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瘢痕是整形外科的主要病种之一,因容易复发和持续增生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是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住院治疗方法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得宝松和曲安奈德)治疗后容易复发。文献报道复发率达9-50%。高达63%的患者注射糖皮质激素后发生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萎缩、凹陷、药物沉积、色素减退和毛细血管扩张、生理期紊乱,严重者血管栓塞(导致失聪等)。 5-Fu尿嘧啶注射治疗是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主要手段。因为瘢痕疙瘩扩展过程中表现为瘢痕与正常皮肤交界处血管增生和充血,随后在充血区域进一步形成瘢痕疙瘩。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对5-Fu敏感的特性,采用低浓度5-Fu可抑制局部血管的增生。但不能使血管萎缩,与激素交替使用明显促进瘢痕的萎缩。因瘢痕疙瘩血管增生能力强,需反复交替注射。低浓度5-Fu阻断瘢痕血管生成后使激素药物作用于局部,疗效增加而全身副作用降低,可减少复发。 2002年Mustoe TA等[1]在PRS发表国际瘢痕管理临床建议,认为局部注射5-氟尿嘧啶已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既可作为单一疗法,也可与局部皮质类固醇联合使用。其使用的理论依据是合理的,并且临床未见副作用。 国内2006年2006年武晓莉等[2]采用低剂量5-Fu尿嘧啶注射治疗瘢痕疙瘩,6个月随访5-FU抑制瘢痕血管增生有效率为96.77%,5-FU结合糖皮质激素总有效率为97.14%。认为利用低浓度5-FU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结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疙瘩具有良好的疗效. 2013年Kim S等[3]发表亚洲瘢痕治疗指南,将5-Fu列为正式推荐的治疗药物。治疗后半年随访期间,未出现症状复发或病变复发的情况。1年随访时的复发率为19%。建议每次使用50毫克,总使用量为500毫克。将5-氟尿嘧啶与其他治疗模式结合使用,也可能在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方面取得更佳的效果。 2014年关于瘢痕治疗的最新国际临床治疗建议认为多年累积的临床证据支持5-氟尿嘧啶在肥厚疤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中的重大作用,尤其是与皮质类固醇相结合的作用。自1989年起成功用于治疗皮肤瘢痕,缓解率50%-70%[4]。 2017年上海瑞金医院夏照帆院士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发表“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线性瘢痕,建议糖皮质激素联合5-FU尿嘧啶联合注射;对于瘢痕疙瘩,推荐5-FU尿嘧啶作为首选的注射治疗药物[5]。 2021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组在《中华烧伤杂志》发表“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推荐如成年患者如出现瘢痕明显变硬、隆起,应尽早考虑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结合5-FU)控制[6]。 2018年上海九院刘伟教授在《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发表“中国瘢痕疙瘩临床诊疗推荐指南”,推荐低浓度5-FU注射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作为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及预防术后瘢痕疙瘩复发的注射药物。 关于药物用量问题,在抗瘢痕方面,国内5-Fu的用量较低,通常和得宝松或者曲安奈德联合使用。治疗用药:5-Fu 0.6ml+2%利多卡因5.0ml;5-Fu 0.6ml+2%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5.0ml;5-Fu 0.1ml+2%利多卡因0.5ml+得宝松1.0ml;预防用药:5-Fu 0.6ml+2%利多卡因5.0ml;5-Fu 0.3ml+2%利多卡因2.0-3.0ml+曲安奈德2.0-3.0ml;5-Fu 0.1ml+2%利多卡因1.0-2.0ml+得宝松0.5-1.0ml;其中5-Fu浓度为25mg/ml,曲安奈德浓度为10mg/ml,得宝松浓度为7mg/ml。每次5-FU用量约为2.5mg,每个月注射一次,一个疗程3-5次,第4次起降低药物浓度,总注射剂量7.5mg-12.5mg,使用时间为3-5个月。(抗肿瘤治疗时用量为静脉滴注,1次250~750mg,1日1次或隔日1次,一疗程总量8-10g,使用时间2-3周)。2013年亚洲指南建议每次使用50毫克,总使用量为500毫克。2014年国际指南建议每次使用45mg。我们认为在瘢痕治疗时5-Fu单次用量为国外同行的1/20,抗肿瘤治疗剂量的1/200左右,每治疗周期总剂量为抗肿瘤剂量的1/1000,且应用时间间隔为1个月。因为用量较小,治疗周期较长,国外文献报道输完例临床应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7]。 注意事项及风险预防:注射治疗前应该充分了解病史,向患者充分解释并告知治疗过程,排除相关禁忌(备孕、怀孕、过敏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应告知使用5-FU的患者治疗期间至停药后6个月之内不得备孕或生育,治疗期间如意外怀孕则不建议继续妊娠。