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恶心 > 内容

恶心内容

了解胃癌: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

病请描述:导语: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了解胃癌的预防、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我们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胃癌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胃癌的定义和病因: 胃癌是指胃内黏膜或壁组织发生恶性肿瘤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感染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胃癌的常见症状: 1.消化不良:包括胃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2.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由于胃癌影响了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 3.黑便或便血: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黑便或便血。 4.腹部肿块:在一些晚期胃癌患者中可触及腹部肿块。 三、胃癌的预防措施: 1.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新鲜蔬菜、水果、高纤维食物,减少烟熏食物、腌制食品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2.戒烟限酒:长期大量饮酒和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应尽量戒烟限酒。 3.多运动: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有助于预防胃癌。 四、胃癌的早期发现: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胃镜检查、血液检查等,可帮助早期发现胃癌。 2.注意症状变化:如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五、胃癌的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对于早期胃癌,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2.化疗和放疗:对于晚期胃癌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化疗和放疗可用于控制癌细胞的扩散和复发。 六、胃癌的心理支持: 胃癌诊断对患者和家人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心理支持和积极的态度对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应积极与医生、家人以及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结语: 胃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预防、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我们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关注症状变化以及积极的心理支持都是预防和应对胃癌的重要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胃癌,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陈静贵 2023-06-25阅读量1122

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病因、症状...

病请描述:导语: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 一、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大部分GIST与c-kit基因突变有关,该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对细胞生长和分化起重要作用。其他可能的病因包括PDGFRA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二、胃肠道间质瘤的常见症状: 1.腹部不适或疼痛:胃肠道间质瘤可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程度和位置因瘤体大小和位置而异。 2.消化道出血:较大的肿瘤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便血。 3.腹部肿块:在一些GIST患者中,可触及腹部肿块。 4.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由于肿瘤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 1.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扫描、MRI等,可帮助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情况。 2.胃镜检查: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和取材,对病灶进行组织学检查。 3.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检测c-kit和PDGFRA基因的突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4.手术切除:对于早期GIST,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5.靶向治疗:对于晚期或复发的GIST,靶向药物如Imatinib、Sunitinib等可用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6.术后辅助治疗:对于高危GIST患者,术后辅助治疗如放疗、化疗等可帮助减少复发风险。 四、定期复查和随访: 对于GIST患者,定期复查和随访非常重要。包括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等,以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报告症状变化。 结语: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但重要的肿瘤,及早发现和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了解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定期体检、及时就医、遵医嘱并定期复查是预防和管理胃肠道间质瘤的关键措施。让我们共同关注胃肠道间质瘤,关爱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陈静贵 2023-06-25阅读量1019

躯体形式障碍的四种主要类型你...

病请描述:  躯体形式障碍,其实是一组疾病的名称,这类疾病均表现有难以解释的躯体不适症状,患者往往因为躯体不适症状感到焦虑,非常关注身体,对阴性的化验检查结果以及医生反复做出的“无病”解释不能接受,甚至会因“查不出病因”“看不好病”而埋怨医生,往往频繁换医生、换医院,反复要求检查。   躯体形式障碍有四种主要类型:   (一)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临床多伴有焦虑或抑郁情绪:   女性远多于男性,多在成年早期发病。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和器官,常见的有各种疼痛及胃肠道不适,如头痛、背痛、口干、恶心、腹胀、腹泻、便秘等,还可以有心慌、头晕、皮肤麻木、烧灼以及一些性方面的不适等;   患者不断求诊或要求进行多种检查无果,就算有医生的合理解释,也不能打消疑虑,常感到痛苦。   病程是慢性和波动性的,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方面的问题。   患者同样难以接受多名医生给出的“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解释”的忠告与保证。这个病往往在成年早期就出现了,女性更为常见,持续数年,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   (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这种类型的患者在临床上是最多见的,患者往往会有心悸、出汗、颤抖、脸红等症状,常常有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                      图来源于摄图网,侵删   (三)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疼痛障碍的主要临特征是一切都以疼痛为中心,生活中最重要的任何事均不能分散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   发病高峰年龄为30岁-50岁,女性多见。   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疼痛,以头部(15.3%),背部(15.1%)常见,其次有腰部(11.85%),胸部(10.33%)等;疼痛性质不一,头部以刺痛、腰背部以酸痛、四肢以胀痛多见;   疼痛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躯体及情感状态,患者常常感到抑郁、焦虑、缺觉,甚至自暴自弃等症状,约有半数人处于无助状态,甚至考虑自杀;   这种莫名其妙的痛使得患者到处就医,服用各种药物,有的甚至对镇静止痛药物产生了依赖。   (四)疑病症   又称疑病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关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其关注程度与实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确信患有躯体疾病,但不能切解释症状的性质、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优势观念。   对身体畸形(虽然根据不足甚至毫无根据)的疑虑或先占观念(又称躯体变形障碍,如总觉得自己很丑,这里那里都需要”整“,导致整容过度)。   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尽一致:   有的主要表现为疑病性不适感,常伴有明显焦虑抑郁情绪;   有的疑病观念突出,而躯体不适或心境变化不显著;   有的怀疑的疾病较模糊或较广泛,有的则较单一或具体。   患者确信自己患有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某种疾病,不能接受医生的生物医学解释,会通过反复检查试图证实他的信念。   躯体形式障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无法“一蹴而就”。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减少躯体不适,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检查及治疗,减少对生活、工作等的影响。帮助减少患者躯体症状、降低躯体不适的频率,改善社会功能。   以上的文章是针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四种主要类型”相关问题给大家做的详解介绍!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在在线咨询医院的医生!

