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脱皮 > 检查

脱皮检查

脱皮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科学管...

病请描述:宫内生长发育迟缓患儿的科学管理与治疗案例   引言 宫内生长发育迟缓(SGA)是指胎儿在妊娠期的体重低于同孕龄胎儿的第10百分位。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出生后新生儿的体重、身高和头围都低于同龄儿的正常范围。SGA患儿面临多种健康风险,需要系统的管理和治疗。本文将结合一个真实案例,详细介绍SGA患儿的特征、临床表现、检查方法、治疗方案及随访中的生化指标。   特征和临床表现 SGA患儿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 出生时体重、身高和头围低于同龄儿。 2. 皮肤薄、干燥,有时有脱皮现象。 3. 较少的皮下脂肪。 4. 肌肉张力可能较低。 5. 可能伴有低血糖症状(如烦躁不安、昏睡、喂养困难)。 6. 低体温:由于脂肪储存不足,SGA婴儿易发生体温调节问题。   案例介绍 小明(化名)是一名出生时体重仅为2.3公斤的SGA患儿,孕龄为38周。出生时身长44厘米,头围30厘米。皮肤薄而干燥,有脱皮现象,皮下脂肪明显不足。出生后,小明表现出低血糖症状,血糖水平仅为1.8 mmol/L(正常范围:2.6-5.5 mmol/L),需要紧急处理。   检查 产前检查 1. 超声波检查:孕28周时,超声波显示小明的体重明显低于孕龄平均水平,羊水量正常。 2. 多普勒超声:评估胎盘和胎儿血流情况,发现胎盘功能减退。   出生后检查 1. 体格检查:出生时体重2.3公斤,身长44厘米,头围30厘米,均低于同龄儿。 2. 血糖检测:新生儿期多次检测血糖,血糖水平在出生后前24小时内多次低于2.6 mmol/L,需静脉葡萄糖输注。 3. 血液常规检查:血红蛋白值为130 g/L(正常范围:120-160 g/L),无明显贫血。 4. 代谢筛查:未发现先天性代谢疾病。 5.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刺激素(TSH)为4.0 mIU/L(正常范围:0.3-5.0 mIU/L),甲状腺功能正常。   治疗方案 新生儿期 1. 加强营养支持:小明通过母乳喂养,并在医生建议下使用高热量奶粉。 2. 预防和处理低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必要时进行静脉葡萄糖输注,逐步过渡到口服葡萄糖补充。 3. 保持体温稳定:使用保温箱维持体温,避免体温过低。   儿童期 1. 营养支持:合理膳食,确保充足的蛋白质、能量和微量元素摄入。 2. 生长激素治疗:由于小明的生长迟缓,在小明2岁时开始生长激素治疗,初始剂量为0.035 mg/kg/天。   治疗效果及随访 生长激素治疗后的变化 小明在生长激素治疗开始后,每月定期随访,监测生长情况和生化指标。   1. 第一个月:    - 身高:增加1.5厘米,达到46厘米。    - 体重:增加0.5公斤,达到2.8公斤。    - 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4.0-5.0 mmol/L。    - IGF-1水平:增加至120 ng/mL(正常范围:50-300 ng/mL)。   2. 第三个月:    - 身高:增加4.0厘米,达到48厘米。    - 体重:增加1.0公斤,达到3.3公斤。    - 血糖水平:稳定在4.5-5.5 mmol/L。    - IGF-1水平:稳定在130 ng/mL。   3.第六个月:    - 身高:增加8.0厘米,达到52厘米。    - 体重:增加1.8公斤,达到4.1公斤。    - 血糖水平:维持在4.5-5.0 mmol/L。    - IGF-1水平:提高至150 ng/mL。   后续随访及关注的生化指标 1. 定期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和头围的测量,评估生长发育情况。 2. 血糖水平:特别是早期监测低血糖的风险。 3. 血液常规检查:评估贫血情况。 4. 甲状腺功能:定期评估甲状腺激素水平。 5. 代谢指标:如血脂、血压等,以评估有无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6. 骨龄评估:评估骨骼发育情况。 7. 生长激素治疗的随访:包括IGF-1水平的监测,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剂量。   结论 SGA儿童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作,确保儿童能够获得全面的支持和最佳的生长发育。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SGA患儿可以实现良好的生长发育预后。小明的案例表明,及时的干预和持续的随访对于改善SGA患儿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生长发育 2024-07-04阅读量2571