治疗过程中如果出现出现白细胞减少等造血系统指标改变、严重脱发、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等应停用。5-FU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的患者应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定期行血常规检测,监控白细胞数量等造血系统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Mustoe T A, Cooter R D, Gold M H, et al.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110(2):560-571.DOI:10.1097/00006534-200208000-00031. [2] 武晓莉, 刘伟, 曹谊林. 低浓度5-氟尿嘧啶抑制血管增生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22(1):44-46.DOI:10.3760/j.issn:1009-4598.2006.01.012. [3] Kim S, Choi T H, Liu W, et al. Update on scar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Asian patient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2(6):1580-1589.DOI:10.1097/PRS.0b013e3182a8070c. [4] Gold M H, Berman B, Clementoni M T, et al. Update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art 1--evaluating the evidence[J]. Dermatol Surg, 2014,40(8):817-824.DOI:10.1111/dsu.0000000000000049. [5] 吕开阳, 肖仕初, 夏照帆.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34(12):985-990.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8.12.001. [6]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 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37(2):113-125.DOI:10.3760/cma.j.cn501120-20200609-00300. [7]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29(5):前插3-前插14.DOI:10.3969/j.issn.1673-7040.2018.05.001.
付记乐 2024-12-25阅读量1748
病请描述:糖皮质激素是瘢痕疙瘩注射治疗的传统药物,也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治疗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药物,其作用原理是抑制胶原α-肽链和脯氨酰羟化酶的合成,进而使胶原合成减少;诱导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酶,使胶原降解增加,进而使瘢痕萎缩,体积缩小。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和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得宝松)。得宝松的药物纯度较高、作用相对温和并持续时间较长、较少发生过敏反应, 适用于面部、早期和小面积瘢痕疙瘩,有过敏史及儿童患者使用。对于较为严重的瘢痕疙瘩,曲安奈德能取得更快的治疗效果。通常建议躯干部位大面积严重瘢痕选用曲安奈德,其它部位建议尽量选用得宝松。 注射治疗前需照相,同时与患者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瘢痕内药物注射治疗的必要性、可能达到的效果及出现的并发症风险,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完成治疗同意书签字。 使用方法:曲安奈德每次用量为不超过80mg,每4周一次,3-6次为一个疗程。注射前加入2%的利多卡因溶液,以缓解注射时的疼痛。若治疗有效,注射后1~2周可见局部变软、变薄,症状明显减轻,颜色与周围皮肤接近。得宝松每次用量为7~14mg或1.4mg/cm²,每4周一次,4-6次为一个疗程。 注射时建议采用1ml螺旋形针头注射器,将药物分点、均匀注射到瘢痕实质内,以使瘢痕组织发白为宜。注射量:约0.2ml/cm²。注射时需注意缓慢注射,避免药物渗入正常皮肤后造成周围组织萎缩;药物注射范围应严格控制在瘢痕内,注射部位不宜过浅,以免引起表皮坏死,不宜过深,以免引起皮下组织萎缩;对于面积较大的瘢痕,以分次注射为宜,每次注射应控制药物用量,一次用量曲安奈德不超过80mg、得宝松不超过14mg(2支)、5-FU不超过50mg为宜;仅用于注射于隆起的瘢痕;应避免对感染部位的瘢痕注射;在注射过程中需经常摇动注射器以防药液沉淀;注射后应嘱咐患者充分压迫止血;经数次治疗后瘢痕逐渐软化萎缩,可逐渐降低5-FU及类固醇药物的浓度,并逐渐延长药物注射间隔期,逐步过渡到每6周、每2个月、每4个月和每6个月注射一次。 尽管糖皮质激素治疗瘢痕效果显著,但术后容易复发,目前临床多推荐糖皮质激素联合5-Fu尿嘧啶联合注射,2002年Mustoe TA等[1]在PRS发表国际瘢痕管理临床建议局部皮质类固醇联合5-Fu尿嘧啶注射。2013年Kim S等[3]发表亚洲瘢痕治疗指南,将5-氟尿嘧啶与其他治疗模式结合使用,也可能在治疗和预防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方面取得更佳的效果。2014年关于瘢痕治疗的最新国际临床治疗建议认为多年累积的临床证据支持5-氟尿嘧啶在肥厚疤痕和瘢痕疙瘩的治疗中的重大作用,尤其是与皮质类固醇相结合的作用。 