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在98%以上,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4-09-13阅读量1592
病请描述: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哪些? 慢性脑供血不足,俗称慢性脑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大脑出现慢性、广泛性供血不足,引发脑部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脑部功能障碍的临床疾病。慢性脑供血不足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 2/3 的人患有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但近年来有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与年轻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表现有很多,多呈隐匿渐进。 临床上最多见并且易被人们忽视的症状有: ① 头晕头痛。如头昏沉,头脑不清楚,头胀痛,头闷痛,头晕目花,头晕耳聋。 ② 失眠或嗜睡。如失眠多梦,眠浅易醒,或整日昏昏欲睡,饭后犯困。 ③ 记忆力减退。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清,常用的电话号码、熟悉的人名记不起来。 ④ 眼症状。眼胀痛、懒睁眼、雾视等。 ⑤ 耳症状。耳鸣、耳“闭气”及听力减退。 ⑥ 平衡障碍。表现为步态不稳,行走缓慢,举止力不从心。 ⑦ 性格变化。如变得孤僻,沉默寡言或表情淡漠,或为多语,心烦易怒,固执自私等。有的可以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或智力衰退,甚至丧失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些都与脑供血不足有关。 若波动性或渐进性出现以上列举的症状,中老年人就要警惕了。 引起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原因有多种,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 4 方面: ① 血管方面的原因。如血管壁受损,管腔狭窄或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管壁硬化斑形成,管腔狭窄、变细、血管阻力增加致血流量减少,尤其在连续长时间用脑过度后,常常发生相对脑供血不足。 ② 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血压下降,血流缓慢。常见于低血压或心脏功能不全者。心脏搏出量减少引起脑供血不足。有动脉硬化的人,夜晚睡眠时血压较白天下降,这时血流缓慢,清晨醒来时就会发生脑供血不足。 ③ 血液方面的原因。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黏稠度增高。如红细胞增多症、高脂血症、脱水、血容量减少,使血流瘀滞,都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 ④ 颈椎病。椎动脉是供应脑的重要血管,它穿行于颈脊两侧的横突孔,上行至颅内。当患者有明显的增生性颈椎病,伴有椎间孔狭窄,尤其是猛烈转颈时,可使椎动脉受压,引起暂时性脑供血不足,继而发生眩晕。 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要及时诊治,评估脑缺血的程度,寻找主要致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会获得良好效果。有人认为这些症状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小事一件,无关大局”。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因此“泰然处之”,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则追悔莫及。 http://ahongyi.000.pe/?i=1
张峰 2024-09-09阅读量1848
病请描述:脑血栓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 一、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治疗也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如羊水栓塞、骨折后脂肪栓塞等。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 二、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 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三、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时,与脑出血酷似,给诊断带来困难。头颅CT扫描是诊断的必要条件,但若无条件作CT、MRI时,以下几点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1、大面积脑梗塞常有脑血栓病史,在发病前数日或数周常有一侧肢体乏力、麻木、头昏等前躯症状。 2、起病于劳动、排便、饮酒、激动时,脑出血可能性大,传统观念认为脑梗塞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3、脑出血病人7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且绝大多数在病初即有血压明显升高;大面积脑梗塞多无类似现象。 4、脑出血病人起病时,就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大面积脑梗塞颅内压增高出现相对较晚,多呈进行性加重。 5、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大面积脑梗塞一般不易查出,或出现较晚。 