高小宁 2023-06-19阅读量1726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带你全面...

病请描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的肿瘤细胞,通常从皮肤、眼部、鼻腔、口腔、下泌尿路、消化系统和直肠等部位发生。黑色素瘤是所有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同样也被称为“黑癌”,其病死率和转移率非常高,2018年全球因黑色素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5,000人。近期某歌手也死于该疾病。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SCN1B、CDKN2A、MC1R等基因突变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关系明显,特别是CDKN2A和MC1R突变与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2.外部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化学物质、哺乳动物皮毛等物质可能增加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3.易感个体因素:人体是否有受损(如Immunodeficiencydiseases、肺气肿、共济失调等)或存在亚健康状态(如生活压力、气喘、过敏等)也会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黑色素瘤的发生率。 4.年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罹患恶性黑色素瘤的罕见。 5.皮肤色素沉着:过多的色素沉着区域,也就是常见的雀斑和痣等,会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生几率。 二、预防措施 1.远离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可以导致99%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所以要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尤其必须要避免在午时阳光强度最高的时段在户外活动。出行要遮阳,尽量穿着遮阳衣、帽子以及墨镜等防护措施; 2.皮肤保护:定期检查任何痣、斑点或其他皮肤病变,特别是痣或斑点的大小和颜色出现变化。如出现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3.营养均衡:要有一个平衡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而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4.健康生活:戒烟限酒以及保持精神愉快和舒适的生活状态是预防黑色素瘤的重要措施。 三、早期诊断与常见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发现并治疗的话病情通常会有更好的预后。常见的症状包括: 1.有痒感和疼痛,并且表面出现溃疡和出血等现象; 2.皮肤出现新的痣或现有痣有了长时间不消失的色素等异常现象; 3.痣的形态、颜色、形状、大小等发生了改变; 4.在表皮上出现有新的痣,然后后续蛋白水疱形成,表现出像荨麻疹的红晕、瘙痒和疼痛不适等; 5.恶心、呕吐、腹痛等系统症状,如淋巴结增大、贫血等相关症状。 四、诊断与治疗 1.皮肤检查:对于出现了嫌疑疾病的部位进行皮肤检查,诊断包括测量痣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维度; 2.镜检检查:对于没有表明恶性病变的皮肤病变患者,可以使用光谱学镜检设备对病变区域进行检测,通过分析黑色素细胞形态来明确病变的性质; 3.手术切除:对于肿块易成恶变的病人,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皮肤组织薄,切的部位有限,又不影响观察,碰到恶性病变区域,只能是尽量切除,再冻结或者切片检查,保证彻底; 4.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其使用一些药物,能够唤醒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同时通过破坏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消灭癌细胞。 五、结论 总之,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需要预防和及早诊断这种疾病。预防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遵循科学,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中心一直致力于恶性黑色素瘤的专病治疗,年均恶性黑色素瘤手术量数百余例,从发现、手术、治疗、预后康复形成完整闭环,为广大恶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6-16阅读量1646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一文带你...