2017年上海瑞金医院夏照帆院士在《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发表“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推荐对于手术或外伤引起的线性瘢痕,建议糖皮质激素联合5-FU尿嘧啶联合注射[5]。 2021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章一新教授组在《中华烧伤杂志》发表“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推荐如成年患者如出现瘢痕明显变硬、隆起,应尽早考虑局部注射治疗(糖皮质激素结合5-FU)控制[6]。 2018年上海九院刘伟教授在《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发表“中国瘢痕疙瘩临床诊疗推荐指南”,推荐低浓度5-FU注射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注射作为瘢痕疙瘩非手术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及预防术后瘢痕疙瘩复发的注射药物。 注意事项: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治疗有局部萎缩、凹陷、色素缺失、月经紊乱等副作用,应注意把药物注射到瘢痕内,并掌握适当的剂量。如果注射到瘢痕外可能会出现组织萎缩或者血管栓塞,导致听力丧失等危险。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询问病情,如出现副作用应停药观察。注射激素导致严重痤疮、毛囊炎等皮损者也是激素注射的禁忌证。2、曲安奈德和得宝松与5-氟尿嘧啶、脉冲染料激光、冷冻疗法等联合应用,效果会更好。3、停药后,瘢痕可能复发,可再次局部注射治疗。 注射后护理:注射后24小时内瘢痕处避免沾水,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适当的压力固定包扎,以防感染;部分患者有疼痛不适,可服用止痛药;如创面有水泡和分泌物流出,应及时换药,外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促进愈合;如无异常,一般于治疗后2天去除敷料,继续外用治疗瘢痕的药物或制剂。不需要应用抗生素。饮食和活动不受影响,建议清淡饮食。 参考文献: [1] Mustoe T A, Cooter R D, Gold M H, et al.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J]. Plast Reconstr Surg, 2002,110(2):560-571. [2] 武晓莉, 刘伟, 曹谊林. 低浓度5-氟尿嘧啶抑制血管增生在瘢痕疙瘩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初探[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22(1):44-46.DOI:10.3760/j.issn:1009-4598.2006.01.012. [3] Kim S, Choi T H, Liu W, et al. Update on scar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treating Asian patients[J]. Plast Reconstr Surg, 2013,132(6):1580-1589.DOI:10.1097/PRS.0b013e3182a8070c. [4] Gold M H, Berman B, Clementoni M T, et al. Updated international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on scar management: part 1--evaluating the evidence[J]. Dermatol Surg, 2014,40(8):817-824.DOI:10.1111/dsu.0000000000000049. [5] 吕开阳, 肖仕初, 夏照帆. 中国临床瘢痕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34(12):985-990.DOI:10.3760/cma.j.issn.1009-4598.2018.12.001. [6]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 瘢痕早期治疗全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华烧伤杂志, 2021,37(2):113-125.DOI:10.3760/cma.j.cn501120-20200609-00300. [7]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瘢痕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会专家组. 中国瘢痕疙瘩临床治疗推荐指南[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8,29(5):前插3-前插14.DOI:10.3969/j.issn.1673-7040.2018.05.001 [8] 王炜. 中国整形外科学,第二版,北京: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
付记乐 2024-12-25阅读量1826