脑梗塞俗称“中风”或“脑卒中”。“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即脑梗塞,它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脑梗塞在所有中风中占70%至80%,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且向年轻化发展。有的病人仅仅27岁,但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 中医中风有中经络、中脏腑、内风和外风之说。 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管内形成血栓,阻塞了血流,造成脑组织的缺血、缺氧和坏死,使病人出现偏瘫、失语、偏侧肢体麻木、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精神错乱、痴呆、甚至成为植物人,部分脑干梗塞和大面积脑梗塞可致命。 四、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可以改善病人预后,减轻和减少致残。因为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发病后6小时内经过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以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使脑梗塞痊愈率达到70%至80%,个别资料报道可达近90%,不留有任何后遗症。 治法:益气和血,通络降脂,活血,化痰 药方:黄芪30克、丹参20克、广地龙12克、川芎15克、赤芍12克、当归15克、胆南星10克、白芍12克、石菖蒲15克、葛根20克、水蛭10克、生山楂30克、制首乌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副。 化裁: 1、肝阳偏亢者,加天麻10克、钩藤12克; 2、血压偏高者,加夏枯草18克、石决明20克、代赭石30克; 3、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 4、大便干结者,加大黄10克; 5、出现面瘫者,加全蝎10克、白附子8克; 6、失语者,加远志12克、郁金12克; 7、上肢不遂者,加桑枝15克、姜黄12克; 8、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15克、杜仲15 克。 五、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 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 1、溶栓治疗 即发病后3天以内进行,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2、抗凝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3、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急性 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肠溶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副作用。 (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的疗效相同。 4、降纤治疗 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发病24小时内使用。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5、血液稀释疗法 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6、脑保护剂 (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7、中医中药 中药有复方丹参、川穹嗪等。同时辅以针灸及按摩等治疗。 8、康复治疗 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9、一般治疗: (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血压降的过低可加重脑缺血。 (2)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 (3)降低颅内压和脑水肿,急性特别是大面积脑梗塞时可出现脑水肿,是发病后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应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肾功能异常者可用甘油果糖和速尿。 (4)预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 (5)防止肺栓塞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肝素制剂。 (6)早期活动防止褥疮形成,每2小时翻身拍背和被动活动瘫痪肢体。避免受压和褥疮形成。 (7)加强营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给病人创造恢复的机会。 脑梗塞的食疗方处方: 瘦猪肉50克,大蒜瓣20克,青萝卜100克,黑木耳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精盐4克,味精2克,加水适量煮烂熟,连汤食用,每日一顿。脑梗塞为老年常见多发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脑血栓、冠心病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一旦发病就需长期用药,维持治疗。发生药物反应也是常有的事。 食疗验方的优点是对身体有利而无害,可以长期食用,且少毒副作用。患者不妨留心观察,照方试用,以验证疗效。 六、脑出血的中医治疗,可以用镇肝熄风汤、建领汤、安宫牛黄丸等治疗。 点击此处查看具体防治方法 http://ahongyi.000.pe/?i=1