警惕包皮龟头炎

病请描述:近日门诊看诊期间,遇到一个患者咨询,患者自述龟头瘙痒厉害,并且反反复复,每次上厕所的时候,只要一脱裤子就会有很大味道,并且会反复瘙痒、脱皮,甚至会红肿、发生溃烂,自己从网上购买药物涂抹,反而导致结果越来越严重,自己已经求助好多医生,都没有好转,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经过检查,发现患者包皮过长,并且有纵行裂口,有少许白色分泌物,伴有红肿。患者心理负担很大,担心自己是否感染传染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包皮龟头炎。 包皮龟头炎是男性常见疾病,是指阴茎包皮和阴茎头出现充血、红肿、糜烂、溃疡等炎性表现,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通常是龟头炎和包皮炎的统称,见于任何年龄的男性患者,可由于细菌、真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和各种外界刺激性因素等引起。 导致包皮龟头炎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生殖器清洗不干净导致感染,使得细菌滋生,引发炎症,通常这类人群伴有包皮过长、包茎等问题,由于包茎或者包皮过长会造成尿液、精液或者其它污垢在包皮囊内得不到清洗,刺激皮肤黏膜。房事不洁也是诱发的原因之一。 得了包皮龟头炎怎么治?首先,应该注意卫生,每天做好清洗,保持清洁,保持干燥的卫生条件,避免各种刺激,例如穿宽松的裤子,避免过度摩擦,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药物治疗,不用炎症引起用药方式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包皮过长导致的龟头炎如果保守治疗情况不好,还是反复发作,可以再感染得到控制后,进行包皮环切手术。 但是请不要盲目相信偏方或者自己买药涂,如果用药错误,可能就会影响丁丁的日后康复,得不偿失,所以请到正规医院男科或泌尿外科就诊,另外如果包皮过长或者包茎的,或者炎症反反复复,长期处在红肿的条件下,应及早到医院就医。

李墨农 2024-06-25阅读量1872

川崎病和不完全型川崎病

病请描述:川崎病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全身血管炎疾病,1967年由Kawasaki首次报道,后以其名命之,属自限性疾病,常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其可累及中小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未经正规治疗的患儿,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5%~30%,而早期大剂量的丙球(IVIG2g/kg)的使用使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降低到5%。 典型的川崎病诊断较为容易,但对于不完全型川崎病,往往会被误诊或漏诊,未能得到及时治疗,遗留心脏后遗症或导致死亡。通过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学习,希望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典型川崎病的诊断 典型川崎病诊断并不困难,其诊断标准如下: 1.发热≥5d; 2.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 3.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口腔黏膜弥散性充血; 4.多形皮疹,无水疱及结痂; 5.急性期掌跖发红、指(趾)端硬肿,恢复期指(趾)端膜样脱皮; 6.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大,直径>1.5cm。 符合上述6项中5项(发热作为必备条件)及以上即可诊断。若少于5项者,而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扩张者也可诊断为川崎病。 不完全型川崎病(IncompleteKD,IKD)约占20%左右,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及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误诊率较高,常常容易误诊为普通感冒、败血症、药物过敏、猩红热、麻疹、腺病毒感染等,尤其易误诊为普通感冒及败血症,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且相对典型川崎病更容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预后更差,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降低患儿心脏病的发病率至关重要。 发热是IKD最常见的症状,如合并以下情况,IKD可能性大: 1.肛周皮肤潮红、脱屑,多于发热3~5天内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 2.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亦为早期诊断线索[6~8]; 3.指端膜状脱屑,但症状出现较晚; 4.对于发热>5d,符合2~3项KD诊断标准者,且具备下列3项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IKD: (1)CRP>30mg/L; (2)ESR>40mg/L; (3)清蛋白≤30g/L; (4)贫血; (5)转氨酶升高; (6)发病7天后血小板显著增多>450×109/L; (7)急性期白细胞计数≥15×109/L,以粒细胞为主; (8)尿中白细胞≥10个/HP。 其中,CRP、ESR、PLT升高为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CRP升高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5.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且无法用其他疾病解释,超声心动图示血管壁辉度增强、冠状动脉未逐渐变细、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包积液者。IKD在婴幼儿冠脉病变出现较早,可于发病3d内出现。 6.心肌酶改变,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表现,但特异性不大。 治疗 早期丙种球蛋白2g/kg一次性静脉输注,阿司匹林30~50mg/kg·d,分3次口服,热退3天后减量为3~5mg/kg·d,顿服;若无冠脉扩张,服用8周左右;若存在冠脉扩张,持续口服至冠脉恢复正常后方可停药。 总结 当临床上患儿持续性发热,原因不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伴有口唇充血皲裂、双眼结膜充血(无分泌物)、皮疹、肛周脱屑、指端膜状脱屑、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大等,但不能满足5项者,需完善血常规、ESR、CRP等检查,高度怀疑不完全型川崎病者建议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协助的诊断,必要时放宽标准,早期治疗,减少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