病请描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的肿瘤细胞,通常从皮肤、眼部、鼻腔、口腔、下泌尿路、消化系统和直肠等部位发生。黑色素瘤是所有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同样也被称为“黑癌”,其病死率和转移率非常高,2018年全球因黑色素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5,000人。近期某歌手也死于该疾病。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SCN1B、CDKN2A、MC1R等基因突变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关系明显,特别是CDKN2A和MC1R突变与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2.外部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化学物质、哺乳动物皮毛等物质可能增加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3.易感个体因素:人体是否有受损(如Immunodeficiencydiseases、肺气肿、共济失调等)或存在亚健康状态(如生活压力、气喘、过敏等)也会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黑色素瘤的发生率。 4.年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罹患恶性黑色素瘤的罕见。 5.皮肤色素沉着:过多的色素沉着区域,也就是常见的雀斑和痣等,会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生几率。 二、预防措施 1.远离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可以导致99%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所以要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尤其必须要避免在午时阳光强度最高的时段在户外活动。出行要遮阳,尽量穿着遮阳衣、帽子以及墨镜等防护措施; 2.皮肤保护:定期检查任何痣、斑点或其他皮肤病变,特别是痣或斑点的大小和颜色出现变化。如出现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3.营养均衡:要有一个平衡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而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4.健康生活:戒烟限酒以及保持精神愉快和舒适的生活状态是预防黑色素瘤的重要措施。 三、早期诊断与常见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发现并治疗的话病情通常会有更好的预后。常见的症状包括: 1.有痒感和疼痛,并且表面出现溃疡和出血等现象; 2.皮肤出现新的痣或现有痣有了长时间不消失的色素等异常现象; 3.痣的形态、颜色、形状、大小等发生了改变; 4.在表皮上出现有新的痣,然后后续蛋白水疱形成,表现出像荨麻疹的红晕、瘙痒和疼痛不适等; 5.恶心、呕吐、腹痛等系统症状,如淋巴结增大、贫血等相关症状。 四、诊断与治疗 1.皮肤检查:对于出现了嫌疑疾病的部位进行皮肤检查,诊断包括测量痣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维度; 2.镜检检查:对于没有表明恶性病变的皮肤病变患者,可以使用光谱学镜检设备对病变区域进行检测,通过分析黑色素细胞形态来明确病变的性质; 3.手术切除:对于肿块易成恶变的病人,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皮肤组织薄,切的部位有限,又不影响观察,碰到恶性病变区域,只能是尽量切除,再冻结或者切片检查,保证彻底; 4.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其使用一些药物,能够唤醒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同时通过破坏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消灭癌细胞。 五、结论 总之,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需要预防和及早诊断这种疾病。预防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遵循科学,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中心一直致力于恶性黑色素瘤的专病治疗,年均恶性黑色素瘤手术量数百余例,从发现、手术、治疗、预后康复形成完整闭环,为广大恶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6-16阅读量1519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一文带你...