病请描述:剖腹产后瘢痕形成原因:当皮肤遭受损伤时,如在手术过程中,身体会启动一系列修复过程。在修复过程中,身体会产生一种称为胶原蛋白的蛋白质来修复损伤的皮肤。然而,这个新生成的皮肤和未受损的皮肤在结构上会有所不同,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瘢痕。剖腹产后形成什么样的瘢痕:剖腹产手术后的瘢痕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但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形式:1. 普通线性瘢痕:这是最常见的剖腹产后瘢痕类型,呈现为腹部下方一条横向的线性瘢痕。在恢复和愈合过程中,初始的红色或紫色瘢痕会逐渐变浅,最终可能变为浅粉色或肤色,与周围的皮肤相似。瘢痕的长度通常在10到20厘米之间,宽度可以因人而异,一般在1到2厘米之间。这种瘢痕通常不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太大影响。2. 增生性瘢痕性:这是一种由于伤口愈合过程中的局部炎症反应过度导致的瘢痕问题,表现为瘢痕处皮肤增厚、硬化,并可能伴有红色、痒感或疼痛。这种瘢痕通常在伤口愈合后的几个月内形成,并会在一年或两年内自然减退。3. 瘢痕疙瘩:在一些情况下,某些人的体内可能会对瘢痕愈合过程中的胶原蛋白生成反应过度,导致瘢痕组织超出原有伤口范围的生长,形成疤痕疙瘩。这种情况相对较少,但是一旦出现,可能需要额外的治疗,如激光疗法、药物治疗或手术,及放疗等。瘢痕形成预防: 一般来说,剖腹产后的瘢痕难以完全避免,但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其形成程度和提高其愈合质量:1. 良好的伤口护理:遵循医生的建议,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2. 伤口及早减张处理并配合硅酮凝胶外用。3. 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营养对伤口愈合至关重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C和锌等有助于皮肤修复的营养素。4. 避免紫外线暴露:紫外线可能会导致瘢痕变得更加显眼,所以在伤口愈合的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瘢痕形成后的治疗方式:针对剖腹产后的不同瘢痕,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治疗方式:1. 普通线性瘢痕:对于普通的线性瘢痕,一般来说,除非瘢痕引起疼痛或者其他症状,或者病人对瘢痕的外观感到不满,否则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如果病人对瘢痕的颜色或外观有所困扰,可以考虑使用激光疗法或者手术等治疗。2. 瘢痕性肥厚:这种情况下的瘢痕表面会显得较为饱满,质地坚硬,可能伴有红色、痒感或疼痛。针对这类瘢痕,可以通过压力疗法或硅胶疗法,可以使用压力绷带或硅胶片对瘢痕进行覆盖。此外,也可以采用药物治疗,例如皮质类固醇注射或药膏,来减少炎症反应和瘢痕组织的生长。如果要求较高,还可以采用手术治疗等方式。(图一)3. 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瘢痕问题,可能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式。除了上述的治疗外,还可以采用激光疗法、手术联合放疗方法。激光疗法可以减少瘢痕的红色和肿胀;手术疗法是在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改善瘢痕疙瘩的情况下的最后选择,通过手术将瘢痕组织切除,并采取各种方法确保新的瘢痕能以最佳的方式愈合。(图二)
王文波 2023-07-04阅读量2646
病请描述: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摘要 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预防性造口是目前临床上应对上述问题的常用方法,但由此带来的过度造口、造口相关并发症等问题也困扰临床医务工作者。本共识就预防性造口使用指征、临床价值、手术技巧、并发症防治、还纳及造口期护理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旨在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学科诊疗(multidisciplinarydiagnosisandtreatment,MDT)模式的推广以及对直肠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不断深入,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比例越来越高,但吻合口漏仍然是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3%~24%,相关病死率可达6%~26%[1]。这不仅会导致患者造口无法还纳、肛门功能不良等生活质量问题,甚至会影响肿瘤学预后[2⁃4]。因此,如何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危害程度,一直是结直肠外科的热点和难点。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造口专业委员会牵头组织,并在《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学术支持下,专家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指南及大量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制定了《中低位直肠癌手术预防性肠造口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以期为我国中低位直肠癌手术行预防性肠造口的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意见。本共识证据级别及推荐强度评定见表1[5]。 图片 一 预防性造口的定义 预防性造口也称保护性造口或转流性造口,是指在低位前切除术后为达到粪便转流的目的,进行临时性的末端回肠造口或横结肠造口[6⁃7]。 1.低位吻合和超低位吻合:以齿状线作为标志,低位吻合指的是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为2~5cm;超低位吻合是指吻合口至齿状线的距离<2cm[8]。 2.