张峰 2024-09-08阅读量1.7万
病请描述:颈椎病作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人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熬夜、手机依赖等问题的严重,间接延长颈椎部不良姿势的时间,增加了颈椎受损的风险。 颈椎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趋势,有研究调查显示80%的青少年存在颈椎亚健康状态。 我们正常颈椎是有一个向前凸的曲度,从侧面看,很像一个大写的字母C。 它的形成是与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匹配的,所谓“二抬三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就是说我们第一个学会的动作是抬头,那么一抬头就形成了一个颈椎前凸的曲度。 颈椎生理曲度能够使脊柱的稳定性增高, 它的存在是为了适应人体的直立和日常活动而产生的, 颈曲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颈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 其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内源性因素 (椎间盘, 韧韧带, 椎体和小关节) 和外源性因素 (颈部肌肉) 。这些因素变化导致了平衡失调、生理曲度改变, 稳定性改变。 在各型颈椎病中, 最常见的X线表现为颈曲的改变, 颈椎失稳的早期征象和客观指征包含了颈曲的改变。 这个曲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破坏了这个曲度,实际上就是破坏了颈椎的平衡。先是会出现曲度变直,然后是曲度反弓,颈椎病的症状就会逐渐出现,包括颈部的僵硬不舒服、胳膊的麻木酸胀、头痛头晕、耳鸣胸闷等。 颅与颈椎的力学关系就像一个圆球顶放在一个圆柱上,枕髁与寰椎之间的浅浅的关节面与地面平行,保持着相对稳定。 然而,颈部的这种生理平衡很容易受到异常应力的损害,有许多力学因素都可以引起颈部疼痛。当我们在使用计算机、看书的时候,头颈部总会有一个前倾的姿势,此时,枕髁与寰椎之间的关节面不再与地面平行,为了维持头颈部前倾姿势,让头颅不会向前滚落“掉到地上去”,就要靠头颈后部的许多小肌肉拉着。 才能维持头颈部的前倾姿势。其中在颅底与颈椎间的枕下小肌群(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在固定头颅与颈椎时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头颈部又是脊柱中运动最灵活的区域,50%以上的颈部运动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完成,剩余不足50%的颈部运动均匀分布于颈3~7。 日常工作中,颈部常需处于屈曲位,研究表明,颈部前移3.33cm(1寸),颈部将多受高达9kg的重负担,使维持颈椎生理平衡的肌肉,特别是枕下小肌群和附着在枕外粗隆和颈椎横突的头半棘肌、头最长肌和肩胛提肌,很容易受到异常向前弯曲应力的牵拉损伤,引起肌肉的无菌性炎症,在枕外粗隆及其下方(在中医针灸风池穴的内上部),形成压痛点,枕大神经为颈2神经后支的内侧支,经穿行于这些的肌内段之间,浅出肌肉腱膜,当肌肉劳损、发炎时,发炎肌肉痉挛收缩卡压枕大神经而产生临床症状,对于那些从颈部延伸到肩、背部跨节段的肌肉,还承担着肩部和上肢一些活动协同的功能。 如斜方肌(起于枕骨的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的胸椎脊突,向外止于锁骨的肩峰端,肩胛冈,肩峰)和肩胛提肌(起于颈3~4横突后结节,止于肩胛骨内上角)。容易受到更大牵拉应力损伤,发生肌肉附着点无菌性炎症引发颈部疼痛和肌肉萎缩,使它的后伸头、颈部的能力和维持伸展稳定的能力都下降,就难以支撑头部。肌肉线被突破后,颈椎间盘病变及颈椎病就随之而来。 颈椎病治疗的核心就是一定争取把错误的曲度纠正过来,而恢复的关键则要靠锻炼。向大家推荐几个简单实用的锻炼颈椎的动作。 1.旋肩舒颈 手置两侧肩部,掌心向下,两臂先由后向前旋转20次~30次,再由前向后旋转20次~30次。 2.仰头望掌(双手托天) 双手上举过头,掌心向上,仰视手背5秒钟。 3.头手相抗 双手交叉紧贴后颈部,用力顶头颈,头颈部向后用力,互相抵抗5次。 4.提肩缩颈 肩部慢慢提起,颈部尽量往下缩,停留片刻后,双肩慢慢放松地放下,头颈自然伸出,还原自然,然后再将双肩用力往下沉,头颈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后,双肩放松,并自然呼气。 此外,还可以做一下拉伸动作 练习时应集中精神,仔细体会颈部的感觉,确保练习安全有效。练习动作的幅度应量力而行,从低难度开始,逐渐增加,以颈部肌肉组织有牵拉感但不引起疼痛为宜,避免拉伤或发生其他意外。 王明杰博士建议,练习强度应根据自身体力情况或身体的感觉循序渐进增加,避免过度疲劳造成损伤或加重症状。实际练习时应从短时间、少次数开始尝试,疲劳的程度以每次练习结束后有肌肉酸胀、疲劳感。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179
病请描述: 脑膜瘤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位患者的年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两位脑膜瘤患者家属分享了患者的治疗经历及术后现状,同时对赵天智主任医生团队表达感谢。 第一位:家住陕西宝鸡,他说:“我是不是头晕头疼,到医院检查,头里面长了瘤子,医生建议到大医院做手术。家人打听到赵天智主任是全国最权威的脑膜瘤专家,我们就连夜赶往西安,慕名看病,经过赵主任详细诊断、安排手术,很顺利。我现在术后一周了,除了伤口有点木疼,其他恢复正常,病理结果也是良性,赵主任确实医术高明,住院期间每天下班前都要仔细查看我们病人恢复情况,很负责,让我们心里感到被重视,也很踏实,赵主任团队医生也很敬业,耐心服务,总之,这次看病一切顺利,非常感谢赵天智主任团队全体医护天使们!” 第二位:家住陕西汉中,他家属说:“我爱人体检发现脑膜瘤,没有症状,看了几个医院的大教授,建议手术,因为位置不好,在功能区,说等有症状了,比如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再治疗就为时已晚。我们就怕这个位置敏感,必须找最权威专家手术,去了北京上海,经过对比,还是选择到唐都医院,选择赵天智主任手术。赵主任手术做的很精细,做了7个多小时,手术很成功,术后我爱人说话正常清晰,思维反应正常,肢体活动也正常,肿瘤切除也很干净,赵主任手术技艺高超,令人佩服,感恩感谢!”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9-02阅读量1496