病请描述: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Melanoma)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黑色素的肿瘤细胞,通常从皮肤、眼部、鼻腔、口腔、下泌尿路、消化系统和直肠等部位发生。黑色素瘤是所有皮肤癌中最危险的一种,同样也被称为“黑癌”,其病死率和转移率非常高,2018年全球因黑色素瘤死亡的人数超过25,000人。近期某歌手也死于该疾病。 一、病因与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SCN1B、CDKN2A、MC1R等基因突变与恶性黑色素瘤发生的关系明显,特别是CDKN2A和MC1R突变与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2.外部因素:长期暴露于紫外线、化学物质、哺乳动物皮毛等物质可能增加罹患黑色素瘤的风险。 3.易感个体因素:人体是否有受损(如Immunodeficiencydiseases、肺气肿、共济失调等)或存在亚健康状态(如生活压力、气喘、过敏等)也会影响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以及黑色素瘤的发生率。 4.年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成年人,青少年和儿童罹患恶性黑色素瘤的罕见。 5.皮肤色素沉着:过多的色素沉着区域,也就是常见的雀斑和痣等,会增加黑色素瘤的发生几率。 二、预防措施 1.远离紫外线:强烈的紫外线可以导致99%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所以要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尤其必须要避免在午时阳光强度最高的时段在户外活动。出行要遮阳,尽量穿着遮阳衣、帽子以及墨镜等防护措施; 2.皮肤保护:定期检查任何痣、斑点或其他皮肤病变,特别是痣或斑点的大小和颜色出现变化。如出现不寻常的情况,要及时就诊; 3.营养均衡:要有一个平衡的饮食结构,尽量少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而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4.健康生活:戒烟限酒以及保持精神愉快和舒适的生活状态是预防黑色素瘤的重要措施。 三、早期诊断与常见症状 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发现并治疗的话病情通常会有更好的预后。常见的症状包括: 1.有痒感和疼痛,并且表面出现溃疡和出血等现象; 2.皮肤出现新的痣或现有痣有了长时间不消失的色素等异常现象; 3.痣的形态、颜色、形状、大小等发生了改变; 4.在表皮上出现有新的痣,然后后续蛋白水疱形成,表现出像荨麻疹的红晕、瘙痒和疼痛不适等; 5.恶心、呕吐、腹痛等系统症状,如淋巴结增大、贫血等相关症状。 四、诊断与治疗 1.皮肤检查:对于出现了嫌疑疾病的部位进行皮肤检查,诊断包括测量痣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维度; 2.镜检检查:对于没有表明恶性病变的皮肤病变患者,可以使用光谱学镜检设备对病变区域进行检测,通过分析黑色素细胞形态来明确病变的性质; 3.手术切除:对于肿块易成恶变的病人,手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皮肤组织薄,切的部位有限,又不影响观察,碰到恶性病变区域,只能是尽量切除,再冻结或者切片检查,保证彻底; 4.免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是一种创新的治疗方式,其使用一些药物,能够唤醒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同时通过破坏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消灭癌细胞。 五、结论 总之,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肿瘤,需要预防和及早诊断这种疾病。预防这种疾病的关键在于遵循科学,早发现早治疗。我们中心一直致力于恶性黑色素瘤的专病治疗,年均恶性黑色素瘤手术量数百余例,从发现、手术、治疗、预后康复形成完整闭环,为广大恶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6-16阅读量2011

四逆散—疏肝理脾...