宁铂涛 2024-05-06阅读量2763

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mda...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肠造口并发症的分型与分级标准(2023版) (一)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肠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为因造口所致造口周围区域,通常为造口底盘覆盖区域皮肤、真皮及附属器的并发症。包括刺激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真菌性皮炎、撕脱性皮肤损伤、坏疽性脓皮病、黏膜肉芽肿、假疣性增生和毛囊炎等8种并发症。该分型以病因为划分依据,使该维度容易理解。该类并发症与造口器具、防漏软膏等使用以及早期肠造口师护理干预的关系密切,易于被肠造口师早期识别。既往研究有称作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造口周围皮肤炎或造口周围皮肤刺激等,在造口相关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占10%~70%不等,多出现于术后30 d内,以在回肠造口多见,且与造口位置不理想相关[3-6,8-9]。文献中所描述的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包括刺激性皮炎、真菌性皮炎、坏疽性脓皮病和假疣状增生等,但由于观察对象和并发症定义以及诊断的方式不同,各研究间可比性较差[5,10-12]。 1.刺激性皮炎:因肠道排泄物长时间刺激造口周围皮肤而引起的皮肤炎性病变和破损,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疼痛和皮温增高。 2.过敏性皮炎:因特异性体质对接触的造口用品过敏而引起皮肤损害,表现为皮肤瘙痒,皮肤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肿、脱皮或水疱,皮损范围与造口用品形状相近。为确诊此症,必要时可采取斑贴试验。 3.真菌性皮炎:因真菌感染导致造口周围发生感染性皮炎,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常表现为造口底盘或造口袋下方出现界限清楚的皮肤红斑,呈卫星状丘疹脓疱。真菌检查可确诊此症。 4.撕脱性皮肤损伤:因造口袋选择不恰当,未使用黏胶祛除剂而强行将底盘从皮肤剥离,或频繁更换造口底盘,而导致造口周围皮肤不规则剥离性损伤。 5.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快速进展为特征的反应性炎性皮肤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痛性溃疡、坏死,边缘绕以暗红色或紫色炎性红晕。皮损可单发或多发,部分可融合成多中心、不规则溃疡,可能与慢性全身性疾病如炎性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关[13-16]。病理活检有助于鉴别其他疾病。 6.黏膜肉芽肿:因黏膜上皮增生及浸润而形成的境界清楚的黏膜结节状病灶。表现为在黏膜与皮肤交界处或造口黏膜出现一枚或多枚围绕造口边缘生长的质脆、易出血、不规则的组织。病理表现为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局部浸润和增生。 7.假疣性增生:因肠内容物与造口周围皮肤长期接触而引起的皮肤慢性炎性病变及皮肤良性增生病变。表现为紧邻造口的皮肤区域出现疣状突起,质硬;多伴有疼痛、瘙痒感。须病理活检除外造口处肿瘤复发。 8.毛囊炎:因细菌感染(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引起肠造口周围皮肤的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性病变,偶可由更换造口袋时牵拉损伤毛发引起。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演变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伴轻度疼痛。血常规、细菌培养和血糖检测可协助诊断此症。

张振国 2024-01-19阅读量1855

脱皮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天津市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69.3万

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101

广州天河固生堂医疗门诊部

对外综合 预约量:128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