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胆管损伤术后复查的检查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几项: 1. 肝功能检查 目的:评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胆管损伤、胆道狭窄等情况。主要观察转氨酶(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意义:如果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胆管损伤或胆道梗阻。 2. 腹部超声(彩超) 目的:观察胆管形态、胆管是否通畅、有无胆管扩张、胆囊窝是否有积液或感染等情况。 意义: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初步判断胆管损伤的恢复情况。 3. 血常规 目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术后是否有感染。 意义:白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术后感染,需进一步处理。 4. 磁共振胆管胰管造影(MRCP) 目的:对于怀疑胆管损伤或胆管狭窄的患者,MRCP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胆管的解剖结构,明确狭窄或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意义:MRCP是一种无创性检查,适用于术后随访,尤其是对于有临床症状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 5.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目的:用于进一步明确胆管损伤的部位、程度,同时可以进行治疗,如胆管支架植入、鼻胆管引流等。 意义:ERCP不仅可以诊断胆管损伤,还可以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适用于复杂胆管损伤的患者。 6. 腹部CT 目的:对于复杂的胆管损伤或术后出现腹腔积液、感染等情况,CT检查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腹腔内的情况。 意义:CT检查有助于发现腹腔内的积液、感染灶等,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术后复查频率 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主要检查肝功能、腹部超声、血常规等。 术后3个月: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评估胆管恢复情况。 术后6个月:根据恢复情况,复查肝功能、腹部超声等,必要时进行MRCP检查。 术后1年及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包括肝功能、腹部超声等,以确保长期健康。 注意事项 如果术后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和体征调整复查项目。
赵刚 2025-03-10阅读量417
病请描述:胆道感染和肝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病因不同: 胆道感染通常是由胆道梗阻、胆汁淤积引起的感染,常见的原因包括胆道结石、胆管良性狭窄、胆道恶性肿瘤等。 肝炎则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如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等)、饮酒过度、自身免疫因素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症状不同: 胆道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右上腹痛、发热、寒战、黄疸等。 肝炎的症状则包括乏力、食欲不振、厌食油腻、消化不良,部分严重患者可以出现眼睛黄、尿黄、身体黄等黄疸症状。 诊断不同: 胆道感染的诊断除了依据症状外,还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来确定胆道是否有梗阻或扩张。 肝炎的诊断则依赖于血液检测肝功能指标(如ALT、AST、胆红素等)以及病毒学检测来确定病因。 治疗不同: 胆道感染的治疗可能需要手术来解除胆道梗阻,以及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肝炎的治疗则侧重于抗病毒治疗、休息和饮食调节等方法来缓解症状和恢复肝脏功能。 总的来说,胆道感染主要影响胆道系统,而肝炎主要影响肝脏。两者虽然在某些症状上有相似之处,但在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上有明显的区别。
赵刚 2025-01-23阅读量1283
病请描述:胆囊腺肌症是一种以胆囊粘膜腺体和肌层慢性增生,伴有粘膜上皮陷入肌层形成特征性罗-阿氏窦的胆囊良性疾病,较多患者常并发胆囊炎、胆囊结石,临床出现恶心、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但该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易与其他腹部疾病混淆,故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显得极为重要。超声因操作方便、价格廉价、结果准确等优势,已成为诊断胆囊疾病的首选方法,但传统二维超声对于局限型胆囊肌腺症与早期厚壁型胆囊癌等病变的诊断特异度偏低,且易受腹部脂肪和胃肠道气体的影响而难以得到准确的诊断。 CT清晰地显示胆囊壁形态、病变位置和胆囊壁增厚特征等,对局限型胆囊腺肌症的检出率高于超声检查。在组织学上,胆囊腺肌症多表现为胆囊粘膜、肌层、胆囊壁过度增生、增厚,增生的粘膜上皮伸入肌层,可形成多数小囊状突起。目前诊断胆囊腺肌症的关键是罗-阿氏窦(RAS)的存在,胆囊肌层的RAS窦被认为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超声诊断时无法显示较小的 RAS 窦,而可能导致误诊的现象发生。CT 增强扫描时扫描速度快,减少了胃肠道蠕动对胆囊显示的影响,对细微的解剖结构也能清晰地显示,故而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研究发现CT 检查结果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高于超声检查,提示 CT 扫描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较高,其原因在于胆囊癌患者 CT 扫描门静脉期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与胆囊腺肌症的 CT 增强图像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可通过是否出现临近侵犯、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等全身情况来鉴别两种疾病。