病请描述: 垂体瘤是一种颅内常见的肿瘤,近年来垂体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占颅内肿瘤的15%左右。垂体瘤虽为良性肿瘤,但肿瘤生长会压迫视交叉、海绵窦、正常垂体等结构,引起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垂体功能低下等症状;同时,功能性腺瘤因为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闭经、泌乳、不孕、性功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临床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瘤处于接近头颅中心、颅底正中的位置,其在颅腔外的投影正好就是蝶窦。而鼻腔和鼻窦是人体本身就具有的空间,经蝶窦入路很好地利用了这些空间作为手术入路,经此入路施行手术对人体所造成的影响远比经颅手术轻微。 什么是经鼻蝶手术? 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对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有了很大的飞跃,诊断和治疗水平越来越高。 经鼻蝶垂体瘤手术是微创技术一大进展,此入路经历了借助显微镜和内窥镜两种工具,尤其是内窥镜技术使手术创伤,肿瘤切除程度,具有了革命性进展。 目前手术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约95%的垂体瘤手术可通过经鼻蝶入路完成,应用神经内镜,借助鼻腔里面一个小切口,神经外科医生便可以利用这一微小的通道,到达脑垂体,进行垂体病灶的微创手术治疗。由于切口是在鼻腔里面,外表是看不到任何手术痕迹的。该入路具有肿瘤切除彻底、脑组织及神神经损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可开阔手术视野、切除肿瘤更彻底。 垂体瘤虽然解剖位置复杂,但绝大部分垂体瘤的病理组织有质地松软脆弱的特点,使得通过鞍底的较小骨窗分块切除大的瘤体现实可行;另外,垂体的硬膜间位器官特点使鞍隔在经蝶窦手术时形成一个相对安全的屏障,从而可大大减轻手术过程对颅内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干扰和影响。 所以,综合上述,经蝶窦入路手术因其创伤小、脑保护好、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了垂体瘤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
赵天智 2024-08-28阅读量1344
病请描述: 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很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9.2%。发病以成人多见,儿童较少,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颅内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分布较多之处,都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在颅内分布很广,几乎各部位都可发生。此外,脑膜瘤有多发的特点,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或粟粒。赵天智主任介绍:脑膜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8-21阅读量1083
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前庭神经鞘膜瘤)是原发于第八对颅神经鞘膜上的良性肿瘤,大多来自于前庭神经。该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8%~10%,占小脑脑桥肿瘤的80%~90%,多见于30~60岁的成人,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为2:3,借助于诊断方法的进步,其发病率逐年增长,目前已达2.28例/10万人/年。多为单侧,双侧者罕见。肿瘤生长一般比较缓慢,平均每年月增长0.25-0.4cm,个别肿瘤可在1年内增大2cm。 听神经瘤的临床表现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较复杂,其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可轻可重,这主要与肿瘤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是否囊性变等诸多因素有关。听神经瘤典型的首发症状为单侧耳聋和耳鸣,大多数病例中,患耳耳鸣,为高频音,耳鸣被描述为“汽笛声”、“哨音”、“蝉鸣音”、“轰鸣声”等。耳鸣的声音有时经常变化,出现一段时间有时自行消失。 耳鸣可为间断性,也可为持续性。其非典型症状包括头痛、耳闷胀感、眩晕及行走不稳。后期瘤体增大,会压迫脑干或造成颅内高压,不及时进行外科干预则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以耳鸣及听力下降为主诉的病人前来就诊时,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则需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排除听神经瘤可能。 听神经瘤的治疗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随访观察、放疗及手术切除治疗。 对于小听神经瘤,特别是局限于内听道内症状轻微及无症状的肿瘤可以进行随访观察。