袢式造口:指造口的远、近端未横断,在腹壁外均通向共同的造口开口处,部分袢式造口在对系膜无血管区可放置支撑棒[9⁃10]。见图1。 图片 图1袢式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3.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肠管连续性完全中断,只将肠管近端在腹壁外开口称为单腔造口。见图2。肠管远近端横断之后,近端和远端分别在腹壁外各自开口称为双腔造口。见图3。由于单腔造口和双腔造口多为治疗性造口,故在本共识中不予阐述。 图片 图2单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图片 图3双腔造口(于冠宇和李鑫绘制) 二 预防性造口的临床价值 预防性造口能否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理论上,预防性造口通过转流肠内容物,减轻吻合口处的机械性张力和细菌污染,可以降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1⁃13]。已有多项回顾性研究及Meta分析结果表明,预防性造口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吻合口漏发生后的再手术率[14⁃15]。亦有前瞻性研究报道,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为5.8%~10.3%,显著低于未行预防性造口组的16.3%~28.0%[16]。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预防性造口并不能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17⁃18]。 预防性造口由于其粪便转流作用,减轻了因吻合口漏导致的腹盆腔感染、脓肿等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了二次非计划手术的概率[19⁃20]。 预防性造口并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也未对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亦不会延长术后住院天数[21]。 专家共识1:预防性造口有可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证据等级:2A;73.9%同意)。 专家共识2:预防性造口能够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腹盆腔感染的严重程度,降低因吻合口漏导致的二次手术率(证据等级:1A;100%同意)。 专家共识3:预防性造口不会显著增加手术难度和术后住院天数(证据等级:2A;98.6%同意)。 三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 预防性造口的适应证主要依据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其主要包括患者因素、肿瘤因素和手术因素三方面。 1.患者因素:性别、体质指数(bodymassindex,BMI)、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术前合并症(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肠梗阻等)、新辅助治疗(如长程放化疗及短程放疗)、吸烟、饮酒、术前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药物)等。 2.肿瘤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距肛缘距离等。 3.手术因素:手术方式及入路、吻合口与肛缘距离、术中出血量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切断直肠使用闭合器数目以及手术时长等。 鉴于吻合口漏危险因素众多,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构建了预测吻合口漏的模型并展示出了一定的预测效能[22⁃26]。但目前构建的模型均基于回顾性数据,尚未有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在吻合口漏预测中的实际价值。 专家共识4:临床工作中,对于不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危险因素评估,以决定是否行预防性造口术。推荐对有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考虑行预防性造口术(证据等级:1C;97.1%同意)。 四 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和操作原则 (一)预防性造口的术式选择 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和横结肠袢式造口,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用的两种预防性造口术式。两者均可达到有效的转流目的。但由于造口肠管在消化道位置的不同,使得转流物的性状和流量存在着较大差异。 1.回肠袢式造口:手术操作方便,具有血供良好、易愈合、造口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还纳方便、患者恢复快等特点。 2.横结肠袢式造口:操作相对复杂,需游离部分大网膜以便充分松解横结肠及系膜从而形成无张力的横结肠造口,特别对于肥胖患者,网膜肥厚、粘连较多,肠脂垂多且肥大,会进一步加大造口和还纳的难度。 3.不同部位预防性造口的优劣:回肠造口的患者排气、排粪时间早,患者可以早期进流食,缩短了患者的禁食时间[27]。回肠造口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还纳后切口感染等均少于结肠造口[28⁃29]。回肠造口周围皮肤炎及水电失衡较横结肠造口常见,并有16%的回肠造口会变成永久性造口[30⁃32]。