胆囊腺肌症是以黏膜上皮陷入或穿过肥厚肌层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其中弥漫型和节段型的超声声像图具有特异性易于区分,但局限型与胆囊癌容易混淆,而两者的临床处置方法和预后存在巨大的差异。 既往研究表明,胆囊壁增厚形态及其特征、肝胆界面清晰度、胆道梗阻水平、肝胆直接受侵犯等对区分胆囊壁良恶性增厚病变具有诊断价值,通过分析两种疾病患者的 CT 征象,结果发现胆囊腺肌症组在胆囊增厚方式为弥漫型、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肝胆交界清楚方面发生率显著高于胆囊癌组,表明胆囊腺肌症患者出现弥漫型胆囊壁增厚、胆囊壁光滑等 CT 征象的概率显著高于胆囊癌,这主要与胆囊腺肌症为黏膜上皮和肌层的过度增生,而胆囊癌为浸润性生长有关,提示可通过仔细发现 CT 这些征象以区分疾病类型。 研究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发现胆囊壁光滑、RAS 窦显示对胆囊腺肌症的鉴别价值大于胆囊壁增厚方式或肝胆交界清楚,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癌多表现为肿瘤局限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与局限性胆囊腺肌症易混淆,而胆囊腺肌症患者炎症进展累及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时,可出现一过性强化或环形强化,从而影响了肝胆交界清晰度,故而会降低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CT 对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超声检查,该病患者的主要 CT 影像学特征为胆囊壁光滑和 RAS 窦显示等。 故而,可通过观察患者胆囊的这些影像学特征并综合全身病情而做出正确的早期诊断。本文选自:杨帆等,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原文链接地址:CT检查对诊断胆囊腺肌症的效能分析 - 中国知网 (cnki.net)
赵刚 2024-11-28阅读量1658
病请描述:肝内胆管结石在我国发病率高,结石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道炎症、肝功能损害、进一步引起萎缩性肝硬化、并诱发肝内胆管癌等严重损害。由于肝内胆管解剖的复杂性,不仅在诊断上容易出现漏诊,而且治疗后容易出现胆管炎症发作难以控制、残留、高复发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使该病成为当今胆道外科治疗的重大难题。 术前对结石做出定位诊断,对数目做出较精确的估计,并全面了解胆道狭窄等复杂的病理,选择每种类型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手术的主要目的应达到:①尽可能取净结石,清除病灶;②纠正胆管病变;③建立通畅的胆汁引流;④为胆道的再处理创造微创通道。 治疗手术方式种类繁多,但目前主要为以下几类。微创手术以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并发症少、不影响内环境稳态等优势成为21世纪外科的发展方向。随着临床应用的开展,近年来,腹腔镜或胆管镜下行肝胆管结石治疗术日趋成熟,为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带来新希望。肝胆管结石病患者多有胆管炎症反应,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若治疗不恰当会带来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甚至肝脏癌变等严重后果。肝胆管结石虽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发生率高且难于治愈,部分复杂病例手术多次依然无法痊愈。 肝内胆管结石诊断 肝内外胆管结石依靠超声、CT、MR、造影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超声检查操作简单、经济、方便快捷,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黄疸和胆道梗阻患者均不受限制。CT用于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特异性为97%,对X线不显影结石诊断率低。MR检查在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上特异性和灵敏度与CT类似,MRCP与CT胆道造影同样能够很好的明确肝内胆管胆汁的引流情况以及胆管的狭窄部位。MRCP对胆道结石的敏感度达92%。ERCP的诊断价值相当,ERCP是一项融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微创内镜介入技术,不仅可以确诊胆总管结石,而且还可以处理结石,达到治疗的目的。但是ERCP属于有创性检查,会出现一定的并发症,一般不实施单纯诊断性的ERCP。 B超对于肝内胆管结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其操作方便,简便易行,是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操作者经验有时会影响肝内胆管结石诊断结果。当胆道肿瘤、感染、积气合并胆管结石将难以断定检查的结果及正确性,对胆管狭窄部位的显示不如CT和MRI,因此制定手术方案是不应完全按照B超的诊断。 CT通常能显示出结石在肝内胆管的分布,胆道系统的扩张,肝实质的萎缩以及门脉高压导致的脾大和食管胃底曲张等情况,可以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但CT对于一些细小结石和不能被X线显影的结石诊断较为困难。MRCP费用相对较高,但对于多方位显示胆管结石的部位、数目、大小和胆管扩张或狭窄的程度,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日臻完善,但对于狭细胆管的显示不如胆管直接造影清晰准确。 ERCP(经内窥镜胆胰管造影)和PTC(经皮穿刺胆管造影)为胆管直接造影,是诊断肝胆管结石的传统方法,因有创伤性,首次已不作为胆管结石的常规诊断手段,而二期手术同时PTC不仅可作为肝胆管结石的治疗及胆管引流、也可作为后续胆道造影检查。 本文选自:吴英俊等,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 原文链接地址:一期二期硬质胆道镜取石术并发症的观察和临床意义-中国知网(cnki.net)
赵刚 2024-10-12阅读量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