放疗适应于首发或复发的小型或中型听神经瘤,但不适用于大于3cm的听神经瘤。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手术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途径,特别是对于肿瘤直径大于2.5cm,或出现脑干压迫或其它症状的患者。 听神经瘤外科治疗重点 需要提醒听神经瘤患者的是:手术是目前治疗听神经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如果没有明显手术禁忌症的时候,一般建议患者尽早手术,避免出现难以恢复的听力下降!因此,患者千万不要抗拒手术,及时手术有利于保留听力。治愈患者朋友们担心的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使得听神经瘤手术除了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之外,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是颅底外科医生和大多数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听神经瘤手术的目的就是将肿瘤尽可能切干净,而且患者首次手术也是治愈这种良性肿瘤的最好时机。如果切不干净,二次手术甚至三次手术会越来越困难,所带来的手术风险、不良反应会越来越大。目前来讲,手术基本上能够把肿瘤完全切干净。 当然对于一些和脑干粘得特别紧的肿瘤,如果强行切干净,必然会干扰甚至损伤脑干,容易出现后遗症。因此医生会权衡利弊,选择性地留一部分肿瘤组织,术后可以考虑用放疗来抑制肿瘤复发。
赵天智 2024-08-21阅读量1025
病请描述:近日,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开展一例手术机器人导航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手术。这一创新性技术的开展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精准的神经外科治疗方案,也标志着我院神经外科在脑血管病手术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 病例回顾 26岁小伙,来到四川蓝生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经了解病史、反复查体阅片,详细分析脑血管造影后,确诊患者右侧颞枕叶海绵状血管瘤,并引发脑出血。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据了解,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属脑血管畸形,并非真正的肿瘤,如同大脑当中的血流交通网出现了 “打结”,可能导致脑出血、盗血或占位效应,表现为剧烈头痛、癫痫或神经功能障碍。而患者病灶小且位于大脑皮层下,外观与正常脑组织无异,如何在最大程度减少脑损伤的前提下、一次性准确找到并切除位于脑深部的微小病变,则犹如深海排雷、大海捞针。 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及手术方案后,神经外科团队决定采取手术机器人导航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顺利解决上述问题。 三维重建、规划手术入路 经过严密的手术评估和计划后,先将机器人的“眼睛”(摄像头)对准患者头部,通过面扫描注册技术快速注册好患者的头部位置信息,并融合术前患者头颅CT/MRI/DSA等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扫描勾勒的三维立体头部结构清晰地显示出颅内畸形血管、血肿位置信息,直观地看到患者大脑内部结构与外部的位置关系,避开脑沟及动静脉,规划最佳手术入路(规避重要功能区、神经纤维束及血管)并直达病灶部位。 患者全麻后,黄光富院长在手术机器人精准导航下,沿规划手术路径,顺利找到并在显微镜下完整切除海绵状血管瘤。 手术机器人作为神经外科手术的“GPS”系统,包含“脑”“眼”“手”三个部分。“脑”观察患者头部三维图像,计算病灶准确位置,规划最佳穿刺路径;“眼”实时跟踪,确保机械臂沿规划路径运动到指定的手术位置;“手”负责准确定位医生规划的穿刺位置,同时充当操作平台,帮助医生精确定位到颅内细微病变,实现精准、微创手术。 “导航下的神经外科手术,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几率明显下降,也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神经外科高晋健主任介绍说,神经导航是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化医学影像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导航系统犹如赐予神经外科医生一双透视眼,让医生在术中可以即时标定病变范围,实现精确定位。神经导航的理论误差可以达到1毫米甚至更小,如果操作得当,便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微侵袭。利用神经导航还能指示病变部位,大大缩短寻找颅内微小病变的时间,更大程度保障患者预后和生命质量。 来源:四川蓝生脑科医院
医疗健康 2024-08-19阅读量4376
病请描述: 在赵天智主任的网上诊室,有位脑膜瘤患者家属分享了自己经历,他是这样说的:“我老婆头疼半年多,时重时轻,最近一个多月加重了,到医院看,检查出脑膜瘤,当地医生说需要到大医院手术,我和老婆连夜赶往西安,路上我在网上查找看脑膜瘤的专家,看到了赵天智主任,详细了解后,决定就挂他的号,刚要挂,发现已挂满,来都来了,就到赵主任诊室诉说了我们从千里之外慕名求医看病,慈眉善目的赵主任给我们加了号,安排了预住院,后来手术,很成功。术后赵天智天天查房很仔细,说话和气,我们术后恢复也很好,说话,吃饭,思维都正常,没有后遗症,赵天智主任是德艺双馨的好医生,有幸找到赵主任手术,很幸运,非常感谢!”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因此,脑膜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
赵天智 2024-08-19阅读量1106