.血糖控制的程度不佳 包括患者对于平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控制。患者如果长期的高糖、高热量饮食,活动量较小,甚至吸烟、喝酒,包括睡眠不规律,这样都会增加糖尿病溃疡的风险。 4.对局部的足部护理不佳以及足溃疡的既往史 如果对足部皮肤的干裂,没有及时的补充油脂,指甲的增厚,过于长的指甲没有及时修剪,也可以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穿鞋也很重要,如果穿过硬的皮鞋或者是一些橡胶鞋,磨破足部的概率会增加,进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 5.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足的麻木、感觉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和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也会引起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的体征(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脉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周围血管病变的体征(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 6.其他 其它的一些因素,包括药物的控制,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依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定期复查血糖,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就会降低;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没有定期的去门诊复查监测血糖,血糖控制出现升高过高的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足的风险。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天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足部皮肤是否有水疱、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的色泽如何,如果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则提示局部缺血,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1-16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什么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的下肢发生肢端缺血,并引发神经病变和感染,进而导致足部疾患,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发现,该并发症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的发生率超过了8%,对其预后及生活均造成极大影响。 糖尿病足发生的危险因素 1.代谢控制不佳 在糖尿病的影响下,患者机体均存在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紊乱,进而损伤体液的免疫功能以及细胞的免疫功能,致使足部感染的发生几率更高。大部分糖尿病足患者在平时的饮食中并没有控制意识,部分患者则对碳水化合物的摄入给予了过分控制,认为进食逐渐变少,甚至会出现厌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此外,不规则的用药也会使血糖控制不佳,并加重代谢紊乱。 2.长期的糖尿病病史 如果糖尿病病史达到了5-10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就会增高。 3.血糖控制的程度不佳 包括患者对于平时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控制。患者如果长期的高糖、高热量饮食,活动量较小,甚至吸烟、喝酒,包括睡眠不规律,这样都会增加糖尿病溃疡的风险。 4.对局部的足部护理不佳以及足溃疡的既往史 如果对足部皮肤的干裂,没有及时的补充油脂,指甲的增厚,过于长的指甲没有及时修剪,也可以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穿鞋也很重要,如果穿过硬的皮鞋或者是一些橡胶鞋,磨破足部的概率会增加,进而增加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 5.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的症状(如,足的麻木、感觉触觉或痛觉减退或消失)和缺血性血管病变(运动引起的腓肠肌疼痛或发凉)也会引起糖尿病足。 神经病变的体征(足发热、皮肤不出汗、肌肉萎缩、鹰爪样趾、压力点的皮肤增厚、脉搏很好,血液充盈良好)和周围血管病变的体征(足发凉、皮肤发亮变薄、脉搏消失和皮下组织萎缩)。 6.其他 其它的一些因素,包括药物的控制,如果患者能够及时的依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定期复查血糖,糖尿病足溃疡的风险就会降低;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服药,没有定期的去门诊复查监测血糖,血糖控制出现升高过高的这种情况,长期持续的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足的风险。 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天天检查足部的习惯,检查内容包括足部皮肤是否有水疱、擦伤、裂口、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皮肤的色泽如何,如果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则提示局部缺血,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1-16阅读量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