病请描述: 四逆散—疏肝理脾,还有11种用法你需要知道,专注顽疾 四逆散,方出《伤寒论》。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主治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胃不和者。 四逆散方治愈不少顽疾,如阳为阴郁在里不得宣达四末而致热厥以及对肝脾失调或气机阻滞的多种疾患,常可应手奏效,一方化生多变,堪称有益,有下述佐证验之。 解郁泄热 表证一:又冷又热,气窜、呃逆、烦躁、脚灼热,上肢厥冷,口干苦而渴,舌红,脉弦。 方用:四味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木香、菖蒲、郁金、合欢皮、青蒿。待热退人安,加用补肾杜仲、补骨脂、台乌、内金,而精神渐起 解答:表证一口干苦而渴、烦躁、舌红、脉弦,此与阳虚之厥有别,系阳气内郁,不能荣达所致”。更引张锡纯所言:“《内经》谓肝主疏泄,肾主闭藏。夫肝之疏泄,原以济肾之闭藏,故二便之通行,相火之萌动,皆与肝气有关”。又曰“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消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而作热作痛”。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因不能敷布而烦躁。本桉辨证为肝郁热厥。肝气郁滞,肝中所寄相火不能下达,所以四末凉,阳郁在内实不 敷布而烦躁。由于阴阳格拒,又表现为内外格拒、上下格拒两证,故均可以四逆散疏通阴阳。 《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回不有”,说明*的气无处不到,但分化为阴阳、营卫、清浊之气,应各行其道,不能相悖。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只要辨明寒热两证,虽见症有表里、上下之分,均可异证同治。 疏肝和血 表证二:双下肢静脉炎1年,双下肢肿,月经期甚,经少,少腹胀痛,舌淡、脉弦。 方用:四味散加味,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泽泻、牡蛎、香附、猪茯苓。七剂肿消,腹胀减。 解答:表证二经少而少腹胀痛,为木不条达所致,水肿则次之,治病必求于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除。故以四逆散疏理肝气,脾失承侮,生气自然,然脾有言主“信”,信而有约,脾健而信水适期而致。”又加牡蛎泽泻散,猪茯苓、香附协同理气行水,虽未遗活血之品,而充任得畅,且水肿亦消,一举两得之功。 疏肝和胃 表证三:慢性胆囊炎五年,常感右胁下不适,胃中灼,饥不纳食,口苦,舌胖裂纹,挟有腻苔。求医遍访多家,向医均以胃阴虚有热加玄参、知母等清热养阴之品均无效。 方用:四逆散加保和汤,炒麦芽、炒山楂、莱菔子、神曲、陈皮、茯苓、炙甘草、连翘、加半夏、炒内金,纳谷而舒。 解答:表证三火郁宜散之,且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苍气者,木气也,达即通达,意谓土气(指六腑之气)而能疏通排泄无阻,必在于肝木 之气的通达不息,如是则升降出入之机而各行其是。”向因纳差,但家人劝其多食,以强体质故有积滞。前医因见舌裂而养阴,把积滞误为实火,故不效。本案口 苦、胁痛、胃灼,为肝气横逆以犯胃。此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保和汤以消胃中积滞。胃气通畅,肝木调达。直捣病因,一蹴而成。 条达冲任 表证四:月经少,经前胸肋胀痛,心烦热,口苦,面疹多,手脚凉,四肢厥冷,舌红,质暗,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内金、香附、元胡、党参、坤草、桃仁、菟丝子、丹皮、焦栀子。诸症减轻,随症加减,调理一月后月经如期而至。 解答:表证四经少,心烦,口苦,经前胸胁痛胀,木不条达所致。师曰:“肝胆气郁,久而化热,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四末厥冷为郁热在内不能宣散之故,又因厚味多食生热上循面疹。应宗‘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旨而用开郁疏肝之法。”该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泄热,加用内金消食积,丹栀清泄肝热,坤草、桃仁、元胡活血散瘀理气,全方共奏,经调疹消。 和解泻下 表证五:慢性胆囊炎2年,食欲不佳,恶心厌油,胁肋胀痛牵连肩背,腹部胀满,胃脘感凉,口苦口干,大便秘结,登厕努责,舌红,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台乌、公英、制木黄。 解答:表证五少阳循胁过肋,胁肋胀痛,恶心,为热郁少阳,腹胀便秘,为阳明腑实症,宜和解泻下并施。调胆气用四逆散,泻下用大黄。配公英,清热解毒。用台乌,行气散结止痛,引经直入腰背部,药后胸胁满除,便爽而下,日解有度,此谓“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师遇胆囊炎常以四逆散加减而无不效验。 平肝健脾 表证六:因急性胰腺炎出院方一月,肝功、血淀粉酶仍高,子宫五年前行全切术,乳腺多处增生,两胁胀痛,纳呆,胃脘不适,肠鸣,舌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元胡、香附、川楝子、台乌、川朴、白叩仁。 解答:表证六肝疏泄失常,阳气郁而不达,克犯脾胃,脾土壅滞生化不及。张锡纯曾有:“肝气不升则先天之气化不能由肝上达,胃气不降则后天饮食不能由胃下输”。治疗用四逆散疏 肝理脾,冀其肝郁而伸,生阳外达,枢机转而气机升降复,脾胃不受其制,生化有权。本案为肝气犯脾,方中柴胡、白芍同用平肝解郁敛阴止痛。白芍、枳实同用, 据张隐庵说:“泻肝阳法,治胁下支满,牵引少腹。”枳实收缩内脏平滑肌,芍药弛缓内脏平滑肌,驰收协合,调节有用。另芍药配甘草名曰芍药甘草乃为近人缓解 神经性疼痛及平滑肌痉挛性疼痛之案方。 疏肝宽胸 表证七:左胸部阵发性疼痛一周,时间十几分钟至几小时不等,含服硝酸甘油后无效,每日发作数次。既往慢性胆囊炎两年,常感右胁 背部胀痛,近日因情志不畅诱发,食后中脘胀闷,门诊查心电图示:S-T轻度异常改变,舌红苔薄黄,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砂仁、广木香、台乌、丹参、远志、鸡内金、炒枣仁。 解答:表证七足少阳胆经在外眦部支脉走行为:“从目外眦处分出,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阴经到达目眶下,……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络于肝、属于胆,沿胁肋 出……。”经脉走行决定胆与胸有密切关系。本例因情志不畅肝气横逆,肝胆相照,胆热内郁,母病及子,心脉受累,必发胸痛,故以四逆散疏肝宣散郁热,缓急止痛,加用丹参、远志、炒枣仁使心神安宁。 胆胃不和 表证八:右上腹不适,放射至肩背,胸闷,纳呆,口苦,欲呕,中医辨证属胆热扰胃,胃失和降。胆胃、膀胱、心诸病经身,遍服中药罔效。舌暗红,苔黄腻,右脉弦,左脉弱。治拟疏泄胆火,和胃降腻。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苍术、川朴、陈皮、藿香、法半夏、砂仁、焦三仙、炒鸡内金。 解答:表证八“胆者中精之府。”赵献可《医贯》曰:“饮食入胃,犹水谷在釜中,非火不熟,脾能化食,全赖少阳相火之无形者。”张锡纯在《医学衷参 西录》中也说:“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以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其腐熟。”可知胆内藏“精汁”寄寓相火,作用于中土脾胃,能助消化。四逆散疏泄胆火,使壅滞之相火得以疏达以助脾土,更加健脾祛湿、和胃消食之品,致脾运胃和而中焦得舒。 解郁疏通 表证九:胆囊术后症见脘腹胀痛,纳呆,查胃镜示:十二指肠水肿,萎缩性胃炎。舌淡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广木香、白叩仁。 解答:表证九“胆为少阳生发之气,且为五脏六腑中心,凡附有胆囊不佳者,均可用四逆散为主以调理。”人身之气机喜通达而忌抑郁不伸。所以肝胆之气疏泄调畅,则六腑之气通达无阻。若肝胆之气疏泄不利,则六腑化物不畅,势必应生者不生,应化者不化,应排泄者不得排泄,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四逆散擅 开肝胆之郁,故能推动气机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谐,故其功甚捷,而其治又甚妙。“太阳为开,少阳为枢,阳明为合”,因胆在枢位,其有条 通八达作用,故欲五脏气血调和,必备少阳枢机正常,临证中多有因胆囊术后出现腹痛、腹泻、胆怯、黄疸等多种并发症,因此在胆囊手术问题上需慎之又慎。 疏肝止泻 表证十:结肠炎,小腹不适,每日便血2~3次,大便成形,舌红,脉弦。 方用:四逆散痛泻要方加味,加干姜、薤白、当归、广木香。 解答:表证十辨证为肝胆气郁,疏泄不利,雾、沤、渎不调节器,是以胸胁发满,大便不调,左小腹疼痛。此证以气郁为主,腹痛便血是次之。治病求本,非开泄肝胆之郁结,则病不能愈。故取四逆散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加痛泻要方泻肝补脾。正如吴鹤皋所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加之干姜温中,木香、当归调气和血,薤白量大以泻下秽浊之积,以通代补。7剂后倘满解,大便调畅。 疏肝理气 表证十一:因生气后气窜作痛。胸脘胀满,纳呆,舌淡红暗,脉沉细弦。 方用:四逆散加味,加元胡、香附、砂仁、台乌。 解答:表证十一因忧恚之事而生此病,此乃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所谓“阳微结”。气郁应疏之达之,无处宣泄而致气窜作痛。诊其左关脉沉弦,几触不得,知系肝阳不振,遂投四逆散加元胡、香附、台乌之剂,疏肝和气,解郁止痛,二诊后疼痛消失。 凡有胆囊疾病或肝失疏泄者,均以四逆散化裁。只要胆气一通,全身枢机即开,经络通畅,不迹,其形,而独治其因,郁开气活,其病可愈。