如拟行永久性造口,则更推荐结肠造口术,因为这能减少排泄物的输出,从而减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的风险[33⁃34]。有研究表明,在造口相关的手术并发症上,回肠造口总体获益优于结肠造口[35]。 (二)操作原则 限于篇幅,以末端回肠造口为例,简介其手术操作原则。 1.末端回肠造口位置:一般选择距回盲瓣30cm处的回肠行袢式造口,若保留远端回肠过短,则不利于回肠造口还纳。对于行全结直肠切除术+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回肠造口的患者,可选择距吻合口50cm的小肠进行回肠造口。 2.支撑棒的应用:可选用硬性或软性造口棒。当造口有张力时,硬棒可能起作用。 3.肠造口的固定与缝合:预防性回肠袢式造口可将回肠浆膜层直接固定于皮下,使其突出于皮肤表面。对体型瘦小、严重腹水、预防性造口保留时间长者,可以进行分层缝合。 4.一期开放造口:在手术完成后直接开放,于肠袢对系膜缘纵行切开2~3cm肠管(或横行切开1/2肠管)。 专家共识5:推荐优先选择末端回肠袢式造口。对于急性梗阻等原因导致肠道准备不佳或晚期患者、结直肠吻合不可靠需做暂时减压的患者,建议行横结肠袢式造口。对于袢式造口,可根据造口部位、术者习惯等,选择支撑棒的应用(证据等级:1C;92.8%同意)。 五 造口并发症的预防及干预 肠造口包含腹壁损伤修复、肠腔开放污染、腹部术后腹盆腔适应性改变等多个病理生理过程,并可受患者个体化因素影响,容易出现造口相关并发症。根据并发症发生的时间,可以分早期并发症(30d内)和晚期并发症(30d后);通常除造口旁疝外,大多数造口并发症为早期并发症。 (一)外科医师手术技术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外科医师的手术技术及经验必然会影响造口质量及相关并发症。预防的基本原则如下:(1)临时性造口操作应尽可能简单;(2)避免在取标本切口上制作造口;(3)选取造口肠管宜兼顾腹壁定位和肠管张力;(4)合理切除皮肤及皮下组织,制作尺寸适宜的腹壁隧道;(5)造口肠管固定尽可能简单,充分利用其与周围组织的自然粘连。 (二)造口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干预 1.肠管及系膜并发症:包括造口肠管或系膜出血。开放造口后需对造口处黏膜确切止血;预置支撑棒需要警惕系膜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和血肿;固定肠管时浆肌层缝合,须避免缝合系膜血管引起出血、血肿。出血可通过压迫、电凝或结扎血管处理。临时性造口坏死极为罕见。 2.皮肤及皮下组织层并发症:包括皮肤黏膜分离和造口旁浅层软组织感染等。预防原则是减少死腔形成,促进造口粘连。应少切或不切除皮下组织,钝性分离后制作腹壁隧道即可。避免皮肤层以下的缝合。可通过引流、换药来促进肉芽组织形成和愈合。 3.肌肉筋膜层并发症:包括深层软组织感染、造口回缩、造口脱垂和早期造口疝。深筋膜和腹外斜肌腱膜的切开应避免过大。对临时性造口来说,筋膜层通常不用缝合,如能运针缝合则意味着开孔过大。造口回缩、脱垂和早期疝形成均可归因于过大的腹壁缺损,多可通过换药和合适造口器具选择等维持至造口还纳[36]。 4.造口早期狭窄:造口肠管输入袢早期狭窄,可导致造口排出不畅及肠梗阻。常见原因为肠袢扭转、腹壁过厚致腹腔内成角、过度缝合导致出口狭窄等。一期开放造口应确认输入袢通畅。采用手指引导,必要时在肠管近端开口处置入软质支撑管(如导尿管)等方法多可缓解。 5.罕见严重并发症:如腹壁脓肿或坏死性筋膜炎,此类并发症通常为医源性因素,如过深过密的肠管缝合固定引起肠壁穿孔,过度的深筋膜或腹外斜肌腱膜切开、皮下组织切除,形成死腔导致脓肿等。一旦出现多需局部切开、引流,甚至二次手术重建造口。 专家共识6:造口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和术后因素。不同的造口并发症需要不同的治疗策略(推荐等级:1B;92.8%同意)。 六 预防性造口还纳 1.还纳时机:术后1个月还纳,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还纳患者[37]。Walma等[38]发现,与3个月以上还纳相比,3个月内进行造口还纳,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而6个月以上进行还纳,会导致远端结肠肌肉及黏膜萎缩,导致肛门功能障碍[39]。因此,目前较多采取的是3个月左右进行还纳手术。 直肠癌患者术后的辅助治疗增加了还纳手术吻合相关并发症的风险[40]。Thalheimer等[41]研究发现,辅助治疗期间还纳会增加伤口感染、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要注意辅助治疗对造口还纳时机的影响。 2.还纳前检查:直肠指诊在吻合口检查中的敏感性为98.4%,并且对直肠癌复发的诊断同样有帮助[42]。结肠镜检查可以观察吻合口愈合情况,必要时可进行吻合口异常情况的活检。MRI和CT对直肠癌的复发或转移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水溶性造影剂灌肠常用于评价吻合口完整性,对诊断吻合口漏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5.4%)和阴性预测值(98.4%)[42]。排粪造影能同时观察排粪过程中直肠的形态结构和排粪功能[43]。 3.预防性造口还纳操作:Leung等[44]指出,相对于手工吻合,器械吻合具有降低术后肠梗阻、缩短手术时间的趋势。有Meta分析结果表明,在切口的关闭中,使用慢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45]。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报道,在造口还纳手术中,预防性使用生物补片能够显著降低切口疝的发生率(12%比20%,P=0.012),且不影响伤口感染率、生活质量、疼痛评分或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等[46]。多项研究和荟
张振国 2022-11-22阅读量3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