杨磊 2023-06-05阅读量7523

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如何治...

病请描述: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FibrousTumoroftheRetroperitoneum,SFTR)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起源于腹膜后的结缔组织。该病的发病率很低,临床上很难诊断,治疗也比较困难。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 SFTR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有研究表明,与其发生有关的因素可能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SFTR与某些基因突变有关,如NAB2-STAT6基因融合等。 二、临床表现 SFTR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此外,由于该病的位置较深,常常无法触及,因此在早期很难被发现。当肿瘤增大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的器官和组织,导致相应的症状。 三、诊断 SFTR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组织学检查是确诊SFTR的关键,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的病理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 四、治疗 目前,SFTR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手术切除是治疗SFTR的首选方法,可以彻底切除肿瘤,同时也可以获取足够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对于一些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对于一些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开腹手术进行切除。手术切除后,患者需要进行术后恢复和随访。 放疗和化疗是治疗SFTR的辅助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肿瘤或手术切除后的复发和转移。放疗可以通过高能量射线杀死肿瘤细胞,化疗则是通过药物杀死肿瘤细胞。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五、预后 SFTR的预后较为良好,大多数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80%以上。但是,该病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位置、恶性程度等因素有关。一些研究表明,肿瘤的大小和恶性程度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 总之,SFTR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临床上很难诊断,治疗也比较困难。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SFTR的首选方法,放疗和化疗则是辅助治疗方法。虽然该病的预后较为良好,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和随访。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6阅读量776

腹膜后肿瘤

病请描述:     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区域的肿瘤,包括腹膜后脂肪瘤、神经鞘瘤、平滑肌瘤、淋巴瘤、转移性肿瘤等。由于腹膜后区域解剖复杂,且肿瘤生长缓慢,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困难。本文将从腹膜后肿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 腹膜后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是腹膜后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神经鞘瘤、淋巴瘤等与遗传有关。环境因素也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诱因,如长期接触化学物质、放射线等。生活方式也与腹膜后肿瘤的发生有关,如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等。 二、临床表现 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其中,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隐痛或钝痛,常伴有腹部包块。腹泻、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则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有关。如肿瘤位于结肠旁边,可引起腹泻、便秘等症状;肿瘤位于胃旁边,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诊断 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和周围组织的情况。MRI检查则可以更准确地确定肿瘤的性质和范围。此外,还可以进行组织学检查,如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等,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 四、治疗 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可以切除肿瘤和周围组织,达到治愈的目的。放疗和化疗则常用于辅助治疗,可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此外,还可以采用中药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腹膜后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对腹膜后肿瘤的认识和了解,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备注:该患者多次外地医院手术,本次复发,患者转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该肿瘤巨大,与周围组织关系密切,肿瘤抱绕右肾,侵犯肝脏,结肠,包绕下腔静脉,腹主动脉等,经过团队协同努力,完整切除肿瘤,目前病人恢复中。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15阅读量1608

关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你想知道...

病请描述:      甲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希望大家能谨慎对待甲亢这个疾病。 甲亢就是“大脖子病”吗?        甲亢不一定脖子大,脖子大不一定是甲亢,大脖子病指的是甲状腺肿,跟患病的区域是有关系的,患病区域一般是存在碘比较低的区域,而且患者此类疾病也是由缺碘所导致的,此时需要补充碘进行治疗。       而甲亢指的是甲状腺功能高于正常的一系列的高代谢的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对于甲亢患者一经诊断,需要立即给予抗甲状腺治疗以及保肝,减慢心率,升血白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 哪些人容易得甲亢?      患甲亢的群体很庞大,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情绪不稳定,这些都容易引发甲亢。那么,具体来讲哪些人群容易得甲亢呢? 1、家族遗传史的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母体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导致后代患病。如果直系亲属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其后代患病概率通常较高。 2、吸烟的人:吸烟可以激活交感神经,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主要表现为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甲状腺球蛋白浓度的增加,增大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风险。 3、碘摄入超标的人:摄入含大量碘的食物或药物,或者生活在碘缺乏或碘过量的地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生风险增高。 甲亢查T3、T4、TSH就够了吗?     甲亢患者仅仅查这三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查 1、血常规和肝功能:了解甲亢患者用药前后血常规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判断药物的安全性。 2、甲状腺自身抗体:重点查TPOAb与TRAb,了解引起甲亢的病因,并指导用药。 3、血沉:部分抗体阴性的“甲亢”,可能是亚甲炎引起的甲状腺毒血症,需要进一步检查血沉。 4、甲状腺核素扫描:可行甲状腺平面显像或甲状腺摄碘率。明确病因,了解有无亚甲炎,或者是高功能腺瘤等原因引起的甲亢症状。 甲状腺微波消融术也可以治疗甲亢     甲亢消融术指的是甲状腺微波消融术。甲状腺微波消融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方法。甲状腺微波消融术是在进口高端三维彩超的精确引导下,采用直径有两毫米的消融针介入甲状腺。并且通过消融针的作用下,使甲状腺组织迅速脱水、变性、凝固、坏死。使甲状腺细胞活性丧失,然后被机体自然吸收的一种治疗方式。         目前,针对甲亢的治疗都各有利弊,还是得选择对病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需要医生进行评估后方可治疗。 什么是甲亢危象?     甲亢危象也叫甲状腺危象,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常有诱因,比如感染、非正规手术、创伤、精神刺激等。表现为所有甲亢症状的急骤加重和恶化,如:高热、大汗、心动过速、烦躁、焦虑不安、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力衰竭、休克及昏迷。

俞一飞 2023-05-04阅读量2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